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为什么老仰着头说话(大器晚成的于和伟)
1974年,父亲一声不吭地走了,
他的离开,将这个大家庭推入了深渊,
家里老的老,少的少,所有的担子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
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她必须坚强起来。
然而心理上是强大了,但她的营养却一直跟不上,
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吃饱,她不得不找到自己的大女儿,
就这样,孩子靠着大姐的奶水活了下来。
这个孩子,就是如今的视帝于和伟。
他熬过了抚顺的寒冬,抵过了童年的饥饿,
一步步走进表演的世界,走到观众的面前。
他这一路,遇到了怎样的风景和荆棘呢?
01
1971年的春天,
辽宁抚顺的一户贫困家庭又增添了一个新生命。
这已经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了,
他们知道,孩子出生后,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但他们依然选择留下这个孩子。
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领着微薄的工资,
为了补贴家用,他常常下班后还要做其他零工,
一忙活就是一整天,孩子们经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
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里照顾孩子,
不过孩子们上学后,她也会出去找些零活。
生下于和伟的时候,母亲已经45岁,
常年的劳累加上营养跟不上,母亲的奶水越来越少,
在他还不到1岁的时候,就已经吃不到母亲的奶水。
幸运的是,彼时,已经嫁人的大姐也生了孩子。
就这样,小儿子便开始吃大姐的奶水。
他也称自己的大姐为小妈妈,而大姐也很疼爱自己的弟弟,
每次家里有了什么好吃的,她都会给弟弟留一份。
弟弟常常在姐姐家里,母亲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出门工作。
渐渐地,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然而,人生就是一场猜不到结局的戏剧。
在于和伟生命启程的这段时间,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没有预兆,让人措手不及。
父亲的离去,让这个家庭再度陷入深渊。
瘦弱的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全部的责任,
她要抚养3岁的儿子,要照顾其他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她必须挣钱,因为没有别的技能,
她只能上街摆摊卖早点,尽管辛苦,但好歹能有些收入。
彼时,于和伟年纪还小,
哥哥姐姐要么上学,要么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
没人照顾他,母亲只能带着他上街。
春夏秋冬,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
母亲都会早早起来准备材料,
然后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带着他上街。
抚顺的冬天,北风吹在母子俩的脸上,
好像刀刮一样,划得人生疼。
母亲的怀抱,是他在凄冷清晨唯一的温暖。
这样的日子他们过了很多年,
终于,于和伟也到了上学的年纪。
母亲看着儿子走进学堂时的背影,
心里放松不少:可算是把他抚养长大了。
彼时,年长的哥哥姐姐们也已经出门工作,
母亲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于和伟也会在放学或者周末跟母亲干活,
他的童年,就在这些杂活里度过了。
这些年,他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旁边小摊卖的榨菜,
而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听哥哥姐姐讲的外面的故事。
他渐渐地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学会了思考,
他喜欢在跟着母亲出摊的时候,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他想要去了解或者体验他们的人生。
转眼间,他就要上高中了,
眼看着最小的孩子也渐渐长大,
母亲心里满是期待,虽然这些年过得很苦,
但好在孩子们懂事,日子也越过越稳当。
母亲并不盼望着孩子们能有多大的事业,
对她来说,只要不是“睁眼瞎”就足够了。
然而,于和伟并不这么认为,
母亲孩子很多,她没办法考虑自己的未来,
但他自己需要对自己负责,
当他知道自己没有考上高中的时候,他开始焦虑了。
于和伟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考上高中,
是因为自己过于喜欢金庸小说,沉醉于武侠的世界里,
迷恋那些精彩纷呈的江湖人生。
然而,他不想就此放弃,他并不满足于此。
所以他决定回学校再读一年,明年接着考。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复读之路也并不顺利。
学校能够接收的复读名额有限,并且要交很高的学费,
对于于和伟的家庭来说,当然是交不起的。
就在这时,班主任伸出手拉了于和伟一把。
他出面与学校沟通,希望能够收下这个孩子,
并且说:“实在不行,他的学费从我工资里扣!”
在班主任的坚持下,于和伟再次回到学校,
并且第一次有了“梦想”:
“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耀眼的人。”
尽管他再次回到了校园,
但成绩不理想的他还是没能成功考上高中。
这时,他听说幼儿师范学校开始招男生了。
本来于和伟并不愿意去这样的女生多的学校,
但是有人说:“毕业以后,可以去当小学音乐老师。”
他一直都很喜欢唱歌,
听说以后能当音乐老师,他便报了名。
进入学校后,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
他更加喜欢艺术了,心里暗暗萌生了要走艺术道路的想法。
后来,他从师范学校毕业,他并没有进入小学当音乐老师,
而是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话剧团。
在这里,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表演这种艺术形式。
虽然他喜欢上了表演,
但他并没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话剧团里不缺优秀的演员,第一次接触表演的他,
每天都在打杂、跑腿,
有时候群众演员不够了,才会有人想起他。
有一次,他在表演的时候,
被副导演质疑:“你到底会不会说普通话?
话都说不明白还想当演员呢?”
从那以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一个观众,
他模仿台上人的表演,回家后对着墙练习普通话。
于和伟看着那个小小的舞台,
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做一次主角。”
然而,于和伟的一腔热血还是被现实浇灭。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女生点亮了他的世界。
1992年,他又在剧团看演出,
只是这次不是话剧演出,而是歌舞节目。
表演者宋林静凭借曼妙的舞姿,走进了他的世界。
此后,于和伟时常会到这里看她的演出,
久而久之,宋林静便注意到了他,两人就此认识。
表演结束后,他时常会把对方送到公交车站。
为了能有更多的相处时间,他也选择坐这趟公交。
尽管会因此绕路,他也乐在其中。
后来宋林静的弟弟想要进入少年宫学习,
他就帮忙跑前跑后,两人感情这在这一来二去中升温。
抚顺的冬天还像十几年前一样寒冷,
小时候给他温暖的是母亲的怀抱,
现在则是爱情的火焰,温暖了他的寒冬。
两人越来越亲近,话剧团和歌舞团里,
没有人不知道他们在一起了。
这个消息,也一传十传到了宋林静父母的耳朵里。
母亲打听了自己女儿的交往对象,
听说对方家庭条件不好,还没有父亲,
她非常不满意,便强烈要求女儿离开于和伟。
父母对宋林静说:“你从小就是被我们捧在手心里的,
你看看他的家庭,你要是嫁了过去,会吃很多苦的。”
就这样,正在热恋的情侣被泼了一身冷水,
但是少年一旦心动,
即使是父母的阻拦也难以将他们分开。
宋林静不顾父母的反对,站在了于和伟的身边。
虽然她选择了于和伟,但这也成了于和伟心里的一个疙瘩:
他必须给宋林静一个未来,也要给她父母一个交代。
02
于是,19岁这年,他做了一个决定:
上大学,读戏剧学院。
他先是到了北京,报考中戏。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抚顺,
他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城市,
在北京的一个月,让他学会了独立。
后来他又去了上海,考上戏,
因为中戏毕业不管分配,所以他选择了上海。
就这样,21岁的于和伟收到了上戏的录取通知书。
他完全没想到,自己能考上这所在表演领域的高等学府。
然而,高兴之余,他再次遇到了难题:
尽管这些年在话剧团有一些积蓄,
但要支付得起这高昂的学费,还差很多。
就在这时,他的姐姐站了出来。
她卖掉了儿子的钢琴,凑了4000块钱,
对于和伟说:“小伟,拿着这个钱去上海吧。”
就这样,他带着母亲和姐姐的期盼,
带着女友的思念,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家里人和女朋友都来车站送他,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是当火车开动的那一瞬间,
于和伟还是没有控制住眼泪。
座位对面的大叔看着他,然后从兜里拿出来一点纸,
放到桌子上,说:“没事,都经历过。”
已经过去一天了,困意取代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火车上人很多,他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睡觉,
便坐在了桌子底下,后来列车服务员拿着拖布来打扫,
扫到了他,他抬头看了一眼对方,
本以为对方会客客气气地说对不起,
却没想打,阿姨张口就喊:“起来了,起来了,几点了!”
这是他离开家乡后第一次遇到如此戏剧性的一幕。
他似乎明白了自己曾经看到的那句话: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切都是生活。
坐到座位上,他还在想:“会不会将来,
这些都是我表演的素材呢?”
从中国东北到江南,慢车开了30个小时,
21岁的于和伟带着乡愁也带着喜悦,
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然而,新生活一开始就遇到了意外。
他的行李箱放错了车,没有跟着自己一起达到上海。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他,有些不知所措,
好在,一个大三的学长跟他说:
“你暂住在我们这儿吧,等你的行李到了再回去。”
学长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安全感和温暖。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是内敛的,
吃不惯当地的口味,听不懂上海话,
这些都让他变得安静了起来。
而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抚顺,
女友也一直在担心着他,牵挂着他。
然而,他很幸运,他有一群很好的同学,
一个学期之后,于和伟和同学们越来越熟悉,
他的性格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于和伟有些‘欠儿’。”这是大学同学对他的评价。
就在他上大一的时候,女友也考进了上戏。
两人终于跨越了1700公里的距离,相聚在上海。
曾经这段分别的日子,让两人更加珍惜彼此,
他们更加坚定,对方就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于和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的专业课成绩也一直不错,不过他并不是拔尖的那一个。
所以,当表演老师让他饰演《打野鸭》的主角时,
他是犹豫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撑得起这个角色。
是老师的话鼓舞了他:“我觉得你能演,你要相信自己,
我就是相信我的眼光,才让你演的。”
大学期间,他经常在上戏的小剧场演出。
后来他的舞台,便不再是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话剧团,
在这里他不再是校园里,带有专业光环的学生,
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虾米。
他几乎没什么出镜的机会,
为了能够得到一个角色,
他也曾找各种关系,请同学帮忙。
然而,他依然没有得到哪怕一个小小的机会。
转眼间,他已经快要30岁了,
宋林静已经成为导演助理,
而他还是那个一事无成的小演员。
他接受着话剧团其他人的嘲笑,
拿着微薄的工资,过得艰难的生活。
实在不忍心看着宋林静跟着自己受苦,
他说:“我还是去找个稳当的工作吧,不在这儿做演员了。”
但是宋林静拦下了他,说:
“没关系,我相信你的能力,
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遇到好的机会的。”
既然机会不来找自己,那就主动出击。
于和伟来到北京,
他听说很多演员都是在北影厂门口碰到的剧本。
这里有很多剧组信息,哪里在招募演员,
需要怎样的演员,门口的黑板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其实,他并没有期待能在这里被选中,
但是这些信息多多少少会对他有些帮助。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学会了和自己和解,
没有戏拍的日子,就沉下心来学习。
03
曾经那段空白的日子,大概是老天特意给他的磨炼,
虽然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他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
演技以及对表演的热爱,他越了解表演,就越热爱它。
后来,他渐渐得到了一些角色,只不过,
这些剧本暂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起伏。
直到2003年,导演高希希找到了他。
作为导演,高希希是不寻常的,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演员,
他说:“于和伟一看就是演坏人的。”
就这样,于和伟成了他剧中的主角。
而他则成了于和伟的贵人,
是他的这部剧,让于和伟被圈内前辈认可,
让他在三十多岁的年纪,成了一个有代表作的演员。
第二年,这部电视剧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于和伟终于尝到了被人认识和认可的甜头。
事业上有进展的同时,家里也迎来了新生命。
后来他又相继出演《纸醉金迷》、《光荣岁月》等,
因为常常扮演“坏人”,他有了一个“反派专业户”的称号,
不过这也表示,观众非常认可他的演技。
于和伟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但命运对他的捉弄还没有终止。
这一年,大姐因为肝癌去世。
没过多久,母亲也随着离去。
其实在他进组之前,母亲就已经垂危,
但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整组的进展,
他不得不离开,就这样他带着牵挂出发了。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正在剧组的于和伟收到了母亲离世的消息。
后来,他和妻子在北京买了房子安了家。
四年后,一切再次回归了平静。
于和伟也在娱乐圈站稳了脚跟,
但就在这时,一条关于他和王丽坤的绯闻发酵了起来。
起初两人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不过后来,王丽坤称两人当时只是在打麻将,
而于和伟对此一直保持沉默,
“夜光麻将”的风波对两人的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淡忘了这场风波。
这件事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妻子终究是妻子,两人毕竟相爱三十多年。
2017年,于和伟出演《建军大业》,
彼时,他还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陈独秀”后,
自己的演艺事业会登上一个怎样的高峰。
四年后,《觉醒时代》开播了,
一时间,他成了观众口中最真实的陈独秀,
凭借这部电视剧,他成了这一届“白玉兰奖”当之无愧的视帝。
电视剧的热播,让于和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他曾经的经典角色被更多的年轻人知晓。
然而,被人们记住的却是他的那些“表情包”:
蹦迪、吐口水、“接着奏乐、接着舞”,
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中。
结语
于和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他没有因为不幸的童年而成为一个怨天尤人的人,
他没有因为跑剧组遇到的冷眼和嘲笑而放弃这条路,
他没有因为去年的爆火而浮躁。
新的流量层出不穷,像于和伟这样有能力的人,
却被观众抛之脑后,消失在各大奖项中,
这无疑是娱乐圈的一大悲哀。
娱乐圈不缺明星,缺少的是像于和伟一样的演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