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年轻时的风采(冯小刚到底在江湖儿女中演了什么)
文/马庆云
演员冯小刚出现在电影《江湖儿女》的片尾部分,只保留了出镜的一双手。从目前院线播放的内容来看,小刚在片中饰演了一位北京四九城儿的知名中医大夫,他通过扎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治好了男主角半身不遂的病症。
而冯小刚没有出镜,对于电影《江湖儿女》本身的内容与情感价值而言,是非常大的遗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实在带着山西老炮儿的味道。廖凡操持一口正宗的山西话出现在影片当中,承担了山西大同一定时间段内的社会大哥的形象。
而冯小刚也主演过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江湖儿女》压轴这场戏,有点老炮儿见老炮儿的意思。两个隔空老炮儿,到底在扎针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对白,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故意的剧情安排,则可以视为对贾樟柯导演《江湖儿女》解读的最重要破题点。
贾科长也想塑造一个自己镜头下的山西老炮儿形象。把《江湖儿女》与《老炮儿》对照观看,味道会更浓一些。管虎创作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带着青年的味道,有着一种比武斗狠的冲动劲儿在。即使将镜头对准行将就木的北京胡同老汉,也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北京四九城精神。
反观《江湖儿女》中的贾氏老炮儿,则更像是一个老者在讲述陈年旧事,缺少青春的进攻性,却满满的都是中老年的沉郁顿挫的回忆。贾科长用这部电影,回应的,正是自己那一代山西“老炮儿”的过往,同时用“2018年”的眼目前来实现一种现实的沧海桑田观感。
在《江湖儿女》中,整个剧情围绕“江湖”两个字展开。起初,是赵涛饰演的角色不认为自己是江湖中人,继而,是廖凡饰演的“大哥”退出江湖,最终,则又是赵涛饰演的巧巧承担起了江湖的义气,收留落魄到半身不遂的“大哥”。体育场的建筑工地上,巧巧几句台词,点名电影“江湖”,不过是义气二字罢了。
在义气概念上,便是某种大哥们既成的规矩。所以,当廖凡半身不遂归来,厨子上菜的时候,饭菜一起端上来的时候,他掀了盘子,认为饭菜一起上,不合规矩。马上便有厨子的儿子上来跟他斗狠。老的规矩,早已在新的时代成了笑柄,新人带来的规矩更加制定有声。时代变换,人走茶凉。
恰好,《老炮儿》中冯小刚饰演的角色,也讲规矩。他的那种规矩,也被青年一代嘲讽落伍,无人遵循。老规矩在新局面面前,不堪一击。无论是《老炮儿》还是《江湖儿女》,都将主人公着力在社会大哥形象上,这些人身上带着某种打杀的暴力气质,但这个气质,于新时代,已经过分小儿科了。
但贾樟柯的“老炮儿”表达,更加底层,或者说,更加沉郁顿挫到接近中国的最大真实。北京四九城操着一口爷来爷去味道的胡同串子,在当下北漂一族眼中,他们也确实没什么可缅怀怅惋的,再不济,也比大伙富裕太多。
反观贾樟柯的“老炮儿”,还真是可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贾科长通过各类漫不经心的镜头,去突然告诉你,这个贫困时代的真实生存者们是如何存在的。而且,贾氏玩笑,才叫触目惊心——火车上的徐峥,吹牛响亮,自己正在搞的是几千亿的西部旅游项目,谁知,最终只是一个开小卖铺的。
因此,在“江湖”和“规矩”的缅怀之外,《江湖儿女》有着很多细节性的味道。每一个桥段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品尝一下底层生存最真实的经预感。而这种味道,又全部寄托在一种“漂泊”的味道之上。
尤其以落魄后的大哥寄身在三峡库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贾樟柯导演对自己《三峡好人》的一次缅怀,但电影本身于味道上,更是塑造了一种“何处是故乡”的天问。影片中展示了库区百姓移民广东,要上船的场景。故乡是什么?哪里有故乡。
所以,《江湖女儿》中,还在当大嫂的巧巧,竟然已经期盼了自己山西老家的矿业,可以搬迁到西部去,重新开始。而后来,再次见到落魄的大哥并且被决绝分手之后,巧巧也踏上了西去的火车。火车上,徐峥饰演角色有句台词,我们都是这个宇宙的漂泊者。《江湖儿女》的推荐者中,出现了山西作家刘慈欣。他写过,《三体》。终章的时候,人类不仅要离开地球,而且,最终离开了太阳系,宇宙开始重新回到一个点。
一般的商业电影,只说一个故事,讲一种情感,调度一种味道。可贾樟柯的电影,是五味杂陈的。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是对贾氏风格的最好概括。贾樟柯,在思考一种沧海桑田式的生命。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寄居者,无家可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