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

“我靠《活着》活着。”余华的这句话不知道逗乐了多少人,不少人都惊异写出《活着》的作者竟然如此幽默。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怀疑,余华新作口碑不佳,又频频在网络平台活跃,是否有由文转娱的趋势?

记录时代印记,回忆经典瞬间,品鉴百味人生。本期子牙童趣数风流人物,为你介绍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1)

1960年,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2岁时随父母搬到浙江海盐。他的父亲在防疫大队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医生。

跟大部分小男孩一样,余华小时候也十分调皮。虽然他现在是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可读书时成绩并不好,还因为不想去学校曾试图装病蒙骗父母。

余华后来在节目上还曾讲过这一段经历,他说因为父母都是医生,所以他渐渐知道了装感冒发烧是行不通的,所以就装肚子疼。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2)

等到父亲按着他的肚子检查,问他按到的地方疼不疼时,余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喊疼。可谁料父亲按到的地方是阑尾,就把他架到了手术室准备切掉他的阑尾。

余华一看情况不对,立马慌了神,连忙跟父亲解释肚子不疼了,父亲大概也想让他长长记性,任凭他哭喊,坚持给他做了这个手术。

他后来还半开玩笑地说,他们全家都没有阑尾,所以他写书不会“烂尾”。可以说是非常幽默了。

等到上了初中余华也不像小时候那么调皮了,虽然成绩还是很一般,却十分热爱读书,放学后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图书馆和街边的书店看书。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3)

他曾说自己识字不多,所以写出来的书都比较通俗易懂,这明显就是玩笑话,中学时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怎么可能识字不多?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已经20多岁的余华也积极地参加了考试,准备读大学。

那时候大家对高考都不怎么了解,报考时也是五花八门的,“清华”、“北大”最为火爆,甚至还有同学报了“剑桥”和“牛津”,因为不知道是外国的学校。遗憾的是余华经历了两次高考都没能考上。还因此在成名后被央视拉去拍了个“高考减压宣传片”,至今还能在网上找到。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4)

大学虽然没上成,但20多岁的余华也不能在家里待着啊。

他的父母便托人给他安排了个工作,在海盐县武原镇的卫生院做牙医。当时带他的师傅是个七十多岁的老牙医,给他示范了一遍便让余华上岗了。在此之前余华从没学过拔牙,好在拔牙没什么技术含量,来找他拔牙的也都是些农民。

余华说那些农民的牙不用检查,他一眼就能看出哪颗需要拔,而且十分轻易就能帮他拔下来。因为农民们都不舍得花钱,不到牙齿完全坏死的地步是不舍得来医院看牙医的。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5)

拔牙的工作并不算累,可师傅从不动手,全部的工作就得由余华一个人做,日复一日的工作令他十分疲惫,而且每天看别人的口腔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余华还曾说口腔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在他拔了一万颗牙齿之后他彻底厌倦了这份工作,开始羡慕起在县文化馆工作的人了。

可是进入文化馆是有门槛的,要么会画画,要么会写作。余华不会画画只能把主意打到写作上。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6)

可他也没学过写作,只好找来《人民文学》,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开始学起。

除此之外他也开始了大量的阅读,从古典名著读到外国文学,从川端康成读到马尔克斯。

然后他提起笔开始写小说。写完后再把它们投给主流刊物。

刚开始并没有报刊收他的稿。他每次都是满怀憧憬地把小说寄出去,几天后就会被邮递员原封不动地从门外抛还给他。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7)

这么写写退退,退退写写,时间到了1983年。这一年他的《第一宿舍》等三篇小说被《人民文学》收录了。在发表之前余华还接到了《人民文学》的编辑周雁如,打来的电话。

周雁如告诉他:他的前两篇小说都会安排发表,但是第三篇的结尾不够“光明”,希望他可以改一下。接着又邀请他去北京改稿。余华第二天就赶去了北京,没过多久就改好了结尾。

编辑还当着一众作者的面夸奖他聪明,说要别的作家改个稿子,磨磨唧唧地就是不肯改,余华却一天都没用直接改好了。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8)

后来余华在采访中开玩笑地说,别说改结尾,只要给他发表,就是全部改一遍他也愿意。因此余华顺利地进入了文化馆工作,写作之路也越发顺畅了起来。

1987年,余华又发表了《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一九八六年》等小说。

接着他又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跟莫言、苏童等人成了同学和好友。那时候他们住在一个寝室,经常在一起写作、讨论文学,日子十分惬意。

随后,他又发表了《在细雨中呼喊》等多篇小说,还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再然后他写出了那部获奖无数,震惊中外的著作——《活着》。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9)

创作这篇小说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前后删删改改了几万字,最终才完成了这部著作。

据余华说这部小说的创作纯属偶然。他那时听到了一首名为《老黑奴》的美国民歌,歌声悲戚哀婉深深打动了他。他把这种感觉牢牢记在心里,并以此开始创作小说,这部小说就是《活着》。

小说出版后立马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好评和眼泪。余华也凭借这部小说,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后来张艺谋找到余华,商量把他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拍成电影。二人见面后余华送了本自己的《活着》给他。张艺谋看完后一夜都没睡着觉。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10)

等他再次找到余华商量电影的事时,二人在《河边的错误》没聊几句,不知不觉又聊到《活着》上了。张艺谋干脆跟余华商量了一下改拍《活着》这部作品。

电影上映后从电影到主演再到演员全部获了奖,红遍了半边天,作为电影原著的《活着》也不例外。不但在国内屡获大奖,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远销海外,受到了中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随后,余华又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同样好评如雷,获得了无数大奖。

那时余华可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几乎所有人都笃定,他一定能够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骄傲。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11)

可不知为何,近些年余华似乎渐渐在文坛沉寂了起来,与他的同学莫言相比,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

虽然他也写了许多的背景宏大的长篇小说,像《兄弟》、《第七天》、《文城》,可惜的是即便他在出版前对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可销量和评价却不尽人意。

不少读者说他“高开低走”、“江郎才尽”、“飘了”。还有不少人直接怀疑自己买到了“盗版书”,压根不相信那是余华的水平。

与此同时余华开始在网络平台和商业现场活跃了起来,甚至隐隐有成为网红的趋势,不少人还因此批评他“不务正业”,“利欲熏心”。

余华真实的经历(文学界的段子手余华)(12)

不过余华之所以在网络爆红,其实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幽默感。那些广为流传的视频也不是余华刻意为之,大多都是截取的数年以前的采访。

大家之所以会称呼他为“段子手”,也是因为他在说话时实在太过幽默风趣,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

虽然余华后来的作品都远远比不上《活着》,但也绝非没有价值,只能说他的起点太高,读者对他的期望太过理想化。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