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兴起的原因(浅谈散曲创作的语言问题)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非两汉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既然是一种“诗”,那么创作中其遣词用语和组词表达还是有别于市井快板书或街头顺口溜的很久以来发现很多初学者把这一通俗文学中的部分“俚俗”(民间的通俗的)表现当成是可以粗俗爆野的顺口溜,甚至将粗俗作为散曲创作的主体特征和基调来追求,以为越粗越好,越俗越对笔者以为散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而言,这样思维和定位都是不准确的,是极其片面的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第三部分“作词十法”中也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其中“造语”就 是要求作曲时注意遣词造句,务造“俊语”并以“语、意俱高为上”,“不可作俗语、蛮语、嗑语、市语”“用字”则是说“作曲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散曲虽起源于民间,无论哪种风格派别,其表现的语言风格上多有俗化,有些风格的俚俗俏辣特点比较明显,但总观下来,毕竟清丽豪放旷达的作品还是占大多数的(约为《全元散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说并非散曲的主流和本质特征就该是俗俏(俚俗、俏辣),并非只有俗俏风格才有曲味儿,才是正宗,才是本色而且俚俗也不等于粗野,俏辣也不等于可以污言秽语“可以”俗俏也不等于追求俗俏,越俗俏越好或越野越对杂剧也好散曲也罢,毕竟是文学艺术形式,那么其作品还是该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对文学艺术的正确完美的表达方式的追求,否则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就都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了同时,虽然散曲可以口语化俚俗化语言表达,但对汉语言组词表达的方式和习惯而言还是应有所追求的:俚俗不等于说话可以不通,俏辣不等于用词可以不当,不等于表达可以不合国人的语言习惯这方面被誉为“曲状元”的所谓平民胥吏作家代表马致远的作品《秋思》大家都很熟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作品脍炙人口但言辞看不出来有任何粗野与不当之处再如早期俗俏派散人王和卿《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使用俗语口语但没有丝毫“野味儿”那些书会才人或达官显宦之类的作品在组词用语上就更不必说了作为学习者还当多读经典名作,学习和传承前人优秀作品的创作精髓为宜不要被那些错误的凑韵组词、不当表达或顺口溜式俚妪骂街污言秽语的不成熟作品带偏了方向前几天给学会群里推荐一组不错的获奖散曲这组作品清清爽爽构思,自自然然表达,脍炙人口,紧接地气,无需追野求俗,无需爆粗骂街,仍然不失为一组被大家认可的好作品推荐到群里意在让一些平时制造劣质作品与深受劣质作品影响者引以为鉴,尽力扭转和改变其不良文风 近年来各地农民散曲社的兴起让很大一部分创作爱好者有了学习和创作的用武之地,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表现出来整体语言文字表达不过关的基础薄弱的弊端,这个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误入歧途,把这个弊端当成一种习惯,当成散曲应有的创作和表达方式,以讹传讹,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方面相关社团包括各类媒体平台的好的传承和导向作用也显的至关重要一些语言表达较差的作品推出去,其不良的组词方式和表达习惯,本身给初学者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很容易引初学者效仿这也是笔者时常提倡媒体平台当严把质量关和提高准入门槛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2020.2.26(原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散曲兴起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散曲兴起的原因(浅谈散曲创作的语言问题)

散曲兴起的原因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非两汉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既然是一种“诗”,那么创作中其遣词用语和组词表达还是有别于市井快板书或街头顺口溜的。很久以来发现很多初学者把这一通俗文学中的部分“俚俗”(民间的通俗的)表现当成是可以粗俗爆野的顺口溜,甚至将粗俗作为散曲创作的主体特征和基调来追求,以为越粗越好,越俗越对。笔者以为散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而言,这样思维和定位都是不准确的,是极其片面的!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第三部分“作词十法”中也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其中“造语”就 是要求作曲时注意遣词造句,务造“俊语”并以“语、意俱高为上”,“不可作俗语、蛮语、嗑语、市语”。“用字”则是说“作曲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散曲虽起源于民间,无论哪种风格派别,其表现的语言风格上多有俗化,有些风格的俚俗俏辣特点比较明显,但总观下来,毕竟清丽豪放旷达的作品还是占大多数的(约为《全元散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说并非散曲的主流和本质特征就该是俗俏(俚俗、俏辣),并非只有俗俏风格才有曲味儿,才是正宗,才是本色。而且俚俗也不等于粗野,俏辣也不等于可以污言秽语。“可以”俗俏也不等于追求俗俏,越俗俏越好或越野越对。杂剧也好散曲也罢,毕竟是文学艺术形式,那么其作品还是该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对文学艺术的正确完美的表达方式的追求,否则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就都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了。同时,虽然散曲可以口语化俚俗化语言表达,但对汉语言组词表达的方式和习惯而言还是应有所追求的:俚俗不等于说话可以不通,俏辣不等于用词可以不当,不等于表达可以不合国人的语言习惯。这方面被誉为“曲状元”的所谓平民胥吏作家代表马致远的作品《秋思》大家都很熟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作品脍炙人口但言辞看不出来有任何粗野与不当之处。再如早期俗俏派散人王和卿《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使用俗语口语但没有丝毫“野味儿”。那些书会才人或达官显宦之类的作品在组词用语上就更不必说了!作为学习者还当多读经典名作,学习和传承前人优秀作品的创作精髓为宜!不要被那些错误的凑韵组词、不当表达或顺口溜式俚妪骂街污言秽语的不成熟作品带偏了方向。前几天给学会群里推荐一组不错的获奖散曲。这组作品清清爽爽构思,自自然然表达,脍炙人口,紧接地气,无需追野求俗,无需爆粗骂街,仍然不失为一组被大家认可的好作品!推荐到群里意在让一些平时制造劣质作品与深受劣质作品影响者引以为鉴,尽力扭转和改变其不良文风! 近年来各地农民散曲社的兴起让很大一部分创作爱好者有了学习和创作的用武之地,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表现出来整体语言文字表达不过关的基础薄弱的弊端,这个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误入歧途,把这个弊端当成一种习惯,当成散曲应有的创作和表达方式,以讹传讹,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方面相关社团包括各类媒体平台的好的传承和导向作用也显的至关重要!一些语言表达较差的作品推出去,其不良的组词方式和表达习惯,本身给初学者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很容易引初学者效仿!这也是笔者时常提倡媒体平台当严把质量关和提高准入门槛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2020.2.26(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