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款好的紫砂壶(如何选一把适合自己的紫砂壶)
如何选一把适合自己的紫砂壶,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话题。
紫砂业内有句略虚无主义的话:“茶无定味,壶无恒型,适者为珍。”
说白了就是:请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看着办。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摊开来一一分析
主观上:
一、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壶:光货?花货?筋瓤?
二、你喜欢喝什么茶:绿茶?红茶?功夫茶?
客观上:
一、泥的考量
二、茶的种类
三、型的因素
四、实用性
主观上没什么好说的,各人有各人的爱好,请自行选择;
客观上就有许多可以聊的地方了!
一、泥的考量灌浆壶、手拉壶和机车壶能不能用来泡茶?
1、灌浆壶
首先灌浆壶肯定是不可以用来泡茶的!
众所周知因为紫砂泥缺乏黏性,所以是不能单独用来制浆灌注,独立成壶的。
灌浆壶的泥料大多是陶土加调色料配比而成,长期使用会存在有害物质析出,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由于灌浆壶的外观相对容易辨别,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市场,除了某宝、某多多等还有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灌浆壶,正常情况下壶友一般是买不到的。
2、手拉壶
手拉壶又分如坭兴陶、潮州手拉壶以及宜兴本地的手拉壶。
坭兴陶、潮州手拉壶和宜兴紫砂壶相比最大的特性是只有圆壶,手拉成型,用的泥并非紫砂泥,不具备紫砂泥的特性。
而宜兴手拉壶不同于坭兴陶和潮州手拉壶。用的是部分紫砂泥加入大量高岭土,再加入水玻璃,方便手拉成型。
水玻璃俗称泡花碱,是一种水溶性硅酸盐,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矿黏合剂。其化学式为R2O·nSiO2。
目前尚无科学论据表明,添加玻璃水的手拉壶是否有有害物质析出,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3、机车壶
机车壶与手拉壶的成型方式有差别,但同样需要用大量的高岭土去拼配紫砂泥。
但是化工色釉料和水玻璃的拼配并非是必备工艺。
因为机车壶也分低中高三档,最差的用陶土加水玻璃拼配,最好的会用50%的紫砂泥拼配50%的高岭土,略微加一点化工色釉料。
对于高档机车壶而言,其紫砂壶性能当然要低于半手全手,但未必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全手壶、半手壶如何选择?
这个我在其他文章里写过,全手工普遍要比半手工贵一些,但也要看真正的工艺水平,我们无需“谈模色变”。
如果预算几百块买把壶,就老老实实买半手。
半手和全手只是成型工艺的区别,在市场没有变化之前,比如2005年以前,美术员、助工甚至包括很多工艺师都在制作半手壶,那时候很多半手壶都达到了现在全手壶的精细程度。
随着市场对于紫砂壶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有追求的制壶老师,摒弃了追求数量的半手,开始了全手紫砂壶的制作。到今天基本上全手紫砂壶的工艺细节都要远远超过半手紫砂壶。
当然全手半手也不仅仅是制壶工艺上的差别,科学的讲全手工艺是有好处的。
这体现在全手制作的紫砂壶泥门普遍比半手制作的紫砂壶更疏松(这是成型工艺上决定的),双气孔结构的两条气孔链更大,从而让保温性、透气性、吸水性都要高于半手壶。
同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的析出也会比半手壶要高。
全手壶的泥料是不是会比半手壶的泥料好?
因为紫砂壶市场的价格机制,导致全手壶的单价较高。
一般制壶老师都会从泥商手里买中高档次的本山料制作全手工壶,制作出来的紫砂壶烧制之后,水色、砂感更好。
而半手壶的泥料选择浮动比较大,从低中档的外山料到低档的本山料都是选择的范围区间,唯一能够保证的是紫砂泥,而非陶土加化工色釉料的拼配。
二、茶的种类常见茶叶和壶型以及泥料该如何选择呢?
中国七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岩茶、普洱茶、黑茶七大类。基本可以分为发酵茶和未发酵茶。
从紫砂壶的角度出发,紫泥、朱泥、红泥百无禁忌,但绿泥和段泥则适合未发酵茶和轻度发酵茶。比如绿茶、黄茶、白茶和生普。
因为在紫砂泥中,同样的炼制方法,同样的制作工序,不同的窑温烧制,在成壶以后,段泥和绿泥的泥门比朱泥、红泥、紫泥要松的多。
如果段泥壶和绿泥壶用发酵茶,比如红茶,乌龙茶,黑茶或熟普泡茶,不仅茶油会吸附在气孔内,茶叶内里的天然色素也会吸附在段泥壶和绿泥壶里,这样养出来的壶很不雅观。
从泡茶的角度出发,未发酵茶、轻发酵茶也应该用段泥壶和绿泥壶来泡,因为段泥壶和绿泥壶的透气性最好,而透气性越高,茶叶里维生素C的损失就越少。
三、型的因素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花器、光器和筋纹器不一而足,具体到喝茶这件事情上可以很负责的说每把紫砂壶的器型、容量实际上是会影响到冲泡效果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网络上比较热议的话题“一茶侍一壶”,那到底有没有道理?
必须承认:有的器型(大部分传统器型)就是泡茶特别好用,有的器型泡茶简直就是灾难。
而且,不同茶类的投茶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备几把器型、容量不同的壶,分别对应不同的茶,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比如:一把200毫升的壶,用来泡红茶和泡熟普(在相同投茶量的情况下),出水的速度就完全不一样。
用一把个人熟悉的壶来泡茶,尤其是等级较高的茶,就不容易失误。
另外,壶本身的气质和茶的“气质”也要相搭。
比如,大部分岩茶,都给人一种铁骨铮铮的感觉,那用偏女性化的西施、美人肩、思亭等器型来泡,感觉就有些“怪”。
而如果用石瓢、桑扁、君德这类阳刚气质的壶来泡,就很搭。
所以“一茶侍一壶”是有道理的。
以茶为例:
乌龙茶:乌龙茶在一些茶友的冲泡手法中,讲究的是冲泡7-10秒,不留余汤。
所以可以选择小品的一手壶,泥料选择朱泥、红泥、紫泥。
再比如熟普:熟普讲究的是闷泡,就需要选择大容量高容积的紫砂壶。
倒出茶汤后,余下部分的茶汤可以继续闷泡。有利于茶中茶氨酸,咖啡因等其他有效成分的析出。
从实用角度,比如清理茶渣方便出发,如果是铁观音等茶叶,按照过往的使用经验,小口的紫砂壶比较难以清理,所以可以选择敞口的紫砂壶。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是一个人或一两个朋友一起喝茶,那么只需选择小品或中品紫砂壶。
如果很多朋友经常一起喝茶,那么也可以选择大品或者超大品紫砂壶。
最后要注意的是,花器在日常使用中比其他壶型要显得略微繁琐一些,这体现在后续的清理以及养壶上。
养壶的过程就是紫砂壶的气孔内积聚茶油的过程,每次喝完茶都需要清理茶渣,以及壶体表面的茶垢。
光器和筋纹器的清理相对较为简单,用茶巾擦拭即可。
但花器的表面因为装饰中会有如蛤蟆松鼠等雕塑,所以必须用养壶笔或软毛牙刷去清理。这对于经常喝茶的壶友而言,显得过于繁琐,但又不得不清理的耗时工序。
四、功能性紫砂壶归根到底还是实用器,而壶在使用过程中,除去容量大小,出水、断水是最容易影响到使用感受的因素。
紫砂壶出水、断水和气密性?
我们在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个问题,即俗称的“尿腚”和“流哈喇子”。这两个名称颇不雅致,却也算形象生动。
“尿腚”即是在出水时,由于壶身倾斜,茶水从壶盖与口沿之间的缝隙处溢出,沿着壶身流到壶底,滴滴沥沥弄得茶桌上满是茶汤。
“流哈喇子”指的是断水不利落,在出水结束后,会有一两滴茶汤附着在壶流的最末端,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壶流的下缘一直流到壶底,久而久之,会在壶流的下方形成一道显眼的茶色痕迹,泥料颜色越浅的壶,痕迹越明显。
“尿腚”和“流哈喇子”两种问题都不一定是真的问题。
尤其是“流哈喇子”,即断水不利落的问题,是所有的炮流壶都有的。炮流即是壶嘴短而直,嘴的最末端圆而钝。
典型的炮流有石瓢、德钟、巨轮珠、容天等。
这类炮流壶,如果在出水的中途中止出水,那么一定会有“流哈喇子”的现象出现,当然如果出水手法极高明的壶友,亦有可能做到干净利落地断水,但显然大部分壶友是没有这个功力的。
再说“尿腚”,如果一把壶在出水时倾得过急,比如从端平状态很迅速地转到与桌面垂直,那么几乎所有的壶都会出现茶汤从壶口溢出的现象。
气密性好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气密性是一把好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翻译过来就是,一把好壶气密性一定好,但气密性好不一定就是好壶。
所谓“气密性”的形成,并不是盖子和壶口严丝合缝,倒过壶身以后,由于摩擦力导致的盖子掉不下来,而是壶身注满水之后,盖子和壶口之间,由于水的张力作用,形成一层相对稳定的水膜,这层水膜就把壶盖与壶身之间的缝隙完全填满,把壶身倒过来之后,由于空气完全无法进入壶身,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把壶盖“压”住了。
但是为什么要说这个“气密性”检验是一把好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原因有二:
一是所谓的“气密性”对泡茶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大家可以注意到,盖钮的中间,有一个通气孔,这个通气孔的作用就是在盖子盖上之后,保证大气仍旧能够进入壶内,这样茶才能倒出来。所以壶盖与壶身之间的气密性好也罢,不好也罢,反正盖子中间的通气孔是通着的,大气总是会进入壶身的。从壶盖与壶身的缝隙间进入和从盖子中间的通气孔进入,也没啥差别。
网络上常见一些壶商关于气密性的表演:他们会在出水的时候,时不时地按住盖子上的通气孔。“气密性”好的壶,由于空气只能从盖子上的通气孔进入壶内,一旦按住通气孔,壶内失去气压,这样壶嘴就立刻断水,甚至可以涓滴不漏;松开气孔后,水流就恢复,再次按住气孔,水流又会断开,如是反复,看起来很是专业的手法。但是,这个手法对于泡茶实践来说也毫无意义,首先,每一道茶在出水的时候,必须毫无犹豫地把茶汤倒干净,壶内不能留有茶汤,无论哪种茶类用紫砂壶泡都是如此要求,没有例外,所以根本不需要在出水的时候把出气孔按住来断水,其次,在泡茶的时候,果真在出汤到一半时有什么情况需要停止出水,把壶端平就可以了,没有人会用按住气孔的方式来断水。
第二个原因,所谓的“气密性”是近年来才发明出来的“选壶”伎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紫砂壶是一遍烧成,壶盖、壶口之间打磨比较粗糙,经常有盖子盖上之后无法通转(就是盖子只能以一个特定的角度盖到壶上,如果转动九十度,就盖不上了)或者旷量太大导致的盖上之后乱晃荡的情况。现在紫砂壶每年都有好几场大的拍卖会,拍卖会上那些清代、民国及建国初期的老壶,没有一把“气密性”好的,按照现在壶商那个把壶身倒过来的花样玩,基本百分之百的老壶壶盖都会瞬间砸地上。
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讲,气密性好是现代紫砂壶工艺下(多一道整口工序)本该具备的素质,而并非决定性的指标。
三山齐平的实际意义?
三山齐平其实是紫砂壶实用中的一个硬指标,很多壶商会说,三山齐平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有些壶型的艺术性要求,需要突破这个限制。这个限制可以被突破,但突破的同时也意味着实用性的降低。
按照物理法则,当壶嘴低于壶口,水线就会以壶嘴为基准线。当冲泡热水时,水线一旦高于壶嘴,就会从壶嘴流出,那么壶身高于水线部分也就没有了意义。
如果壶嘴高于壶口,壶口的最高位置就是水线。当冲泡完倒茶的时候,茶水会优先从壶盖处溢出,浪费茶水。
如果是压盖或者截盖,可以用拇指顶一下。如果是卡盖且盖面较小,拇指顶则不方便,这时茶水有可能会将卡盖顶出紫砂壶,让卡盖跌落破损。
在实际的选购中,如果遇到做工精致、价格实惠,且自己中意的紫砂壶壶型,可以适当放宽三山齐平的要求。甚至可以允许壶嘴水线略高或略低于壶口,但不可过大,除非你纯粹买来当做观赏壶。
壶盖内孔是圆柱形还是圆锥形?
在以往的紫砂壶壶盖内,通常做壶老师都是直接开一个圆柱控了事。但是在近几年的全手壶制作中,很多制壶老师都把圆柱孔改成了圆锥孔。
喝过瓶装水的都知道,并不是瓶装水的口开的越大,出水就越快。需要空气的流入,才能有水流出。所以气孔直径越大,出水就越快。
外观决定了气孔的直径,但是圆锥形气孔也则可以增加空气的流速,来提高紫砂壶出水的爽利程度。
独孔、网孔、球孔和出水的因果关系?
紫砂壶出水效果的关键点在于壶内壁的出水孔处理。
出水孔可分为独孔、网孔、球孔三种。
紫砂壶在清中之前,大多为独孔壶,这是出水相对有力的设计。它的优势在于出水有力,缺陷是在使用时会把茶叶和茶水一起倒出。不仅仅是影响茶汤的观感,也让品茶的人不能尽兴。
到了清代中期,经过制壶老师的改良就换成了网孔,且沿用至今。
现在常见的网孔是七孔,九孔,十四孔,见下图。
网孔的好处,是能过滤大部分的渣叶,缺陷是水流的通路面积大幅减小,而且冲泡膨胀舒展程度较大的茶类时,容易被展开的茶叶挡住出水孔。
此外,网孔出水面积一定要大于壶嘴出水的横截面积。
比如上图这一种搭配,出水一定不会爽快。因为进水网孔的过滤面积小于壶嘴的开口面积,导致了单位时间内,进水量要小于出水量,这是水流的物理特性导致的。
有些制壶老师没有考虑到水流的物理特性,致使做的紫砂壶开孔过滤面积不足,直接导致了紫砂壶的出水不爽,大大降低了所做紫砂壶的实用性。
球孔出水是不是低端壶的象征?
日本一直具有陶瓷艺术体系,日本的陶艺家制壶时,普遍使用球形滤网。
在70年代,由于外销日本的特定要求,宜兴紫砂壶便有了球孔。
即在壶身装饰部位的内壁,黏上一个满布小孔的半球,可更好地过滤茶叶,还能增加出水量。细密的滤孔和凸起的球面,保证了充足的水流通过面积,又提供了高质量的过滤。
若论缺陷,就是工艺难度较大,且壶的容量不能太小。
现如今因为批量机制的紫砂壶基本选用球孔出水(模具批量制作,粗糙不堪),所以普遍会给人一种“低端壶都用球孔”的印象。
所以很多制壶老师为了区别,纷纷放弃了球孔的制作,继续沿用网孔。
而也有一些制壶老师,并没有这种漏见,直接用手工球孔替代了传统网孔。在保证了进水面积大于了出水面积,而更细的圆孔也保证了可以过滤更小的茶叶,保证了茶汤的清澈。
相信各位壶友看过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应该能选出一把符合自己意愿的、实用性高的、有品质的紫砂壶了。
愿您心有所喜,早日得成心愿!
感谢点赞、关注。有任何疑问,也欢迎留言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