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个朝代有冥婚的现象(注重礼法的古人)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一统,华夏文明几乎就是东方文明的代名词,儒家文化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周边国家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韩国在韩流文化的输出中,影视剧中有着无数的华夏文化元素,“冥婚”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韩国的精英阶层中不乏鬼神之事,而这“冥婚”就是源于华夏文明。
说起“冥婚”一事,不仅现代的韩国还留存着,在中国广大的民间依旧有着市场,新闻上也能时常爆出那些匹配冥婚的新闻,这样一个被称为“封建陋习”的行为,为何会一直存在,是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了这样的行为一直存在呢?
冥婚的起源
相传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冲死后,曹操的内心感到十分的痛苦,看着儿子瘦小的身躯,这位“盗墓祖师”想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不孤单,就为儿子曹冲配了冥婚,然而对于汉朝那些士人来说,他们信奉儒学,孔子信奉的《周礼》里记载“禁迁葬与嫁殇者”,曹操的行为似乎和儒学的信奉有着天然的隔阂。
古人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一直有着“视死如视生”的思想,就是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死的时候就是如何,因此在先秦时期才会有着活人殉葬的制度,在贵族盛行的时代,《礼记》中记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葬礼也是一套礼仪制度,有着阶层的分别,那时的贵族可以让活人“殉葬”,禁止所谓的“冥婚”也就在情理之中。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就曾用“人俑”代替“活人”陪葬,孔子本着“仁”的思想也是反对活人殉葬的,后来汉承秦制,直到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朝,对于类似“冥婚”的活人殉葬算是比较抵制的,但是依旧有着曹操这样的奸雄在使用着,只是和当时的主流社会并不兼容罢了。
为何会盛行
任何社会制度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唐朝灭亡之前的贵族几乎一直就是贵族,就算落魄身怀姓氏依旧是高贵的存在,在“叶落归根”时只要能迁葬回祖坟,有没有“冥婚”的配偶对于家族的影响不会很大,毕竟贵族的身份是可以一直传承的,即使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族依旧稳坐钓鱼台。
到了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底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隋炀帝开展科举取士之后,到武则天设立殿试完善了整个科举制度,让许多曾经的寒门子弟甚至是庶民子弟有机会登上更高的舞台,让“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思想深入到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内心,“科举及第”更是许多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
《昨梦录》里写道“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明史列女传》里记载“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宋明时期这种“冥婚”的风气最是盛行,与底层民众能够上升形成了正比,所谓的“冥婚”更像“活人殉葬”的一种现实传承,是从上流社会到普通民众的一种传导。
在贵族世袭的年代,不论自己有没有后代,“冥婚”只是上层贵族社会之间的一种规则,只要家族还有人,贵族的头衔就一直在内部流转,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默契,那些曾经的下层民众,也希望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冥婚”不过是一种上行下效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流传着。
只要共同富裕不实现,就一直会存在着这种现象,人们的内心渴望着真正的平等,都说“物质基础决定精神高度”,当你的物质一直不丰富,就会一直想象着的美好,而且只要人的身份不平等,就一直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冥婚”不过是挂着封建外衣的一种社会追求。
结语
在人们的身边存在着许多与文明不相匹配的事情,都是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人性是最难把握的,人们常说“温饱思淫欲”,只要有着那些有贪念的人,想着如何剥削和垄断,就会让共同富裕实现有着更多的阻碍,而共同富裕终将会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只是第一步,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才是更为宏大的目标,“冥婚”这样的小事,会随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强大,最终走入历史的文献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