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冰天雪地是这样变成金山银山的)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冰天雪地是这样变成金山银山的——来自黑龙江的冰雪产业发展报告》的报道。
黑龙江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的一处旅馆(新华社资料片)。
“以前怕雪大,如今怕雪小”
冰雪旅游“出金出银”
敦煌飞天、东北猛虎、凤凰展翅、速滑小将……湛蓝的天空下,在第34届太阳岛雪博会景区,一座座洁白精致的雪雕折射着耀眼的阳光,犹如汉白玉雕塑一般诱人。往来游客驻足观赏、留念,赞叹美轮美奂的冰雪艺术。
“冰雪遇上艺术,正在焕发无尽的生命力。”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兰峰说,冰雪是“冰城”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经过几十年发展,它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IP”。
冰雪产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樊兆义记忆里,“过去,雪就是灾”。
在张广才岭的山路驱车行驶,车窗外,是白绿相间的林海雪原,一眼望不到边。樊兆义的家就在这山里。
“我家这儿叫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过去大多数人都以伐木为生。”指着家门外的山峦,樊兆义说这里植被茂盛,树木似乎多到砍不完。
雪雕师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创作巨型雪雕(2021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双峰林场每年积雪日可达180天,年平均降雪厚度2.6米。“以前因为雪大,运送木头十分困难,林业工人最烦的就是雪。”樊兆义至今还清楚记得被大雪封住家门的无奈。
“我们这里虽然雪大,但是降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很好看,当时鼓励大家搞旅游,我是第一批开民宿的林业工人。”回忆2002年,樊兆义记忆犹新。
随着来到双峰林场的人越来越多,林场被赋予了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雪乡”。“第二年民宿就见了收入。”樊兆义投入的一万多元没有打水漂,同批开民宿的十几户人家一同起了示范效应。
“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就3个房间,1个厨房。”樊兆义指着身后的走廊说,前几年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起像样的民宿,有30个房间。
一名网络主播在雪乡的雪夜中进行直播(2021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如今,从林场退休的樊兆义,冬天是民宿老板,夏天则和家人去外地旅游,上山砍木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现在就怕不下雪。”他说。
目前,雪乡拥有的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旺季时一床难求。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书宾说,雪乡景区以雪闻名,这片冰天雪地被中外游客青睐,昔日林场正变为火热的旅游胜地。
1995年,45岁的大学教师王成背着二手滑雪板,踏入了张广才岭。望着眼前的林海雪原,王成兴奋至极,迫不及待地从高山上滑下。他滑下的地方后来被很多人熟知,这就是如今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20世纪90年代,滑雪在国内只是极少部分人的运动项目,但随着越来越多国际冬季运动赛事落地国内,人们发现,雪不再是负担,林海雪原获得了另外一张名片——速度与激情。
这是1月9日拍摄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巨型雪人(无人机照片)。这个巨型雪人高约18米,宽约13米,用雪量2000余立方米。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一座座雪场在亚布力拔地而起,一栋栋宾馆民宿相继建成,周末“两滑一住”成为许多人到亚布力度假的标准日程。站在山坡白雪之上,撑着雪杖,来一场充满激情的“冒险”,正为越来越多的滑雪爱好者及游客所向往。
哈尔滨市亚布力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克帅说,亚布力被誉为“滑雪世界冠军成长的摇篮”,未来将继续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进一步利用度假区优质资源,助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寒地冰雪经济。
“周末必来,雪板就存在雪场,一大早从哈尔滨出发,滑到索道关闭,住一夜,第二天再滑一天。”而今,王成年过七十,依然是亚布力各大雪场的常客。
1月12日,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的雪雕比赛现场,雪雕师在创作中。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随着游客数量增加,亚布力周边农村的经济业态发生了变化,许多当地人经过系统培训后当上了滑雪教练。周边民宿、农家乐日益火爆,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冷山”成了“金山”。
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如火如荼,冰雪旅游热潮也随之升温。
2021年12月25日,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试开园。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冬奥之光 闪耀世界”为主题,园区面积82万平方米,用冰用雪量达23万立方米,建造65组冰雪景观,单体景观数量超百个。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以冰雪还原俄罗斯、法国、瑞士等12个曾经举办过冬奥会国家的经典建筑元素,用冰雪讲述冬奥故事。
1月8日,游客在冰封的松花江江面上体验冰雪娱乐项目。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和城市冰雕等建设期间,每天近千名采冰、雕冰工人一起作业,平均每位采冰人每天有约500元的收入,一个采冰期就能收入1万元左右。
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市北红村,偏僻与严寒曾耗尽村民的热情。因“冷”而穷,又因“冷”而兴。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村里开始搞旅游,开办家庭旅馆。随着“找北”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1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经营家庭旅馆。
1月2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目前,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已经制定了《黑龙江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建设规划》。近年来,《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专项规划》《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也陆续出台,黑龙江成为全国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的前沿。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哲介绍,黑龙江已经打造了一批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旅游线路,将逐渐擦亮冰雪旅游这张名片,让“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一辆品牌轿车在黑河市一试车场地内试车(新华社资料片)。
“百余家国内外车企涌向东北边城”
冰雪产业“借力发力”
广袤的冰天雪地,除了旅游还能做什么?黑龙江有很多答案。
零下20多摄氏度的黑河市,滴水成冰,远处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在冰封的湖面上疾驰,溅起飞舞的雪花,这是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极寒天气下的汽车性能。
1月2日,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游客在雪雕前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给寒地试车提供了天然条件。1989年冬季,一汽集团的解放卡车率先在黑河开启了寒地汽车测试。经过多年的产业孵化,黑河寒地试车产业快速发展。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黑河寒地试车高峰期,沃尔沃、大众、通用等100余家国内外试车企业蜂拥而至。前期疫情影响了试车进度,但2021年底至2022年1月初,已有数十家车企、数百名测试人员在黑河开展试验。
冬季走在黑河的大街上,常能看到一些覆盖着奇形怪状车膜的汽车,让人猜不出它的品牌和车型等“真身”,这些就是测试车辆。
1月17日在哈尔滨市机场路零公里环岛拍摄的冰雪景观。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车流带来人流,每到寒地试车季,黑河的宾馆、餐馆的营业额便有明显增长,试车企业到来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
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黑河市“中国黑河汽车寒区试验基地”称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数千台汽车来到黑河进行测试,试车产业每年给黑河带来各类直接消费达数亿元。
虽然室外寒风刺骨,但在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一片火热。车间中各种机械与钢铁部件碰撞的“叮当”声不绝于耳,工匠师傅们为产品做着最后的打磨。
1月7日,冰雕师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创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始建于1951年。其生产的滑冰鞋曾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中国冰鞋的最高水准,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黑龙冰刀”的足迹。
1992年以齐齐哈尔冰刀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了黑龙集团公司,并在20世纪末上市,并将繁盛持续到新千年。但消费市场的更新换代,让老牌企业产品一下子难以跟上步伐,加之集团经营不善、体制机制不顺等原因,黑龙集团于2011年10月破产。
这是2021年12月31日拍摄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上空的“烟花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伴随着我国冰雪运动产业全线升级,企业经过收购重组,再次扬帆。在历经数年停产之后,2015年6月6日,黑龙冰刀恢复生产。
冰雪运动产业蓬勃发展给了企业发展的良机。面对国内冰雪运动器材几乎被国外垄断的现实,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升级;与高校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购进年产300万副的机器人智能化冰刀生产线,确保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稳定。
目前企业主要生产百余个品种的高、中、低档速滑刀鞋、花样刀鞋、冰球刀鞋以及滑雪板、服装、护具、辅具等冰雪体育运动产品,产品出口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
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鞠培鸿介绍,公司已研制出钛合金冰刀,这种新型竞技用速度滑冰冰刀在材料上、结构上、人体生物力学方面都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提高冰刀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刀身约10%的重量,“这将有利于改变国外对我国冰刀技术和材料‘卡脖子’现状”。
1月7日,冰雕师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参与全国专业冰雕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为促进冰雪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等,助力哈尔滨鸿基索道工程公司的滑雪专用索道、滑雪输送机等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区,远销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等地,该公司生产的4条索道被北京冬奥会场地使用。
哈尔滨乾卯雪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我国较早生产滑雪鞋、滑雪圈的企业,产品覆盖全国近600家滑雪场,国内市场份额超过30%。
不仅是制造业,近年来黑龙江省举办了数十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运动赛事,借此探索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之路。
1月12日,滑冰爱好者在七台河市桃山区一处冰场滑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0年初,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鸣枪开赛。冲过了终点线,冬季铁人三项名将俄罗斯选手帕维尔·安德烈耶夫感慨,没有更多时间领略赛道两旁的美景。在这个汇集了雪博会等多个景点的国家5A级景区,赛道与景区的深度融合,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与旅游的互利共赢作出了示范。
1月21日拍摄的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内的滑雪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这之后,中国·哈尔滨(芬兰蒂亚)滑雪马拉松赛落户在以俄罗斯风情为特色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景区内,选手们可以尽享在城堡间穿越驰骋的独特体验。
在大赛筹办模式上,哈尔滨市体育局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化手段进行。社会资本注入体育赛事中,实现了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的直接对接。
2019年,哈尔滨市出台《哈尔滨市支持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凡符合哈尔滨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经市政府同意举办的重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均给予承办单位每次办赛总投入50%的引导资金,进一步激活当地体育产业发展。
1月14日,在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一位滑雪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剑飞摄
“百万青少年上冰雪”
冰雪运动“惠民富民”
一到冬天,黑龙江省各地冰封的江面上便热闹非凡,冰爬犁、雪地摩托、冰滑梯、雪地风筝……你能想到的各种冬季运动都能在此找到。玩冰娱雪,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
1月12日拍摄的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群众冰雪运动在黑龙江发展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首位冬季运动项目世界冠军罗致焕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冬季室外冰场上的热闹场景。“那时候比现在冷,但大人小孩都愿意滑冰!”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要求省内有条件的学校要浇冰场,开展冰上运动。有关部门还给靠近山地的部分学校发放滑雪板。冰雪运动成为冬季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些大的企业、机关也在职工中广泛开展滑冰运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仅齐齐哈尔就有几十所小学建立了冰球队。”在齐齐哈尔市二马路小学从事冰球教学工作30多年的崔义文说。
1月21日,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一处滑雪场,教练在教滑雪爱好者滑雪。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为激发青少年的冰雪运动热情,黑龙江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连续3年组织全学段、全项目冬季运动会,不仅在校园内外掀起冰雪运动热情,更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黑龙江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中小学生参加“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206万人,占全省中小学学生总数77.44%。
1月21日,在黑龙江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滑雪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动作后乘缆车去往滑雪道上方。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从2016年起,将每年的12月20日设立为“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鼓励国有冰雪体育场馆、设施有序向群众免费开放。
2021年12月20日,黑龙江省第六届“全民冰雪活动日”暨七台河市第四届“冰雪嘉年华”活动启幕。作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的代表城市,七台河市先后向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杨扬、王濛等多位世界冠军,被授予“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七台河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加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数量、创建“省队市办”基地、举办群众性冰雪体育活动等措施,让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承担起向国家队培养输送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重任。
1月2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黑龙江省体育局党组书记殷昌波说,黑龙江省连续6年开展“赏冰乐雪”系列活动,开展各类冬季比赛、群众冰雪活动数千项次,促进了冰雪产业的发展。
“以前打打工、种种地,冬天是最闲的。”27岁的张占龙来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现在经过培训,他成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里的滑雪教练。“靠着滑雪能赚钱了,冬天这时候最忙。”
为满足群众不断高涨的冰雪运动热情,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不断修建室内冰场、室内滑雪场,打造全省城市“30分钟冰雪健身圈”。硬件的完善,推动一批批面向青少年的俱乐部成立,形成了一条群众冰雪运动培训产业链。
“俱乐部现在有200多名学员,年龄从3岁到12岁都有,这几年学冰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哈尔滨青少年的冰球俱乐部非常多。”哈尔滨名将勇士冰球俱乐部教练杜冰洋说。
“孩子今年9岁,4岁半开始学冰球,东北人嘛,应该学会滑冰。”9岁的邹皓羽是哈尔滨名将勇士冰球俱乐部的学员,前不久由于疫情,邹皓羽平时训练的室内冰场临时关闭,邹皓羽的父亲就带着他来到哈尔滨黛秀湖公园冰封的湖面上练习滑冰。湖面上,数百名市民在约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气温下,享受着冰雪运动的乐趣。
1月10日,在七台河体育中心,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孩子们在进行训练。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群众参与冰雪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更要努力做好冰雪场地建设。”哈尔滨市体育局局长赵竹帛说,近年来,全市完成了八区体育中心改造,建设10个气膜冰上运动中心,升级改造市冰球馆,新建市冰上运动健身中心,每年浇建公益冰场达到85块。
在夏天,哈尔滨融创雪世界的室内滑雪场每天都有上千人来滑雪。这里设有8条不同坡度雪道,最高垂直落差达80米,可同时容纳上千人滑雪。
在七台河体育中心,张杰(左上)和孩子们进行冰上训练(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雪场内常年保持恒温零下5摄氏度,为广大滑雪爱好者和青少年提供了一年四季畅滑的良好条件,冰与雪之歌全年不息。”哈尔滨融创冰雪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关亮说。
“过去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我都会到亚布力滑雪,都说人家‘猫冬’,过了雪季我成了‘猫夏’。”哈尔滨滑雪“发烧友”关元开玩笑说,自从哈尔滨有了室内滑雪场,夏天也能想滑就滑。
随着参与冬季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教练员也越来越忙。早上6点,郭志昊来到齐齐哈尔当地的冰球馆,开始了早场的冰球教学。目前齐齐哈尔市共成立校园冰球队约百支。“现在学冰球的孩子多了,冰球教练员的收入也越来越高。”郭志昊说。
如今,室内冰雪场馆在南方已不再是新鲜事。齐齐哈尔市形成了向四川、湖南等地输出优秀冰球教练员的常态化机制,让冰球教练员不仅可以在齐齐哈尔市本地拿到工资,也可以在省外“兼职”,拿到双份工资。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局长汤朝龙介绍,如今齐齐哈尔市的许多冰球教练员每个月可以拿到万元左右的收入,超过了当地许多职业的收入水平。
从冬奥赛场的制冰师到河北雪场的滑雪指导员,从冬奥比赛裁判员到南方冰球俱乐部的教练,到处都有黑龙江人的身影。
冰和雪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