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

一、进庙是先拜弥勒还是韦陀?

古代寺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偶尔也会接待来布施的香客。而现代寺庙中,逛当最多的为买票参观的游客。游客进庙,一般都是按寺庙建筑的先后顺序为顺序来参观或膜拜的。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1)

各地寺庙的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依少林寺为例,首当其冲的,就是山门,也即寺庙的正门,山门之后的主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都比较高大、雄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2)

中轴线的两侧,山门的左右是钟鼓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一些大寺还设有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殿堂两侧为廊庑。寺院是由多层院落组成的宗教生活区,东部是僧房、职事堂(库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等,西部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接纳四方云游僧人而得名。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3)

一般游客进入山门后,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供奉有丙尊佛像,迎门而坐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所以,民间才有“进庙先拜弥勒”之语。所以,人们进入寺庙最先参拜的就是拜弥勒了。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4)

拜完弥勒后,再拜与弥勒背靠背的另一尊佛像——有着寺庙守护神之称的韦陀。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韦陀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所以,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尊天菩萨,职责是护法安僧。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5)

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里是规矩较大、接待能力强的丛林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就是俗称的“挂单”)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里是规矩较小、待能力一般丛林庙,只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子孙子庙,是不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的。原来,这关乎到僧人的食宿,难怪他们一进庙就要跑去拜韦陀了。

二、丛林庙与子孙庙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又称禅林。《大智度论》记载:“僧伽秦言众,众多比丘和合一处,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如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庭事苑》记载:“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庄严论》中说:“如是众僧乃是胜智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祖师居之以今禅庭称为丛林。”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6)

“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两类。

“十方”意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方丛林”,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这种寺院、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宗教徒公有的。十方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当然,要由官吏监督选举。辛亥革命前,还有过皇家丛林。受过戒的出家人,持戒牒和身份证,即可到客堂挂单,天数从一天到三天不等,如要常住,可向寺院申请,待考察合格即可。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7)

“子孙丛林”,又称“子孙庙”系则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著名的少林寺以及五台山的绝大部分寺庙,以前都是子孙庙,是没有义务免费接待各地云僧的。少林寺天王殿的韦陀像,其手中的金钢降魔杵是杵地向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佛协颁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后,原子孙庙均不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如今,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寺庙里的韦陀姿势代表啥(进庙礼佛是先拜弥勒还先拜韦陀)(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