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

它用象牙做杆,紫檀、黄花梨等料为盒,它衡量金银,承载着多少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生意人的“致富梦”

小编来到沧州一位张姓藏友的藏室,拉开一件古家具的抽屉,“哗啦啦”拽出10多个拍子状木盒子。“这里面都是戥(děng)子,木盒也都是原套原装的。”他一边介绍,一边一一打开盒子,一杆杆大小不一的小型秤便展现在了眼前。这种秤,就叫戥子,旧时人们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直至今日,一些药房、医院仍旧用它来控制药量,但戥子绝对是旧时流传下来,没有一件是现代所产。

在收藏界,戥子这样的实用器,属杂项收藏的范围,相对来说算是个冷门。随着收藏的升温,戥子也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渐渐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藏品。在戥子收藏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张兄都算得上是沧州圈中的佼佼者。

戥子的造型小巧玲珑,一来是衡量金银等小物件之便,二来,外地出差谈生意随身携带便利。“戥子是古代商人手中必备之物。”张兄说,它身上承载着多少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生意人的“致富梦”。

花梨树瘿木戥子盒

眼前这戥子,木盒用料为黄花梨瘿子,黄花梨本就稀少,而黄花梨树瘿子(树瘤子)就更不多见,这个戥子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1)

紫檀木盒

这个戥子木盒为紫檀质地,盒上刻有“彭城郡敬记”字样,具体所指未曾查证;

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2)

黄花梨木盒

这个戥子配的是黄花梨木盒;

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3)

紫檀木盒

这个为小叶紫檀木盒,其上铜纽都雕成花状,古人细节上都如此精益求精,让人佩服。

带雕工的戥子盘

戥子盘,是放置称量物品的器皿,一般为圆形,铜质。戥子盘也有优劣之分。

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4)

象牙质的秤杆儿

这个戥子,象牙质的秤杆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出现了裂痕,收藏界管它叫牙笑。这个戥子盘很有讲究,虽然锈迹斑斑,但仔细辨识,能看出其上雕刻有“福、禄、寿三星图”,雕工精细,图案吉祥。另外盘中刻有“碧宝斋”字样。“碧宝斋”应为商号的名称。“这个盘儿要是清洗一下应该很漂亮,但为了保存它的古朴,我始终没舍得清洗。”张兄说。

戥子、文房套装版

张兄神秘兮兮地拿出个长方形的红木盒子,“这里面也是戥子,这种形制的戥子盒很少见。”他一边介绍一边开启木盒一侧两端的铜质机关,打开木盒,呵!里面还真是别有洞天。戥子、文房四宝、算盘一应俱全。用现代话说,这应该叫套装版戥子盒。盒子中的凹面设计得恰到好处,每个凹面配着相应形状物件,象牙杆的袖珍戥子、象牙杆的毛笔、近似椭圆形的砚台、方形墨盒、象骨珠子的小算盘。有两个格子的物品遗失了,左上方红格子是放账本的地方,砚台和墨盒中间的长方形小格子应该是放墨的地方。

戥子秤杆是什么做的(看看沧州老兄收藏的这些戥)(5)

“这样的戥子盒得是大商人才用的东西。你想啊,买卖做大了,才会常出远门,行囊就越少越好,于是带一个这样的戥子盒,谈生意的必需品不就全了吗?”张老兄对这方戥子盒珍爱有加,每每端详,眼前常浮现出旧时商人游走四方的场景,就像《乔家大院》中演绎的那样。“影视剧中没看见这样的戥子盒,估计是因为导演没见过吧!”张兄半开玩笑地说。

知识链接

小衡器显古人大智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古代计量精度上看,还是从计量单位和计量管理体制上看,都是举世无双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到了唐朝和宋朝,衡器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

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他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至1007年之间,创造发明了第一枚戥秤,测量精度达到了一厘,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直至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的命令。所以,戥子都是按1斤等于16两设计的,这给收藏和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戥子,这一小小衡器,彰显古人智慧,曾让外国人瞠目。据传上海有位学者去欧洲某医学院进修,曾带去在苏州花钱不多、信手拈来的一杆戥子,于圣诞节前夕作为小礼物赠给院长,并附了一张使用说明,介绍中国使用这种戥子控制药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国许多医院中药配方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戥子的情况。第二天,院长突然召见,在座的还有几位学院要员,那杆戥子放置在办公桌上,还有一架天平相伴。院长首先郑重其事地表达了感谢之情,然后请这位学者演示戥子操作,用戥子称了重量后,再用天平复核,果然十分精确。不久,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陈列在学院收藏室的展览橱窗中,并有文字介绍:中国使用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量已有几千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