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

大明王朝里有一位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名叫海瑞,是出了名的刺头,连皇帝都敢骂,一道《治安疏》名动古今。

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1)

大明神剑海瑞海刚峰,名声在外,官运却很不顺

嘉靖接过那份贺表拿在手中定定地看着,陈洪站了起来准备接回那份贺表放到御案那一堆贺表上去。

嘉靖却没有给他,刷地撕开了封口,抽出了里面厚厚的那叠纸注目看了过去。

“治安疏”三个标题大字刷地扎进了他的眼中——“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谁也没有看到,谁也不会想到,海瑞上的并不是什么贺表,而是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疏”的一道前无古人直斥君非的谏疏!

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嘉靖的脸色陡地变了!治安疏上的那些工楷,一笔一画已经不是文字,而像一把一把锥子从他的眼中直刺向五脏六腑:“……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天下因即陛下……曰:嘉靖嘉靖,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嘉靖已然面色铁青,两眼充血,却咬着牙接着往下看去。终于,那句使他一直深埋在心底唯恐后世史书写他的那句话在他生前出现了:“——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海瑞将这个自以为帝身道身已修炼合一的嘉靖帝一下子拉下了神坛,提前写进了历史!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一个小小的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六品的小官,在面对朝廷各方大员的审讯时据理力争,竟然生生地把嘉靖朝上上下下的官员搅得生不如死,更把嘉靖帝气得差点升仙。

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2)

嘉靖如果好好工作,估计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啊,上天给他的雄才伟略却没有好好运用

动刑是万万不能动的,徐阶当然明白。作为自己的弟子,赵贞吉之聪明顺上,之心机深沉,徐阶也当然明白。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海瑞会有如此颉颃,而裕王又已经打了招呼要尽量保这个人,他真是十分为难。这时只好望了下赵贞吉:“何必同他计较,且听他把话说完。”

高拱立刻接言:“你把话说完。”

海瑞:“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卑职现在既是同各位大人说的,也请各位大人转奏皇上。我海瑞一个举人出身,本意无心功名,但既食君禄,便有臣职。大明朝这些年来年年国库亏空,皇上一意玄修,大兴土木,各级官员面为顺谀,趁机搜刮。大殿一根栋梁,从云南从贵州深山运到北京,耗费官帑竟达五万两之巨,沿途死伤人命多达百余民工!赵大人,你管着户部几时算过,这一根梁木从云贵运来有多少县州府衙从中贪墨了国库的银两?还要死去这么多人命?身为户部尚书你臣职不亏吗?这仅是我所举之一端。你赵大人昨晚审过我,今天又这般审我,你的心思卑职明白。不就因为我是户部主事,你是户部尚书,担心皇上怀疑你在背后主使。我现在就坦言相告,你赵大人绝不会主使我上这道疏,还有所有的人都不会主使我上这道疏。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赵贞吉懵在了那里。

徐阶高拱直望着海瑞,连一直不吭声的李春芳也望向了海瑞。

坐在两边记录的三法司正副堂官也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望向了这个“不可理喻”却令人震撼的小小六品主事。

海瑞接着说道:“赵大人,你现在的干系已经洗刷了,皇上绝不会疑心你是我背后的主使了。可你也无权审我必须回避。徐阁老,卑职重申一句,赵大人若不回避,卑职将不再回答一字!”

说完海瑞站在那里又闭上了眼。

赵贞吉一向理学自居,昨晚一番壮举本已博得满朝看好,没想到到了今天早上竟被这个海瑞把自己的皮扒得干干净净!牵连自然不会有了,可名声也被他扫地而尽!他那张脸涨得通红,站在那里已不知如何自处。

高拱心中大叫痛快,及时面向徐阶:“阁老,下面该如何办,您老该拿主意了。”

徐阶仍是不温不火地道:“这得请旨。”

说请旨就请旨。内阁值房离这里也就一箭之遥,少顷,陈洪就将刚才的审案记录送到了嘉靖的手里。

嘉靖这时眼睛里已经网出了血丝,显然是刚刚服了丹药,盘坐在蒲团上拿着记录看了好久,默然不语。

陈洪悄声地说道:“主子,内阁那边还在等主子的旨意呢。”

嘉靖将那张记录朝地上一扔:“魔障!这是派了个魔障跟朕斗法来了!

陈洪:“干脆抓到诏狱,由奴才动刑,不愁降不伏他!”

“就凭你?”嘉靖不屑地乜向了他。

陈洪低下了头。

嘉靖:“你不是他的对手,那个赵贞吉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传旨,内阁和三法司都不要审了。要徐阶召集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那些饱读圣人之书的废物,先商量好了,挑个日子,一起审他。要他把骂朕和骂群臣的那些话一个字一个字嚼碎了都吞回去!”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同样的在雍正王朝,也有这么一位户部云贵司主事,也同样以直谏闻名,脾气同样又臭又硬,这个人名叫孙嘉淦。

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3)

孙嘉淦在电视剧里的名字是孙嘉诚,早早就被年羹尧害死,但是原著里他好好地活到了乾隆朝

雍正头也不抬,看着桌上摆的铜钱,说道:“那就一次见三个——我们先看看这钱吧。怎么瞧着这三种钱的成色似乎不一样?”

  众人这才留心看那钱,一大包里分三个小包,每包九枚样钱,共是二十七枚,刚刚铸出来的“雍正”铜哥儿黄澄澄亮晶晶分三排摆着,端详半日,看不出什么异样来。雍正指了指第一排,又指着第三排,问道:“这第三排的钱,字画没有第一排的清晰!”

  “哦!”隆科多松了一口气,笑道,“皇上,这里头有个分别,其实再细端详,第二排也是不及第一排的。三排铜钱用的不是一个模范。第一排叫‘祖’钱,是铸来存御档的;用祖钱压印模范,出来第二排,叫‘母’钱,再用母钱模范大量铸印,出来第三排‘子钱’,就是通用天下的钱了。因反复两次,子钱字画自然不及祖钱。”雍正笑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想不到你这个丘八舅舅倒通钱法!”说笑着若有所思地起身来,在地下踱了两步,忽然问道:“那个孙嘉淦,为什么和户部尚书闹起来?也是因字画不清?”

  允祥和隆科多都不知道这事首尾,对视一眼没敢回话,说道:“奴才方才叫人问过。不是为字画不清,因为铸钱用铜铅孙嘉淦是户部云贵司主事,上了一个条陈要户部尚书代呈御览。葛达浑说他多事,他不服,两个人在户部大堂顶嘴,葛达浑那性子万岁也知道,掌了他一嘴,事情就闹大了。”

  “两个人都是混帐!”雍正打了个呵欠,又看了看案上的钱,突然改变了主意,问张廷玉:“这个姓孙的发落没有?”

  “没有。”

  “传他来见朕。”

  张廷玉惊讶地看看雍正,忙答应一声出去传旨。雍正笑着看了看自鸣钟,说道:“已经未牌时分了,允祥饿坏了吧?邢年,给你十三爷取两碟子点心来!”说着便坐下来看奏折,张廷玉和隆科多小心翼翼侍立在旁,大气也不敢出。雍正翻了几份折子看看,压在下边,又拿起一份审视良久,一闪眼见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官员进来,也不理会,由着他参礼,却转脸问隆科多:“这个史贻直写了一份参折,说山西省巡抚诺敏隐瞒亏空,这事情你们知道不知道?”

  “回皇上,”隆科多忙躬身道,“山西亏空康熙五十六年就已经补齐了的,当时是四爷坐镇户部亲自查清的,岂有桀错?但史贻直秉性刚正,实在是个清官,他是监察御史,允许风闻奏事,即便不实,也是为公,似也不为大错。请皇上圣鉴!”话虽说得两全,其实在场人都明白,诺敏和史贻直是山陕总督年羹尧荐举的,年羹尧又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藩邸门人,允祥在旁边小几上慢慢嚼着点心,心里却道:“油滑——这条老泥鳅!

  雍正这才正眼打量跪在炕前的年轻官员,八蟒五爪的袍子外头的补服已被剥掉,大帽子上没有红缨,砗磲顶子也摘掉了,领子上一个钮扣掉了,大约是和葛达浑撕扭时拽脱的,一双金鱼眼,冬瓜一样的脸上长着一个不讨人喜欢的鹰钩鼻子。雍正一眼望去,顿生厌恶之感,吃着茶盯视移时,才开口问道:“你叫孙嘉淦?几时调户部的?朕怎么没见过你?”

  “回万岁的话。”孙嘉淦重重地在金砖地下碰了三个头,朗声说道:“臣是康熙六十年进士,在礼部候选三个月被分往户部。当时户部已经停止清理官员亏空,万岁爷龙潜返邸,所以没福得识圣颜。”雍正冷笑道:“没见过朕未必是祸,识得朕也未必是福。康熙六十年进士,除了分到翰林院做编修的,无论外官京官哪有做到六品的?你不知怎样钻刺打点,走了谁的门路,升得这么快了,还不安份?”孙嘉淦道:“回万岁,臣自束发受教,谨遵圣人之训,于家事私事,尚不敢稍存苟且,何况国事社稷事?殿试时臣实为传胪(第四名),带缺分发翰林院庶吉士,只因相貌丑陋,掌院学士说‘圣祖六十年大庆,你这模样站在清秘队里是什么观瞻’?咨会吏部降调户部主事……万岁尚说臣是钻刺打点,臣不知以何言回奏!”说罢,泪水已走珠儿般滚落。

  原来是这样!雍正脸色一沉,他有些动容了。旋即一笑,说道:“以貌屈才,古有锺馗,今有孙嘉淦,良可叹息。但君子知命,读书养性,你中在一甲第四名,学问必是过得去了,为什么如此孟浪,咆哮官廨,与大臣扭打争论,直闹到西华门——你撒野得太过分了!”

  “万岁,”孙嘉淦仰首问道,“不知新铸雍正钱万岁见到没有?”

  “见到了,很好啊!”

  “万岁可知道,如今市面,一两足纹能兑换多少康熙制钱?”孙嘉淦直盯盯地望着雍正,语气斩钉截铁,“万岁铸钱,是为便民流通,还是为了粉饰太平?

  听着这一连串质问,满殿侍卫太监人人股栗变色,雍正在藩邸自号“铁汉”,以刻薄猜忌、心狠手辣著称,从没见人敢这样当着大庭广众横眉顶撞的,何况这么一个小小的六品堂官!张廷玉和隆科多看着雍正愈来愈阴沉的脸色,对视一眼,正要设法缓解他立时就要发作的雷霆大怒,允祥却在旁断喝一声:“孙嘉淦,你这是和万岁说话?来人——禟出他去!”

  “慢。”雍正却已回过颜色,沉思着道,“朕不怪罪他这点子秉性。嗯,按官价一两银子可兑两千文——这与你的事有什么相干?”

  孙嘉淦也意识到了自己失仪,忙叩头道:“臣秉性浮躁,万岁恕臣,臣感激无地。方才万岁说的是官价。但如今实情并非如此。一两台州足纹,市面上其实只能换七百五十文!”

  这话别人听了,都觉得是平常事,张廷玉多年宰辅,深知其中利弊,竟如雷轰电掣一般,头“轰”地一声胀得老大!雍正笑道:“钱贵银贱,古已有之,这有什么打紧的?值得你大惊小怪!你是云贵司的,下札子叫云南多开铜铅,多铸钱,不就平准了?”隆科多皱眉说道:“多开矿固然是法子,不过矿工多了,聚在一起容易生事,也令人头疼。”允祥却问道:“孙嘉淦,据你看,为什么银子和钱价不能平准?

  “回十三爷的话,”孙嘉淦道,“康熙钱铜铅比例不对,半铜半铅,所以奸民收了钱,熔化重炼,造了铜器去卖。一翻手就是几十倍利息。所以国家开矿再多,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明代亡国,银钱不平也是一大弊政。主上改元登极,刷新政治,澄清吏治,岂可重蹈覆辙?”

  这件事和政治吏治居然关联!雍正却不明白其中道理,顿时陷入沉思。张廷玉见孙嘉淦说得不清楚,在旁一躬身赔笑道:“万岁,这里头的弊端您一听就明白了。国家出钱开矿铸钱,铜商收钱铸物,民间流通不便,只好以物易物;所以钱价贵了于百姓不便。这还是其次,更要紧的,国库收税,收的是银子,按每两银子二千文计价。乡间百姓手里哪有银子?只好按官价缴铜钱,污吏们用两千文又可兑到二两多银子,却只向库中缴纳一两……

  原来如此!张廷玉没有说完,雍正心里已是雪亮:每年国家征赋,竟有一多半落入外官私囊!想到这些污吏如此巧取豪夺,还要加火耗盘剥,仍是贪心不足,还要挪借库银,久拖不还,弄得户部库银,账面上五千万两,实存八百万……雍正顿时气得脸色铁青,他看了一眼二十七个锃明耀眼的新钱,恨得很想一把抓了摔出门外,寻思良久,忽然问孙嘉淦:“那你以为这钱该怎样个铸法?”

  “铜四铅六。”孙嘉淦道,“成色虽然差了,也只是字画稍微模糊了些,却杜绝了钱法一大弊政,于国于民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求皇上圣鉴!”

  雍正眼里熠然闪了一下光,随即黯淡下来。刚刚接见阿哥,自己还振振有词,圣祖和自己“是非得失实为一体”,眨眼工夫就改变了圣祖铸钱铜铅比例,谁知这群满怀妒意的兄弟们会造作出什么谣言来?按古礼“父丧,子不改道三年”之义,三年里头,康熙的规矩不许有丝毫变更,若为铸钱这件事,引起朝野冬烘道学先生议论,八阿哥引风吹火一哄而起,这布满干柴的朝局就会变成一片火海。雍正深知,自己德行并不能服众,只是因康熙赐于的权柄威压着众人,勉强维持到眼下这个局面,已经很不容易。一事不慎,朝野庞大的“八爷党”势力和他们管领下的五旗贵胄联合攻讦,他这个“皇帝”就会化为齑粉!想着,雍正已经拿定了主意。格格一笑道:“朕还以为你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呢!原来不过如此!圣祖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年年铸钱,都用得是铜铅对半,熙朝盛世照样儿造就出来了!你一个撮尔小吏,辄敢妄议朝廷大政,非礼犯上咆哮公廨,敢说无罪?念你年轻,孟浪无知,又是为公事与上宪争论,故尔朕不重罚。免去你户部云贵司主事职衔,回去待选,罚俸半年——真是可笑,朕那边多少军国重务等着办理,却听了你半日不三不四的议论!”眼见孙嘉淦还要答辩,雍正断喝一声:“下去!好生读几本书再来朕跟前唠叨!”

  眼见孙嘉淦踽踽退出殿外拂袖扬长而去,殿中众人都无声松了一口气。允祥眨巴着眼,很想替孙嘉淦说句公道话,看着雍正脸色没敢张口。张廷玉老谋深算,已经若明若暗地看到雍正题外的深意,但他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缄言,一句话也不肯多口。隆科多却深觉孙嘉淦言之成理,在旁赔笑道:“孙某虽然放肆,臣以为他并无私意,倒是一心为朝廷着想,所议钱法也不无道理,愿圣上弃其非而取其是,把他的奏议下到六部,集思广益,似乎更妥当些。”

  “朕乏透了,今儿不再议这事。我们满口铜臭,言不及义,这不合孟子义利之道。”雍正蹙额说道。

——节选自《雍正王朝》

和海瑞不一样的是,孙嘉淦遇到了好皇帝,雍正表面上撤了孙嘉淦的职务,却在不久之后准了他的奏议,还给他升了官。

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4)

雍正帝有安民之心,有治国之志,可惜上天却只给他了十三年的时间,没有这十三年,恐怕清朝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于是二人前后出店,孙嘉淦直送杨名时出了贡院街口,看着他上轿远去,才蹒跚着回到自己宅里。不料刚进屋里便大吃一惊:内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汉臣首辅张廷玉竟在自己房中啜茶坐等!孙嘉淦酒也醒了一半,愕然说道:

  “张中堂,是来拿我的么?”

  张廷玉只穿了件宝蓝色天马皮袍,腰间束着玄色缎带,帽子摘了放在桌旁,正翘足坐在书案前椅子上就着烛光看书。见孙嘉淦醉眼迷离地进来,吃惊地望着自己,张廷玉放下书,微笑着起身道:“不速之客候你多时了。你官虽小,如今已是名震京华的人物,我来串串门,瞧瞧你这强项令。怎么,你有慢客之意?我可是已经吃过了你的萝卜白米饭了呀!”

  “既如此,您是我的客人,请坐,献茶!”孙嘉淦心下掂掇着张廷玉的来意,将手一让,笑道:“我还以为您来抄家拿人呢!可我这六品小主事,也犯不着来这么大个人物啊!”说着便也坐了。孙嘉淦知道,就在此刻,不知张廷玉府邸门房里,有多少显官要员正焦急地等着他接见,不奉圣命,这个首辅宰相断然不会有到自己这里“串门”的闲情逸致,一边思量,一边睨了一眼张廷玉,没再言声。

  张廷玉的眼睛在灯下幽幽闪着微芒,他确是奉了雍正的旨意,特地会见孙嘉淦的,但雍正没有说让他奉旨谈话,所以只能以私人身份拜访孙嘉淦。见孙嘉淦默不言声,许久,张廷玉才缓缓说道:“你猜得不错。”

  “什么?”

  “我说你猜得不错,我一天只能睡三个时辰。我弟弟张廷璐想和我聊聊,也得半个月等。”张廷玉道,“我来想说两件事,头一件你就想不到。皇上已经调离葛达浑的户部尚书去理藩院主持院务,接替他的是马齐。你的铜四铅六铸钱办法,皇上已经密谕马齐照此办理。

  这确是一语石破天惊!孙嘉淦泪水夺眶而出,一把擦去了,说道:“皇上圣明!我真高兴——这真是天下苍生之福,三年之内,新钱流通海内,国家财源顺畅,墨吏们也只好干瞪眼了!

  “还有第二条,你听了就未必高兴了。”张廷玉啜了一口茶,“你虽然有理,但咆哮公廨,侮辱堂官,大失官体,所以要给你处分,要降职罚俸。因为没有交部议处,我来问问你。愿意回翰林院,就当修撰;愿意当外官,保定府同知出缺,你来补——我来和你商议一下,这事我就能做主。”孙嘉淦扫了张廷玉一眼,突然放声大笑!张廷玉是个稳沉持重的宰相,多少一二品大员在他面前都有几分局促,见孙嘉淦如此狂放,脸上掠过一丝不快。但他毕竟城府甚深,端杯斜坐,不动声色地问道:“这有何可笑?”孙嘉淦身子一倾,正容说道:“衡臣大人,我笑你小瞧了我。就是这么一个小小京官,苦苦巴巴熬资格,到老至不济也能混个三品顶戴!孙某若想吃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葛达浑大司徒翻脸,几乎身陷不测之地?你知道,皇上准了我的条陈,得益的是亿兆生民,受损的是墨吏脏官,就为这一条,孙某死且不惧,还怕这么一点小小处分?张大人,翰林院修撰、什么同知,我都不要做。给我一个县,三年之内不能大治,我挂冠归隐让贤!

  张廷玉脸色一沉,些微闪过的不快已经寂然消失。他每天侍候了皇帝朝会诏诰一类事,回到府里接见外官,满耳都是奉迎话,满眼都是谀笑,没有一个人敢于和自己平头而坐,侃侃言政,转来转去都为了“升迁”两个字。惟独孙嘉淦,正六品谪了从六品,竟诚恳地愿意再降为正七品,实实地为百姓做点事!想着,张廷玉站起身来,叹息一声:“皇上最焦心的就是吏治。天下官,都像你这样就好了……”他拍拍孙嘉淦的肩头,再没说什么,一径踱了出去。

——节选自《雍正王朝》

嘉靖的智商在中国皇帝中当属数一数二,二十多年不上朝,天天修仙问道,却能牢牢地掌控朝局;

雍正的勤奋在中国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天天废寝忘食地批改奏折,终于在十几年的功夫硬生生地把康熙朝积下的弊端扭转了过来。

这两个人都有点不正常的地方:嘉靖太过自私,雍正太过无私,

如嘉靖有雍正的勤奋,也不至于留下“嘉靖嘉靖,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的千古骂名;

同样,如果雍正有嘉靖那样的资质,估计也不至于活活把自己累死,还留下诸多捕风捉影的骂名(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洒、淫色、诛忠、任佞。)

历代皇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人堪称是雍正王朝的海瑞)(5)

历史上的改革者大多数不得好死,例如说张居正,没有张居正改革,明朝恐怕早亡几十年,张居正死后却被鞭尸

不过让我选,我宁愿选择雍正这样的人当皇帝,最起码他心里有百姓,是干实事的,这样的皇帝只在位十三年实在有点可惜;

相比之下,嘉靖这样的皇帝,心里何曾有过百姓?偏偏他在位时间贼长,几十年来无人能撼动他的位置,就只能眼睁睁地任由他就这样一直胡闹下去,闹得国家积贫积弱最终积重难返,摊上了这样的皇帝真叫倒了血霉。

再锋利的大明神剑海瑞,落到嘉靖这样的皇帝手里也只有生锈的份,摊上这样的皇帝,海瑞也真是生不逢时,如果他逢上雍正朝,成就肯定不会低于孙嘉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