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庆元宵节(灯节话灯笼)

“灯节”话“灯”

灯节,又叫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其中正月十五为正灯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新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自古以来,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有点灯、挂灯、摆灯、送灯、赏灯、玩灯等习俗,所以又称其为“灯节”。

灯的由来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先民对火的崇拜。火,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人类学会了用火,从而改变了生存环境。首先,用火驱赶了猛兽,人成为大地的主人。其次,用火加工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时代,提高了生活水平。还有,用火照明,既战胜了黑暗的恐惧,又战胜了寒冷的侵袭。

古人认为,火能传信。茫茫黑夜,能看到很远地方的熊熊大火。晴朗的白天,能发现荒野远处的滚滚浓烟。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构筑烽火台(俗称“烟墩”)传信。人们还认为,祭祀神灵离不开火光。火光既是邀请神灵的器物,又是营造祭祀氛围必不可少物品。除夕夜家家户户在门前点燃篝火(俗称“捣腾火”)、火把,意在传信诸神来家接受祭拜,收受香火,赐福降瑞,保佑家人。正月十五点燃篝火,舞动社火、放起烟火,一是引导神灵下凡与民同乐,二是一年一度的庆新年活动结束,举行篝火晚会欢送诸神,照明神灵归位之路。

蜡烛和灯是原始火堆、火把的替代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过灯节,一般都要购置蜡烛和灯笼与神沟通。蜡烛多为手工制作叫“柴蜡”,原料是羊或牛油脂、棉絮、细苇杆。制作蜡烛工艺并不复杂,把羊或牛身上的油脂煮熬成液体,棉絮薄薄的缠于细苇杆一端,拿缠有棉絮的苇杆,让棉絮一端往油脂液里轻轻一蘸,深与棉絮同长,沾满油脂后提出,冷却后再蘸。这样每蘸一次,油脂厚度就增加一层,直到达标为止。蜡烛基本成型后,因原始油脂为白色,为了吉庆,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油脂液里掺入红色“银巨”再蘸,冷却后就成了红色。整个制作过程叫“蘸蜡”。蜡烛长短与缠棉絮长短和蘸油深浅有关,粗细由蘸次数多少决定。过年孩子玩的小蜡只有筷子粗细,几分钟就着完,有的庙院中点有擀面杖粗细大蜡,彻夜长明。70年代机制蜡进入市场,人们称其为“洋蜡”。后来手工“柴蜡”消失,手工、机制没有了比较,“洋蜡”的“洋”字也渐渐地被人省略。80年代以后,用电照明普及,不论是大门口挂的大红灯笼,还是儿童挑的小花灯笼,有的采用交流电,有的采用干电池,蜡烛成了人们祭祀时与神沟通的专用品。

灯笼原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 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仅供照明。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挂灯笼传说

挂灯笼历史悠久。传说商末周初,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关于挂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西汉。相传西汉武帝时期,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深受武帝喜爱。东方朔心地善良,经常为触犯武帝的宫女说情。腊月的一天,东方朔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向御井扑去,他慌忙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妹妹。每逢节日,她思念亲人心如刀搅,心想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救了元宵,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找到了元宵姑娘的家,安排了一番,然后化装成一位算卦先生在长安大街上卖起卦来。不少人求卦,卦条鉴语都是“正月十六焚身”。他们纷纷问解脱的方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五降天灾,熊熊烈火四方来,正月十三上午,会来一位骑毛驴着红衣的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众父老要想解脱,可当面求之”。正月十三中午,果然在长安街上出现了一位骑毛驴着红衣的姑娘。人们立刻跪在路边向姑娘求救。红衣姑娘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城的使者,今天来观察火烧长安的路线。玉帝正月十五、十六两日还要在南天门观看长安火势。现在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谒语是:“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人们赶快将谒语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和文武大臣也都吓坏了。这时东方朔从容地走上前去奏道:“臣有小计,可解长安厄难”。汉武帝转忧为喜,忙问:“爱卿有何妙计,快快讲来、定有重赏” 东方朔说:“臣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元,而宫中元宵姑娘做的最好。皇上可下三道圣旨,一道令元宵姑娘出宫教全城百姓赶制汤元,以供奉火神娘娘。第二道令全城百姓,家家挂红灯、正月十五、十六两日晚上全城点燃,可瞒过南天门外观火的玉皇大帝,火神也可复旨了。第三道,在正月十五、十六日晚上,让皇宫所有大臣宫女都出宫同全城百姓观灯,皇帝必然消灾解难。汉武帝听罢,便照东方朔说的下了三道圣旨。元宵姑娘接到第一道圣旨,高兴极了。她离开皇宫,回到家里,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当谈起红衣姑娘就是妹妹装扮的时候,全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正月十五、十六两个晚上,长安城内家家户户都给火神供奉汤元。街道两旁户户门前红灯高挂,大街小巷灯火辉煌。正月十五、十六两日过后,长安城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照常做汤元供奉火神,并悬挂彩灯、放焰火庆祝。就这样年复一年相沿成习。因为元宵姑娘做的汤元最好,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汤元改称元宵,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元宵节或灯节了。

关于正月十五挂灯笼,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捕杀它们。玉皇大帝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玉皇得知后十分震怒,传旨让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将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玉皇的第七个女儿织女怕自己在人间的丈夫牛郎和孩子受害,就偷偷把这个消息传到人间。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皇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灯笼、赏花灯、玩龙灯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灯节习俗

灯节期间,民间灯文化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故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灯节正值农闲之时,处于人们过年喜庆氛围之中,“春节重礼,灯节重乐”,所以又有“闹元宵”的说法。人们为玩的开心、快乐,从正月初十就着手为过灯节做准备。

1.灯节前准备

扎灯笼 旧时,从正月初十开始,一些巧手叟翁教儿童制作各种

灯笼。灯笼从质材上分有细铁丝拧结成各种图案的铁灯笼,竹篾成的竹灯,高粱秸顶节割口、切槽、咬合而成的工艺神灯,还有玻璃块

灯笼庆元宵节(灯节话灯笼)(1)

工艺“走马灯”

穿入铁框、木框中的玻璃灯等。从种类上分有能照明的灯和高粱秸秆扎制的打鬼棒灯两种。从造型上分,有圆形、方形、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还有会转的,灯笼壁图绘有各种图案、前走后撵的“走马灯”。

捏灯盏 旧时,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有做面灯习惯。面灯原料为黍子面。具体做法:将黍子面和好上锅蒸熟后,趁热放在面案上加面粉揉搓均匀,滚成面馒头大小的面剂,捏制成灯盏。灯盏分圆

灯笼庆元宵节(灯节话灯笼)(2)

面灯盏

柱、动物两种形状。据说捏双檐圆灯盏的人家,生出的孩子是双眼皮。有不是双眼皮的孩子埋怨母亲,为啥早些时候不捏双檐灯盏,生出她们姐妹都是肉眼泡、单眼皮。动物灯盏有鸡、鸭、兔等各种动物形状,其背上均捏出凹窝做盛油灯碗。穷人家没有黍子面的就用红萝卜段中间挖窝做灯盏。

试灯 正月十四傍晚,家家户户鸣炮焚香“请神”,将做好的灯盏顶部灯碗内插上灯焾儿(缠裹棉絮的寸长谷秸棒),倒入香油(点灯盏要用小磨香油)。倒油时先对着灯焾,使其全部着油浸透后再点燃,俗称“试灯”。

2.灯节布灯

点灯 正月十五为“正灯节”。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首先将大红灯笼点燃挂在大门外,然后点燃灯盏,俗称“点灯”或“点灯盏”。

摆灯 旧时,正月十五黄昏,各家各户的神龛、牌位,院门、房门,水缸、粮囤,磨盘、碾盘,猪羊圈、牛马棚,墙上、树下,甚至锤布石、厕所、粪堆都要摆灯。放灯也很有讲究。大门口摆放狗撵兔灯,锅脖、灶台上摆放小鸡叨啄蚂蚁灯,灶膛烟囱口处摆放燕子灯,水缸盖上摆放扁嘴(鸭子)灯,头雇(牲口)槽、猪羊圈、鸡窝口都要摆放各种动物灯。灯节之夜,各家各户,灯花起舞,油香扑鼻,一片光明,满院生辉。

送路灯 正月十五晚上,民间有送路灯之俗。路灯是送给空中过路神仙的,所以人们认为大门口可以不挂灯笼,但不能不送路灯。路灯一般摆放在家门口或胡同口,专门供人欣赏。特别是黏面灯,是女主人向人们展示自己手工艺的展品。路灯大多4盏,也有6盏、8盏的,都是一字摆开放在长凳上。摆好后,在灯旁烧香,祈祷空中过往神灵,来此享受香火,赐福添寿,保佑家人新一年平安。

偷灯盏 十五夜大门口摆放的灯盏,邻家不孕媳妇可以偷偷拿走,俗称“偷灯盏”。传说不孕女子吃了灯节偷来的灯盏,容易怀孕。

续灯 十五晚上,各家灯盏当晚不收,让灯碗中的油自行燃尽。次日夜晚,在灯碗内加油点燃,俗称“续灯”。

收灯 十五摆放的灯盏,当晚一般不收,至正月十七早晨方可收拾,俗称“收灯”。油浸过后的灯盏,放一段时间,香油充分浸润醒发。用火烤吃,焦香黏甜,十分爽口;上锅馏吃,黏软甜香,别有滋味。

3.民间灯展

70年代以前,灯节期间一些灯笼爱好者,自愿结成玩灯的民间组织,俗称“灯社”。乡里灯社多为不间断民间组织,成员大都喜爱玩灯,俗称“好欢儿的人”。“破五”(正月初五)过后,他们自动组织在一起,整理、翻新往年旧灯,购置、制作新灯。费用靠当地名人、商贾募捐。一般灯社都拥有很多灯,灯罩上绘有各种图案。内容有的是历史典故,如“苏武牧羊”“火烧战船”等;有的是忠孝人物,如“百里负米”“卧冰求鲤”等;有的是吉祥祝福,如“状元及第”“仙君送子”等。灯节期间,各灯社将自己的灯张挂于村中街巷、打麦场或宽敞的公共场所,供人观赏。花灯内容既能使观众领略传统文化,又能给节日平添许多乐趣。

80年代以后,灯展活动多由文化部门筹办,均采用声、光、电科技。主要街道两旁,临时搭制一

灯笼庆元宵节(灯节话灯笼)(3)

龙灯

条条“灯树”长廊,游玩场所,到处布置有灯山、灯棚,龙灯和各种动物造型灯,给人们增加了欢乐气氛。

灯节花灯,旧时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夜晚展出,正月十七收灯后,将展灯集中存放,以待来年灯节再用。80年代以来,文化部门布置的灯展,一般从除夕夜开始,“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节后收灯,历时一个多月。

作者简介:田聚常,男,1953年生,河南濮阳市华龙区人。从事史志工作30余年,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史志协会、地名学会会员,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地方史志协会、濮阳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濮阳市方志谱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书的编写工作,先后主编了《濮阳市区志》、《中国共产党濮阳市市区历史大事记》等文献,并著有《濮阳民俗志》、《戚城》、《东北庄杂技》、《许村集村志》等书。在《中原文物》、《寻根》等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多项论著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近年潜心研究民间宗族家谱、村史村志、故事传说等民俗文化。2010年以来,多次应邀在央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作民间文化方面的专题访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