古代山西夏县是现在哪里(开国之都夏县)
开国之都——夏县
淮占科
朋友,您可知道中国最古老的国都在哪里?您可知道大禹治水三过而不入的家门在何方?您可知道美丽的东方丝绸之路的“原始起点”在何处?您可知道有史可考的中国第一首情诗诞生于何地?您可知道一部《资治通鉴》垂千古的北宋名相司马光魂归何乡?
它们的答案都是: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夏县地处运城市中东部,现辖6镇5乡256个行政村,35万多人口,方圆1352.6平方公里。北靠闻喜,南接平陆,东连垣曲,西邻盐湖区,东南部伸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状若一只俯头畅饮的黄河鲤鱼。
由于毗邻运城市区,加上如今大道通衢,驱车东出运城市区约十分钟就进入夏县地界,半小时即达夏县县城。
对于多少晓得些中国朝代演进历史知识的人,一看夏县这个名字,便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古老的气息。
因为,夏县之名,源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夏朝,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的开辟王朝,也是为海内外历史学家所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它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就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治水英雄大禹。
夏县是大禹的故里,他的父亲鲧率部族就曾生活并建都于这里,名曰大夏。后来,舜又把此地封给了立下治水首功的禹为封地,命之为夏,使禹从此拥有了夏禹之名。舜将帝位禅让给禹后,禹便把都城建在了故土之上。可见,禹对这块生身热土的爱恋。夏朝建立后,夏县顺理成章地成为夏王朝的首都,中国最早的国都,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华夏第一都”。
不过,那时这块土地还不叫夏县,而是叫做安邑。夏县之名,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八年(494),至隋方定,沿用至今。安邑,顾名思义,是一块平安祥和的地方。史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禹践天子位于安邑”。而在此之前,尧、舜包括禹的父亲鲧皆曾都于安邑。也就是说,在夏县成为夏朝国都、华夏首个国都之前,它就拥有了部落之都和部落联盟都城的辉煌历史。禹都安邑后,把华夏疆土分为九个州,是为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安邑时属冀州。禹还以安邑为中心,将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其名称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见《尚书·禹贡》。”(《辞海》“五服”)
而据考古发现,在六千多年以前,夏县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考古学家先后在夏县西阴、崔家河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骨针、陶钵和多种彩陶片外,西阴遗址还发现了相互连接的小屋、纺轮,崔家河遗址还发现了石犁、石斧、石杵等新石器。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著述中称,西阴遗址“东西约560公尺,南北约800公尺,面积很不小。遗址中有长方形土坑,四面有壁,像个小屋。许多小屋相互接连,形成一个村落。如果不是从事农业,不可能有这种相当稳固的定居生活”。并就遗址中出土的纺轮、骨针指出,“足见纺织与缝纫已是一种普遍的手工业”。(《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84、85页)这说明,生活在夏县这块土地上的中华先民们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利用石犁耕耘农田,使用骨针缝织粗糙的衣物,开始了群居式的定居生活。
嫘祖,传说中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的西陵氏女,黄帝的元妃,就出生于西阴。在中国历史上,“嫘祖养蚕”同“后稷稼穑”一样著名,一样功绩显赫。是她,让“夏缠树叶、冬披兽皮”遮羞的先民有了衣服穿着。人们为了纪念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锦成衣的功德,尊奉她为“先蚕娘娘”。有人把“嫘祖养蚕”只当作一个美丽的传说。然而,1926年10月西阴遗址发现的半个经过人工割裂的蚕茧化石标本,则用确凿的证据为这个美丽的传说作出了真实注脚,骄傲地告诉世界,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开始了植桑养蚕。“嫘祖养蚕,始有绫罗”,夏县作为嫘祖的故里,自然是神奇而漂亮的东方丝绸的源头,丝绸之路的“原始起点”。直到今天,出口国外的中国丝绸还在使用“西阴”这个名扬世界的品牌。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夏县不愧为“安邑”,是一块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宝地。把这样一块宝地封给夏禹这位治水的首功之臣,无疑是最高的封赏了。更何况这块封地,原本就是禹的父亲鲧建都的地方,鸣条岗上、涑水河畔的禹王村就是传说大禹出生的地方,魂牵梦绕的家乡。
相传,大禹在治水途中经过涂山国时,两救涂山国王的爱女女娇,被涂山国王纳为乘龙快婿。为了不耽搁治水大业,新婚第四天,禹就吩咐手下将新婚娇妻送回夏县老家。女娇心中纵有万千不舍,但为了支持丈夫全身心投入治水,毅然选择了独守空闺,叫人在家门旁修建了望夫台,每日登台眺望,翘首以盼丈夫归来团聚。《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女娇在望夫归来的时候,一边深情地凝眸远方,一边低声地吟唱着“候人兮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语四字,但却情真意切,用情至深,据说是有史可考的中国第一首情诗。而大禹为了降服水魔,根治水患,造福百姓,治水十三年,竟“三过家门而不入”,彰显了大丈夫以国事为大的高度责任心。这感人的情节,当我们站在望夫台前的时候心中感触尤深,震撼更强。我们仿佛看见,已经走近家门口的大禹,听闻前方传来紧急奏报决然转身匆匆又向治水一线赶去的义无反顾的身影;我们仿佛看见,急匆匆奔下望夫台想一头扎进丈夫怀里的女娇,眼望丈夫绝尘而去那无比失落的神情。我们怎能不为女娇的痴痴柔情与伟大牺牲所感动?怎能不为大禹抛却儿女情长、一心救民于水火的情怀与精神所钦佩!即使在今天,大禹和女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依然会感动中国!
如今,位于禹王城遗址东北的青台(望夫台)犹在,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高11米,台上一片平坦,视野开阔,当地人俗称禹庙疙瘩。历经四千五百多年风雨的洗刷,依旧那么执著地兀立在那里,就像当年望穿秋水的涂山女一样。夏时,台上曾设置璇玑,观测星相天气。汉文帝时,建禹庙于其上,并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和九月的廿二日为禹庙会。大禹殿位于青台的正中央,塑像坐北面南,端庄威严。殿门楹联曰:“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疏通江河淮汉。”大禹殿后为涂山娘娘殿,左右为其子夏启祠和复夏中兴的少康祠拱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清康熙年间曾予重修,咸丰九年创建了“神禹行宫”。令人嗟叹的是历代修葺的宏伟古庙在战争中被焚毁了。现在台上的禹神庙,是乡民们近年自发修建的。因为资金有限,庙宇显得小巧了些,但寄托了禹王城附近百姓对大禹的深深怀念。
据载,禹也是模范地执行禅让制的。他曾选定皋陶做接班人,但皋陶却先他而逝。又选了伯益来继承,而伯益威浅,众部落首领在禹崩后,拥戴禹的儿子夏启坐上了王位。从此,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被专制的世袭制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时代。历史学家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我不置可否。此后,夏朝经历了迁都、回都,经历了太康失国、少康复国中兴,经历了孔甲乱政、夏桀荒淫,最终走上了衰败灭亡的不归路。史载,武圣关公的先祖关龙逄就因直言相谏,而被夏桀处死。而商汤亦曾被囚禁于夏台(今夏县城南瑶台山),商汤用计逃脱后,在位于今闻喜县境内的汤王山厉马秣兵,最后与夏桀决战于鸣条,大败夏桀,建立商朝。至此,中国历史上首个世袭制政权,传十四世十七君、历时470余年的夏朝,于公元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覆灭了。
伴随着夏王朝的覆灭,禹王城也走到了辉煌的拐点。因为,商汤没有选择它再做首都。从此,它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作为王畿之地的王者气度,作为首善之区的万众瞩目,刹那之间都离它远去了。一落千丈,如坠深渊,它的无可名状的落寞可想而知。而今,禹王城早就被埋在了地下,踪迹难觅。曾经高大威严的古城墙也在岁月的消磨下,变成了一道斑驳的夯土,宛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伫立在廓大的禹王城遗址上,我们只能遥想这座华夏首都曾经的繁华与风光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国都,它已然把自己的骄傲与浩叹全部付之于历史的烟云之间了。
逝者如斯,光华难再。当我们把痛惜的目光从禹王城遗址上移开,南望瑶台,东望汤王山,北望鸣条岗这些历史的坐标点的时候,犹能感受到它们所要传达给后世的历史信息——以夏县为中心的晋南地区就是历史上的“夏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不知道,衰落的禹王城是否发出过这样的诘问。但我思忖,对于那些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是断不会承认他们的罪过的,他们必会把“天时天意”拿出来做他们的遮羞布。
后来,禹王城有幸再做国都,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雄才远略的魏文侯,拜贤为师,广纳人才,重用李悝,实施变法,兴利除弊,修文备武,使魏国实力迅速提升,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夯实了魏国百年霸业之基。据考,魏文侯和李悝首开中国变法历史之先河,这使夏县无疑成为中国改革的滥觞地。李悝还为后世留下了在我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制成果——《法经》。后来商鞅在秦变法,依据的就是李悝的《法经》。事实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正豪迈地行进在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回书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汲取改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因为魏国的崛起,作为魏国国都的禹王城,在建筑规模和气势上要宏伟得多。譬如,现今最外圈的大城圈遗址就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呈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厚度最厚达22米,最薄10米以上,足见耗工之巨,城池之坚。城内布满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厚度达两三米,遗存极为丰富,是我国现存战国至秦汉古城遗址中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汉献帝兴平二年(195)也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但是,尽管如此,比之其作为夏朝国都、华夏首都,地位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褪去辉煌、褪去浮华的古禹大地,依然遮掩不住它钟灵毓秀的面目。据传,相继为商朝宰相、精通阴阳八卦的巫咸和巫贤父子巡游天下时,曾来到夏县境内的中条山瑶台北麓,看到山上松柏蔽日,溪流淙淙,云蒸霞蔚,实乃百年之后入土为安的一块风水穴地,当下就动了辞官隐居念头。后回朝辞去相职,来此隐居下来,带领附近百姓拦河筑坝,改善农耕,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无不感恩戴德,登门拜谢。巫咸父子死后,淳朴的乡亲为他们筑了陵墓,建了祠庙,每年八月十五都要敲锣打鼓隆重祭祀,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夕。隋朝时,还将瑶台改名为巫山,将山右的峡谷改称为巫谷,以志对巫咸父子的纪念。“巫谷清流”与“禹城朝雨”、“瑶台秋月”等景观一道被列为夏县古八景。八仙中的张果老、人称“柳河东”的柳宗元等也看中了夏县这块颐养身心的好地方,于此隐居,修身养性。威震边关的大唐名将薛嵩(薛仁贵之孙)殁后,亦择此宝地,造墓安葬。
灵秀之地,自出人杰。检阅夏县志书,这块灵性的土地,不仅哺育了嫘祖、大禹、夏启这样的华夏先祖与帝王,还抚育了集政治家和史学家于一身的司马光,以及唐代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人中龙凤。这些人中龙凤,就像一枚枚闪亮的珍珠宝石,镶嵌在古禹大地上,闪耀在夏县史册上,填补了夏县作为华夏首都之后的历史空白,让夏县的历史人文更加丰盈深厚起来。特别是司马光,孩提时就以“砸缸救友”名扬四方。入朝辅政后,更以呕心沥血十九载、主编修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而流芳百世。生为家乡添峥嵘,死为故里增光彩。其殁后,“民哭公哀甚,如哭其私亲”,足见司马光在民众中的德望。北宋朝廷为其举行了国葬,调发陕、解、蒲、华四州民工在其故里夏县,为其营造墓室,敕命翰林学士苏轼撰写碑文,哲宗皇帝亲笔御篆碑额“忠清粹德之碑”,供万代祭祀瞻仰。后世官吏仰其高德重望,依苏轼碑文,择稷王山巨石,重新刻立了一通高近9米,堪称天下第一碑的巨碑,并为其修建了司马温公祠。此祠为今日夏县最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把夺取中条山地区作为“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的重要战略步骤,先后13次围攻中条,均未得逞。1941年5月,又调集10万多重兵,再次发动了中条山战役。驻守在夏县一带的国军第3军,在陷入重围、与上级失去联系无法求援的情况下,奋力突围,顽强杀敌,与气焰嚣张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军长唐淮源上将、12师师长寸性奇中将相继壮烈殉国。条山垂首吊英灵,涑水悲咽哭国魂。将军以身捐国家,励志后侪兴中华。
革命战争年代,夏县涌现出了卫文兴、李子和、嘉康杰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顶着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成为革命的火种,在晋南大地上燃起燎原的星星之火,使夏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晋南的重要活动中心,也成为蒋介石、阎锡山急欲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夏县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先后有1258名革命先烈奋不顾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运城市13个县市区牺牲烈士的1/3,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夏县还曾因被刘少奇称赞为河东“群众领袖”的嘉康杰烈士牺牲于此,而改称过康杰县。如今,嘉康杰烈士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层层叠叠依山而建、有着“小布达拉宫”之誉的堆云洞,成为运城市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清明节和“七一”建党节前夕,就会有一队队少年儿童、一批批党员干部,专程来此祭奠先烈,重温革命先辈业绩,激励振兴中华之志。
夏县还是一块绿色的土地。
进入夏县境内,最抢人眼球撩人心扉的就是它的绿了。七山二川一丘陵,处处绿意盎然,仿佛绿色的海洋。天然林、人造林,经济林、景观林,片片林地,条条林带,交织在一起,把夏县的城镇乡村、山川田野掩映和装点得如诗如画。
2006年初夏,我曾深入夏县进行调研。在夏日的阳光中,夏县向我展露出灿烂而迷人的笑靥。一进入其境内,我就被它满目葱茏的绿意迷住了。哦,这一方散发着悠久历史人文馨香的土地,在满目生机勃勃的绿色的映衬下,显得那样富有活力,那样青春焕发。十多天的时间,徜徉在无垠的绿色海洋之中,我先后跑了夏县11个乡镇中的10个乡镇40多个村庄。在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令我情不能已的,依然是夏县令人怦然心动的绿、心旷神怡的绿、沉醉其中的绿!始终有一种情愫要喷涌而出,不抒不快,终于按捺不住,写出了一篇《绿染夏县》的散文。虽然是调研的副产品,但却是情之所至:
“夏县被绿色浸透了。
……那扑面而来的绿,那亭亭玉立的绿,无时无刻不在抢入你的眼帘,不在撩拨你的眼球。老当益壮的绿、初出茅庐的绿、朝气蓬勃的绿,浓密的绿、淡疏的绿,婀娜的绿、妩媚的绿,招人的绿、羞涩的绿,青春的绿、活泼的绿、浪漫的绿;树的绿、草的绿;毛白杨的绿、国槐的绿、雪松的绿、刺柏的绿、垂柳的绿、女贞的绿、冬青的绿……到处有绿,到处是绿,一行行、一排排、一簇簇,绿的景观,绿的风景线,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不已。及至到了泗交,满目是苍翠,那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气势磅礴的绿色,更叫你心潮澎湃,激动难抑,整个心灵都为之震撼!
绿色大大改善了夏县的生态环境。许多在别处看不到的鸟儿,在这里看到了,听一声“叽叽喳喳”的鸟鸣,竟觉无比的亲切!在别的地方嗅不到的新鲜空气,在这里你可尽情呼吸。不必深呼,就感到清新在喉了,深吸两口,便觉直沁心脾,神清气爽,浑身舒畅。
绿色赋予夏县独特的魅力,使夏县拥有了青春少女般的靓丽妩媚,县城与乡村都在秀美的绿色浸染下陡然提升了品位。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把人与自然拉得如此亲近,和谐相依。一批生态园林村,在绿树掩映中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迷人风貌,吸引着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们啧啧称赞。
……”
夏县之绿,绿得让人景仰。因为,这无垠的绿,是夏县人民几十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成果,展现了夏县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据县志记载,解放初期,夏县一片穷壤秃岭,森林覆盖率只有14%,其中天然林就占了12%,而今天夏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5%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现在,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大搞植树造林,从荒山造林到四旁绿化,从四旁绿化到向园林化进军,全省全国先后多次在夏县召开林业现场会,夏县多次荣膺全国绿化先进县荣誉。
真是无独有偶。在《夏县志》卷二十四“艺文”篇里,我竟发现了一篇与我的《绿染夏县》题目几乎一样的散文《绿满夏县》。真没想到,在20多年前的1980年,就有人发出了和我一样的感慨和赞美。“这里,路绿、田绿、村绿、山绿、水绿、雾绿,吹来的风也是绿的,连夜晚甜蜜的梦都充满了绿意。”这如诗的语言,描画的正是华夏故都、绿色新城那如诗的化境。
无边的绿色把夏县变成了天然氧吧。有资料显示,在泗交风景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比运城市区高出300多倍,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9℃-11℃,是一处理想的避暑消夏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运城市民于双休日和节假日到此游玩。有眼光的投资者,利用泗交的山水优势,开发了架桑漂流、唐回漂流,使游客在惊险刺激的愉悦中,尽享回归自然的乐趣。在这里,人们可放松身心,沐浴着林海松涛送来的阵阵凉爽清风,一边惬意地观赏姊妹瀑布、银台三泉和圣水浴池,一边漫不经心地听那秦王寨、斩公槐的故事和歪头山、高王山的传说。如果有兴致、运气好的话,还可在路边的溪流河涧中,轻轻搬开遮掩的石块,捉到那横行霸道却行动笨拙的小螃蟹,用竹签一插,在火上一烤,洒上椒盐,真是清香可口的自然美味。
夏县还是著名的温泉疗养基地。泉水温度达48℃,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镁、钾、氟等14种微量元素,对急慢性湿疹、牛皮癣、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素有“华夏第一药汤”之美誉。
夏县之旅,不仅可思接千载,寄情山水,还可泡温泉,品野味,赏心悦目,舒身健体,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真可谓一举多得。
如今,依托着华夏故都的品牌优势,仰仗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热资源,凭借着绿色屏障构筑起来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夏县正在把自己打造成晋之南的理想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哦,夏县,华夏第一都,这一方散发着悠久历史人文馨香的土地,衷心地祝福您,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大潮流中,高扬起激流奋进的风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