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泉旅游度假区沙滩(醉美永汉温泉之乡)
- 永汉镇,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 地处龙门县西南部,西南与增城区接壤,西北紧靠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距县城60千米,惠州市120千米,广州市93千米,已纳入珠江三角洲的1小时黄金旅游圈。辖区总面积392.69平方千米。
- 常住人口约5.5万人,生产总值27亿元
- 定位:龙门县副中心,教育小镇,旅游小镇,医疗小镇,温泉小镇
古村齐聚,源远流长
永汉镇历史悠久,境内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群众多,有官田王屋古建筑群、鹤湖围、星墩埔唐氏宗祠等
官田王屋文佑王公祠
文佑王公祠始建于明代,是官田王屋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建筑,2015年,列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祐王公祠在官田王屋古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占地约853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岭南祠堂风格,为四进五开间布局。
王屋凌云阁的建筑风格与围屋大致相似,应该也是建设于同个朝代,为方形三层石塔,高12米。 王屋古村王氏族人很注重文化教育,就有一座三层高约13米的“凌云阁”塔,塔平面呈正方形,基台以花岗岩条石铺砌,塔顶为四角攒尖顶,瓦顶之上置葫芦状塔刹。
- “国保”鹤湖围
鹤湖围屋位于广东省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为清代晚期建筑。鹤湖围坐西北向东南,总面阔79.97米,总进深 77.10 米,占地面积约6166平方米,共有108间通廊房。是惠州市唯一一座前有大面积池塘连结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围楼。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外围、四碉楼、一望楼(中心楼)的城堡式客家围屋。
2001年5月被录入 《南粤客家围》,2003年7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0月,鹤湖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国保”!
- 融合的星墩埔
星墩埔村是永汉古村落,唐氏宗祠是一间六进五开间的祠堂类建筑,距今约有200年。是市级文物,祠坐北向南,通面阔18.93米,通进深90.07米,占地面积约1705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六进五开间。祠堂既具有广府特点又融入客家风味,在龙门实属罕见!
红 色 遗 迹永汉境内还有多处的革命遗址,低冚伏击遗址、龙门第一临时党支部遗址、东江纵队医院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
低冚村是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2018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投入省级资金、企业资金、县镇级资金共4350万元,历时10个月建成。该“红色村”划分为前导区、胜利主题区、抗争主题区、史实主题区4个区域,每个区精心策划打造,内涵丰富,是龙门县首个革命传统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地。
作为“红色村”,低冚村的红色基因十分厚重。如何结合实际优势,将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低冚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当地邀请县党史专家开讲,发动老党员和党员创业户在村委、田间地头,用“农家话”宣讲党的政策、农村致富经等知识。
农 特 产 品
永汉镇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成就了许多具有特色、优质的农作物生长。永汉的特色产品土慈姑、鹩哥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慈姑↑鹩哥脷↓
龙门鹩哥脷菜心起源于龙门县永汉镇,上世纪80年代初,永汉镇振东村的一位农户种植一种菜心,基叶呈柳叶形叶片细长而尖很像“ 鹩哥”(八哥)的舌头(脷)于是当地人就把这种菜心称之为“ 鹩哥脷菜心”
温泉之乡,旅游胜地,康养天堂!永汉镇有着许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广泛的温泉资源也使永汉获得了温泉之乡的美誉成为了众多大财团争先投资开发旅游的热土。
龙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是永汉最早落户的旅游企业,是一家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它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相连成一条“日游南昆,夜沐温泉”的生态休闲游黄金线路。度假区四面环山,空气清新,是夏天避暑、冬天享受温泉泡浴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景区内有日本风情区、巴厘岛风情区和河岸线风情区等一批旅游设施,使游人感受到独特的风景。
- 温德姆大温店↑富力希尔顿大酒店↓
继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后,富力、云顶、保利、碧桂园等一批批高端的旅游项目,像雨后春笋一样分别落户永汉,使永汉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散发出魅力四射。
- 保利↓
永汉镇在大观园、碧桂园、富力、保利、云顶等旅游亮点的带动下,以绿色农业,健康食品,养生产业,吸引周边地区来消费旅游,使永汉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永汉镇将会使“全国文明村镇”“广东省生态乡镇”等称号擦得更亮、更响。
特色习俗文化- 龙门上灯习《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记载龙门上灯习俗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而永汉鹤湖围记载也是有160余年历史,那么表明永汉就是龙门地区上灯的创始地!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七,龙门各个村落都会按照当地习俗所指定的日子,由户主抱着去年出生的男婴,带着拜祭品向列祖列宗参拜上灯。把新做的灯挂在祠堂祖宗牌坊面前的梁上,意指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人丁兴旺。晚上宴请亲朋好友在祠堂喝“灯酒”以表庆贺。祠堂内,去年添了多少个男孩,就挂多少盏灯。挂上的灯每天早上由村民添上新的灯油至结灯,不至熄灭,所以也叫“添丁”,称“上灯习俗”。上灯习俗的流程有:祭祖先、接上灯、吊灯、上灯火、请狮队助威、燃放烟花、喝“灯酒”庆祝祈福。
- 花灯技术
与上灯习俗相关的龙门的花灯技艺,也颇具匠心。
龙门的花灯主要有2种,一是永汉虎头花灯,二是龙江牛迳灯
传统美术虎头花灯流传于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民小组,属于该村的独门绝活,盛于清朝,至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制花灯。虎头花灯优雅脱俗,别具风韵,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年都有不少本地和外地村民前来订做。虎头花灯以竹、线、纸为主要材料,做工考究,且纯手工制作。其制作主要包括扎架、卷制灯带、制作灯斗与凤鸡、剪刻彩纸、裱糊组装等5 道工序。
当地老人介绍,清朝时期,他们祖先就开始设计、改装、定型做花灯。当时做的灯可分为本地圆形花灯、客家灯、伯公灯三种。这些灯一直流传在龙门县永汉、麻榨以及广州的增城正果等地。虎头花灯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具有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众多历史信息和记忆,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备社会学、民俗学及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价值。
2015 年,虎头花灯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惠州花灯类唯一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殊荣的花灯。
与虎头花灯本地灯不同的是,龙门很多农村使用的灯是客家灯。
龙门县龙江镇埔心村牛迳下屋村民小组制作的牛迳传统花灯,俗称“子孙灯”。每年都有不少本地和外地村民前来订做牛迳花灯。
牛迳花灯造型比较独特,周边画有人物、动物等图案,以白色为主调,四周贴有彩色纸带,栩栩如生,新颖别致。牛迳花灯呈垂直式葫芦形。“葫芦”与“福禄”谐音相似,寓意着福禄。因葫芦多子,有着保佑子孙后代多子多福的寓意。
- 舞貔貅
舞貔貅,戏剧化地演绎了《西游记》的故事。因貔貅长相为猫头狮身,当地人又称之为“猫头佛”、“客家狮”,已有300多年历史。舞貔貅的队员还习得一身好武功,这是龙门县永汉镇寮田村红卫村民小组一项传统民俗。
经历了数百年的光阴,永汉镇王赛春堂舞貔貅以及梅花拳近乎失传。幸得当地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村民积极发扬传承,才让其再度焕发生机。
王赛春堂舞貔貅是龙门县永汉镇寮田村红卫村民小组的传统表演,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逢春节、元宵和其他喜庆日子,村里都要舞貔貅,表达驱邪逐疫、迎新纳福的愿望。每次表演完貔貅舞后,队员们都要表演一番拳术,名为梅花拳。2018年12月,龙门县永汉镇王赛春堂舞貔貅和梅花拳,双双入选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舞麒麟
完整的麒麟舞流程是复杂且繁琐的,从村委处了解到,单单是买麒麟头与采光的过程就得花费不少资金, 对于并不富裕的官田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采青的过程需要麒麟舞队员们每天抽时间舞麒麟一个小时,此过程 对于每天早出晚归务农务工的队员们来说也是相当不容易,村长说:平日里舞麒麟只是作为表演,没开过光的麒麟头不能像舞狮一样接商演,怕不祥瑞。经费少,流程复杂,又没有得以维系舞麒麟这一传统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得舞麒麟没有如舞狮流传广泛。
麒麟舞的传承虽然中断过一段时间,但它从未被官田村村民们忘记。90年村委曾想过再组麒麟舞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实现。2018年麒麟舞基金会成立后,麒麟舞文化传承再次开启,村民踊跃报名,师傅一对一进行教学,麒麟舞文化在一点一点被拾起。但由于训练苦、时间少、资金无等原因,当初良好的势头如今却有后退趋势。
- 做棚
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一种名为“做棚”的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地的村落轮番上演:村民选定一个日子,备好美酒佳肴,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庆贺,享受美餐,互叙友情,通常还邀请戏班、狮队等助兴,做棚日成为这些村落在整个春节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村民们祭祀祈福,用美酒佳肴宴请亲戚朋友,欣赏文艺表演,共贺新春,祝福彼此新年万事胜意。
龙门做棚习俗是承载亲情的盛宴,它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也传递着一份重要的精神内涵——在做棚的欢庆中,融融的亲情在拉近。2018年12月,龙门做棚习俗入列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