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档案特暴龙(恐龙档案101鸭嘴龙)
名称:鸭嘴龙( Hadrosaurus)
年代:白垩纪晚期
地点:北美洲(美国蒙大拿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和南达科他州)
大小:长9米
食性:植物
鸭嘴龙是北美洲第一种被发现的恐龙。其骨骼发现于新泽西州,1858年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解剖学教授约瑟夫·莱迪复原并命名。约瑟夫·莱迪发现鸭嘴龙的结构与禽龙相关,后者的化石首次发现于英格兰南部并在1825年被命名。
莱迪避免了曼特尔的错误,即早早地、错误地将禽龙复原成为四足恐龙型动物,因为他手头上有更完整的骨骼,而且本身是训练有素的解剖学家。相较之下,曼特尔手头的化石并不完整,且他虽身为医师,却并无脊椎解剖方面的任何经验。
莱迪从鸭嘴龙的结构推断出它能够靠后足行走,他用其奔跑姿势证明鸭嘴龙是两足行走动物,用后腿站立,短前肢悬于胸前,躯干与地面平行,靠外伸的长尾巴保持平衡。鸭嘴龙是鸭嘴龙科的典型成员。与小贵族龙一样,它低矮的长头上也没有冠脊,但鼻子上有一个大瘤凸,由坚固的骨头构成,可能覆有坚硬的厚皮。鸭嘴龙的喙位于颌的前方无牙,但颌后方有几百颗牙齿,因坚硬的食物而磨损的牙齿会不断被新生牙齿所取代。
鸭嘴龙的上下颌能够上下左右移动,这种大范围的运动产生强有力的咀嚼和碾磨,在吞咽之前将食物碾碎,有助于消化。
在白垩纪晚期,地球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陆地逐步在扩大,植物种类也随之增多,这就为以植物为食的恐龙提供了一个可以游荡全球吃遍天下的有利环境,由此使得植物食类的两肢行走恐龙繁衍进入了最高峰时代,鸭嘴龙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们是鸟脚类中体形硕大的家族,以为了能大量嚼食植物而形成的像鸭嘴一样宽扁的吻部以及颌骨两侧排列着众多的牙齿等为其特征。鸭嘴龙类一般分为头上无突起冠状顶饰的鸭嘴龙科和带有中空骨冠的兰氏龙科两大族群。它们当中既有“光头”的,也有“戴帽”的,多以四肢行走,视力较好。尽管身无御敌武器,但远远就能看清敌友,它们在白垩纪早期结束时开始出现在大地上,到了白垩纪晚期在北半球非常繁盛。一般认为鸭嘴龙类大都过着哺乳子女的群居生活。
有冠的鸭嘴龙
长嵴冠的鸭嘴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