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与什么有关(关于元宵节的起源)
昨天是“2.14情人节”,但其实中国的“情人节”是在今天,也就是“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在去年的“元宵节”文章里详细地描写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戳这里回顾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今日宜:闹元宵)。
今天我们就不讲元宵节和情人节这一部分的内容了,我们来说说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源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耳熟能详的说法有这几种:太一神祭祀起源说 、道教节日起源说和佛教节日起源说 。
其中第二种,关于道教起源的这一说法,主要是源自道教“三元”这一说法,小编之前有些文章详细的科普过“三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戳这里,回归原文“中元”已至,今在何处寄哀思?)。
而第三种佛教起源说呢,我也在去年元宵节的文章里有提到过,为什么佛教盛行的唐朝时期元宵节的节气氛围达到鼎盛(戳这里,回顾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今日宜:闹元宵)。
太一祭祀起源说
今天猫猫主要给大家着重来讲一下,元宵起源的这第一种说法——“太一神祭祀起源说”。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太一神”(注意不是“东皇太一”)。
“太一”也被称为“泰一”为汉代朝廷崇拜的主神,认为他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仙。
最开始是由汉武帝开始祭祀,后来传说中开挂一样的王莽想要将“太一”、“昊天上帝”两个“法强”基本相当的神合并,但除开王莽外,所有皇帝都是将这两个神分开祭祀。(至于为什么说王莽像开挂一样,这个如果大家有兴趣,后续我努努力攒一篇出来。)
《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
汉代太一祀典
在《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中记载: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 故不论。”
《艺文类聚》
太一祀·元宵节
在这一段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太一祭祀”的时间是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并未固定在十五日。
但是唐代的《艺文类聚》卷四里便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书中记载道:
“《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
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元宵节”夜游观灯的节日习俗是根据西汉时期的“太一祭祀”演变而来的。
二者相似之处
而且根据《史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祭祀场面非常宏大,毕竟在当时“太一祀”是属于皇家祭祀。
在《史记》中说的是“太一祭祀”是在夜里举行,那在夜里肯定是有灯火的。而且还有童男童女七十人一起合唱,这就和后来元宵节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极其相似。
所以汉代的“太一祭祀”被传为是“元宵节”的起源也是有依据的,不算空穴来风。
【参考文献】
《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
《史记·乐书》分作四个部分,前七个自然段是司马迁的总论;8-49段是详论,与《礼记·乐记》中的文字大体相同;50-55段是褚先生的评论误入正文者;56段“太史公曰”以后的文字是结尾,为司马迁的评论。第二部分是全篇重点。《史记·乐书》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
查阅更多古籍,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