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

编者按:

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12年,中日韩三国携手打造国际城市新名片,创建了重要国际区域文化合作品牌——“东亚文化之都”;2022年,已有近30座城市获此殊荣,深化了三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2012年至2022年,是“东亚文化之都”成长的十年,“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不断践行,“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从未改变。“东亚文化之都”深入挖掘、浇筑、凝练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联系与历史纽带,持续讲述、激活东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亚洲价值”不断提炼。

值此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十周年之际,为不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国际影响力,持续擦亮“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向“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委员会的专家邀约系列稿件,从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十年来当选城市的具体实践出发,总结和分析“东亚文化之都”在开拓亚洲文明对话渠道与营造人文交流平台方面的作用及实现路径,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针对性实施建议。通过“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向亚洲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即日起,该系列稿件将在“文旅中国”客户端文都十年大家谈专栏陆续呈现,以飨读者。

自2012年起,“东亚文化之都”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在加强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是中日韩三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品牌,已成为搭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为助力亚洲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今年,正值“东亚文化之都”十周年,“东亚文化之都”的建设将面临更好的机遇与更高的要求。十年的发展历程,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亚文化之都”的现实意义

“东亚文化之都”是落实2012年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关于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共识的重要成果,旨在推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增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升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对亚洲的凝聚力,形成东亚文化共同体,助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如今,“东亚文化之都”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从最初以策划和举办“活动年”为主要内容,到建立起持续建设与发展的长期化发展模式,在推动东亚城市文化与旅游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亚洲文明对话的召开为“东亚文化之都”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将成为开拓亚洲文明对话的新渠道,成为搭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平台。2019年新编《中国“东亚文化之都”申报、 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和《“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评选规定,评审内容更加科学完善,为“东亚文化之都”后期的建设与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21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工作机制的正式成立,为进一步加强三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之间的交往,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各国之家的友好交流。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1)

2021年5月“东亚文化之都”终审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它们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各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日韩三国具有各自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但同时彼此之间密不可分,中华文化对日本、韩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国之间在教育、旅游、媒体各方面交往不断深入,中国与日、韩友好城市总数达452对,疫情前三国的年度人员往来达3000万人次。中日韩友好合作不仅给三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也极大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东亚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东亚各国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合作。“东亚文化之都”项目顺应了中日韩三国加强城市交流与合作的内在需求,满足了各国民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的现实需要。“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符合东亚各国的利益,也符合亚洲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得到东亚城市和民众的支持与认可,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东亚文化之都”秉承“亚洲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和“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积极推进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形成东亚文化共同体。十多年来,“东亚文化之都”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睦邻友好、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符合三国民众共同的利益。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体系、政治制度、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全球文化正处于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东亚文化之都”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化城,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必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举措。

“东亚文化之都”的发展现状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联合实施的一项战略性合作项目,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利用文化、艺术、旅游等媒介促进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共同体,助于提升亚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亚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2011年1月,在日本奈良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评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倡议,得到三国积极响应。2012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期间,三国文化部长就评选“东亚文化之都”达成共识,并共同签署了《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行动计划(2012年至2014年)》。2013年,在第五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中国泉州市、日本横滨市、韩国光州市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十年来,我国先后有泉州、青岛、宁波、长沙、哈尔滨、西安、扬州、绍兴、敦煌、温州、济南等11座城市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文都当选城市全年策划并举办包括开闭幕式在内的百余项活动,重点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非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经验交流与共享,并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交流对话。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2)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在“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开幕式上讲话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东亚文化之都”强调发展中日韩三国家之间的共同文化与相似文化,东亚区域文化共识不断增强,有利于增进区域民众之间的文化认同,提高区域文化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各国之间在数百年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东亚文化之都”各城市之间在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如东亚的儒家文化、汉字文化、端午文化、中秋文化等,合理利用并充分发展这些共同的文化,有利于巩固与推动多边文旅合作,形成区域同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亚洲文化共同体。今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由于政治原因或域外的干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去共同文化现象,如韩国的去汉字化运动、北京冬奥会上的韩服事件,以及对共同文化品牌的争夺,这些都是弱化亚洲共同文化意识的体现。中日韩三国在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中日韩之间的务实合作始终持续推进,这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三方共同利益和人民福祉。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亚洲人民在彼此交流与交往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亚文化之都”设立的宗旨便是“亚洲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共存共融。文化是多元的,只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获得区域的认同,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评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为城市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促使各城市在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推进区域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东亚文化之都”制度建设,原文化部于2017年初制定了“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方案,旨在持续完善评选办法,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并做好长效机制建设。2021年3月,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工作机制在浙江绍兴正式成立,其使命是通过工作机制孕育“中国东亚文化之都联盟”,使其成为承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标志着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又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3)

绍兴博物馆

十年来,“东亚文化之都”不断地摸索、创新,在一次次转型升级中不断走向成熟,成为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竞相争夺的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和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防疫设施配套齐全,科技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增长的新动力。“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都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自2019年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以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与日韩伙伴城市进行友好文化交流,积极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项目,以“唐诗故乡•笔墨传情”为主题开展百米长卷书写活动,用书法彰显唐诗的韵味,提升了“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影响力,促进了文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扬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20年获选“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以来,发挥其在中日韩历史人文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在非遗文化、文物保护、艺术展演、经贸合作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2021年,绍兴在“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中,再次梳理了其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矩阵”,推出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阳明心学大会等重大主题活动,通过“东亚文化之都”这一平台,让绍兴文化与日韩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间有了更紧密地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日韩三国守望相助、携手应对、攻克难关。“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东亚文化之都”成为疫情时期连接三国民众的重要纽带。尤其是中韩两国,通过政府、民间层面的广泛合作,树立了应对疫情跨国合作的成果典范,进一步凸显了中韩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创办十年来,各国文都城市的文旅建设交相辉映、互融互通,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东亚文明,推动了东亚区域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和谐共生,提升了亚洲文明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认同。

“东亚文化之都”的未来发展

“东亚文化之都”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践,是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缔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坚持“东亚文化之都”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东亚文化之都”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文都城市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制度建设,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可以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东亚文化之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工作机制建设,要加强政府部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使东亚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持续深化发展。一方面,要与东亚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三国政府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在机制框架下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深化东亚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亚洲文化一体化、亚洲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建立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积极利用好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加强我国与东亚各国之间战略机制的对接,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为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各城市提供支持和便利,确保东亚各国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区域文化共识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东亚各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灿烂辉煌的东亚文化,是中华文明与东亚各国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结果,也是“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与发展的丰厚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东亚文化之都”的发展要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在韩国,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始终服务业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以文化、艺术、韩流为引领,让旅游变成了韩流文化的体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4)

“东亚文化之都”扬州古运河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东亚文化之都”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要继续深挖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各文都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学习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加强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东亚区域更广泛的文化共识,推动东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升亚洲文化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文都特色品牌,提升亚洲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是今后文都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创新”是“东亚文化之都”的一个重要理念,东亚各国之间有着较多的共通性,共同文化品牌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竞争与摩擦,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韩国申请的端午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日本的奈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方终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唐的盛世风采在这里鲜活地保存下来,这些成为奈良这座千年文化古都所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韩国的济州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女文化”,建立海女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济州的文化精神。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5)

“东亚文化之都”敦煌数字观影 来源新华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东亚文化之都”应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优势,将文化遗产转变为符合当下需求的文旅产品,发展成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发挥“丝绸之路”、大运河等世界遗产的联动效应,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丝路故事,将这些享誉全球的文化遗产串联成珠,共同打造独具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文都品牌。中国的“东亚文化之都”应不断挖掘更多的文化遗产潜力,积极申报更多的世界级遗产,将传统与创新有效结合,提升“东亚文化之都”的国际品牌形象。此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积极运用多媒体以及高科技手段,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如绍兴的“阳明文化”数字化建设、敦煌的数字观影、温州的数字文化产业,这些都为今后文都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亚洲各国人民要从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凝聚对亚洲价值的集体认同,形成共同的亚洲意识,持续发挥“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以文化共通促进民心相通,助力亚洲文明的共建共享,让亚洲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

深化合作与交流,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东亚文化之都”建设要融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之中,加强区域各国之间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如泉州、宁波、扬州这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可充分发挥这一历史地理优势,开发海上丝路系列活动,串联各丝路遗址、文化艺术馆,研发丝路遗址探访之旅,增强中日韩三国的东亚丝路文化认同,讲好东亚的丝路故事,向世界再现繁盛一时的东亚贸易往来。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欧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因此,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民间智库的作用,精准对接文都城市建设、品牌建设、合作交流等工作,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多选项和不同视野,让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更具多元性,为东亚文化之都相关活动与决策、东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今社会疫情局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夯实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是实现东亚一体化的重要保证。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不和谐的论调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东亚文化之都”应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中日韩城市之间乃至世界文化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向亚洲和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实现城市传播向国家形象传播的升级,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三国政府应坚持东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以文化城”“以文化人”,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敏感争议问题,为东亚文化深入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6)

2019年“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青少年唐诗书写活动在西安举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亚洲文明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亚洲已经成为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与不同区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明交流互鉴是对等的、平等的,是多元的、多向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东亚文化之都”项目的实施,都是秉持这一思想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推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亚洲文明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家园(文都十年大家谈)(7)

陈冰冰

陈冰冰,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洲学院副院长、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韩语评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韩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大学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中心外聘专家。曾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韩国古典文学、韩国文化、中韩文学比较等。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国网等国家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作者:陈冰冰

记者:李一珊

责编:李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