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全文7000字有余,阅读约需5分钟。

导言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是唐代诗仙李白在《古风》其十中的诗句,其不吝溢美之词高度赞赏的这位仁兄不是别人,正是今天九州要和大家介绍的齐国高士鲁仲连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

九州配图:鲁仲连

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聊城,别称“鲁连”或“鲁连子”。在早期的活动中,他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形象立于世人面前;而后期的活动,则主要体现了他行侠列国,屡出奇谋立奇功,救人于水火,却又功高不受禄,坚守内心执念,和一般的辩士和纵横家不同的是,他不是只逞口舌之快或是为谋取功名利禄多,而是为国事而辩,言必行,行必果。在他所在的当世,就有“高士”之称。

他的事迹,在《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以及《太平御览》中,均有不同角度的记载。不仅在当世享有“千里良驹”之美名,在后世更被尊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无双国士”。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功名显赫之人多如繁星,但鲁仲连却是独一份之存在,其威名犹如星空中那颗最孤傲却又最闪亮的星星,不只因为他一生之传奇,也不只因为他的奇伟才华和智慧,最为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超凡品格。微光烛照,其才华和品格让笔者找到了真正的“士”应该是怎样一种标准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2)

九州配图:国士无双

鲁仲连是心怀天下的志士,其目光之长远胸怀之宽广思维之缜密见识之高超品格之高洁,远非一般士子可比,由此,想必各位都会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和环境让他成为了这样一号卓尔不群、出类拔萃的人物呢?本文试图从他传奇的一生中寻找这一答案

惊为天人:传奇一生

结合多方史料记载,笔者以为,鲁仲连的一生堪称传奇,甚或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 少有才名,气象宏阔

鲁仲连的出身地在聊城,在春秋时期,此地是鲁国地界。鲁国一直留存着“族老议会制”,家族中大小事均有族老们统一商议决定。鲁仲连的名字也是族老商议命名的,“此儿便叫鲁仲连。居中为仲,兼得为连,居中而兼济四海,此儿不可量也。

鲁仲连生就一副异象,“面如朗月,一痣虎颌,长哭长笑,天赋忧乐也”。到了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其天资甚高,读书奇快,过目不忘,且思维敏捷。老师徐劫对他也是格外高看,把他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单独辅导。因此在当时,鲁仲连于当地便小有才名。随着他逐渐长大,又到齐国颇负盛名的稷下学宫修习,其才华渐渐被世人所惊叹,远近闻名。

  • 义不帝秦,雄辩退敌

在鲁仲连的一生中,最为著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当属他“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传奇事迹。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之后,秦国长驱直入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于是向魏求援,魏国先是答应出兵,后在秦国恐吓之下而又反悔,还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劝说赵国当政的平原君共同尊秦称帝以避祸。彼时恰巧鲁仲连游学赵国,出于大义,他立主抗秦拒绝投降,并通过平原君与“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3)

九州配图:邯郸之围

“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他先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声明如果秦国称帝,自己宁可跳东海也绝不作顺民的心志;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四国合纵联军抗秦援赵。接着又从秦国称帝对魏国以及魏王、辛垣衍个人角度等多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最终鲁仲连一番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让辛垣衍听后坐立不安并连连谢罪,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4)

九州配图:窃符救赵

秦国得知消息后,朝野震惊,下令围城军队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终于解了邯郸之围。鲁仲连以超凡见识和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赵国危亡,从更深层次角度来看,此举更是强势扭转了战国格局。

  • 射书救聊,收复国土

公元前284年,战国发生了“五国伐齐”的重大历史事件,联军主帅乐毅半年之内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邑,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顽强抵抗数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太子即位为惠王,因其与乐毅有嫌隙且中了田单反间计,乐毅被免职并逃奔赵国,骑劫任为大将。固守即墨的田单以“火牛阵”取得即墨大捷后,数月之内收复被联军侵占的绝大多数城池,但因惧怕谗言担心被杀而不敢回国的燕将燕冲固守聊城。田单围困聊城年余而久攻不下

就在田单陷入极大困境之时,鲁仲连来到聊城外田单军营,他当即修书一封,交由田单命弓箭手射入聊城中,这封信就是著名的《遗燕将书》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5)

九州配图:射书救聊城

在《遗燕将书》中,鲁仲连首先指出燕冲固守聊城不忠、不勇、不智,接着深入浅出的分析齐军必胜之大势所趋,指出摆在燕冲眼前的只有归齐或回燕两条路,进而又以管仲、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说明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的道理。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以至于燕冲反复阅读,大哭三日不绝,最终拔剑自刎,聊城这座齐国名城终于顺利回到了齐国怀抱。真可谓一书震敌胆,胜过百万兵。

  • 拨云见日,再造格局

田单收复齐国失地之后,被齐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功臣名就后的田单开始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作风上也变得骄奢起来。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一段“田单将攻狄”的事迹,大意讲的是:田单在担任齐相之后,有一次率军攻打狄城,临行前去拜见鲁仲连,结果不料鲁仲连当即表示“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很不服气也不以为然,生气的驾车就走。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6)

九州配图:田单求教鲁仲连

结果真如鲁连所料,“遂攻狄,三月而不克”。田单恼羞但又怕完不成任务丢了面子,于是又再次前去拜会鲁连讨教一二。鲁仲连便为其分析即墨反击战的成功与当前的困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彼”“此”之别,而最核心在于“必胜”和“拼死”的决心今非昔比,故而不胜。寥寥数语,宛如拨云见日,田单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次日便亲上战场指挥激励士气、巡视地形,并站在能被敌军弓箭和石块击中的地方擂鼓攻城,一时间三军奋勇,狄城终于攻下。

  • 不慕荣利、超凡脱俗

鲁仲连一生,如前文所列举的事迹,体现了他齐伟精妙的谋略和为人排难解忧的大义,但除此之外,为世人所敬佩的更在于他不慕荣利、视富贵如草芥、功名如浮云的高风亮节和超凡品格。这一点可以从两件事看出:

一是在他帮助平原君成功说服魏将辛垣衍并解了“邯郸之围”后,平原君赵胜感念其功绩,要封他官位,他毅然辞而不受,送他千金,他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7)

九州配图:鲁连归隐

二是在他“射书救聊城”帮助田单成功收复聊城之后,田单举荐其功,齐王欲封爵位,但鲁仲连则辞爵不受,逃隐于东海之上。他说:“我与其因得到这些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受命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浪形骸呢!

盖棺定论:历史的评价

鲁仲连义不帝秦、射书救聊城及其对功名富贵毫不动心的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以自身的遭遇和性格特点视其为千古知音,并在十三首诗中赞美他。

  • 历史对鲁仲连的评价

除了李白之外,后世对于鲁仲连的溢美之词信手拈来。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8)

九州配图:李白咏鲁连

  • 司马迁说:鲁仲连“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 《史记·索隐述赞》这样描述:“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齐将挫辩,燕军沮气。”
  • 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其三云:“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恥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对珪宁可分?连玺燿前庭,比之犹浮云。”
  • 唐代诗人汪遵在《聊城》诗中写道“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咏鲁仲连》诗云:“驱车策驽马,吾将过齐国。闻有鲁连子,倜傥好奇画。一谈秦师走,再说聊城拔。功成不受赏,高举振六翮。布衣终其身,岂复为身役?茫茫千载远,安往访遗迹?踌躇东海上,向风长太息。”
  • 千里良驹,国士鲁连

其实,除了后世对鲁仲连的齐伟高才和超凡人格仰慕者众外,即便是在战国时期的当世,鲁仲连便被尊为“高士”,这一点在魏安釐王与孔斌(孔子的六世孙,字子顺)之间的对话可见一斑。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也,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资治通鉴》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9)

九州配图:魏安釐王影视剧照

这段文字记载是魏国国君安釐王与孔斌议论天下高士的一段对话。孔斌认为当世已无高士,如果硬是要说一个,那只有鲁仲连可以算得上。虽然这里孔斌主要是想以鲁仲连为例来说明,人做事情要顺应潮流,严于律己,不停地、始终不变地做下去,就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天下高士,但是也侧面代表的当世的有识之士对鲁仲连是非常认可的。

百思得其解:三大因素铸就鲁仲连齐伟之才和超凡品格

笔者以为,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就。鲁仲连在其一生所创造的令人惊叹无比的成就,主要源于其齐伟之才华和超凡之品格,然而他的才具和品格也并非完全与生俱来,而是诸多因素相濡而成的。概括起来,大致源于三大方面影响因素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0)

九州配图:影响因素

  • 自身因素——天资聪慧、博闻强识。

但凡天才均说自己的成就源于1%的天资和99%的后期努力,虽说不无道理,但是却也万万不可否认其天赋异禀的因素所在。这一点在鲁仲连身上道理亦然。如前文所述,鲁仲连少有才资,为免耽误其才,经族老们一番公议,他被送到了老名士徐劫门下。这个徐劫,原本是徐国公族,做过徐国太史令(管国家史册)。后来徐国为楚国所灭,徐劫便逃亡隐居齐国传道授业。此人虽非经世大才,却是学问大家,更有三样难能可贵处:一是学识渊博,二是志节高洁,三是藏书极丰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1)

九州配图:夫子教习

徐劫初见鲁仲连,对其印象深刻,心下觉得此儿非比寻常,便将他与门下三十多个弟子分开教导,对他的教习方法也异于常人。徐劫每每只给鲁仲连排定书目次序以及完成期限,除了生字,从不讲解书意。每读完一书,徐劫便让鲁仲连自己释意讲说,徐劫反复辩难。令徐劫惊讶的是,这个少年非但读书奇快,过目成诵,而且时有匪夷所思、惊世骇俗之见解。说起话来正气凛然,竟是一副天生的大器,世人称其为“千里良驹”。

  • 成长环境因素——生长于鲁国,深受鲁地圣贤遗风浸染。

据考证,鲁仲连生于聊城茌平,春秋时期,聊城地处齐和鲁边境,其民风民俗更近鲁地。齐国人“好勇斗狠”,民间私斗频繁、屡禁不止,聚族群殴之事更是时有发生,然而鲁地却是另一番景象,鲁人多数忠厚诚信,不善商旅和官场,民间的仇杀私斗少之又少,文华流风久成俗。这一点我们从孔圣人身上可以略见一斑。

鲁人有这样的品德,与鲁国立国国君有着直接关系。鲁国第一位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同时也是周文王的孙子,受封之时,周公对他训诫再三:“子勿以鲁国骄士”,就是说让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了鲁国就轻视了人才,并以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例子来教导自己儿子,一定要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此外,为了时时督促自己儿子,安排自己的老管家“金人”去辅助他,并在金人的后背写下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这就是著名的“金人铭”。这种重视人才以及谦虚自律的品德在伯禽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因此,鲁国士子有良好的政治土壤,也就形成了人人好学、心胸宽广、行事正派的传统风气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2)

九州配图:周公训伯禽

由此可见,鲁仲连不论是在出生地聊城,抑或是求学地即墨(鲁国灭亡后,鲁人迁往即墨者众,这里不做详述),这种好学而正义的风气土壤对鲁仲连的成长影响巨大,在其骨子里,深深的打上了鲁地古之圣贤遗风的品格烙印。其之后的行事风格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 后期修习因素——博学兼收,独树一帜。

“无论天资有多么高,他仍需学会技巧来发挥那些天资。” ——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

鲁仲连的成长,除了其天资和环境影响之外,更为重要的得益于其博学而能兼收并蓄修习百家而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终而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首先,年少师从“势数”大师徐劫,得其精髓。

如前文所说,鲁仲连年少时师从的徐劫,虽算不得经世大家,却在“势数”理论上有着颇为精到的钻研。鲁仲连师从于他,得其精髓。

何为“势数”?历史上并没有流传下来其明确定义,我们只能通过史料记载来有个模糊了解。据《战国策·齐策三》记载,鲁仲连与孟尝君田文对话时,曾用“关门”做了一个比喻来解释“势数”

“势数者,譬若关门,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胜,并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疲)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後举之,所谓势数。”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3)

九州配图:关城门

这段话算是历史留存下来的对“势数”唯一的描述了,我的理解是, 他的“势数”观就是“顺时度势”,其内涵就是包括要知势察势用势,用势时还必须要能得到势利。有势利时就要紧紧抓住时机,顺势动作,乘势进取。倘若不顺势时,就要以静待动,待机而后发,不要逆势,违反“势力”,逆势轻举妄动,必然吃亏。总的来说,其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要审时度势、相机而动、随机应变

慎到的“”派理念有所不同,徐劫和鲁仲连的“势数”,不仅仅在于庙堂之治,更在于外交斡旋和解决问题。这种思想理念在鲁仲连的身上,得以大放异彩,可以说贯穿其一生之传奇经历。

其次,浸染于稷下学宫,不拘于泥沼,自成一体。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实在不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虽说鲁仲连在“势数”上有所长,但在年轻之时,其所学毕竟还不够广博,于是他来到了天下士子趋之若鹜的稷下学宫修习。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的碰撞中,稷下学宫算是应运而生,也为各种思想、学派的交流提供了最大的舞台。在稷下学宫期间,他耳濡目染了诸子百家学派之间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眼界和学识都得到了长足的长进,特别是对于当时之国际形势更是了然于胸。和一般的辩士不同的是,他来稷下学宫参与论辩,并不是为逞口舌之快或是为扬名立万而待价而沽,而是心怀天下,为国事而辩,所言皆出于肺腑,皆务求实际,虽修习百家,却并不拘于泥沼,自成一体。这一点虽然没有正史材料作为明确的考证,但在孙皓晖著作的《大秦帝国》一书中有过精彩而贴切的描述,本文摘录只作参考和说明。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4)

九州配图:稷下学宫论战

稷下学宫有一个传统,就是一年一度的的“论战”。在一次的“论战”中,擂主是齐东名士田巴。田巴自称“天下书无不通读,无不精熟!”更兼见解奇异,辩才过人,却被鲁仲连嘲笑为:“燃眉之急,生死之危,先生束手无策,却要论争五帝三王之道,空谈坚白之分,辨析合同之异,醉心马之颜色、鸡之脚趾、鸟之卵蛋,远离民生国计,竞日空谈不休,不觉无趣么?劝先生为苍生谋国,莫以此等无用空话蛊惑国人!” 田巴被深深的折服,终生不再谈论学问。

虽非正史记载,但鲁仲连浸染于稷下学宫,修习百家而不拘于泥沼,自成一体,意志坚定的这些品格,却是历史学者所公认的。

再次,修习墨家,心怀天下,侠之大者。

“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精神上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说到墨家学派,现代人都相对陌生,但在先秦时期,墨家可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两门“显学”,在当世有着“非儒即墨”的说法,也就是说,大多数学子,要么选择儒家学派,要么选择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墨子,墨家学说其主要理念是“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非命”等。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实际是针对儒家所提倡的“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而非攻,指的是在“兼相爱”的基础上要“交相利”。墨子著有《非攻》上、中、下三篇,其中对于人民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5)

九州配图:墨家学派

此外,墨家是一个非常正义而神秘的组织,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经常采用刺杀、铲除的手段来对付暴政者。因而在战国时期,墨家被世人称为“政侠”,即政治界的游侠。其目的不为劫富济贫,不为恩怨仇杀,而是以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虽是理论学派,同时又是神秘组织,侠肝义胆。

鲁仲连也深受墨家学说思想的影响,加上其原本鲁人之特性,正义之气在他心里早已熊熊然成喷发之势。当他开始游学天下之时,他并不像其他名士如苏秦、张仪之辈,选择一国或君主为之效忠以建立功业,而是本着“心怀天下”“行侠仗义”之初心本性,以独特的方式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才华,践行自己的志向,堪称侠之大者鲁连子。

综上所述,鲁仲连发于自身卓然之天资,濡于鲁地古圣贤之遗风,长于百家之所长。是多元因素共同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位惊世高人。

结语

“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正如卢梭所说,鲁仲连让后世广为敬仰之处,除了其齐伟才华和超凡品格之外,再有就是他能意志坚定的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并积极的贯彻执行。

总的来说,鲁仲连是一个具备超人智慧、深邃思想、高尚人格而又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综合体是百家思想流派智慧碰撞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在他的身上,有着纵横家、策士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又和为己谋利、常常背信弃义、朝秦暮楚的政客截然不同;他深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为天下之事和百姓疾苦而辨,言行合一;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墨家的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他的平民参政意识、不慕荣利的高士作风又与孔孟之道有所别;其行事风格也远比墨家大气积极,更智慧、更讲究策略;他隐居东海,有道家出世飘然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山林,常常洞察时局且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6)

九州配图:政侠鲁连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恥受赏,高节卓不群。”左思对其咏叹的诗句,笔者以为甚是到位。在史料记载的历史事迹背后,隐现着一位目光长远,胸怀宽广,思维缜密,见识高超,正义凛然、侠肝义胆、品格高洁的圣贤与英雄的结合体,“国士无双”之称当之无愧。

齐伟为什么说自己后悔了(齐伟高蹈不慕荣利)(17)

九州配图:鲁仲连纪念祠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2、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3、老子《道德经》;

4、《战国策.齐策》;

5、张秉楠集注《稷下钩沉.鲁仲连》;

6、石小同《管子学刊.试谈鲁仲连的“势数”》;

7、孙皓晖《大秦帝国》。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