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怀念我的母亲(陪伴母亲的日子)
妹妹装修房子,把三岁的米乐送我“收养”几天。
“我想妈妈了。”
早晨刚起床,米乐带着哭声说。夜里说梦话还喊了一声“妈妈”呢。
“你又不能帮妈妈干活儿,想也没用。”
不能跟他情绪走,怕他哭闹,我只能装出严肃的口吻。
“我想陪着妈妈。”
惊着我了。再看他的样子:手指抠着沙发,低着头,心情沉重的样子。
“想妈妈,就是想陪着妈妈”,三岁孩子说的。
今年疫情原因,在家网课,把母亲接来住了四十多天。
每天看着母亲慢慢悠悠的身影,时常问自己:我老了就是母亲这个样子吗?仔细想想,能把晚年过成母亲的样子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母亲喜欢看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每天吃完饭,收拾完家务后,我去书房看书或者上课,母亲就坐在阳台的小凳子上看书。让她坐沙发上看,总说看书时不能太舒服了,爱犯困。说在阳台上,光线好,空气好。一看就大半天,比我看得还投入。
晚上睡觉前,我喜欢躺床上看会儿书。一天,夜里十一点多了。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正看到孙少平在煤矿工作生活的那段,也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热恋阶段。不知道母亲是睡醒了一觉儿还是压根儿没睡着,转身来了一句:“还没看到田晓霞死了吗?”就像正吃得津津有味呢,啪,一把把盘子给撤了,让人家吃啥?看大半夜了,一直被吊起的“胃口”瞬间摔到了地上,还咋看?“您看过这本书?”“早看了。” 嗨,这个老太太,说您啥好,忒会“显摆”。
一天,我正做午饭呢,母亲从外面回来,很兴奋地说在小区广场上遇到一位同村的老乡,问我认识吗。把她家上下三辈人说完了我也不认识。吃饭时还给我介绍,我只能说“有点儿印象了”,才不说了。
又有一天回来告诉我,遇到一个和她同岁的老太太。那老太太可不一般,人家有五个儿子!并且把人家五个儿子的情况打听得清清楚楚,包括在那上班,干啥工作,啥学历也都知道。
“又羡慕人家了?”
“也不是羡慕,就是感觉有五个儿子杠厉害了。”
“那么厉害咋不接她一起住呢?”
“人家老太太不想去。”
好吧,同意。
“你俩看着谁更年轻啊?”
“她头发全白了,看着比我老。”
“儿子是皮袄,闺女是棉袄,您想要啥?”
“都想要!”
这老太太真不知足。
假期,我们几个闺蜜聚会有些频繁。母亲不解。
“你们怎么那么爱聚啊?”
“朋友在一起玩儿可有意思了,您也找找找同学朋友的,聚聚就知道了。”
“我哪有同学啊,多少年不联系,都不知道嘛样儿了。”
“要不您去小区和那几个老太太打扑克去吧,说说笑笑多热闹啊。”
“不去!她们水平太差,打着没意思。”
晚上看电视,发现有打够级节目。
“六个人打啊。”
“最大的牌不是五,是司令啊。”
母亲看了几局,竟然看出些门道儿。
“您水平不是挺高吗?够级都不会打呀?外面那几个老太太玩儿的就是这个。”
“不可能,明天看看去。”
明天看完回来又发表了一番感慨:“我说她们不可能打复杂的吧,她们打百分呢。说她们水平不行你还不信,瞎打,没意思。……”
老了老了,更有个性了。
母亲生活很有规律。按点儿起床,休息。并且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可我总学不来。睡觉前洗漱完,开始做全身按摩。从头到脚的很多穴位都要按摩六十次。半夜起来喝上半杯水,早晨醒来再喝半杯,然后再做一遍全身按摩。六点半左右开始做早饭。做完饭,趁着我们还没起床,又在阳台做三十八节回春操。这是十年前我教给她的,母亲一直坚持做,不用听音乐,每一节都记住了。
母亲耳聪目明,身体康健,看着比同龄人年轻很多,都得益于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自律。我曾多次发誓向母亲学习,让她监督我做操。无奈惰性太强,耐力不足,现在母亲都懒得管我了。总说“懒劲儿随你爸爸”。
“我哪样儿随您呢?”
“优点。”
“有啥优点啊?说说。”
“贫嘴呱嗒舌,没正形,一点儿不随我。”
嗨,我这位老妈,从来不会对我们说温柔煽情的话,却把最深的爱揉进柴米油盐,千针万线。
有人陪伴的母亲特爱唠叨。
“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太,就喜欢吃包子,一天三顿吃。”
“她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经常出国,特有钱,就是不要孩子,对吧?”
“你咋知道?”
“老妈,您都说了好几年了。换个爱吃饺子的说说。”
母亲看电视喜欢看农村题材的。特别是《父母爱情》百看不厌。
“老妈,为啥那么喜欢看农村题材的?”
“热闹。”
“多看看城市片儿,学学城里老太太的打扮。”
“描眉画眼妖里妖气的不好看,不学!”
“老妈,晚上看电视能不睡觉吗?”
“没睡觉啊。”
给她偷偷录了视频,她才会承认,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感觉没睡着啊,哈哈,我睡觉还打呼噜呢。”
这就是我可爱的母亲,越来越像个孩子了。我喜欢和她开玩笑,耍贫嘴,唯独不习惯说爱她。爱,真的需要说出来吗?
马上回去上班了,又要和母亲分别一段时间。写此文回想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心里的温暖像此刻窗外的阳光,再次照亮了我的世界。(来源: 若声君 若声)
作者简介:张燕 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得山东省教育报“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大赛一等奖,平原县“建国七十年征文比赛”一等奖。文字曾发表于《山东省教育报》《德州》《芳草地》《陵城文艺》《德州晚报》等纸媒和多个网络平台。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细数那些光阴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