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打败高句丽(唐高宗灭高句丽始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十七、八。
这个战果不光记载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后世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也承认。
但对唐太宗来说 征服高句丽的目的还是没达到,最后只能在秋季之前回去。
《资治通鉴》记载: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
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丝绸百匹。
唐太宗虽然没有攻灭高句丽,但唐军战果远大于损失,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然而,唐太宗回朝后,仍对东征高句丽未克全功而耿耿于怀。
唐太宗二征高句丽
贞观21年2月,在一次朝后之后,李世民兴致高昂地说:哎呀,最近没啥事,要不,再去打一次高句丽?
李世民的性格,大臣们非常清楚,唐朝和高句丽之间的恩怨注定不会就此罢休。
打仗可以,可大臣们不希望李世民再御驾亲征,因为高句丽地形奇特,城池都是依山而建,唐军硬攻损失很大。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由房玄龄做总结陈词:陛下,上一次御驾亲征时,高句丽因为要抵御唐军,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入伍,许多田地都荒了,更何况咱们攻克城池后没收了所有粮食,高句丽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所以这次只需要派小股部队轮番骚扰高句丽的边境,让高句丽的百姓疲于奔命,不过几年高句丽就会千里萧条,人心背离,鸭绿江以北可以不战而获。
李世民不太喜欢这个计策,大唐虽然赶不上隋朝国力,可也是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打高句丽还要用这种下三烂手段?
没有更好的计策,李世民还是暂时同意了。
贞观21年3月,李世民下诏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侯将军李海岸为副总管,征发一万多兵力,从莱州乘船渡海,进入高句丽境内。
任命太子詹事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等为副总管,领兵三千,与营州都督府兵会合,从新城道进入高句丽境内。
唐太宗征高句丽未竞全功,于是647年,大唐帝国初步确立了针对高句丽的新策略——骚扰高句丽边境。
贞观21年7月,牛进达和李勣兵分水、陆进扰高句丽,这次双方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主力会战,遭遇的都是小股部队。
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城市,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句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
此次出征,两军交战百余次,唐军几乎全胜。
捷报频频传到长安,李世民按捺不住了,作为万人敬仰的天可汗,从哪里跌倒就应该从哪里站起来,举全国之力拖死小小的高句丽岂不是让后人笑话?
唐军就应该从正面战场碾压高句丽,让他们匍匐大天可汗的脚下,跪地求饶。
贞观21年9月,李世民下诏:敕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人征发江南十二州的工匠前往大运河边上,准备修造数百艘战舰。
李世民想清楚了,大唐必须搞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战舰,一来为大军运送粮食,二来发挥海洋战线优势,绕过敌军防线,一举攻克平壤城。
消息传到辽东,渊盖苏文颤抖了,得罪谁不好,非要得罪李世民,他不灭了高句丽誓不罢休。
贞观21年12月,高句丽王被迫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李世民说:回去吧,咱们友谊长存,但仗还是要打。
也许在那一刻,李世民终于明白隋炀帝为何会顶着所有人的压力,执意攻打高句丽。
一个拥兵百万的强国,在小小的高句丽面前,屡次失利,叫人如何接受?
更要命的是李世民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从高句丽回到长安后,由于过度劳累,精神日益疲倦,体力早已不复当年,他已经下诏让太子李治处理朝政,而他则三天上一次朝,一般的政务交给李治处理。
高句丽这个硬骨头绝对不能让李治独自去面对,不管是为了实现他自己有生之年的一个心愿,还是为了帮助太子李治解决掉这个边陲大患,他都愿意耗尽国力,毕其功,于一役。
唐太宗三征高句丽贞观22年正月,长安城过年喜庆的气氛还没散去,李世民便诏令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为副总管,领兵三万陆路出击,古神感率数百艘楼船战舰,从莱州渡海,进攻高句丽。
在此前,牛进达和李勣两路大军已经在辽东进行了无休止的骚扰。这次再给他们加点料,不信渊盖苏文不低头。
李世民这么做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新年伊始,唐在半岛上的盟友新罗国王金善德刚刚去世,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妹子金真德,长安方面担心高句丽趁新罗国丧,政局不稳之际出兵进攻,因此索性来个先发制人。
此次出征的唐军基本沿袭了上一年的作战风格——骚扰。
古神感遇到高句丽军步兵五千,唐军在易山击败了他们,当晚一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自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绿江以来,以野战为主,相继击败泊灼城守军,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泊灼城主所夫孙率部骑万余人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三万高句丽援军,俘获甚重。
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新罗13座城池。
前线捷报频传,极大鼓励了李世民,李世民决意次年发兵30万一举消灭高句丽。
如无意外,高句丽将在天可汗李世民的跃马扬刀下屈服,被并入中原版图。
可遗憾的是,李世民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
天可汗陨落贞观23年3月,病魔再一次侵袭了李世民,他不可避免地病倒了。重病缠身的李世民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可高句丽未灭,谁人可堪托付?于是,他想到一个人,此人是否值得信任?
好吧,值得即留,不值必杀。为了大唐的未来,我只能这样做了。
648年,唐太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可高句丽未灭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我死之后谁能扛起这面大旗?毫无疑问,李勣。
但李治能否掌控李勣?只有天知道。
不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他找来李治,对李治说:李勣是个人才,此人才能非凡,功勋卓著,但你却对他没有任何恩德,我怕他不能服你。
没等李治开口,李世民就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我现在找个借口贬黜外放,如果他接到命令之后立即离京出发,我死后,你就任命他为尚书仆射,放心信任重用;而如果他有徘徊观望,就把他杀了,就这么决定了。
在不知不觉中李勣迎来人生最为严重的考验。五月,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接到调令:按照皇帝的指示,他将离开繁华热闹的长安和帝国政治中枢的岗位,远赴西北出任叠州都督,就是今天甘肃省的迭部县,此州地处泯山和黄土高原交汇处。
这也就意味着,在唐代此地基本属于未开发地区,叠州都督的管辖下,猴子比人都多。
所以,无论是谁看来,这哪里是外放挂职,简直就是有意恶整。
可李勣的反应让诸多为之愤愤不平的人大感意外。
接到调令后,李勣毫无怨言,一脸平静地迅速上路赴任去了,中间连家都没回,以致于家里等他吃饭都没等不到人。
这下李世民放心了,他认定,李勣值得托付。
虽然之后发生了很多李世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但李世民的这个判断,却始终是正确的。
就在把李勣贬出长安不久,病重的皇帝决定去看一个人,向他做最后的告别,那个人就是李靖。
李靖实在是个聪明人,与侯君集,萧瑀不同,他虽然有身份,有功绩,更有能力,但他从不显露锋芒,领略到李世民的权谋和手腕,他早早主动交出军政大权,闭门自守,谢绝外客,过起了京中隐士的生活。
所以,李世民对他虽颇有忌惮,也多有崇拜。当皇帝得知这位昔年奠定半壁疆土的老将军已经奄奄一息时,李世民固执地要去见李靖。
79岁的李靖完全动弹不得,只能躺在软榻上以目光向李世民行礼致意。
看到这样的李靖,李世民的眼睛不知不觉有些湿润,他缓步移动到李靖身边,眼泪最终还是流了下来。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李靖目不转睛地看着悲伤中的李世民,他欣慰地一笑,这是十余年来李靖最为轻松,真诚地一笑。
不久,辛酉日,开府仪同三司,卫公李靖,薨,享年79岁。
这位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终于含笑离开人世。
先南后北,先水后陆,骑兵,舟师,荒原,城池,未尝一败,且出将入相,无党无私,知进知退,善始善终。
试问,能立功于乱世,保身于治世,扬名于后世者,千古之内有几人又能做到?
伟哉!卫公。
李靖先走一步,李世民的时日也不多了,这天是贞观23年5月18日,离唐太宗去世还有8天时间,正是这8天,决定了其后50余年的中国之命运。
只因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老头子”不行了,这已经成为宫内朝中公开的秘密,为了保证期间不出什么幺蛾子,皇太子李治依照惯例搬进寝宫,陪伴在老爹身边服侍着,而故事也就由此开始。
看到她的第一眼时,李治便不可救药地坠入了情网。
虽说后宫女子众多,花容月貌者也着实不少,但这个人的出现,还是让李治眼前一亮。
薄施脂粉,淡扫蛾眉难以掩盖她的天生丽质,连日的劳累,没有让她显得憔悴,反而平添了几分随和与亲切。
李治被深深地打动了,不过,鉴于有任务在身,实在不便上前搭讪,李治只好记住这位清丽女子的身形样貌,暂时将萌生的爱意藏在心底。
之后的几日里,李治有幸接连遇到了那个漂亮的女子,旁敲侧击之下,他得知她不是普通的宫女,而是自己老爹的妃子。
这个对象搞还是不搞?
中国历史上搞对象影响最大的非唐高宗李治莫属,不仅对自己的家庭造成了重大影响,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按理说,从知道武媚娘身份的那一刻起,李治就应该知难而退,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李治察觉到这个叫武媚娘的女子对自己也有意思,这也难怪,小伙子刚刚20出头,武媚娘也只有25,自然比较有共同语言。
再加上李治自幼长于宫廷,由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接受了全国最高水准的儒家精英教育,即便没气场,气质还是有的,倾倒个把少女也不成问题。
于是,郎情妾意,两颗年轻的心就走到了一起。
5月24日李世民病情突然恶化,长孙无忌得到消息立刻赶入宫中,李世民已经不能说话,但长孙无忌已然知晓他所要交待的一切。
“放心吧,陛下,臣,必定全力辅助太子,至死方休”。
长孙无忌最终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以一种在场所有人都未能预料的方式。
5月26日,李世民下旨,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重臣。
这天皇帝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说话了,于是,趁着这会回光返照的工夫,李世民正式向两人转达了他的政治遗嘱:
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说罢,看向太子李治,有无忌和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了。
继续说:无忌对我忠心不贰,我能有天下,多赖他的帮助,我死后,不要让奸人说他的坏话。
虽然李世民说这句话时是冲着褚遂良,但他是讲给在场所有人听的。
然而,不知是长孙无忌当时过于悲伤还是怎么了,反正从后续情形看,他并没有记住李世民留在史籍上的这最后一句话。
而这也恰恰注定了长孙无忌未来的境遇。
该说的都嘱咐到了,在褚遂良执笔起草遗诏之际,李世民静静地闭上了双眼,而且再也没有睁开。
一代明君,李世民就此结束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年52岁。
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兼军事家,生于干戈四起的乱世,少年老成,以一己之力辅佐父亲李渊,兴义师于太原,扫平天下。
他雄才大略,从简如流,在他的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恢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帝国的军队更是几乎纵横四海,消灭了所有可能阻碍国家重新走向繁荣富强的劲敌,为大唐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并对外重竖起中原大国的旗帜。
这一切对于我们这个饱受风雨磨砺的民族而言,着实来之不易。
他的残忍、冷酷、猜忌、嗜权也和普通人一样存在。虽然在某些方面他的道德不甚高尚,节操粉碎多年,但唯有这样的李世民才最真实,最能打劫人心。
有光明,有黑暗,有善亦有恶,明白自己的权力,更明白自己的义务,只有这样的皇帝方称得明君。
天可汗李世民终于离我们而去了,然而,高句丽又该怎么办?
大唐帝国东征高句丽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实力强大且不断对外扩张的高句丽已经对唐朝东北边境的稳定及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了极大威胁和挑战。
第二,唐朝方面的政治诉求,要维护朝贡体系的稳定,那么,导火索是什么?
三朝人真正的老祖先——新罗,当时的局面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
在中国东北,一直到朝鲜半岛,历史中也曾出现过所谓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据北方,地盘最大且国力最强,像极了曹魏;东南的新罗,疆域次之,水战技术极强,有点儿东吴的意思;而在西南的百济则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
同当年的蜀汉一样,也基本上连年有作战,只不过百济作战的对象不是强大的高句丽,反倒是东边的新罗。
百济同新罗的战争,堪称旷日持久,一年到头如果不打新罗一回,百济国内从上到下都会感觉不舒坦。
当然,百济之所以敢于几十年如一日的找新罗麻烦,那也是由于人家有外挂,这个外挂就是高句丽。
新罗人由于经常挨揍,保护藩属那是宗主的天然义务。如果小弟被打了,大哥不出头,那大哥以后还怎么混?
内乱初起正在大唐帝国准备厉兵秣马征讨高句丽之际,出现了一件直接影响战争走向的大事。
大唐高宗乾封元年五月,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百济灭国,倭军大败等一系列事件的刺激,急火攻心,一代枭雄渊盖苏文病死,年,63岁。
要说这时候不上火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百济的彻底灭亡,对高句丽而言,绝对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这不仅意味着高句丽人从此丧失了一个强有力的听话小伙伴儿,而且还意味着从此以后,其南部战略缓冲带消失殆尽,高句丽由此完全陷入了大唐势力的包围网中。
渊盖苏文死后,高句丽方面及时封锁了消息,以至于他的死讯在当时的高句丽成为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而这一举动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后世,导致了史料上对他的死期出现了多种不同记录。
但客观的讲,高句丽的这招的确很是高明,它有效地保证了敌对的唐和新罗没有趁机发动进攻。
假使没有那件事发生的话,说不定高句丽政权延续的时间将会又多上许多年。
渊盖苏文呜呼哀哉了,填补这一权力真空的是他的大儿子渊男生,史书也写作泉男生。
继承“莫离支”的位子不久,泉男生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统领健卒精兵,出巡国内各主要城市。
他的目的很明确,告诉全国的人:大哥轮流做,现在到我泉男生了。
就这样,在将都城交给自己的两个弟弟留守之后,泉男生开始了自己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泉男生前脚刚刚离城,就有一个人找到了他两个弟弟。
渊盖苏文的仨儿子,大儿子叫男生,二儿子男建,三儿子男产。
话说这个来人对泉男建和泉男产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的哥哥一直对你们都不放心,想要除掉你们这两个威胁,你们不如先下手吧。
这哥俩听完几乎同时哄堂大笑,说啥呢?我们大哥要收拾我们?你以为你挑拨离间,就能让我们哥仨干起来?
俩兄弟摆摆手,示意他,赶紧走人吧。
在二人忍俊不禁之时,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人并没有丝毫尴尬,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一丝诡秘的微笑。
泉男建和泉男产赶走了危言耸听的家伙,继续着他们的留守工作。
可这事情并没就此终结,因为就在同时,走在巡视全国的道路上的泉男生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人,此人上来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两个弟弟担心你回去之后,会夺去他们的权力,所以,不打算让你回平壤了。
与两个弟弟相同的是,泉男生一样也没有轻信眼前这个人的话,但与两个弟弟不同的是,出于防范心理,他还是派出了一名亲信,暗中潜回平壤打探情况。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极有戏剧性了,先是泉男生的这位亲信顺利返回平壤 ,开始执行任务,然后,是该亲信因形迹可疑,问东问西,被城中群众举报抓起来了。
再然后是泉男建和泉难产高度关注此事,亲自提审这个疑似的唐军细作。
再后来,两人辨认出这可疑分子竟然是大哥的亲信,心里发毛了,索性决定:造反。
一切正如那两位神秘人所说的那样发展着,这两位神秘人是何许人也,现在也实在是无法查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个应该是属于同一个团伙,而且估计还跟渊盖苏文一家子有些什么仇怨,唯恐老渊家不乱。
无论这些人是何居心,动机如何?总之结果已经呈现出来了,他们成功了。
在外人的离间下,曾经互相信任的手足兄弟就此反目为敌,走上了对抗之路。
实事求是讲,为了国家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泉男建一方是曾经打算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这场家庭纠纷。
其具体方法是以高句丽王的名义召大哥回朝,当场拿下,完事。
但泉男生也不是傻子,一听说大王派人召自己回去,他就猜到自己的好弟弟在琢磨些什么。
于是乎,他婉拒了使者,表示自己有事在身,不方便回去。
泉男生墓志铭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南建,南产哥俩立即对南生采取了行动。
666年大唐高宗乾封元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后,三个儿子,男生、男建,男产在外人的挑拨之下,很快起了内讧。
在平壤的老二泉男建当即宣布,老大泉男生为叛臣,自己当了“莫离支”,并立刻发兵,亲去讨伐在外流窜的大哥。
高句丽的内战由此正式开始,其实说是内战,并不太准确,因为,自兵戎相见以来,泉男生一直都是被追着跑的那一方,虽说他带出去的军队中不乏生来能打的,什么契丹人、靺鞨人,但面对控制国王,掌握全国武装的二弟男建,男生很明白自己基本无力翻盘,打不过就只有走了。
就这样耀武扬威的巡游不过数日,已经变成狼狈不堪的逃命。
男生在孤独的路上似乎没有尽头,直到他跑到了国内城,国内城今天叫做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此地曾是高句丽王国的故都。
男生逃到了这里,不跑了,他停下脚步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再走就是唐朝军队打游击的范围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有被宿敌唐军抓住的危险,此时此刻,对男生来讲,真是向前一步是天堂,退后一步是死亡。
因此,在几经思考之后,他决定投降。
收到男生的投降信时,长安的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显得欣喜异常,甚至朝中大臣们都难能可贵地达成了共识,不必回复。
出现如此奇异的场景,其实不难理解,应该说这是一种习惯了。
鉴于高句丽在过去与隋唐对峙时曾多次地、频繁地、乐此不疲地使用诈降之计,或拖延时间,或挖坑设套,而作为资深挨坑人士,唐朝早就自助刷新经验值,主动提升警惕心,将高句丽人拉入了诚信黑名单。
因而,男生他是满心期待地投城,却意外贴上了唐朝大臣们的冷屁股。
如此看来,大忽悠们注定是没什么好果子吃。
但这次,李治还是选择相信对方。
从他听到那位送信人名字——泉南城的那一刻开始,李治决意相信男生的归降。
并不是因为信使的名字起得有诚意,而是因为他依稀记得这个名字是属于男生儿子的,没错,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促使唐军尽快成行来救,男生特意派出了自己刚满16岁的儿子充当信使,表面上是做特例,其实际作用却是送去做人质。对此举的内涵,李治同男生双方心照不宣。
于是,乾封元年6月,唐朝向国内成派出了第一支援军,奉命接应男生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
契必何力,可以说是高句丽军公认的、最熟悉的唐人面孔之一了,从唐太宗到现在的唐高宗,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中,此公从未缺席过,且勇猛善战,长于奔袭,行军打仗那是不拘一格,可谓是一个很合适的出征人选。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渊献城的向导帮助之下,契必何力的进军速度更是得到了超常发挥。
唐军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困守国内成的泉男生的会师,并大破围城的高句丽军队。
对于契必何力在前线的表现,李治适时地给予了肯定与嘉奖。
可与此同时,他也告诉契必何力即日起,你将不再担任辽东道安抚大使,有个人将取代你的位置成为大军的新主帅,当然了,希望你继续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作为副手积极配合新领导,完成讨平高句丽的历史使命。
俗语有云:
临阵易帅,不死才怪。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这一行径都被视作兵家大忌。
可这回,包括契必何力在内的东征军上下,全体对此举保持了一致地安静反应,以及零异议。
因为代替契必何力出任大帅的这位是个连契必何力本人都甘拜下风的超级猛人。
他就是已经成为传说的,“奇迹世代”中唯一、硕果仅存的那个人。
不,不应该说是那个人,应该说是神,而且是永世长存大唐军神。
唐灭高句丽打了很多年,最后的灭国之战,谁是主帅?
666年大唐高宗乾封元年,唐高宗准备趁高句丽内乱之机,一举拿下,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关于东征高句丽的大军主帅的人选,这一最重要的问题,李治掂量发了很久,却很久没掂量出个所以然来。
目前,高句丽内乱,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因而,务必要寻觅一个有丰富战争经验,指挥过大仗的人,方可胜任。
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统帅的只有两个选择,苏定方和刘仁轨,可这两个人都暂时无法上任。
刘仁轨那边熊津刚刚平定,需要稳定与重建,走不开。
苏定方那里也比较棘手,三年前,西南的吐蕃突然雄起,袭击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把吐谷浑打得大败亏输,以致于吐谷浑的可汗慕容诺曷钵不得不带着老婆弘化公主,带着数千帐部众,放弃国土跑到凉州请求政治避难。
天朝的女婿被打得不敢回家,强烈要求移居中原内地。这事儿娘家人不能不理,于是,回国不久的苏定方被任命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前往祖国的西部边陲,防备吐蕃再行风浪。
总体来说,刘仁轨忙于建设;苏定方忙于镇边,都处于分身乏术状态,离不开,李治本人倒是有心上,只可惜被老婆大人察觉叫了停,无奈只得放弃。
想来想去只剩下一个好人选了,73岁的李勣。年龄确实太大了,而且帝国内部整个的军事调度,也离不开他老人家。不过,事关重大,帝国的安危,那只能拜托李老将军了。
乾封元年12月,征讨高句丽的核心班底横空出世。
李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郝处俊,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庞同善、契必何力,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人,皆受李勣的调度。
在受命担任东征军统帅之后,李勣便开始四处物色得力助手,以确保国家交代下来的任务万无一失的圆满完成。
因为李勣很清楚,这很可能是灭掉高句丽的最后良机,而且很可能是自己人生中指挥的最后一场大战,所以,加入的人物必须杰出,给力。
李勣找到的第一个人叫杜怀恭,京兆人,此人生来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被周围人认定不太靠谱,可偏偏李勣对他青睐有加,十分看重,还特意把他招做了女婿。
如今,当老丈人的要领兵出征,自然有意要给自己眼中身负才华的女婿一个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
于是,李勣通知杜怀恭让他和自己同行,好混个出身。
按理说,泰山发话莫敢不从,况且老爷子还是一军统帅,运气好的话,从此平步青云,那也不是没可能,这无论在谁看来都是绝佳的跃龙门机会。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杜怀恭竟然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用一两个字就能高度概括,一个字——穷,两个字——没钱。
唐初实行均田制加府兵制的配套制度,即政府为百姓提供田地耕种,百姓则为政府服兵役,简而言之就是拿人田宅,替人消灾(打仗)。
因为你领了地了,所以每次出战,武器,口粮啥的需要你自己自备,政府不提供,不报销也不干预。
要是你有钱有技术,搞把青龙偃月刀也可以;没钱没技术,找根棒子钉俩钉子充当狼牙棒,那也行。
总之,上了前线能赢,能回来就行。
因而,当杜怀恭表示自己上阵没问题,问题没钱。
岳父李勣这边立马表示理解,贤婿不事农耕,不碍事,我给。
不久,杜怀恭又表示自己口粮现在是没问题了,可问题是没马。
岳父李勣这边立马又表示理解,此去辽东千里,路途遥远需要脚力,不碍事,我给。
然而,当李勣的仆人送钱过去时,他惊讶地发现,姑爷突然失踪了。
难不成有什么不法之徒,预先探知了消息,把小姐一家绑票了不成?
李府上下顿时四散出门寻找,可怎么找也找不到。
直到几天后大家才得到消息,杜怀恭躲进山里去了。
据说,走时还和朋友透底表示,他认定李勣要带上他走,那是为了要在必要的时候干掉自己,树立军威。
听到这话,李勣哭笑不得,只好抹抹老泪长叹一声:哎呀,杜郎行事粗放,或许真有这种可能吧。
李勣没能如愿带上女婿杜怀恭,前往辽东建功立业,但是他在辽东前线却惊喜的遇到一位故人。
猛将薛仁贵大唐对高句丽最后的灭国之战谁最出彩?这个人不仅盖过了主帅的李勣的光芒,更是在千百年后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这个人是谁?
666年,唐高宗再次组织人马东征高句丽,由73岁的大唐军神李勣担任主帅。这年,苏定方已经75岁了(次年去世),刘仁轨最年轻但也已经65岁了,难道大唐没有年轻人当主帅了吗?
有,辽东前线主帅李勣又见到了这个年轻人,在李勣的眼中这个人与苏定方,刘仁轨不同,他并非一个能够运筹帷幄的将领,但却是唐军中最适合充当前锋,最能直接予以敌人重创的猛士,他就是曾因辽东之役而迅速崛起的将星,太宗皇帝东征的最大成果——薛仁贵。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那么20余年后的这次正式重逢,绝对可以让李勣轻松一下。
在寒暄了几句并简单交流了一下战况之后,李勣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薛仁贵已经不是昔日那个左冲右突,威猛无俦的白袍小将(终生喜穿白袍),他已然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合格将军。
当年征辽归来,李世民按照对待勇将型人才的标准将薛仁贵留在宫内担任保镖,其具体任务是承担守门员的工作,镇守那道有着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宫门——玄武门,一干就是20多年。
虽然从小兵一跃成为领兵,而且在皇城工作时不时能和天子打个照面,混个脸熟,但玄武门镇将说破天也只不过是个看大门的,留给薛仁贵成长和锻炼的空间也不大,而且根本就没有。
照这样下去,薛仁贵只能在巡哨查岗等毫无新意的工作中逐渐被磨平锐气,变得平庸下去,进而了此残生。
这对薛仁贵这种天生向往披肩直锐,冲锋在前的人而言那无疑是最大的苦难。
终于,薛仁贵迎来了一次人生的转机,这个宝贵的机会也是披着麻烦的外衣到来的。
永徽五年闰五月初三夜,皇城暴雨,李治正在万年宫的卧榻上安睡,此时此刻,他全然不知由于雨水的强力冲刷,近旁山上的土石已经摇摇欲坠,片刻之间山崩。
由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的又很突然,谁都没有想到做好防洪措施,因此滚滚洪流,顺山势而下,直扑低处的万年宫。
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禁卫军的兵将们无不惊慌失措,有些人甚至公然跑路,把睡的正香皇帝丢在了身后。
看着四散逃命的士兵,薛仁贵当时就怒了。身为禁卫军将士,哪有天子遇险,却怕死先逃的道理?
生气归生气,薛仁贵却并未阻拦那些擅离职守的士兵,因为他有更要紧的事办,那就是向宫内的皇帝通报险恶情,让领导立刻转移。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薛仁贵一个纵身,跃上了玄武门的横梁,然后运足中气,气沉丹田,朝着宫内连声大吼:宫外发大水了,请陛下速速起身回避。
数声呼喊之下,居然真的把李治从睡梦之中给惊醒了,从而成功帮助皇帝转移到了高处,而李治前脚刚撤,大水后脚就拥入了寝宫,而且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夜山洪灾害造成当地居民和禁军士兵高达3000多人罹难,堪称一场重大的自然灾害。
皇帝躲过了一劫,多亏薛仁贵的机智应变与洪亮嗓门,事后,李治无比感激,连连称赞薛仁贵是国之忠臣。
就这样薛仁贵被李治视作自己人,开始得到了出外勤随同作战的机会。
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作为东夷都护程名振的副手,出击高句丽,击破敌人,攻拔其赤峰镇,斩首四百余级,俘虏百余人。
次年,他又跟随契必何力等人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于横山。
此役,薛仁贵大显神威,单枪匹马率先冲入敌军,连杀数名敌兵,并生擒对方神箭手而还。
不久,薛仁贵又与辛文陵搭档,在黑山大破契丹人,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押送回东都洛阳治罪。
薛仁贵出征以来的表现让李治十分欣赏。皇帝由此有意让他直接指挥一路军队前往西北平叛。不过在此之前,李治打算亲眼认证一下薛仁贵的实力。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出自唐代的《薛将军歌》。
歌颂的就是大唐将军薛仁贵。
薛仁贵真有这么厉害?唐高宗李治也有一样的疑问,那么如何证明呢?
在远征西北临行之前,李治在内殿赐宴给平叛部队的将领们送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皇帝陛下突然开口了:朕听闻,古时候善射者能一箭射穿七层铠甲。说着,他看向埋头干饭的薛仁贵,问道:爱卿,你能试着射穿五层铠甲吗?
薛仁贵点头,领弓,搭箭,扣弦,引满,射出。羽箭洞甲而出,李治目瞪口呆。
皇帝陛下带头大声喝彩,下令取肩胛一副赏给薛仁贵穿戴,并放心大胆地将偏师交由薛仁贵指挥。
661年龙朔二年春天,对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去世,继位首领转而与唐为敌。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薛仁贵统领的先头部队进入了天山山麓,他所要面对的对手是拥有十余万部众的九姓铁勒。
铁勒是世代居住于天山北麓,至黑海的草原地带,到唐高宗时期,主要分为九大部落,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必、阿布思,骨仑屋骨。
契必部落是唐军大将契必何力的老家本部;思结则一直比较穷,整天忙于吃饭生计,打个劫都没什么力气,因此这两部相对老实,基本可以视做围观群众,重在凑数。
最不让人省心的是回纥,当时回纥首领叫比粟,他自继位以来就一改前任与唐友好的政策,热衷于搞边境摩擦,建立区域霸权,在他的暗中支持和煽动之下,连原本老实的思结部都起来闹事。
虽说思结能量有限,很快被赶来的唐军搞定,但经过那次较量,比粟充分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胆也越来越肥了,终于在时隔两年之后,他拉上了同罗、仆固挑起了九部的联合叛乱。
平心而论,铁勒人是一个很强悍的族群,这些人不读兵书却很狡猾,不练武术却很彪悍。多年后安史之乱的时候,横行两京的叛军便是被这帮人打的四处乱跑,哭爹喊娘。
得知唐军进入天山,比粟立即派出了一队精壮勇士前去挑战,准备给对手来个惊喜。万万没想到,最后吃惊的却是他本人。
见到来敌后,薛仁贵拈弓搭箭,瞄准为首一人就射出去。
少数民族,特别是族中的勇士向来有赤裸上身打仗的习惯,哪怕个别有副铠甲,囿于民族的冶铁技术的局限,质量远远不及中原王朝。
因此薛仁贵一箭射去,那勇士箭倒人亡,不等在场众人做出反应,薛仁贵第二箭,第三箭,紧跟着飞出,又有两名铁勒大汉坠马倒毙。
薛仁贵行云流水般的连射动作,加上箭箭致命的威猛霸道,一下子震慑住了全场。
在愣了半分钟后,原来要给唐军下马威的那几十名铁勒勇士,立刻纷纷下马,向薛仁贵请降。
就这样,薛仁贵凭借着高妙的箭法,给了爱挑事儿的比粟一记响亮的耳光。
之后,薛仁贵率军继续深入,渡过了沙漠,击破铁勒部落联军残余部众,并生擒多铁勒三名叶护而还。
史载: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而这,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但是薛仁贵削弱九姓铁勒的方法是相当反人道的,他的方法是杀降,统统坑杀。活埋铁勒军13万,使薛仁贵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屠俘将领。
虽然这一政策是当时的平叛军统帅郑仁泰要求执行的,可是从这个事件中也可以看出薛仁贵这个人的性格缺陷,即:遇事变通不足,过于残忍,政治敏感不够。
从某个角度来讲,薛仁贵这辈子就是因此止步于猛将的层级,而他后来的大败(兵败大非川:咸亨元年即670年,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遭逢吐蕃军。薛仁贵击破吐蕃,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20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唐军大败,56岁的薛仁贵为革职为平民)也与这一缺陷有着莫大的关系,性格决定命运。
果然,郑仁泰,薛仁贵一回朝,中央政府最高检察官杨德裔以“故杀降人,饥杀兵士”等罪状弹劾他们,请求朝廷予以严惩。
而被裹挟参与叛乱的思结等部落更是人心惶惶,唯恐唐军对其开展更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经过高层讨论决定,与铁勒有着天然联系的契必何力被任命为铁勒道安抚使,前往擦屁股,安抚其同胞。
至于郑仁泰,薛仁贵这两位肇事者,李治认为人才难得,为了弥补一个错误再犯另一个错误,实在是得不偿失,因而特地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将功补过。
在关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把这两人放了,所以,当李勣再会薛仁贵的时候,正是薛仁贵在坑降事件之后第一次出征,也是薛猛人最亟待证明自己的时候,薛仁贵能否翻身?就在此一役。
跃马高句丽大唐名将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中,能够一战成名,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主帅李勣。
因坑杀九姓铁勒而犯错的薛仁贵,现在急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李勣当然明白薛仁贵的心理,因此他当即交给了薛仁贵一个重要任务——驰援。
当时的战局是这样的:李勣来到辽东之后,先出兵拿下了高句丽西边的要害之地新城(抚顺市北),然后领军深入进击,接连攻克周边的16座城池,由契必何力驻守新城,庞同善和高侃沿线驻防拱卫。
就在李勣率领大军围攻第17座敌城时,狡猾的高句丽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抄小路偷袭唐军设在新城的大本营。
由于主力部队被主帅带去攻城,新城的兵力比较空虚,仅有副大总管庞同善和营州都督高侃所部,而一旦新城有失,身在前方的唐军军心受动摇不说,还很有可能面临被敌人包抄合围的危险,所以,弛援新城的人不但要能打,还要能跑。在李勣看来,麾下众将之中,唯有薛仁贵堪当此任。
薛仁贵没有让老领导失望,他率军马不停蹄奔袭数百里,到了城下连口水都没喝,直接就杀进了敌阵,一顿猛打,不过一柱香的工夫高句丽军就丢下数百尸体,败退回平壤去了。
薛猛人的第一次发威就此结束,接下来是第二次。
行军总管高侃率部推进至金山一带的时候,与大股高句丽军相遇,双方随即开战,估计是之前跑得快了,士兵们体力还没完全恢复,战场上的唐军渐渐落于下风,开始动摇后撤。
高句丽军则乘胜进逼,意图歼灭此路唐军。
就在高侃军即将败退被歼之际,薛仁贵到了,赶到战场的薛仁贵观察了一下形势,明白了,带着部队从高句丽军的侧面直冲过去。
这招是极其要命,因为但凡打仗,军队的侧翼都是最为薄弱的,一旦被敌人偷袭得手,部队会迅速陷入混乱,继而同时丧失指挥与作战的能力。
毫无防备的高句丽军几乎是在一瞬间便被拦腰截断,然后大乱。
意识到援兵到来,主将高侃带头完成了难度极大的高速中180度拨马回转动作,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战场形势就此逆转。
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之下,高句丽军大败,一次性损失了五万余人。
唐军乘胜扩大战果,接连攻拔南苏(辽宁西丰县)、木底(辽宁新宾县)、苍岩(辽宁恒仁县)三座城池,同驻扎在国内城的泉男生(高句丽权臣,苏文长子,因兄弟生隙,遭到驱逐而投靠唐朝)军胜利会师。
薛仁贵的出色表现不逊当年,这让李勣很是欣慰。
灭国之战与此同时,李勣也发现自己手下的另外两位将领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第一个叫郝处俊,时任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科举出身,来辽东前一直从事文书或人事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家对于他的军事水平一直抱有怀疑态度,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有一次郝处俊带兵到了高句丽人的城下,部队还没列好阵势,高句丽军就主动杀了出来,大家都很惊慌,阵脚不稳,仓促应战,这在兵法上是大败的预兆。
可就在大家都不知所措时,惊奇的发现主将郝处俊竟然稳坐胡床,还在一脸幸福的吃东西。
完蛋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如此不靠谱,看来今日我等只能是杀身殉国了。
就在大家把心一横,准备拼命之时,对面的高句丽军突然一片混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但这无疑是破敌的好机会。于是,兵将们一拥而上,一举将高句丽人击退了。
战斗结束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当所有人都六神无主时,郝处俊早已暗中组建了一支敢死队,绕到敌人背后,发起进攻。
真相大白,唐军将士对郝处俊的胆略,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致认为郝将军颇有大将之风。
另一个引起李勣关注的将领叫郭待封,出身将门,是大唐第一任安西都护郭孝恪的次子,在当时负责统领水军,取海道夹击平壤,不过他引起领导注意的方式比较特殊,不是靠着战功,而是靠一封信,至于信的内容也比较特殊,是一首诗。
据史料记载,李勣在读完这首诗之后,当众手拍案叫了起来,只不过不是大叫好诗,而是大叫必斩郭待封。
东征高句丽战场上的郭待封用一首诗给主帅李勣汇报工作。不想,李勣却勃然大怒,下令立斩郭待封。
在李勣看来军情紧急,战场瞬息万变,这个档口你还有什么闲情逸致给主帅写什么狗屁诗?实在是荒谬之极。
眼看主帅气得跳脚,决意拿郭待封开刀,李勣身边的参谋元万倾(唐朝时期大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七世孙,善于属文,放浪不羁)的一句话却改变了这一切。
元万顷的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大帅,这是首离合诗。所谓离合诗是杂体诗中的一种,它的奥妙就是能将一个汉字,分解成几句诗文隐晦的表达出来。
在细读了郭待封送来的诗歌,元万顷完成了解码工作,告诉李勣事情是这样的:之前派去给郭待封部送粮的船队在途中遇险,未能如期抵达,军中由此断粮,郭待封想要通报此事,却又担心信件被敌人截获,探清我军虚实,因此在思考后,决定以离合诗的形式把相关情报汇报上来。
听完元万顷的解释,李勣恍然大悟,立即派人核实情况,并在确认属实之后,马上另派粮船为郭待封部补充军需。
郭待封的机智给李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元万顷的博学精细也让李勣十分欣慰。
但让李勣没想到的是,这位参谋刚刚帮自己避免了一次误判,转个身就捅了个天大的篓子。
说来还是文章惹的祸。
古时候两边要打仗,一般都有写篇檄文的习惯,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宣战书。
因为檄文,它不仅是说老子我要打你,还会详细说老子我为嘛要打你,特别是一篇优秀的檄文往往具有打击敌人士气,引导国内国际舆论的功效,可称得上是心理战的利器。
想当年陈琳的大作《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曾经让曹操读完,惊出了一身冷汗,居然治好了头风。
作为行军管记,檄文骂敌是元万顷的份内之事,但是就他的《缴高丽文》中,字句来看疑似喝高了,因为在檄文上居然出现了这样一句:不知守鸭绿之险。
据说泉男建(高句丽盖苏文次子,掌高句丽军政大权)读罢,连声感叹,这年头还是好人多啊,于是,急忙派出重兵,前往驻守原来设防一般的鸭绿江一线,使得唐军渡江难度瞬间由简单提升为地狱级别。
这下元万顷算摊上大事了,由于其行为影响极其恶劣,李勣也保不住了,被朝廷直接判了个流放,发配岭南浅吟低唱去吧。
在元万顷的帮助下,高句丽有幸多熬过一年,迎来了新年。
而唐军方面也迎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
总章元年正月,李治任命已担任右相的刘仁轨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浿江道总管,辅佐司空李勣讨平高句丽。
这一任命意味着经过多年经营,刘仁轨终于完成了东征的第二基地,百济的战争准备工作。高句丽即将被拖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直至被彻底拖垮。
至此,高句丽之役真正进入到了最后的决胜的阶段。
新年新气象,唐军的新春第一战自然要确保告捷,博个好彩头。
于是这个光荣便交给了军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将领薛仁贵。
而上级交代下来的目标是高句丽人的又一军事重镇扶余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也有说法是今天吉林省四平市。
薛仁贵接到任务回来了,但他手下将领们却不是很激动,因为薛仁贵的兵力就两千人,你没有看错,这就是薛仁贵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很明显兵力是很微薄的,任务也是很艰巨的,于是,诸将纷纷前来劝阻薛仁贵,希望能够暂缓进攻,等来几路友军咱们一块儿上。
薛仁贵说:兵不在多,关键在主将是否善于用兵。
就这样,薛仁贵军同高句丽军在扶余城外相遇,高句丽人的兵力到底是薛仁贵的几倍?
至少五倍以上,因为在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
薛仁贵实在太猛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凭借区区两千兵力拿下了扶余城。
战报传来,高句丽人都惊呆了,于是剩下的40余城居民很快达成共识——投降。
唐初名将之中围城打援这招,谁?用的最好?
毫无疑问,李勣。
在李勣的安排部署之下,薛仁贵一路唐军非常长脸,不愧薛猛人的称号,拿下扶余城后,吓得其余40余城魂飞胆丧,纷纷开城投降,唐军兵不血刃,一路凯歌与主帅李勣的大军相会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
之前,在薛仁贵领着所部在扶余砍人的时候,李勣正在静静地等着猎物上钩。
李勣的猎物是高句丽军的主力,说得透彻点,就是兵法里常用的一招——围点打援。
让薛仁贵统领小部队攻敌重镇,目的就是诱使高句丽人派出主力大军来援,以便集中兵力同敌决战,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摧毁高句丽赖以抗衡的军事基础。
泉男建的智商果然没有让李勣失望,大军不仅来了,而且还是泉男建本人亲自带队,泉男建带来的是高句国内最为精锐的五万大军。
而他们与李勣相遇的地方叫薛贺水,当军事新人泉南建遭遇百战老将李勣,战斗的结局基本毫无悬念,高句丽被“大破之”,唐军斩获三万余人,进击大行城,克之。
至此,唐军各路部队已经基本上扫清了高句丽在辽东的主要军事据点,可以直接饮马鸭绿江。
从古至今,中国用兵朝鲜半岛只要主帅靠谱,国内没事,一旦军队雄赳赳气昂跨过鸭绿江,兵临平壤,那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对于这点,泉男建心知肚明,因此他慌忙派出弟弟泉南产坐镇江防部队督战。
客观讲,找泉男产这样的国家要人镇守最前线部队,稳定军心,民心,这是个还算正确的决定,可是仅仅正确是不够的,要知道从李勣到下面的契必何力,薛仁贵,唐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大多曾在鸭绿江走过几个来回。
如果渊盖苏文(高句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军事独裁者,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之父)本人还活着的话,估计还能挡一下,以泉男产的能力那是万万抵挡不住的。
在李勣,契必何力等熟悉情况的指挥官带领下,唐军各部是避实击虚,英勇奋战,强行渡江,成功拿下了位于平壤西北的辱夷城,站稳了脚跟。
高句丽人的江上防线被突破之后,随着被唐军穷追猛打,赶出二百里开外的高句丽兵越来越多。
沿途众多城池的守将纷纷坐不住了,不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就是递交降书顺表,宣布归唐。
高句丽国都平壤就此暴露在唐军的面前,最先到达平壤城下的是契必何力和他的骑兵部队,围城转了一周后,契必何力下令停下脚步,就地扎营。
对契必何力的反常举动,高句丽人表示很纳闷。兵贵神速,你第一个来了怎么不动手呢?
鉴于契必何力在鸭绿江的机智与勇猛,高句丽人虽然一头雾水,却迟迟不敢轻举妄动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等着,看契必何力会耍什么花招?
说来实在是冤枉契必何力了。
契必何力当时转了一圈之后,感觉到平壤城真的很大,意识到仅凭自己带来的这点人不足以攻城或围城,所以,索性让部属放松下来,等待后续的主力跟上并力合围而已,而高句丽人的多疑,恰好让契必何力得尝所愿。
668年大唐总章元年8月,李勣统领的大部队赶到平壤,随即完成了对城池的包围,此时城内的高句丽人方才如梦初醒,简直悔青了肠子。
然而,一切都晚了,平壤军民就此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被围观,偶尔也有围攻的生活。
孙子曾经曰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因为在攻城战中,作为防守的一方一般是占有优势的,其一兵一卒,一砖一瓦的高空抛物,往往能带给攻方比野战更大的杀伤,所以对攻方来说,围而不攻,切断城中所有补给,打消耗战才是费力最小的,伤亡最低的最优选择。
作为孙子大师的铁杆粉丝,李勣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在平壤城下住了下来,每天除了上前线查看壕沟的挖掘情况,并检查拒马等设备的破损状况之外,就是在营帐里读读兵书,写写字,日子过得好不悠闲。
可在城内的高句丽人就惨了,由于平壤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而且之前大家对此是毫无准备,城中的粮食和水源,很快就出现了供应困难,平壤军民的愤怒开始慢慢积攒起来,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最先爆发出来的竟然一向被认为草包的高句丽国王高藏,他为什么发火,又是跟谁发的火?
唐灭高句丽时,一直以来,高句丽这边出场的男主角都是老渊家爷们儿(泉男生、泉男产、泉男贱),其实人家也有个高句丽国王——高藏。
目前兵临城下,高藏很火,自从登位以来,这位国王就是被当作傀儡一样摆布,老子玩完了儿子玩,儿子用完了弟弟用,一点儿话语权都没有。
没有尊严也就算了,如今祖宗好不容易攒下的江山,被你们老渊家折腾成这样,连自己本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就不能忍了,于是在未经过泉男建同意的情况下,高藏以高句丽国王的名义派出了以泉男产为首的98名朝臣,手举白旗出城投降。
唐军主帅李勣亲切地接待了请降团的全体成员,并耐心的为大家宣讲了大唐的相关政策,总而言之一句话:归顺从宽,抗拒从严。
泉男产很高兴,原来唐朝并不记恨自己的家族,没有赶尽杀绝的打算。
李勣同样也很高兴,历时多年的东征大业成功在即,没有顽抗到底的麻烦。
唯一不高兴的是泉男建,在发现高藏居然敢撇开自己单独同唐军谈投降,泉男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受到了挑衅,于是,他下决心同李勣死磕到底。
不过,现实同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对泉男建而言,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太大,接下来的几天里,泉男建频频派兵出城,但出去的人要么没回来,要么被抬回来,效果始终不理想。
尽管如此,泉男建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的希望放在一个叫信诚的和尚身上,而且是泉男建非常信任和倚重的人。
联系玄奘、福信和定惠来看,当时的和尚实在是个国际级的吃香行业,经常能接触到国家级领导人,时不时还会被大领导一下子相中,委以重任。
这次也不例外,泉男建将平壤防务与军中事务全权交给信诚处理,他希望这个僧人能以他的大智慧,给自己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事后发展表明,信诚的确有大智慧,也的确做到了以一种泉男建未曾预料到方式。
信诚是个和尚,一个务实的和尚,他正确的意识到泉男建是在作死,顽抗是不行的,逃避是没用的,唯一保住性命和荣誉的方式就是尽快投降。
于是,接手兵权之后不久,信诚便秘密派人出城同唐军联络,表示愿意充当内应,并约好五日后暗中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
9月12日,信诚如约打开平壤城的大门,早在门口守候的唐军战士一拥而入,冲进城内,率先控制城门,然后一边鼓噪呐喊,一边烧毁城角的碉楼暗堡。
一时间,城头变换大唐旗,城里的重要衙署也被唐军先后拿下,大势已去。
泉南建彻底绝望了,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发展,懊悔不已之下,泉男建认定已然是无路可走,于是拔剑自杀。
可能是对自己下手不够狠,举剑自刺后居然没死成,经过唐军随军医生的全力抢救,缓过来了。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泉男建最终还是成了李勣的俘虏。
平壤告破后,高句丽四境传檄而定,高句丽由此正式成为一段历史记忆。
高句丽悉平。
大唐高宗总章元年九月,高句丽宣告灭亡,享国705年。
据史料记载:拿下平壤城后,李勣让士兵们登上城楼,放声呼喊,声势震天。
一百年来,中原的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地折戟沉沙,上至尊贵的帝王,下至沙场良将,无不含恨而终,多少中原将士埋骨他乡,永远也回不到故土。
那一刻,士兵们饱含泪水,无语凝噎,高句丽被灭国,不仅是高宗时期的大事,更是隋唐历史的大事。
隋文帝出兵30万,折戟沉沙;隋炀帝出兵百万,因此失国;李世民出兵10万,含恨而终,这三位帝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彪悍的君主,可是集合两朝的国力,三代帝王的心血始终无法撼动高句丽的根本。
可以想象,他们有完美的政治生涯,可在高句丽一事上都抱憾终身。
高句丽虽然是区区小国,可面对强悍的中原政权,始终威武不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民族的毅力,傲然挺立。这种遇强则强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倒在强大的盛唐脚下。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就是盛世中华处理外交矛盾,民族恩怨的自信,盛唐之后,再无盛唐。
此时此刻,大唐高宗皇帝李治,高高地站在长安城,含元殿上,望着风中猎猎作响的大唐军旗,心潮澎湃,等待着大唐李勣的献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