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内容(为什么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东北亚地形图
研究指出,领土控制是大多数政治冲突的焦点,自从民族主义崛起以来,大多数血腥战争不是起源于与扩大领土有关的民族自我满足感,就是起源于因丧失“神圣”领土而产生的民族的被剥夺感。
东北亚地区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领土要求一直是驱使民族国家采取侵略行动的主要冲动。精心策划夺取和占据重要地理资产,也曾是建立帝国的途径。这种地理资产在帝国控制的体系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
东北亚地图
壹日本的全球大国地位:只有借助于战争手段才能实现?朝鲜是跳板——“征韩论”多次引发热议
朝鲜半岛地图
日本人坚信只有直接占领“满洲”领土,而后占领重要的石油产地荷属东印度群岛,才能实现日本增强民族力量和取得全球地位的目标。日本为实现其预定的战略目标,羽翼稍丰就开始了对外扩张。
东北和外东北
对于日本而言,取得全球大国地位的途径只有借助于战争的手段才能实现,因为,日本无法像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可以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发展,日本面临着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当它开国后走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道后,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资本、资源、技术等基本要素,并不是这个落后的岛国自身所能够提供的,而通过领土拓展,不仅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要素,而且能够转移国内的视线并将来自于列强的灾难转嫁给它的殖民地。
东北亚地图
“征朝论”自日本古代神功皇后征韩的传说以来,即为日本的一种政治主张。江户幕府时期国学进一步将其发展,幕末尊王派如水户派与吉田松阴等都提出这一主张。作为松阴的学生,木户孝允亦在1868年12月向朝臣岩仓具视提出这一观点。
广义的辽东包括朝鲜半岛北部
随后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爆发,征韩论暂时搁置。战后明治维新开始,武士阶级统治被废除造成国内社会危机,征韩论被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士族守旧派再次提出。1873年,出访欧美岩仓使节团归国,认为日本远落后于世界,征韩为时尚早,并发动“征韩论政变”驱逐中央政府的征韩派,继续推动维新。随即造成1874年大规模的旧武士暴动“佐贺之乱”与1877年的西南战争。然归国派并未否定征韩论,以牡丹社事件入侵台湾安抚旧士族,并在1875年利用云扬号事件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征韩论战图
西南战争后,大久保利通于1878年遇刺标志日本激进的维新运动开始冷却;征韩派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发动的自由民权运动亦有发展。征韩论因此再度热议,逐渐成为当时日本东亚政策的重要内容。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
因此,到了1890年12月,当时的首相山县有朋就在施政方针的报告中说:
“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第一为保护主权线,第二为维护利益线。所谓主权线是谓国家之疆域,所谓利益线乃指与其主权线之安危有密切关系之地区。”
明治维新150年
同年3月,山县在给外务大臣的指示《外交改略论》中说:“我邦利益线实在朝鲜。”日本利用一系列事件和条约最终将朝鲜纳为它的殖民地。
山县有朋
对中国的侵略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它除了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立即的经济利益,更刺激了战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日本的大国地位,向世界表明了日本的实力。
战争示意图
贰甲午战争:战争的胜利壮大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实力
日本南进政策1937-1942
通过对外扩张战争胜利所获得的殖民空间或势力范围的扩大,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厚的条件,方便了日本从其中获得原材料和商品的销售市场,战争的掠夺所得和巨大的战争赔款,更是为其发展奠定了强大的资本因素。这种利益优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侵略时间表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计划武力攻占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划归日本版图,肢解中国其他地方为几个小国,附属于日本,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甲午战争形势图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我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大清帝国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日文本1895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无论从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国土面积还是单纯的海陆军实力来比较,中日之间的战争至少给当时的人的感觉应该是胜负难料。
清、朝、日地形图
然而,战争的过程与结果都出乎西方列强的意料之外,向来是东亚“领袖”的清帝国不堪一击。无论以何种方式来描述甲午战争,就战争本身而言,胜利并不是日本的侥幸所得。
1894年黄海海战图
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是它取胜的根本前提,中日之间的战争根本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组织起来的高效率的现代化军事集团,另外一方则是仍然处于专制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的军队。国家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无助于战争本身,因为决定战争结果的是可以动员的军事资源和作战单位的效率,而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正好存在着显著差别。因此,战争还没开始就注定日本会获胜。于是,日本的军部与外务省的官员早已协商好“与清国之关系,不应是商谈如何和平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发起战争,如何取得胜利”。
《时局图》暗指中国遭列强瓜分。图中以熊表俄国,狮表英国,蛙表法国,鹰表美国,日表日本,德国旗帜表德国
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国内盛行扩张主义的结果,“为了排除帝国主义列强对日本的歧视(不平等条约)进行初期斗争,使日本采取了掠夺邻近弱小民族的斗争形式,这就开辟了走向现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这对理解中日甲午战争很重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作为现代工业国家开始发展,虽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殖产兴业)从形式上开始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0年;不过,真正产业革命的展开是在19世纪90年代,也就是甲午战争前后,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壮大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实力。
明治维新工业
叁《马关条约》:用战争手段推动资本主义
明治维新带来的变化
甲午战争的另一个特别的后果就是在日本产生了“战争可以发财”的思想。
《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清朝战败后,只得向日本求和。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6月2日签下《马关条约》。条约指明,清朝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朝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台湾地图
2.3亿两白银折合成大约是3700万英镑,加上分年偿付所付的利息350万镑,这个钱折合成日元是3.64亿元日元。日本去除它的战争成本,它纯粹从中国获得的赔款,也就是说它的战争纯利是1.7亿日元。
日本进军路线
有学者指出:“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直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1895年(明治28年)威海卫海战战胜祝贺庆应义塾大学炬火行列大运动会
日本乘胜宣布钓鱼岛为日本的领土,通过《马关条约》,夺取了中国的领土台湾并且获得了3.61亿日元的战争赔款。这笔赔款的数目极大,对于日本而言,这是掠夺来的一笔惊人的横财。如果以明治二十八年的财政收入计算的话,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4年2个月的财政收入。要知道,1894年中国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尚不足8900万两。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
因此,当时著名的日本财政专家井上曾说过:
“在未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位。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元。因此三亿五千万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马关条约
这样,虽然日本为战争而花费了两亿日元的战争费用,但是巨额的赔款所得充分的显示了战争的“好处”,而且,日本把当时所获的全部赔款加上中国偿付的利息,值4000余万英镑,全部储存在英国的苏格兰银行。然后从中提出7260万日元作为它银元兑换准备金,完成了日本从银本位变为金本位的币制改革,这就更便利于筹集外国的贷款。
马关条约内容
日本人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具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匹敌的意义。
日本使用马关条约赔款情况表
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清帝国的惊人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从1894年,日本开始和列强谈判,试图解决它和列强之间曾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到1899年时,日本已获得对其国土上的所有外国人的法定裁判权,在这情况下,它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锁链的国家。
甲午战争后的东亚
在日后的日俄战争结束后,欧美列强为了表示认同日本的国际地位,把日本设置在海外的外交代表机构纷纷升格为大使馆。
在甲午战争的日军士兵1895
日本就是这样通过战争为它的资本主义发展筹集到了资本要素。因此,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日本取得主导地位后,其国家的一切形态都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范畴,市场对于一切阻碍它的因素都可以通过它的政治代言人出面予以清除。整个日本国家的组织机制不过是市场的内在和外在的各种要求的具体执行者。日本传统的民族好斗性为满足市场自身需求而发展出军国主义。
《马关条约》以后对日本带来的契机
而大清帝国在19世纪民族竞争中蹒跚的步伐,也是源于其传统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政治上的激进与民族主义的高涨并不能成为国家进步的象征。如果不能解决好社会根基的转变,就不可能完成整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历程。
谈判
因此,就国家和市场的关系而言,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治体制本质上是经济体系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已。换而言之,自由市场基础上所构建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本质上是这一经济体系的反应,或者说,它意味着资产阶级在自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的政治巩固。因此,新的政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就是一如既往的为这一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提供保护,其国家发展的对外大战略通常表现为以国家保护为手段来获取资源、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并维系其在市场配置下的自由流动。
一幅描绘列强瓜分中国情形的漫画。英、德、俄、法、日尝试瓜分“Chine”这个大饼,后面的中国官员无力阻止
由于日本历史传统的影响、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环境等因素,日本选择了战争手段为其后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寻求发展所需的资本、市场和资源。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源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而这也正是中日之间近代交恶的最根本的历史根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