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

2021年1月11日,在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巴渝历史文脉探寻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荣获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1)

李野 摄

二十余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肩负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不辞辛劳地奔走在重庆大地上。他们远离都市繁华、甘与清贫为伴,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远离家人,一年有三百多天的时间工作在野外第一线,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发掘历史、阐释天书。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诞生于2000年,前身为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是为三峡工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的实施而建立的。在三峡考古的大背景下,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从重庆博物馆剥离,在2011年经市编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从成立之初仅有8名在编人员发展到近百名职工,从4间办公室拓展到近2万平方米的业务科研用房,从与重庆博物馆合署办公发展到完全独立运行,从一个内设部门变成专业性的事业单位,从单一考古业务拓展到建筑遗产、修复保护等诸多领域。考古队作为一支精干的队伍,团结高效、战斗力强,从业20年来,成果卓著:重庆市三峡考古、基本建设考古、主动考古共出土近19万件/套文物及标本,其中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进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并成为国家申遗重点培育项目;钓鱼城遗址入选国家150处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先后启动了万州天生城、巫山龙骨坡、奉节白帝城、渝中老鼓楼、江津石佛寺等市级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推进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进一步系统展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提升重庆考古遗址保护展示知名度、影响力。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2)

涪陵龟陵城遗址发掘场景

考古工地多遍布在郊区、乡村、深山等偏僻之处,需要徒步而行,翻山越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的队员们宿泊条件艰苦,往往在破旧简陋的房屋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白天要在烈日骄阳或寒风凛冽中探查现场,晚上还侵占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整理发掘报告等资料。

在这个集体中,有一支全部由女考古队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女子考古队”,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中的“红色娘子军”。她们的身影曾出现在涪陵渠溪口遗址、万州万顺墓群、忠县坪上遗址、溪口墓群等十余个发掘项目现场,她们参与了万州双河口水库、重庆轨道交通四轮编修、巴南区经济园区、渝黔高速公路等十余个文物调查勘探项目,以及合川钓鱼城遗址、范家堰遗址、云阳磐石城等多项大遗址科技考古工作。她们不忘初心,坚守考古一线,爱岗敬业,成绩卓著。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3)

拍摄墓葬器物(2020年合川花滩大道文物抢救发掘项目)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女子考古队(以下简称“女子考古队”)是2012年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的。女子考古队队长燕妮剪着利索的短发,常年野外的考古工作“锻造”了她小麦色的肌肤,性格开朗的燕妮向我们热络地介绍女子考古队成立8年来的傲人“战绩”。队员从5人发展到如今的11人,形成了从专业技术到综合保障的跨部门、一体联动的考古队伍,涵盖了田野发掘、科技考古、器物修复、绘图等多门类专业人才,开展并参与了多项考古发掘与田野探查以及大遗址科技考古等工作。

燕妮回忆,在2017年盛夏,女子考古队负责发掘忠县坪上遗址,队员们在骄阳烈日的炙烤下,争分夺秒,与不断上涨的江水抢时间,没有人因为在暑热天气下高强度野外作业叫苦喊累,也没有人因为个人原因耽误忙碌的探方工作。在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坪上遗址考古发掘工中,女子考古队发现商周、汉至六朝、唐宋3个时期文化遗存,出土240余件陪葬品。这是女子考古队首次集体作战,也是首次独立、圆满顺利完成的考古发掘任务。忠县坪上遗址荣获2017年“重庆市六大考古发现”。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4)

拍摄墓葬全景(2020年合川花滩大道文物抢救发掘项目)

女子考古队时刻牢记新时代交付于她们的责任和义务,坚持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女子考古队在忠县洋渡镇坪上遗址发掘期间,清理M8墓葬器物时,现场环境复杂,清理难度极大。不知不觉间天空已经拉下了黑色的巨幕,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后,队员们身心疲惫,但墓葬内文物仍然未清理完成,为了不让珍贵的文物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一整夜暴露于泥土之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队员们恪尽职守,挑灯夜战,以专业负责的态度,终于在午夜前将文物全部清理完成。

在没有野外考古项目时,女子考古队队员们会在单位研究考古成果、撰写考古报告,例如《酉阳邹家坝》《巴渝记忆·重庆文脉》《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等,还参与编辑了《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第一辑、第二辑)》《重庆文物志》等多部专著。女子考古队荣获“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2018年度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的称号。

燕妮说:“文物不能说话,但作为考古工作者却可以最先触摸到它们,通过这些有历史的文物,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曾经拥有和创造过的辉煌和文明。身在考古一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就有责任护佑文物。田野考古不是终点,如何科学地阐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才是考古需要解决的终极目标。”

据介绍,除了女子考古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还有技术过硬、坚守考古现场的中坚力量。张守华,湖北仙桃人,考古二级技师。从2006年参加三峡考古工作开始,他一直为重庆考古事业默默奉献着。2019年底,张守华为保证重庆市政府重点文保项目的老鼓楼衙署遗址南区考古工作按时按质完成,没能及时返回老家在病危入院的老岳父床前尽孝;常年野外的考古工作也不能帮助妻子分担家庭的重担……说起这些,张守华这个朴实的中年汉子,竟也泪眼婆娑。

在研究院考古队里也有年过半百却仍坚守在野外第一线的专家,袁东山就是其中一位。从三峡考古大会战到大遗址保护考古,再到基本建设文物抢救保护,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袁东山头发花白,肌肤黝黑,在介绍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发掘保护情况时如数家珍。他还先后主持了镇江杜家坝汉墓群、上关战国唐代墓群、白帝城遗址、白帝城墓群、钓鱼城等二十余处遗址或墓葬近三十次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发掘面积超过八万平方米,填补了三峡地区及重庆市文物考古界的多项空白。特别是在老鼓楼衙署遗址、白帝城遗址、钓鱼城遗址及宋蒙山城体系的考古及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考古文物界的高度关注与普遍认可。当谈起对家庭的付出时,袁东山十分愧疚。他是家中的老大,也是唯一的儿子,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需要他去照顾,但是为了工作,他常常“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说:“重庆考古事业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把握好,只要工作需要,家庭只能暂时搁置一旁。”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大遗址保护工作潜心研究,主持发掘的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分别入选2012年度和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袁东山本人荣获合川区政府颁发的“合川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的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艺术周上,荣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年杰出贡献人物”。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5)

钓鱼城考古工作

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诞生。与此同时,随着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启动,队伍得到有力发展。这支队伍建立了重庆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延伸了巴渝文化的源头轴线,丰富了重庆历史的内涵,活化了巴渝历史的场景,以实际行动助力文物、文化与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巧融合,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累计收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三峡移民工作先进集体”“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重庆五一劳动奖状”“重庆市工人先锋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第二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第二批宣传文化‘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重庆市2019年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等上百项荣誉称号和表彰。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看基层)(6)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合影

二十年来,正是有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一线考古工作者们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才有了重庆考古事业在史前考古、巴文化考古、墓葬考古、手工业考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距今200万年以来的重庆地区物质文化序列,开创了水文考古、盐业考古、冶锌考古、宋元(蒙)战争山城考古等方向,扩大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许多成果填补了西南乃至中国考古的空白,丰富了巴渝文化的历史内涵,促进了巴渝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交流,共同谱写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国家文物局,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