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是一篇兼具知识性的文章(对京剧传统戏与新编戏的茶余饭后谈)
京剧现在每下愈况,我看是时代大势所然,非惟人谋,抑亦天时也。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国粹,京剧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京剧要存在,即离不开两条:继承与创新。而继承不是“一礼全收”,创新更不是胡编乱造,脱离了京剧规律。
在对待京剧传统戏和新编戏上,有人认为京剧传统戏一慨都好,只能“原封不动”的继承,有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抡起板斧大拆大卸,然后随己意拼拼凑凑装装,自觉是“创新”。在下觉得关键问题是,在继承时,对京剧传统戏应分不同类型来区别对待。
京剧传统戏中的“精品”,如《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失空斩》《玉堂春》《锁麟囊》《红娘》《群借华》《古城会》《长坂坡》…等近百出,起码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几代演员的打磨而成。对它们不能去大拆大卸另起炉灶,如《赤壁之战》改自《群借华》,改后却大不如群借华的魅力和感染力,弄成了“缺胳膊少腿”和“伤筋动骨”。因为,一,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精品”骨子老戏,它们均无大错,二,从文学戏曲的角度看,它们亦无硬伤,三,从京剧艺术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前辈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成果!后人再有本事,恐怕也难达到前人把它们所推到的高度。所以再如五十年代初对《锁麟囊》(说是宣扬阶级调和、因果报应)《武家坡》《游龙戏凤》(说是岐视调戏妇女)《四郎探母》(说是歌颂叛徒)…等等戏的修改、另编、禁演,结果就是观众不认可,业内无共识。到后来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时,对京戏的粗暴糟改和禁演,更是不可思议,为京剧的式微埋了祸根。
其实,在京戏传统戏中,也不能否认存在一些原本内容有问题的剧目,或戏词过于鄙俚(如烏龙院),或内容有欠通顺(如六月雪),或剧目低俗邪歪(如大劈棺、纺棉花),等等,不妨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应做的修补,使之完善也未尝不可。而对那些内容过干浅薄、芜秽,甚至不堪入目入耳的传统剧目,应该剔出舞台,愚意认为但对其中的“绝技”“绝活”,其技、艺可以借鉴、积累下来,可运用到新的京剧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中。
京剧新编戏,分为京剧古装或历史剧(如将相和、野猪林,包括四大名旦等编演的新戏如抗金兵)和一九六四年前后的新编京剧现代戏(如白毛女、节振国、六号门、芦荡火种、豹子湾战斗、黛诺、小戏审椅子…等等)。这里着重说,京剧是可以演好现代戏的,过去的京剧现代戏或者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总的说京剧现代戏是成功的。七十年代被“旗手”钦点的几出京剧“样板戏”与现代京戏(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以及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平原作战等)而论,也基本是文革前京剧界创演的,也是成功的。只不过后来被“以革命的名义”进行人为的拨高,打上了“江记”印记而已,但其中也包涵了广大京剧工作者、专家(如阿甲、翁偶虹、李少春、于会泳等,)及众多样板戏参演演员,对现代戏付出了的辛勤劳动和心血的。
总之,京剧既是博大精深且浩如烟海,是一百多年来的京剧艺术家和专业人土的参与所致,所以,目前京剧的继承比创新更重要,而京剧也有大量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和手段,也能表现现代生活与时代面貌,在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领域中还是受观众拥趸的,更是有着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而前题是——京剧要姓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