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志愿者运动会(让光芒延伸到冬奥竞技场外)
在即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残疾人将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发光发热。
记者从北京冬奥组委了解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招募残疾人赛会志愿者19人,年纪在19岁-63岁之间,职业涵盖教师、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残联工作者、高校大学生、公司职员等。
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将用坚强的意志挑战生命的极限;赛场外,残疾人志愿者将用热情、乐观的心态向他人提供帮助,传递正能量,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光芒,将延伸到冬奥竞技场外。
残奥冠军、“双奥志愿者”刘玉坤表示,招募残疾人作为志愿者,有十分强烈的示范作用。“现在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我们做志愿者,会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我们和健全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样生活在蓝天下,不用自卑。”
11月24日,国家游泳中心,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为冬残奥运动员代表、志愿者代表授旗。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刘玉坤 将在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
“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的人”
11月23日在冰立方,“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正在彩排,63岁的刘玉坤站立在场馆中央,挥动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旗。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刘玉坤将在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是火炬手,也做了志愿者。一辈子能赶上两次奥运会,成为‘双奥志愿者’,是特别幸福的事。”
5月15日,中国残疾人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刘玉坤做了“绽放生命 超越梦想”的宣讲。李凯祥 摄
残奥会冠军退役投身志愿者工作
跑、追、爬山、马拉松……这些词经常从刘玉坤嘴里蹦出来。在过去的几年,她站在台上宣讲冬奥会、参加演讲比赛,台下掌声雷动,大家往往会忽略她是一个戴着假肢的人。
刘玉坤说,18岁之前,她是学校篮球队的后卫,经常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滑冰、打冰球。19岁那年进工厂当了一名电焊工,有一天被身后的钢板砸中。“当时把我砸晕了。等我再次睁开眼,两只脚没了。”
从那以后,刘玉坤安上假肢,开始重新学习走路、骑车,每次练习过后,腿上都会磨出血泡,甚至流血,但是她就是不使用任何拐杖类工具。1984年,刘玉坤来北京换假肢,路过工人体育场时,看见一群残疾人在训练。这在刘玉坤心间产生很大的震动,“残疾人也能参加奥运会?”不久后,刘玉坤戴着假肢,再一次投身于曾经让她满怀快乐和梦想的体育事业。
在刘玉坤的职业生涯中,获得22枚金牌、6次打破世界纪录。退役后,刘玉坤成了专心于公益服务的志愿者。
“退役之后,我没有像一般老年人一样过颐养天年的生活,一直带着志愿者做奉献。我觉得我没有双脚,还能用我的力量去服务别人,把我得到的爱传递出去,这样健全人看到了,就会更努力。”刘玉坤说,自己从一个健全人突然变成残疾人,内心的落差巨大,自己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才变得强大起来。“我就想,人在遇到困难、意外的时候,怎么才能坚强呢?要活下来,活成一束光,还要照亮更多的人。”
招募残疾人做志愿者具有示范作用
退役至今,刘玉坤一直在做志愿者工作。起初是在户外爬山,捡游人扔下的垃圾。后来带着志愿者们进社区,给居民做垃圾分类的演示。
2017年,刘玉坤加入北京冬奥宣讲团,成为第一批宣讲员。有一次,刘玉坤和宣讲团成员们去人类滑雪发源地——新疆阿勒泰。“在飞机上,很多人看到我们这个团队,就问是干什么的,我们说是冬奥宣讲团。当时冬奥会离老百姓还很远,好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在飞机上就给他们讲冬奥有哪些项目、有什么意义、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哪些好处。”这次经历让刘玉坤觉得,宣讲冬奥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她希望通过宣讲团的介绍,让大街上的老年人、小孩都能说出冬奥会的意义来。
当确定被录用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时,刘玉坤感到非常意外,“我已经63岁了,现在的志愿者大都是年轻人。能让我当志愿者很意外,要感谢的人特别多。”
在刘玉坤的志愿者经历中,遇到的残疾人志愿者并不多,但她觉得,残疾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招募残疾人作为志愿者,有十分强烈的示范作用。“现在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我们做志愿者,会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我们和健全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样生活在蓝天下,不用自卑。”
刘月媛 将在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
希望做志愿者可以激励到相似的人
在2019年4月份的北京市首届残疾人旱地冰壶比赛上,刘月媛站在场地中间,左边是听力障碍运动员,右边是裁判。她的手势飞快,上下翻飞。在帮助裁判和听障运动员们沟通的时候,刘月媛觉得自己像一座桥。
2020年10月,刘月媛(图中做手势者)在京冀蒙残疾人旱地冰壶邀请赛前做规则讲解、传达注意事项。受访者供图
架起健全人与听障人士沟通的“桥”
成为“桥”的机会有很多。刘月媛爱逛夜市,常能在夜市里碰到砍价有困难的听障人士,她往往会走上前,充当摊主和买家之间的手语翻译。“摊主刚开始很惊讶,觉得你怎么还会手语?我虽然经常来这里的夜市逛,但摊主们都不知道我是听障人士。”
刘月媛是听力残疾人,会读唇语,在安静的环境下面对面听说没有问题,在稍嘈杂的环境下则需要佩戴助听器。一次机缘巧合,刘月媛的优势得以在赛场上发挥,她能清晰地表达出听障运动员的意思,也能顺利地把裁判口中的比赛规则、要求转达给运动员。自此之后,北京举办的有听障运动员参加的体育比赛中,大多数都能看到刘月媛的身影。
“帮助他人的时候,他人会把经历分享给你。一个分享给你,个个都分享给你,视野就打开了。”刘月媛介绍,在为一场旱地冰壶比赛做同声传译时,她遇到了一个60岁的运动员。“他告诉我他曾是篮球队的教练,从篮球教练到旱地冰壶运动员,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从他的经历中我认识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能给予人积极向上的勇气。在北京市首届残疾人旱地冰壶比赛上,刘月媛不光作为整个赛场的手语翻译,也作为运动员参与其中。赛前,她和队友们做了很多训练,到决赛时,有6个区进行车轮战,刘月媛给出了最后一击,赢得了比赛。“赢得比赛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自己是可以的。”
这将是人生中精彩的一段经历
在网上看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时,刘月媛当即报了名。“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就想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当时只有十几岁。这次我想着,不能再错过了,一定要参加。”
经过一系列严格、细致的筛选和面试后,她最终被录取为首都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志愿者。
刘月媛说自己本来不是一个特别主动、能言善语的人,但当她看到残疾人在比赛时拼尽了自己的汗水,就特别想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随手递个毛巾递个水,然后帮助他们回到休息区,让他们比赛完后不需要再去自己跑来跑去。”
作为听障志愿者参与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刘月媛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是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我更是认为自己是代表听障群体去参与的。”刘月媛相信,自己去做志愿者,可以激励到很多和自己相似的人。
刘月媛现在是北京某商场内一家儿童乐园的店长。因为要做冬奥和冬残奥的志愿者,而店长职位的流动性又很大,她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觉得参加志愿者活动更重要,这会成为我人生当中很精彩的一段经历。家里人也说,不要一味地去参与枯燥乏味的工作,要多去经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工作可以再找,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丰富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杨一铭 将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
得到帮助会让人幸福 想把幸福感带给更多人
杨一铭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二学生。11月23日,他从河北来到北京,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的彩排。
11月23日,杨一铭在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纪念展内留影。受访者供图
进入到冰立方后,杨一铭和其他志愿者们先做了核酸检测。排队时,站在杨一铭前面的是一对听障艺术工作者,“他们互相用手语表达,脸上的表情都是十分快乐,特别幸福的,我感觉他们非常有生命力,非常富有活力。”
杨一铭介绍,学校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的储备人员聚集在一起,每周花两天时间进行冬奥知识的培训。“给我们讲冬奥场馆、冬奥历史等,还介绍优秀的运动员。”此外,杨一铭在培训中还学习了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基本的医疗知识,面对火灾等突发情况应该如何引导人员撤离等。
杨一铭告诉记者,他是听力残疾三级,面对面交流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离得5米开外就有可能听不清了。他高频听力损失重,低频听力损失相对轻,因此更容易听清低沉的男声,不太容易听清音调比较高的女声,需要看唇语辅助。考虑到冬奥会期间,志愿者、运动员和观众都要戴口罩,无法看到唇语,杨一铭已经想好对策,“听不清的话,就多问几遍,请对方声音大一点,同时也备好纸笔,相信大家还是会很有耐心的。”
杨一铭一直热衷于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今年寒假,杨一铭作为志愿者在社区帮助测温和分发口罩。“生活中我也经常会陷入困境,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会感到十分幸福,所以我也希望能将这份幸福感传递给更多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有想去帮助别人时的愿望时,我就已经有了帮助别人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贾悦 张磊 校对 付春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