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期间求生记(我的抗疫日记在马斯洛金字塔底层)
睡到自然醒,伴着窗外的鸟语,刷微信。
看见知联会理事群在数落“团长”,说“团长是混乱状态营造出的怪象”,把“团长”跟发国难财的无良商人相提并论,我有点不高兴,随手转发前些天写的体验团长小文。群友们读罢,转变了看法。
因疫情被封控在家,对于我这本来就很宅的人,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我家有两枚未雨绸缪的囤货积极分子。当囤不了的牛奶、面包、鸡蛋快告罄时,我被楼组长拉进了小区团购群。群里正热闹非凡地组团,团长们摩拳擦掌,准备帮大家去抢购各种刚需物资。
一群友忽然提议,大家报报工作资源,他家人是HR,“疫情后谁要跳个槽⋯⋯”马上有人打断他:“先解决温饱!”我接口:“要是到时候还没饿昏的话⋯⋯”他也乐了:“一起活下去!”这位第二天又自曝是学中医的,提醒大家没病别吃连花清瘟,小毛小病可咨询他。
我在朋友圈分享那篇小文,收获大把赞和好评:“致敬每一位团长”;也有“哀其不幸”的,“‘白骨精’,聪明才智都浪费在起早贪黑抢菜、省吃俭用上了,唉唉!”我不由得一惊:食物与呼吸、水、睡眠等都属于人生存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是跌到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层?
自嘲“来自十八线小县城”的某友,喜欢上海,同时抱怨上海人冷漠。请她举例,不出我所料,她说:“同事下了班各自回家,邻里之间不爱串门。”我笑笑,心说,这不正是我等上海土著最喜欢的社交距离么?没事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各忙各,互不打扰,尊重隐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最要紧;一旦有事,多数上海人会尽力相帮。这哪里是冷漠?分明是有分寸的古道热肠好吗!
我忘了是在邻居群,一进去就敦促大家修改群昵称为“楼号-室号”,以便交流及团长统计。可喊了几次,好些群友就是不修改;还有,个别群友错别字多多,一看就是手写更兼人老眼花。我才醒悟:人家是根本不会改呀,也许啥叫群昵称都不晓得!
隔着手机屏,邻居们在群里越来越热络,线下见面大多陌生依旧。这样的关系奇妙吧?现在流行喊“老师”,吃不准对方是女士还是先生、芳龄几许,一律喊“老师”。儿子偷偷在我的群昵称后添了“(不是老师)”,然后眼看我被喊“老师”并
@后跳出“(不是老师)”,哈哈哈哈。
匮乏时期的团长真难当!不可能货比三家,却要为团友谋实惠,同时警惕假冒伪劣。选定宝贝,发起接龙组团,团成了还须抢得到手。好不容易下了单,又开始担心运力,天天盯着订单状态,望眼欲穿之后可能是退款,然后一笔一笔还给团友。大单的团长忙不过来,便招募志愿者帮忙收款,我成了所在楼的收款副团长。
我们小区袖珍,大单经常难以成团,除非团友们多多认购。最近一个面包团,我家就认了三份——三个品种各三箱,得用麻袋扛回来。从来不曾一次买过这么多的面包,按保质期堆放好,拍照,发朋友圈留念。缺粮的朋友们纷纷表达羡慕;有的还教我速冻,要吃了拿出来自然解冻、烤一下,风味基本不变;有的却一针见血地深表同情,“都是平时不碰的面包,唉!”指含人造奶油、防腐剂之类。
面包、鸡蛋这种大单,大家商量着多买两份送保安,费用平摊。那天领鸡蛋时,有一对老人走过来问怎么买,这提醒大家关心不擅网购的老年邻居。深夜,儿子在群里留言,每幢楼统计一下需要关心的老人有多少,下次团购带上他们。第二天,一群友给独居老人送去面包,发现已有小朋友献了爱心。
小区成为防范区的第一天,春光明媚。我下楼去拿陌生邻居赠送的生菜,路遇也拎着新鲜菜蔬的陌生邻居,笑一笑,擦肩而过。
又想起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为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发现了好邻居。这个过程,尤其是挺身而出当团长、主动去关心弱者的时候,生理需求之上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不也在一步步实现么?(潘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