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站一分钟算不算体罚(家长需要明白的六点体罚误解)

说件真事。有一次,一朋友家的孩子对大家说:“今天爸爸没有打我屁股,哈哈!”从表情可以看出孩子发自内心的高兴。

这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仿佛他每天被打屁股是家常便饭。经过了解还确实如此。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被打屁股,这孩子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跑去问父母:“今天怎么不打屁股啊?”这位爸爸并非有虐待倾向,而是非常爱他的孩子。类似的情形远不止在这个家庭存在,这让妙面爸内心感到深深的刺痛。

妙面爸觉得,如果大家了解体罚对孩子的巨大伤害后,会不忍心经常去体罚孩子。

关于体罚,这6点所有家长都该知道:

一、 体罚对孩子的6大伤害

如果要打孩子屁股,得先问自己是否知道体罚(Corporal punishment)可能对孩子造成的6大严重伤害。

罚站一分钟算不算体罚(家长需要明白的六点体罚误解)(1)

1、体罚时孩子感到无比恐惧和痛苦

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对五至七岁孩子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当孩子被要求描述被父母体罚时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包括:

“像有人用锤子击打你!” “好痛!是里面痛! 就像要打破你的骨头” “感觉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剧痛,我内心感到非常恐惧。 ” “真地想逃离父母,因为他们脾气很坏而且打得真是好痛!” “我觉我不再爱我的父母了。”

家长很多时候就是在欺负、恐吓、凌辱和殴打自己的孩子。请不要再用“体罚”这样的字眼粉饰自己的行为。家庭欺凌比校园欺凌更加让人毛骨悚然。因为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存之地,它既可能是离天堂最近的光明之地,也极有可能是离地狱最近的黑暗入口。

2、体罚使孩子道德感下降,攻击性大大增强

Gershoff 在2010年的研究发现,体罚实际上会妨碍孩子将积极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 证据表明,经历了体罚的儿童会在同情、利他主义和抵制诱惑等价值的内在化方面程度较弱。这不难理解。道德感要通过人自己深刻的思考、教化的浸润和自由的选择来逐渐形成。妄图通过外在的疼痛来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无异于缘木求鱼。

2008年,Joan Durrant通过研究发现,对孩子的体罚程度越高,儿童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会越高;容易导致对兄弟姐妹、同龄人、父母的攻击行为以及约会暴力,且这种关联性是惊人一致的。

杜兰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开始前一个月被打屁股超过2次的幼童,两年后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增加了50%。是50%啊!

2016年加拿大儿科学会和心理儿科委员会一项综合了50年的超大规模综合研究发现:打屁股与反社会行为、侵略性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注意,是50年的相关研究!

而蒙纳士大学的Bernadette Saunders2013年进行的研究更是证明,体罚会让孩子身体上会受到伤害,引起孩子消极的情绪,如怨恨、混乱、悲伤、仇恨、屈辱和愤怒,会造成恐惧和学习障碍。

很多人会争辩道,我亲眼看到过很多孩子经过严格的体罚,结果没有你说的那样糟糕,甚至还有好些非常不错。实际上,这些孩子经历过大量体罚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感和较为健康人格的案例,往往是由于家长在其他方面做了相当出色的弥补,而且产生的后遗症也许尚未显现。但这样的家长,往往会不理性地将孩子的良好表现归功于体罚,甚至于热衷将这种错误的管教方式推荐给他人。这在心理学中叫做归因错误和幸存者谬误。可以大胆判断,这些家长如果一开始选择采取少体罚甚至不体罚的方式,孩子各方面表现将会更为优秀。

3、体罚大部分发生在家长生气或压力大时,普通家长无法做到平静体罚,且体罚的频率和强度会逐渐上升

研究发现的证据表明,几乎所有家长名义上是为了管教,实际上经常在生气或压力大时对孩子使用体罚。人非圣贤。家长不要总高估自己。连和父母配偶都经常忍不住发火互怼,何况对待依赖自己生存的弱势孩子,又能客气到哪里去呢?

全球以权威著称的美国儿科学会1998年在《高效管教指南》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父母在愤怒、烦躁、沮丧、疲劳或压力大的时候,更有可能使用体罚的管教方式。这种愤怒释放式的体罚,会使父母将来更多地去打他们的孩子。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时都会出现愤怒和激动的感觉。 普通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现证明,父母那种认为可以用平静而有计划的打屁股方式管教的观念根本不切实际。”很多人选择打孩子,是因为除了打他们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很多时候都是无能和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且体罚就像毒品,一粘上就很难戒除。

研究已经证实:体罚不仅让孩子的攻击性增强,更让体罚的强度不断提高,使家长更具暴力倾向。经过长期的体罚,孩子耐受体罚的程度会不断升高,且体罚本身也并非真正有效的管教方式。因此家长会不自觉地增强体罚的强度,从而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比如一开始只要孩子屁股打1下,不久后就会发现要5下才有之前的效果,体罚的力度也会自然大幅度增加。

妙面爸通过亲身观察发现,很多家长一开始只是小心地使用体罚来打孩子,很快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随心所欲体罚孩子的地步,动不动就是棍子威胁警告、敲头踹脚扔东西砸,而且出手会越来越重。很多时候家长想起自己刚做的行为,都会感到懊悔和后排,但大都会忍不住一犯再犯。家长的这种迅速的变化堕落让人不禁感到恐怖。

4、体罚容易导致孩子撒谎

体罚的后果很严厉,孩子一般不敢直接面对这样的肉体痛苦。体罚只有在父母在场且发现孩子不当行为的时候才能执行,强烈依赖家长的亲身监管,不仅判断起来非常困难,执行起来也是挂一漏万。因此,体罚是让孩子产生撒谎的天然温床。在对承受身体痛苦的巨大恐惧和选择说出实情中,孩子的天平自然会向隐瞒甚至撒谎倾斜。

5、体罚对孩子有造成身心伤害的极大可能性

大量科学研究发现,家长使用体罚作为管教孩子手段,使得儿童产生发育障碍的风险增加,父母的体罚与孩子侵略性增强、精神健康问题发生、认知发育受损,药物和酒精滥用等问题直接相关。

我不敢说体罚一定会产生这些身心伤害,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实证研究案例表明这种极大的可能性,那么使用起来就要格外小心了。这是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你亲生的骨肉啊!

6、经常体罚让孩子羞耻感消失,会形成惯犯思想

正如被广泛视为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美国开国思想之父、基督徒洛克指出的:“经常使用体罚管教,虽然之后会与孩子和好,但长期以往体罚必然会失去作用。更可怕的是,孩子的羞耻感会慢慢消失,觉得犯罪、惩罚和被原谅像昼夜更替一样司空见惯。如果体罚变成了家常便饭,孩子被打皮了,就变得像监狱里的惯犯,丝毫不觉得受到严厉程度最高的体罚是一件非常异常且值得警醒的事情。

二、对体罚的6大误解

除了不了解体罚的严重负面效应外,家长还容易对体罚有以下6大误解。

  • 误解1:认为体罚最简单直接高效真相是:体罚并不比其他管教方式更有效,长期反而会减少孩子的服从性

人总是喜欢简单粗暴。当孩子不听话时,跳出父母脑海中第一个词就是“体罚”。确实如此,体罚千百年来显得如此“直接高效”。

当一个独裁君主发现不乐意出现的失控局面,使用军队这一暴力机器用棍棒枪支去击打镇压看起来是最直接有效的。当警察发现犯罪时,采用造成身体疼痛或伤害的时候来制止犯罪和罪犯也似乎是唯一方法。这些看似常识的例子,让很多家长对体罚的效果崇拜得五体投地。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Durrant、 Joan、Ensom和Ron等四位研究者2012年通过对近20年来该领域最重要的各相关研究进行大规模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没有发现任何经过同行评议的靠谱研究可以证明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因为父母使用体罚而得到改善。

恰恰相反,上述研究中的随机对照实验表明,一旦家长减轻对孩子的严厉体罚的程度,在儿童身上所表示的侵略性行为就会大幅度下降。研究还发现,与其他管教的方法比,体罚在形成儿童的顺服性上并没有更好的效果。

学者Gershoff, Elizabeth T在2002年一项大规模综合研究发现,打屁股(spanking)确实增加了孩子对父母命令的直接顺服。但是后来的分析发现,打屁股并不比让孩子罚站或罚坐更有效;且长期跟踪发现打屁股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顺服性减少。

在现代文明国家,惩罚犯罪一般都不用给身体带来直接疼痛的方法,而是用剥夺自由的方式,且只有最大恶极的犯罪才对身体本身动手来使用死刑,死刑还越来越倾向于没有痛苦的方式,例如注射毒素。那些还在使用用绞刑或者剁手惩罚犯罪的国家,几乎都是恐怖主义的。

  • 误解2:管教等同于体罚真相是:管教有很多方式,体罚只是一种

管教孩子,有很多方式。还有很多家长不把体罚当体罚,将它称做“管教”。体罚确实可以成为管教的一种方式,但很多人将体罚当做管教的完全同义词。似乎认为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如果不给身体一点疼痛,教育就不会有实质上的效果。如果管教就是体罚的话,那么管教这个词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还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有很多管教方式的存在,每次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要体罚的方式,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 误解3、所有行为纠正都可以且都要用体罚真相是:管教方式一定要划分轻重级别

毋庸置疑,体罚是所有管教孩子方法里最严厉的一种。俗话说的好“好鼓不要重敲”。偏偏很多家长不同意,认为不重敲鼓的鼓手就不是好鼓手。因此,在他们家里每日出现的都是摇滚重金属音乐,不管任何事情,鼓都被敲的蹦蹦响。这就类似将所有犯罪人员都执行死刑一般。

爱的连接、激励、表扬、提醒、教育、沟通、批评、剥夺特权、改变态度、责骂、罚站和体罚,是一个分轻重等级的递进的工具体系。就如同法律中氛围民事和刑事两部分,而刑事又有不同的量刑尺度一样。

既然孩子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有大小之分,管教采用的手段也要分轻重的不同级别。对于任何事情采取同样管教手段的家长,让我不禁想起“一刀切”和“教条主义”这个词。说的再严重一点,这些家长就是书呆子。

  • 误解4:科学说孩子可像小白鼠一样进行电击训练真相是:人不是动物,不能套用简单行为主义心理学

很多人误读巴甫洛夫心理学。巴甫洛夫的狗,就是每次给狗送食物前都打开红灯或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即使不给食物,狗也会口水直流。这被称为条件反射原理。还有一个用来训练小白鼠实验。在笼子里开通两个通道,小白鼠钻开左边的通道爬到尽头,就可以吃到一粒黄豆;如果爬到右边,则马上会遭到一次恐怖的电击。小白鼠就因为这样反复的惩罚和奖励,就再也不敢爬到右边了。

很多家长就利用巴甫洛夫狗的方法训练孩子。如果孩子行为好就奖励。如果孩子行为不好,就给予疼痛的打击。让孩子以后即使父母不实际体罚也会对不当的行为感到厌恶。其实这种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厌恶疗法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破产。人的心理比狗会小白鼠要复杂得多。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将人当做巴甫洛夫的狗或者遭电击的小白鼠,就是将人与动物视为同等。而在人的心理模式里,自我认知和体察才是改变行为的关键。

  • 误解5、天启智慧说体罚是家长的权力,更是家长的义务真相是:启示性真理说的“杖”不是体罚,而是泛指管教的权柄

还有不少人还误读了圣经的教导,用箴言第13章24节中文翻译“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来作为体罚主义的依据。

首先问一句,耶稣是爱的典范,那耶稣一生中到底有没有打过人呢?彼得犯了三次不认他的大罪,耶稣都没有打他甚至连狠话都没有说过。最后彼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痛哭流涕、彻底悔改。这哪里有打屁股的功劳和体罚的教导?

其次,家长们还对该句箴言存在理解上的严重错误。本句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不用父母的权杖管教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管教包括一系列的引导教育方法,根本不特指体罚。还不同意?再分析下吧!

第一、文中的“杖”并不是指打人的管教杖,而是象征管教的权柄。

罚站一分钟算不算体罚(家长需要明白的六点体罚误解)(2)

很多人一提起杖,就想起淘宝上卖的所谓“管教杖”。这是一个现代人一厢情愿发明的商品,古犹太人家里根本没有这玩意儿。拿现代的商品去理解当时的文化,是刻舟求剑。在古犹太人的文化里,杖主要有两种含义:

一、是牧羊人的放羊杖。

罚站一分钟算不算体罚(家长需要明白的六点体罚误解)(3)

熟悉牧羊的人都知道,牧羊人极少用杖去打羊,放羊杖主要功能指挥羊走正确的路线和赶走狼等威胁。妙面爸一位放过羊的朋友告诉我:羊吃饱后如果硬物打到肚子,很容易肠子等内脏崩裂而死。在旧约时期,用杖作为惩罚工具的情况也非常罕见,唯一的例外就是用来执行死刑。

二、是君王或父母权柄权力的象征。

在犹太文化里,杖还特指君王的权杖。比如以色列领袖摩西的杖(staff)和所罗门国王手中的权杖(scepter),其作用不是用来打人,而是用来指挥、引导和号令。因此,这里杖的意思明显是“父母教育管教和教导孩子的权柄”。“不用父母的权杖管教儿子的,是恨恶他“,这句话是说:父母不要放弃教育管理孩子的权柄,不要让孩子任意妄为或失去引导。并不是要求父母用真正的棍子去打孩子。

第二、从体裁看,杖应该是管教引导之意。

箴言属于诗歌体裁,大量采用比喻性手法,且几乎每句都使用对仗方式。后半句说的管教应该与前半句所指的是同一内容,而不应该特指体罚。

第三、从上下文逻辑分析,认为凡事都应杖打是低级错误。

即使“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的翻译正确,也有个逻辑前提,即“应该用杖打儿子、而不用杖打儿子的,才是恨恶他。”家长不问是否需要用杖打儿子,就一定要用杖打儿子,是不是机械思维甚至智商不够呢?反科学不够,难道还要反逻辑?

第四、即使采用直译,认为该句箴言是提倡体罚也错得荒谬。

和合本的翻译来自KJV版本“He that spareth his rod hateth his son: but he that loveth him chasteneth him be times.”翻译过来也是“谁闲置(spareth)杖的,便是恨恶他的儿子。”只有“闲置”而完全没有“不忍打”的意思。合理的解释显然是指“闲置、放弃”父母的权柄(权杖)”是错误的行为。箴言一卷大量使用寓意写法。很多人既不了解以色列人历史和写作方式,又一味字面解释,使得理解出现了可怕的偏差。甚至还有些家长极端地发起“夺回打孩子权利”运动,实际上在说“我就是要打孩子的屁股”。真是又可笑又可恨!

一旦从父母引导、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权柄、权威的角度完整地理解“杖”的含义,这句充满智慧的话语顿时发出真正的亮光。不少以希伯来文化作为家庭教育指南的家庭,因为对圣经本身含义的错误理解,并受到20世纪横扫欧美巴甫洛夫之狗的行为主义的侵蚀,从而犯了法利赛人的错误,在孩子出现任何差错都要拿起砖头去砸,还以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要明白历史上有太多人假上帝之名,行错谬之事!

  • 误解6:不提倡打孩子就意味着家长被剥夺了体罚的权利真相:该打的时候很少,该打时才打,不该打时就坚决不打

不倡导经常打孩子和事事打孩子,绝对不等同于剥夺家长体罚的权利。这就好比不让警察随意开枪,并不等于要卸去警察的武装,体罚总是要保留到最后的杀手锏。可以告诉孩子有些底线绝不能碰,一旦违反一定会给予体罚。要做到一般不轻易体罚,该体罚时才体罚。很多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说我绝对不体罚。这也犯了绝对主义错误。如果是该体罚时不体罚,那从逻辑上讲不是很不应该吗?至于什么时候该体罚,这是另一个问题。

在我家里,一般而言需要体罚的情形仅限撒谎、侮辱父母或者故意的悖逆三种。但也不是简单的上去就打,而是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沟通、教育、共情和弄清原委的前提下,在其他方法确认无法奏效、必须使用体罚的情形下才小心使用。体罚从不滥用,使用就一次够量,形成震慑而树立家长的威严。其实很多孩子啊,一生最多打一次屁股就够了,不需要打的孩子更是很多。千万不要有不打不成器的愚见。

不少具有反智主义倾向的人会因为信仰的缘故而否认大规模科学实证研究的真实性。但从信仰角度看,科学规律也是被造的,并非鬼魔的作为,而是彰显造物主智慧荣耀和护理世界的主要工具。科学规律一般启示和真理的特殊启示间是不会互相矛盾的。很多人对科学研究的否认其实是源于自己错误的认识。既然是理解错误,那么信仰智慧对你应许不了什么也帮不了你,科学规律会惩罚你,你的行为还会害了你的孩子。

知道了随意体罚孩子有这么多严重危害后,你还忍心去打孩子吗?

不怕无知,就怕将错误的认识体系化和合理化。有良知的家长阅读本文之后,不仅自己行动有所改变,而且请多多转发普及!有空的话,妙面爸将详细介绍不打屁股、高效规范孩子行为和培养品格且符合真理的方法。

作者:妙面爸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妙面爸(xmmlovegod)

References:

Durrant, Joan; Ensom, Ron (4 September 2012).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4 (12):

Ateah C.A.; Secco M.L.; Woodgate R.L. (2003). "The risks and alternatives to physical punishment use with children". J Pediatr Health Care. 17 (3): 126–32.

Gershoff, Elizabeth T. (Spring 2010). "More Harm Than Good: A Summa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Effec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Children".

Gershoff, Elizabeth T. (September 2013).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We Know Enough Now to Stop Hitting Ou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Durrant, Joan (March 2008). "Physical Punishment, Culture, and Rights: Current Issues for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29 (1): 55–66.

Taylor, CA.; Manganello, JA.; Lee, SJ.; Rice, JC. (May 2010).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ediatrics. 125 (5): e1057–65.

洛克 《教育漫话》 第2部分第60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