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皇帝大臣排名 明代永乐大帝与清朝雍正皇帝在这些事上堪有一比
学习研究历史,常常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尽管朝代不同步,又相隔久远,但演绎的内容却很是接近。比如同是兄弟相争,唐代有玄武门之变,明代有夺门之变;同是当朝皇帝被北方少数民族兵马俘虏,宋代有徽钦二帝,明代有土木之变中的明英宗皇帝。如此诸多。
明清两代,最巧合的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帝业的燕王朱棣和继承康熙大帝权柄的雍亲王胤禛,两人都是皇帝的四儿子,也就是清代流行的称谓“皇四子”。
(永乐大帝画像)
再往下看这两位“皇四子”的巧合、相近之处:
接班继位手段都不太光彩。燕王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雍亲王胤禛在“九子夺嫡”大战中暗暗下手,野史疯传是通过篡改父皇遗诏,从皇十四子胤禵手中抢来皇位。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胤禩先后囚禁致死,大阿哥胤禵被逐到京城景山,胤禩的亲信全部遭到惩处。至此,从康熙时期起经营二十多年的八爷党彻底垮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又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掉舅舅隆科多太保,后将他圈禁致死。
永乐帝在位22年,雍正帝在位12年多。虽然在位时间相差十年,但执政期间,这两位皇四子都能励精图治,而且都政绩斐然,赢得后世一致好评。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强化了对南海的经营。他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主持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朱棣在朝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网络图片 永乐盛世)
雍正一朝,他整顿吏治,肃贪倡廉,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对官员实行养廉银制度。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亲自朱批过的折子有360卷之多,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七年(1729年),他果断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边境滋事,他又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征讨平定。还命果亲王胤礼、皇四子弘历、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协同办理苗疆事务,巩固了疆域安宁。
有清史研究专家认为,雍正帝在位13年,实际是12年多时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使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达到最高峰。雍正帝发挥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
再说说这两人的死,也都是死的很突然。
史料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班师回京时,大军到达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后,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享年65岁。
《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的记载笔墨不多,概括起来就是,朱棣在榆木川自然死亡,太监马云与大臣杨荣等人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派出御马监海寿急速赶往北京向皇太子报丧。太子朱高炽派皇太孙朱瞻基赶赴开平去接灵···。而朝鲜的《李朝实录》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记载。其所载透露:永乐皇帝驾崩于榆木川之前,大明的东路军曾遭到鞑靼人的致命打击,将士们死伤许多,本来就已身体不舒服的朱棣看到这番惨状“劳心而死”。
还有说法称,朱棣是中了降将金忠与蒙古人合伙设计的圈套,被害致死。
而历史上,雍正皇帝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之一,至今还令人们猜测不休。
史料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他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
(电视剧雍正王朝 剧照)
雍正皇帝的《起居注》记载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感觉身体有点不适,但仍可以召见臣工。到了二十二日,就没有再召见臣工,皇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测。这天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的时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宫中传出急诏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觐见。到了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雍正帝就归天了。
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在《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起的迹象,他本人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还曾“每日进见”。雍正驾崩那天,张廷玉被被急召进宫,得知雍正皇帝已濒弥留,这个消息使他“惊骇欲绝”。
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成为史上著名的悬案。关于他的死因,大概有五种说法:一是被吕四娘等仇人杀死说;二是被宫女、太监缢死说;三是被竺香玉谋害致死说;四是吃丹药中毒致死说;五是劳累病死之死说。
这些历史谜团,何时何人可以理清?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