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十八看农谚怎么说(农村谚语总结三个特点)
7月16日入伏,标志着炎热的三伏天拉开帷幕。
2022年三伏非同一般,不仅三伏天有加长的40天,而且炎热的程度将书写历史。根据中国天气网报道,近日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竟然热崩了,气温频繁刷新历史。其中,上海最高气温超过40.9℃,打破近150年以来历史高点。
另外,各地遭受高温热浪席卷,有的地方还出现热射病传播,并伴有死亡记录,朋友们要引发警戒。
非同一般的三伏天拉开了帷幕,作为三伏天开始,今年初伏出现三个新特点,看看农村谚语怎么说,朋友们早看早知道。
一、2022年是母伏头
根据古老的“夏至三庚始数伏”的农谚,今年的初伏自7月16日庚午日开始,初伏10天,末伏10天,再加上中伏20天,所以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
这几年40天的三伏已成常态,至少近三年来便是如此。另外,三伏高温愈演愈烈,而今年更将演化成极致。
2022年为母伏头,因为入伏的第一天是7月16日,农历的六月十八,是双数。单数为公,双数为母,在农村谚语中,向来有“母伏凶,公伏爽”的说法。
什么意思呢?农村谚语中借鉴了动物界老虎的习性,母老虎护犊子心切,因而比公老虎更加凶猛。而相似的方法还用于立秋之中,素有“公秋摇扇,母秋热死狗”的说法。
关于公母伏头的划分,是以农历为标准,但方式不尽相同。例如,有的以日子的单双数为标准,也有以当日的时间的早晚为参考,0~12点为公,12点~24则为母.
二、2022年伏头在庚午日,属于弱金,热得狠。
所谓伏头,上面也说过,就是初伏的第一天。在农村谚语中,可以通过当日的五行来预测是否降雨。我们都知道,进入三伏天中,三天不下一小旱,五天不下一大旱,下雨不仅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能够降温防暑。
农村谚语认为:“双金坐伏头,连阴到立秋”,因为金能生水,表示了降水会比较充沛。2021年就属于双金坐伏头,降水亦很多,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北方地区的降雨,河南、山东等地还曾出现洪涝。
2022年为庚午日,在六个庚日中属于金气最弱,决定了今年初伏开始后,气温会非常的高,这个新特点,也可以解释今年为啥热的这么早。虽然在季节上,“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比大暑热得不够,但今年初伏就显现了逼人的热浪,甚至可能与二伏热度不差上下。
三、2022年处暑不出伏,入伏的时间有玄机。
2022年的入伏时间在农历的6月18日,比去年整整推迟了16天时间。而相对延迟的结果,就是当八月二十三处暑的时候,却还未初伏,这种现象较为少见。
我们知道,处暑为暑气消退之时,而未出伏则意味着热气犹存,二者矛盾实为气候异常的标志。在农村谚语中,流传着“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说法,什么意思呢?
如果出现这样的排列组合,则一年四季会少了两季,春天会被严寒所统治,凉爽的秋天会被炎热所笼罩。2022年多年不遇的冷春或许可以验证。
而从二十四节气中来看,秋后有伏,本身就标志着秋后还有秋老虎,今年秋季三个月估计至少有两个月要被炎热做统治,八月以后能有凉气就谢天谢地。
总之,2021年的入伏非同一般,农村谚语中的三个特点,概括了今年三伏的天气特征。这些农谚皆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加长版的三伏天已经来到,面对极端炎热的挑战,每个人要冷静看待,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毕竟该热就热,有助于早晚温差形成,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热点无所谓,只要能风调雨顺。#三农###加长版三伏天明天开启#
入伏了,大家都去喝碗滚热的羊汤吧,以热制热,祝愿大家安然度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