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一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今天是我国第十九个记者节,“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记者始终奔波在现场,奋笔于案头,用公正的视角,报道新闻事实。今天,就让我们追溯时光的脚步,看改革开放后丹徒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轨迹。
矗立于镇江市区中山桥附近的丹徒大厦,是老一辈镇江人心中的地标性建筑。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空前地调动起地方兴办电视台、发展电视事业的积极性,1994年,当时的丹徒县也跟随时代潮流,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台,办公地点就在丹徒大厦的顶楼。
1995年,经过一年的试播后,丹徒广播电视台正式开播了,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丹徒有线广播站收听戏曲、新闻和天气预报,电视台的出现,无疑为丹徒老百姓打开了一扇接触世界的新窗口,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丹徒广播电视台最早的一批新闻工作人员,蒋蕴生形容当时的工作更像是在摸石头过河,电视台发展之初,工作环境简陋,加上绝大多数工作者都是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制作一档节目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大家对新闻事业始终怀揣着无限的热忱,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将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
丹徒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主播蒋蕴生说,现在的演播大厅有近百平方米,二十多年前的演播厅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当时制作新闻的条件非常简陋,为了做一档新闻,都会加班加点,甚至是睡在演播室里。
2002年,丹徒撤县改区,正式融入到镇江的整体战略布局之中,丹徒广播电视台也于2006年搬迁至丹徒新城,电视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新的广电大楼建成后,丹徒广播电视台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有线机房和有线电视网络,相较于过去的无线电视,有线电视的覆盖率更广,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打通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新楼还设有专门的演播室、录音间和制作机房,良好的硬件实施为新闻的采编与制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闻采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摄像机也是几经换代。
丹徒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吴国庆说,1995年丹徒广播电视台刚成立开播时,机器还是最古老的,磁带的记录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机器越来越小了,现在使用的新机器,是数字,P2卡的存储方式,同时还有液晶显示屏,更加智能化了。无人机是在2017年左右投入使用,拍摄角度和画面质量都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花样层出的新媒体也让传统电视事业面临新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7年,丹徒广播电视台大刀阔斧推动融媒体改革,新建了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并推广上线丹徒传媒网、生态丹徒APP、丹徒发布微博、丹徒发布今日头条,融合多种媒介和平台让新闻传播更及时、更丰富、更立体、更接地气。
丹徒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宫晶晶介绍,通过一年多的融媒体改革,丹徒广播电视台告别了过去单一的传统媒体的播发模式。初步搭建了全媒体的框架,形成了声、屏、网、微、端五位一体的全媒体格局,也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天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丹徒广播电视台在摸索中成长,在竞争中壮大,在变革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丹徒广播电视台将继续乘风破浪,努力将栏目做得更精,频道做得更优,文化做得更强,产业做得更大,迸发电视事业的不竭活力,谱写丹徒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