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衰落的原因(许多帝王因大兴土木而导致国灭)
北京——我国历史上曾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由于时代变迁而引发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行为,对历史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如今留存于当世,我们有机会游览之古迹,多是始创或发展于明清时期,而其中不少宏伟瑰丽的大型建筑群以及皇家园林大多为乾隆时期所建造或扩建。
可以说,乾隆皇帝是大清王朝最为大兴土木的一位帝王。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帝王大兴土木,给后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劳民伤财。诚然,历史上太多帝王因为大肆动土建造,致使民不聊生而直接导致亡国,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兴修阿房宫,是葬送大秦帝国的导火索;曹魏明帝曹叡也因为大兴土木而使得曹魏国力衰退,让一些人有机可乘;最著名的还要数隋炀帝杨广,这位踌躇满志且雄心壮志的帝王,最终也是因为这大兴大建而导致民怨沸腾,最后王朝易姓,天下易主,这类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然而,纵观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兴修建造并不亚于上述几位君主,但为何没有引起民怨沸腾,甚至是民不聊生呢?通过对乾隆王朝之大兴土木,窥探一下大清王朝,尤其是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国策上的一些变化以及整体国力状况。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乾隆皇帝熟读史籍,对历史各朝代兴衰之教训了然于胸,那么对于大兴土木之负面作用自然十分清楚,但同时,乾隆皇帝又是一位进取心极强的帝王,超越历代帝王一直是他的个人理想。何为超越?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超越之准则之一就是“为其他帝王所不能为,成他人所不能成”,依据这一准则,乾隆皇帝的“大兴土木”之目标既要规模空前,又得避免民怨问题。
如何完成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为之:
- 一、计划好,是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隋炀帝的例子告诉我们:“格局”是一位伟大君主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如果为打造“格局”而急功近利,就等于自掘坟墓。
乾隆皇帝是一位格局超大的帝王,正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清王朝达到前所未有之高度,而且他一直在克制自己急功近利之心,他一生松弛兼并的执政方针,就是避免急功近利之体现。尽管乾隆皇帝对急功近利极力控制,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避免之,几次急功近利之为,让大清王朝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金川之役”就是典型例子。
上图_ 故宫平面图
在“大兴土木”方面,乾隆皇帝很成功地避免了急功近利这一弊病。
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兴土木”成为他六十多年执政生涯,始终为之努力的事业之一。
从微观上来看,在每一次的兴建或兴修,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完备的执行方案与计划,从设计图纸的审阅,到具体的实施步骤时间节点、主要责任人任命以及资金的预算与来源都做详尽的打算,这完全是一套缜密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科学而得当,再加之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监管执行的相对到位,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先决保障。同时更是规避了,集中修建和反复修建等重大决策失误,进而避免造成国家财政的大赤字和各种资源的捉襟见肘等问题,从理论上可以基本扫除大兴土木顺利进行之障碍。
上图_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宴请蒙古王公
- 二、基础夯实,是上层建筑得以稳固之大前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句真理,乾隆皇帝之所以敢于大兴土木,就是因为经济基础之夯实。大清王朝经过康雍乾三朝,三代领导人之努力,国力之发展取得了飞跃性进步,尤其是乾隆朝中前期,国库之充盈是前所未有。
当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之后,经济建设就会被提上日程。在比较封闭的封建社会,经济建设除了一些事关民生的工程(如水利、交通等)之外,就是大搞城市建设。北京作为大清王朝的都城,也是皇帝以及王公贵族主要的生活与工作地区,所以北京的城市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中之重。
诚然,乾隆时期主持兴建的亭台楼宇,主要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之生活,同时所消耗的金钱都是民脂民膏,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以当时的赋税制度,并不会因为不搞土木建设而降低标准,人民生活也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观。同时,大型的经济建设也是拉动内需的手段之一,倘若乾隆皇帝以“守财奴”之方式管理充裕的国帑,其实是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的,甚至是对改进民生起到反作用。说到民生,就与下一方面息息相关了。
上图_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 三、契约关系,劳动是有报酬的
大兴土木除了财政支出之外,还要使用相当的人力。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出大力”成为基建设施施工之主力,“大兴土木”被诟病为劳民伤财,进而民怨沸腾也正因如此。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积极研究与总结历朝历代亡国之祸根,并极力就本朝执政方针与政策中去将其摒除,其中关于人民劳务方面就有了很大改进。
在之前的王朝,大多数情况,人民应政府之要求出劳务是义务的,即便是有报酬也是极低,低到糊口都不足之程度。干重活,还是白干,而且是强迫为之,人民抵触情绪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人民怎能不反?而大清王朝的政策是,政府组织或主导的设施建设,与前来劳动的人民之间,是雇主与雇佣人之关系,也就是说,来干活的人是有报酬的,而且工资还比普通商户高出一些,这么做人民的劳动热情自然会比较高涨。
而乾隆皇帝本人更是极有执政头脑的一位帝王,他深知自己的兴建意愿只要能够避免人民之反对,就不会出现大乱子。因此很多大型基建,尤其是皇家园林等修建,资金多出于内务府之内帑,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财产,在雇佣工人方面,也是多雇佣因为遭受灾难而流离失所之人,解决流民生计问题,如此即可以驳伤财之名,又可绝劳民之怨,同时又能改善部分人之民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图_ 故宫旧照
上图_ 故宫旧照
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为乾隆时期大兴土木做好了保障。兴修这些建筑,也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史推向了顶峰,同时也成就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大师,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样式雷”家族。“样式雷”是当时世人对其家族的一个称谓,该家族乃“雷”姓,主持清廷各类宫廷房屋设计且因独树一帜之“样式”而得名,而且这个工作在雷氏家族举族为之,先后有200多人主持或参与皇家宫殿设计与施工,一直干到大清王朝灭亡,世代人才辈出,都是享誉一时的建筑大师,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高规格建筑之总设计师。
可惜的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匠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尽管名声在外),因此当时并没有学者为这类技术人才立传,显然这是不公正的,还好雷氏家族自家宗谱对历代祖先之事迹有详尽记载,才避免了这类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们,埋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的悲剧。
上图_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景象
上图_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景象
上图_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景象
回望历史,乾隆时期大兴土木所留下的瑰丽建筑和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伴随着大清王朝之兴衰起伏,经历了一幕幕历史之沧桑变革。其中最为宏伟华丽的圆明园,被寡廉鲜耻的侵略者们大肆抢掠并被焚之一焗,这不单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然而,更令人扼腕的是,在当今这个相对文明的世界秩序之下,这样的悲剧依旧上演。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乾隆帝及其时代》 戴逸(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