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重要人物事略①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1)

万荣天下薛姓第二故乡

作为家族的繁盛期,隋唐两代万荣薛氏涌现出来的人物之多、成就之高都是绝无仅有的。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罗列的薛氏人物就有近500人之多。为方便记述起见,笔者在叙述过程中将这一时期的薛氏人物做了一些必要的遴选和取舍。基本的原则是,本以《新唐书-宰相世系》所列薛氏人物,无事略可采摭者舍之,无职事者舍之,有职事而职在五品以下舍之,但正史不载而其他史料出现的人物(包括品秩较低的人物),则一般都予以采用和介绍。

—、西祖一脉(一)西祖之薛洪隆房。薛洪隆三子:麟驹、凤子、骥奴。薛凤子后世无传。 1 . 薛麟驹后人(薛献、薛筠、薛元嘏、薛孝廉、薛孝侑、薛自勖、薛自勉、薛自劝、薛愉、薛怪、薛伯高、薛融、薛公兑、薛近、薛迅、薛伟、薛条、薛弘敏、薛述、薛务宽、薛务道、薛钊、薛琚、薛瑗等)② 薛麟驹生薛庆集、薛英集。薛庆集传4世,后人无事略可载。薛英集传薛端、薛弘敏(《新唐书》误记为薛弥敏),薛端再传薛胄。除薛弘敏外,其他人物前文已有介绍。 据《北史》记载,薛胄二子薛献、薛筠“并知名于当时”,但薛筠事略后世不传③。薛献袭承了其父内阳郡开国公的爵位,官至工部侍郎,泉、资、陇、定四州刺史,授金紫光禄大夫,赠洪州都督。子薛元嘏,字德操,袭封内阳公,历任朝散大夫、通事舍 人、益州晋源县令,官终泸州都督府司马。薛元嘏两子,分别为薛孝廉、薛孝侑。薛孝廉,《新唐书》记其职务为工部郎中。但据其妻崔氏墓志,武则天武周时期又曾任清道率,授爵内阳郡公;夫人称郡君,本人职事当在四品以上。薛孝廉生四子,知名者三人。长子薛自勖,历任监察御史、杭州別驾。第三子薛自勉,历任司勋员 外郎、监察御史、余杭太守。第四子薛自劝,有文名,与诗人高适交厚,高适曾作《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司勋员外郎等职,玄宗开元年间出任泾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736 )时因与武温慎交游,受其 牵连,贬沣州別驾。约在天宝六年(747)左右任东平太守④。薛白勖一子薛愉,官至徐州刺史;另一子薛怿,赠尚书司封郎中。薛怿子薛伯高,名景晦,以字行,活动于唐代宗时,“好读书,号为长者”,历任刑部郎中、道州刺史、澧州刺史、少府少监,“后至尚书卒”⑤。在道州刺史任上,毁鼻亭神、建孔庙,大力发展教育,受到好评。薛伯高以通经知名,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同时擅长医学,在道州时曾将自己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赠与刘禹锡。又与柳宗元之父柳镇交厚,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 记》一文中曾记其事。⑥

薛孝侑,职任皇宫门丞。生二子,一子薛融,授中大夫,历任淄川、上洛、淮安、清河四郡太守。一子薛公兑,曾任建州刺史。薛融子数人。一子薛近,任职不详,诗人耿汗曾为作《岳祠送薛近贬官司》一诗;第五子薛迅,“天宝十三载,州举孝廉,弱冠擢第”,为进士出身,历任地方官员,官终河南府密县丞。薛迅子薛伟、薛条。薛伟曾任郑州原武县尉⑦。《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将薛融、薛公兑记为薛孝廉子,而将薛孝侑的子嗣空缺。但据薛孝廉夫人墓志,薛孝廉只有四子;而薛迅墓志明确称薛融为薛孝侑子,薛公兑也当为薛孝侑之子为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薛端之弟薛弥敏,曾任隋朝通州总管;薛弥敏第七世传薛述,为吏部侍郎;薛述子薛务宽,官任滁州刺史。但根据2005年发掘于河南洛阳的《大唐故薛府君(钊)墓志铭》,这一记载明显谬误,不仅搞错了当事人的名字,也混淆了他们的传承世替关系。准确的表述,薛弥敏当为薛弘敏。薛弘敏在隋朝时任银青光禄大夫,领通、渠、蓬、万、开、邻、南、石八州诸军事,通州总管,授汾阴县开国男。子薛述,历任唐朝兵部度支员外郎、司勋郎中、吏部郎中,左司郎中、吏部 侍郎,官终雍州司马,袭汾阴男爵⑧。薛述二子,一子薛务宽,官任滁州刺史;一子薛务道,历任宁、绛二州司兵参军,绛州录事参军,官终余杭县令。薛务道诸子见诸有关史料者三人。一子薛钊,历任云阳县主簿、梁县县丞,官终金乡县丞;一子薛琚,任益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又据薛务道孙女之《唐前邺郡成安县令史公故夫人河东薛氏墓志》,务道另一子薛瑗,官终滑州参军。薛钊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终年58岁,无嗣,后世不传。

2.薛骥奴后人(薛玄祐、薛玄祚、薛矩、薛谟、薛文思、薛希曾、薛希庄、薛元暖、薛元晖、薛彦辅、薛彦国、薛彦伟、薛彦云、薛播、薛㧾、薛据、薛馧、薛公达、薛公幹、薛公仪、薛蒙、薛临等)⑨。薛骥奴孙薛琰,曾孙薛濬,并见前文所心。薛濬子嗣,《北史》仅记有薛乾福一人,但《新唐书》及后世墓志资料所载与此不同。综合后代资料,薛濬应有二子。一子薛玄祐,隋朝时任弘农县令;入唐,任邢州司马。一子薛玄祚,职任驾部员外郎。薛玄祐的儿子薛矩,字尚信,“弱冠,乡贡明经 高第”,为科举出身。历任衡水县尉、弘农县尉、渑池县尉、寿安以主簿,官终洛阳县尉。无嗣,后世不传。薛濬弟薛谟,隋朝时曾为晋王府(隋炀帝杨广时为晋王)兵曹参军。薛谟生薛文思,唐高宗时任秘书郎,后官终中书舍人。薛文思生薛希曾、薛希庄二子,其中薛希庄官居抚州刺史,赠大理卿。薛希曾、薛希庄兄弟又分别育有一子。其中薛希曾生薛元暧,官终隰城丞;希庄生薛元晖,曾任什邡令,赠左散骑常侍。据史料记载,薛元暧、薛元晖这一对堂兄弟皆不长命,都属中岁殂亡。这时,备受历代史传所推崇传唱的一代慈母、女教育家就出现了,她就是元暧之妻林氏。林氏出身于济南林氏,也系当时的名门之后,她的哥哥林洋,还曾担任过丹阳太守。正是由于这种背景,所以在元暧、元晖兄弟死后,薛氏的一门孤幼都由林氏抚育训导。开元、天宝中20年间,薛元暧的四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及薛元晖之子薛据、薛憽(通“总”)、薛播等兄弟7人全部考中进士,名扬天下⑩。在唐代,进士科的录取率不足3%;而林氏以一介女子,所训导的子侄七人全被录取,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薛氏七兄弟特别是薛元暧诸子后来所任的官职并不是很高,如元暧四子官居五品者目前所知仅薛彦伟一人,职为沔州别驾⑪。但是,由于林氏具有较高的的文学修养,《旧唐书》称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属文”,至今还有作品传世,所以兄弟七人“咸致文学之名”。如薛彦国,天宝间擢书判拔萃科,《唐全文》录其作品两篇;薛彦伟,与诗人岑参交厚,进士及第后岑参曾作《送薛彦伟擢第东归》以赠之。这种家传的门风一直延续到薛彦辅的孙辈,其孙女薛馧,为唐代为数不多的知名女诗人之一,今存诗三首。而兄弟7人中尤以薛据、薛播二人文名最高。

薛据,约生于武后圣历、久视年间,盛唐诗坛著名诗人,风格属山水田园诗派。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三,故时人也称他“薛三”。开元十九年(721)⑫进士。开元中,又中风雅古调科头名,被选为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主簿,秩满改调涉县(今河北涉县)令,后又任大理司直等职。安史之乱中,曾陷入叛军之手,被困洛阳。肃宗乾元二年(759)授太子司议郎,肃宗上元二年(761)至代宗广德元年(763),任祠部员外郎。大历初,任水部郎中,卒于任上,赠给事中。薛据在当时诗名极大,《唐才子传》说他“造句往往追凌鲍(照)、谢(灵运)”。在盛唐诗坛,他与杜甫、王维、岑参、刘长卿、高适等著名诗人相交游,并受到诸名家的推崇与尊敬。杜甫就曾盛赞薛据说:“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并引用薛据的名句入诗。⑬现《杜集》中与薛据唱和的诗就有多首。刘长卿在诗中盛称薛据“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下笔盈万言,皆合古人意”;高适也称薛据诗文为“纵横建安作”,可见薛据的影响之大。毫不夸张地说,薛据是盛唐诗坛当时即享有盛名的大诗人, 可惜传世的诗作不多。薛播,天宝年间进士。历任补校书郎、万年县丞、武功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万年令。崔祐甫为相时,任中书舍人,出任汝州刺史,一度贬任泉州刺史,时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后又历任晋州刺史、河南尹、尚书左丞等官职,787年死于礼部侍郎任上,赠礼部尚书。薛播富有才华,在同时期的名士中享有盛誉。岑参曾在《送薛播擢第归河东》一诗中称他“夫子能好学,圣朝全用文。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群”。薛播的另一贡献,是在泉州刺史任上发现了欧阳詹的才华,并经常带他与当地名士秦系、姜公辅等人交游,谈文论道。欧阳詹后来被誉为“闽文”之祖,,薛播对欧阳詹的奖掖扶持之功,受到福建士人的永远怀念。

薛播生三子。一子薛公达,进士及第,“为文有力气,不流于俗”,历任协律郎、国子助教,与韩愈同僚,甚受韩愈见重。元和四年(809)暴病死,韩愈为撰墓志铭。一子薛公仪,历任殿中侍御史、太子通事舍人等职。一子薛公幹,初为京兆府司录参 军,《新唐书》记载为刑部比部郎中;据《唐刺史考》、《唐郎考》等资料,当为户部度支郎中。元和十一年(816)九月,宰相韦贯之遭贬,薛公幹受牵连,贬为房州刺史,又历任亳州、泗州刺史等职。薛公幹子薛蒙,字中明,也为进士出身。据有关资 料,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薛蒙时为乡贡进士,曾为登仕郎胡泰作墓志;开成年间中进士第。唐宣宗大中初,官任陈许观察判官、监察御史等职,大中六年(852)任职起居舍人,后又历任考功、司勋郎中等职务。薛蒙能诗,还是唐代中晚期相当活跃的 一名公众人物,或可称为社会达人。据《唐诗记事》,他曾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如王铎、于兴宗、李朋、杨牢、李邺、于瑰、李汶儒等作诗唱和,有《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等诗作传世。其中王铎后来官至宰相,于兴宗官至御史中丞。同时,他还同武 宗、宣宗时的两朝宰相崔铉关系密切,与郑鲁、杨绍复、段瑰等并列为崔铉的党羽。时谚云:“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这种关系甚至引起了宣宗皇帝的注意,“题于扆”,即宫殿的屏风之上,以示警觉。薛蒙娶当时名臣、赠工部尚书韦温女为妻。韦氏善著文,曾作女训十二章。⑭薛蒙弟薛临,字知微,《新唐书》未载其任职,据《唐郎考》记载,曾任吏部员外郎一职。

(二)西祖之薛瑚房。薛瑚传薛聪、薛彧、薛和、薛逸、薛芳。薛瑚房是西祖一脉在隋唐之际发展最为繁盛的一房。1.薛聪后人“薛聪生薛孝通。孝通生薛温、薛道衡。道衝之祖、父、兄事略并见于前文。(1)薛温后裔(薛迈、薛迪、薛元穆、薛元穆、薛象之、薛元简、薛仲璋等)⑮ 薛温生薛迈、薛迪。薛迈字弘实,隋初袭封齐安县子,后改授钟山县子。历任太子舍人,刑部、选部二部侍郎。薛迈生薛元敬、薛元穆,元敬少有文才,与族叔薛收、薛德音齐名,时称“河东三凤”。德收被称为“长邹”,德音称“鸑鷟”,元敬年龄最小,称为“鹓雏”唐高祖武徳年间,薛元敬担任秘书郎,并被李世民任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人称“小记室”。李世民曾设文学馆,延请天下知名的十八位文人学者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谦、陆徳明、孔颖达、李幺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等进馆,时人称“十八学士登瀛洲”。薛元敬与薛收侄叔同为文学馆学士,足见其盛名不虚。房玄龄、杜如晦等被李世民视为“心腹之寄”,对待薛元敬非常亲厚,但薛元敬却始终十分恭谨,杜如晦常说:“小记室(薛元敬)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薛元敬出任太子舍人,专掌文翰.十分称职。不久病死。子薛象之,官至绛州刺史。

薛元穆官至户部员外郎。

薛迪子薛元简。殿中侍御史;孙薛仲璋,又记作薛璋,宰相裴炎外甥,官至监察御史。曾参与李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叛乱,为其重要谋士之一。李敬业兵败,薛璋下落不明。⑯

(2)薛道衡世系(薛道衡、薛孺、薛大年、薛收、薛收妹河东夫人、薛行成、薛仁方、薛仁伟、薛稷、薛伯阳、薛谈、薛元超等)⑰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薛孝通幼子,六岁而孤⑱。少年时就文词精彩,才名显露,为当世所重,被誉为“关西孔子”杨震重生。北齐时以奉朝请入仕,武成帝时任散骑常待,曾以主客郎职务参与对北周、南陈的外交活动。与诸儒修订《五 礼》,加授尚书左外兵郎。又拜为中书侍郎,太子侍读,参预政事。北周时为御史二命士,官至邛州刺史。隋朝开皇年间,随河间王杨弘征讨突厥有功,升任内史舍人, 又兼散骑常侍、骋陈主使,主持对南陈的外交事务。开皇八年(588)伐陈时,被任命 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还朝后升为吏部侍郎,又改任内史侍郎加仪同三司,出为检校襄州总管。薛道衡长期位居权力中枢,又富有才名,太子和各诸侯王争相与他结交,高颎、杨素等重臣对他也很推重,显扬一时。隋炀帝即位后,历任番州(《北史》记作潘州,隋有番州无潘州,故据《随书.薛道衡传》改)刺史、司隶大夫。薛道衡禀性迂阔,任职时曾上书盛赞隋文帝的功德,被炀帝认为是映射自己;又私议炀帝杀害高颎的不当,更糟炀帝记恨因此被责令自缢。“天下冤之”,时年七十岁,遗有《薛司隶集》七十卷。薛道衡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更是隋朝首届一指的大诗人。她的代表作《昔昔盐》里的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表达了人去室空的荒凉寂寞,脍炙人口。出使南朝时作《人日思归》,抒发了对北方人在南方寄居的思乡之情,内容清新,含蓄隽永,颇受后人称颂。唐初,被追赠为“上开府、林和县开国公。”

薛道衡有子五人,传世者为薛大年、薛收,尤为薛收最为知名。薛收年幼时过继给薛道衡族第薛孺,薛孺家世不详,“涉历经史,有才思”,以孝行知名。隋文帝时,任侍御史、扬州总管司功参军,转任清阳令、襄城郡掾,卒于任上。

薛大年子薛行成,曾任易县令。薛行成生薛仁方、薛仁伟。薛仁方唐太宗贞观年间官任吏部官郎中,执法又不避权贵,曾因拘禁蜀王李愔的岳丈杨誉,收到唐太宗的杖责处分,又经魏徵的力谏得免⑲。后官至岳州刺史。薛仁伟事迹不详,有子薛稷。薛稷(649-713),字嗣通,薛道衡曾孙,魏徵外孙。景云二年(711)进士兵,唐代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嗜爱书画,很有才华,外公魏徵家中珍藏的许多名家书画也为他师法前人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他能兼取众长而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学习褚遂良的书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几乎达到一以假乱真的地步,当时的人就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同时擅长隶书。他被誉为是与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齐名的初唐四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极高。薛稷还擅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为精画鹤,形神兼备,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人称“绝笔”。699年,武则天设置控鹤监,选薛稷、田归道、李迥秀、员半千人监供职。薛稷传世的作品很多,李白、杜甫在诗中都曾赞誉过他的画技。薛稷又具备很高的文学才能,“文章学术,名冠时流”。《全唐诗》收录其作品14首。薛稷初任中散大夫、祠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直学士,授河东县开国男。中宗景龙年间,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李旦即位,薛稷颇受知遇,拜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后授左散骑常侍,工部、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赐晋国公,后世遂称薛少保。太平公主勾结宰相窦怀贞等与李隆基对抗时,薛稷倾向于前者,李隆基即位为玄宗,薛稷犯“知情不举”,被刺死于万年县狱中。薛稷子薛伯阳,尚唐睿宗女仙源公主⑳,拜右千牛卫将军(《新唐书》作左千牛将军,待考)、驸马都尉,并以功封安邑郡公。因受父罪牵连,贬为晋州员外别驾,后自杀。孙薛谈(或作薛谭),尚唐玄宗女常山公主,拜驸马都尉、光禄员外卿(《新唐书》作卫尉卿,待考),后暴病亡。父子两代同为驸马,成为一时美谈。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旧唐书》及其他权威资料多以薛稷为薛收孙辈,而《新唐书》记为曾孙辈。个中原因,笔者以为史传无从籍考的薛行成可能属于《新唐书》编者的误记,或者他与薛仁方、仁伟等均为同辈人物。此处表述虽采用《新唐书》世系,但薛稷的辈分似应以《旧唐书》等资料为准。

薛收(592—624),字伯褒,少年时就有文名。因父亲在隋朝冤死,立志不仕隋朝。隋炀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薛收也准备在首阳山举事,因被蒲州通守尧君素侦破而作罢。617年,投奔李世民,深得信任,授秦王府主簿兼陕东大行台金部(属户 部)郎中。李世民征伐四方,行军时的檄文布告,多由薛收撰写,文不加点,倚马可待,颇受李世民赏识。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带兵出击王世充,逼近洛阳,窦建德率兵20万救援王世充,进占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诸将惊惧,纷纷主张退兵,避其锋芒。薛收力排众议,建议李世民分兵围困洛阳,再以精兵狙击窦建德。李世民采纳了薛收意见,终使王世充、窦建德束手受缚。大军凯旋,薛收因功授天策府记室参军。武德四年(621),又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残部刘黑闼,因功封汾阴男爵,授上柱 国,和房玄龄、杜如晦一道被李世民寄为心腹股肱。武德七年(624),积劳成疾而亡,年仅33岁。李世民为此非常悲恸,登基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贞观七年(633),追赠为定州刺史;高宗永徽元年(650),再追封太常寺卿, 陪葬昭陵。有文集十卷行世。薛收妹,为唐高祖李渊婕妤,封河东夫人㉑。子薛元超,为万荣薛氏的第一位宰相。薛元超(622—683),名振,字元超。六岁袭爵汾阴男,有文名。太宗时娶巢剌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任太子舍人。高宗时,加朝散大夫,拜给事中,经常上书言为政得失,受到高宗的称赞和采纳。后任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655年,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656年,与许敬宗等编修《东殿新书》有功,进爵河东县侯。后又出任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等职。因受李义府、上官仪等人的牵连, 配流巂州。674年回朝,拜正谏大夫,上元三年(676),又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通文学,善政理,受到高宗宠信,经常被召入后宫参加皇宫家宴。681年,拜中书令,加正议大夫。唐高宗巡幸东都洛阳时,诏令薛元超兼任户部尚书,辅佐太子在京师监国,薛元超表现称职,受到高宗重赏。高宗死后,薛元超见武则天专权,便请求退休,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致仕。683年卒,年62岁。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薛元超位高名重,被视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又知人善任,在位时推荐的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等数十人,都以才干出色见称。有文集四十卷行世。

(3)薛元超后世(薛曜、薛毅、薛俊、薛凤童、薛金童、薛承翰、薛岸、薛儒童、薛江童、薛舒、薛宁、薛邕、薛康、薛晏、薛安亲、薛遵诲、薛镇、薛钧、薛钊、薛裳、薛洿、薛弘宗、薛夔、薛弘懿、薛弘实、薛岩、薛上童、薛献童、薛奇童、薛嘏、薛仲素、薛叔达、薛正伦、薛诚、薛植、薛行周、薛护、薛遐翼、薛元朋、薛昌远等)㉒

薛元超三子,分别为薛曜、薛毅、薛俊。长子薛曜,字昇华,袭父爵,曾与王勃等相交游,王勃为此写下《秋夜于锦州群官席别薛昇华序》及《秋日别薛昇华》(或作《秋日别薛华》)等作品。薛曜也以文学知名,武周时,曾与名士李峤、沈佺期、张 说、刘知几、宋之问、富嘉谟等26人共同编撰《三教珠英》1300卷。书法上师承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在当时即享有大名,被后人评为“宋徽宗瘦 金体之祖”。曾任礼部郎中,官终正谏大夫,授朝散大夫。次子薛毅,字仲雄,历任富 州洛交县令、太子舍人等职。第三子薛俊,字爽之,官任慈州刺史。

至薛元超孙辈以下,子孙繁衍,家门昌茂。为便于记述,此处仅介绍其中的重要人物及事略。

薛曜七子。次子薛金童,任壮武将军;第六子薛凤童袭爵,任兖州司马。一孙薛承翰,晋安府果毅都尉;一孙薛岸,肥乡府果毅都尉。

薛毅三子。其中长子薛儒童,字胜流,官任礼泉县丞,赠梁州都督。第三子薛江童,字灵远,曾任司封员外郎、仓部郎中,官终陈留郡太守,河南、襄阳二釆访使,赠太子太保㉓。孙辈知名者五人,分别为儒童之子薛舒,江童之子薛宁、薛邕、薛康、薛 晏。薛舒(708—775),字仲和,历任大理寺丞,彝州、渝州刺史,巫溪二州刺史兼少府监殿中侍御史,黔州刺史等大理卿兼御史中丞等职,加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大夫, 封河东郡开国伯。在西南地区为官二十余年,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 贡献。大历十年(775)卒于溪州,赠礼部尚书。薛邕,字公和(或作仲和、冲和),进士及第,以书法知名,工八分书。历任监察御史,左、右补阙,礼部、吏部员外郎,司勋、吏部郎中,礼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吏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又曾出任宣州刺史兼宣、歙等州观察使,授中散大夫、上柱国,封汾阴县子。薛邕“茂学雕章、孝弟忠良”,在当时的名气很大,时人称他有“宰相望”。任礼部侍郎时曾四次主持科举考试,创造了当时的一项记录。他选人至公、不徇私情,内外甥裴枢为此与他断绝关系;任宣歙观察使时劝农商、兴教育,为政勤勉,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还曾开发黄山温泉。当地士民为感谢他的贡献,为作《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㉔。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被征召为尚书左丞,未到任,殿中侍御史员寓吿发他从宣州离任时“盗阴官物”,遭贬连山尉。薛宁字孝本,官至著作郎。薛康,任殿中监,驸马都尉。“查《新唐书.谐帝公主》,无公主尚薛康者,而有唐肃宗女萧国公珠嫁薛康衡,薛康衡或为薛康之误。薛晏,职任岭南节度使推官,有文才,《全唐诗》录其诗3首。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唐人韦建所撰薛舒神道碑称薛邕为薛舒“季弟”,故侯纪润先生在《河东薛氏研究》一文中以为薛邕为薛儒童之子;但崔巨所撰《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则明确说薛邕为“陈留太守兼采访使江童之仲子”,可知《新唐书》所记不谬。但《新唐书》所记也有失实之处:其一,薛舒神道碑记薛舒为薛儒童“长子”,但《新唐书》在薛舒前有薛睦;《薛公去思碑》记薛邕是薛江童之“仲子”,但《新唐书》记为第为第三子。薛毅曾孙辈中知名者有:薛安亲,乡贡明经出身,任新乡丞;薛遵诲,曾为协律郎;薛钜,为洛阳令;薛钧,任通州刺史。薛钊,任秘书监,《新唐书.诸帝公主》记载, 唐徳宗女临真公主嫁秘书少监薛钊,应即此人。薛康与薛钊为父子,若事属实,则又 为两代驸马。“薛裳,据《新唐书》,曾任水部员外郎、知度支东川院;但其子薛弘实墓志则记为祠部员外郎。玄孙辈事略可采者有:薛洿,字德符,曾为詞部员外郎,官至婺州刺史㉕;薛弘宗,宣宗、懿宗时历任邓州刺史、邠宁节度使、司农卿,任邠宁节 度使任上曾击败吐擀人的逃犯;学夔,唐徳宗贞元年间任骁将军,终睦州刺史;薛弘懿,商州刺史;学弘实,字亚卿,卒大和六年(832),有墓志传世。第六世有薛岩, 任蕲州用马。薛俊子五人.知名者,一子薛上童,陇四郡太守;一子薛献童,字替否,任冯翊郡太守;一子薜奇童,字灵孺,任慈州刺史。薛奇童有诗名,现存诗作7首.薛俊孙辈以下有事略可传者,孙辈有薛嘏,沁州別驾。曾孙辈薛仲素,河东节制使判官;薛叔 达,忻州司马;薛正伦,殿中侍御史,唐德宗时出任山南东道节制使判宫,一度因触怒节度使与頔倾,出为硖州长史,后复步度判判官。玄孙辈知名者,有农卿薛诚,侍御史薛植,信洲长史薛行周,河东尉、摄曲阳县令薛护等。薛诚,字符,曾任侍御史、 户部员外郎等职。薛植,有文才,唐文宗大和七年(833 )任职泽、潞、磁、邢、洺等州观察使,试校书省秘书郎,曾为右千牛卫大将车刘从素夫人季氏作墓志铭。㉖薛行周、薛护均活动于唐文宗、武宗时,有两通传世的唐代书法作品分別以他们二 人命名,一为篆书作品《会昌二年薛行周题名》;一为正版作品《薛护等题名》。第六世知命者三人,分别为薛遐翼,严州刺史;薛元朋,儋州刺史;薛昌远,鸿胪卿。

2. 薛彧后人(薛稜嘉、薛徳义、薛景山、薛胤、薛元嗣、薛元宗、薛温、薛昭、薛璿、薛萱、薛蓁、薛洽甘、薛珣、薛郑宾、薛弘悌、薛镜一、薛家丘,薛伷等)㉗

薛彧生薛长瑜,事在南北朝时。

长瑜生薛稜嘉,薛稜嘉生薛徳义,徳义生薛景山。薛景山活动于唐高宗时,曾任易州刺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又曾为太常卿、光禄卿,溢曰“恭”㉘。薛景山生三子。长子薛胤,事略不传;次子薛元嗣,洛州长史,据其孙薛璿慕志,又曾任岐、贝二州刺史及司农卿、太常卿等职;第三子薛元宗,武则天时为虢州刺史,授正议大夫。

薛元嗣子薛温,《新唐书》见为膳部郎中,据薛城基志,又曾任太常卿、右散骑常侍、判兵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大,谥曰“昭”㉙。薛温生薛昭、薛璿等。薛昭,曾任 怛州长史,时在开元二十四年(735)前后叫㉚。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记载,唐玄宗时,有名薛昭者担任过侍御史并内供奉一职,当即此人。薛璿(681—732),唐中宗景云时,年12岁以门荫出仕,历任魏王府骑曹参军、郑州司户参军、太子右赞善大夫,封新城县开国伯。出任黄州司马、滁州別驾、贝州司马、靖陵令,转任太庙令、左卫中郎兼恭陵使,升任陇州刺史,转内率並乔陵使,官终右领军卫将军(《新唐书》以为左武卫将军,有误),开元二十年卒。薛璿子薛萱,为邠王府参军。薛昭曾孙薛蓁。天宝年间,有左领军卫兵曹参军薛蓁,曾为太子右庶子刘升的儿子刘桢作墓志,或即此人。

薛元宗子薛洽甘,官任左清道(或作左司)率府长史,授朝散大夫,子四人,长子薛珣,官居帔中侍御史,薛珣是唐中期的知名学者,曾修订过隋代陆法言、薛道衡等编修的官撰韵书《访韵》。次子薛郑宾,活动于唐玄宗时。十五岁时以斋郎出仕, 初任左监门卫录事参军、左淸道率冑曹参军、芮城县丞、泽司法参军、郑州司仓参军、扬州司马,棣州(乐安郡)刺史,授通散大夫、上柱国,因“误于知人”,遭贬道州刺史以终。㉛第三子薛弘悌,任公布郎中。第四子薛镜一,任虞部郎中。薛郑宾子薛家丘。曾任汝南郡(豫州)参军,早夭;家丘子薛伷,事略不详。

3.薛和后人。薛和生薛元信、薛善、薛慎 薛济4子。薛元信后世事略不显。薛善、薛慎、薛济后人并见于史传。

(1)薛善后商(醉粹、薛大鼎、薛克构、薛克勤、薛微元、薛炅、薛彦、薛泰、薛庆、薛兼训、薛兼适、倖坦、薛裕、薛敬仁、薛敬徳、薛敬伦、薛崇本、薛待聘、薛麟、薛莹、薛谔、薛铫、薛良道、薛艮臣、薛良史、薛瑰、薛淹、薛廉等)㉜薛善四子,分别为薛褒、薛粹、薛裕、薛淹。薛褒事在南北朝时,后世无事略。薛粹,隋朝介州长史,隋炀帝时参与汉王杨谅谋反,出任绛州刺史,兵败被杀。子薛大鼎,字重臣,年少时因父罪配流辰州,后以战功得还故里。李渊起兵时,薛大鼎拜谒李渊,劝他占据永丰仓,并以关中为根据地,传檄天下,受到李渊赏识,授大 将军府察非掾,出任山南道副大使、浩州刺史。贞观年间,历任鸿胪少卿、沧州刺史。在沧州刺史任上,开挖无棣河,通鱼盐于海,又决长芦及漳、衡等三河以泄涝灾,地百姓受益很大,赞颂他说:“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 驷,美哉薛公德滂被。”与同时期的瀛洲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并称“铛脚刺史”㉝。高宗永徽年间,任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府长史。654年卒。有二子, 分别为克构、克勤。薛克构,擅文学,有识鉴,曾反对族弟薛绍迎娶太平公主。《新唐书.艺文志》记其有作品《子林》30卷,现存诗作一首。曾任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永隆初(约680)任户部郎中,武后天授年间(690—692)迁任麟台监(即秘书监)。在户部任职时, 曾参与镇压李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叛乱㉞。弟薛克勤,官至司农少卿、宗正卿,遭酷吏来俊臣陷害,“伏诛”。薛克构也受到牵连,发配岭南而死。薛克构子薛微元,事略不详;薛克勤后世正史也未见记载。但据《大唐故薛府君(薛坦)墓志铭》及赵振华先生《唐薛兼训残志考索》,可略知薛克勤后代传世情况。薛克勤子薛炅,曾任卫尉卿,授银青光禄大夫,死后赠秦州刺史,谥曰“献”。炅子薛彦,据薛坦墓志,官为太子舍人,赠绵州刺史;但在薛兼训残志中,赠职虽同,但任职却是“中郎”。因薛兼训墓志为名家鲍防㉟所撰,可信度更高,故当以中郎为是。中郎为武职,据《旧唐书.职官志》:“亲府、勋一府……五府,每府中郎一人、中郎将一人,皆四品下。”薛彦有二子。一子薛泰,事迹散见于《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是活动于玄宗时期的一位边镇名将。开元年间,曾任安东都护,天宝间,又为“两蕃使”,即“新罗、渤海两番使”,主持对新罗、渤海国的外事工作,授冠军大将军。后任户部尚书,封五原郡公(或郡王,墓志残缺,不详,封郡公可能性较大)。另一子薛庆,曾任太子家令,授朝散大夫,封汾阴县开国侯。薛泰第四子薛兼训,以门荫入仕,追随李光弼参加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为唐肃宗、代宗两朝名将。曾参与太原保卫战、相州之役以及收复东京、怀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功勋卓著,历任卫尉卿、鸿胪卿、殿中监兼御史中丞,授充观察使,赐爵范阳郡开国公。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参与追剿史朝义的最后战争,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平息。广德二年(764),转任浙江东道观察使、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在吕洞宾祖父吕渭墓志中,还有薛兼训在广德初年以兵部尚书之职领兵平定浙东山越叛乱 的记载。据《旧唐书.代宗纪》,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人袁晁起义,连陷浙东数县,次年被“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平息。但《旧唐书》又说,此时担任河南副元帅一职的是薛兼训。据此笔者认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时任河南副帅的薛兼训又 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之职率兵赴越,平定了袁晁起义。战争结束,便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战乱当地的长官即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薛兼训任职浙东期间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令未婚军人娶北方“织妇”,大力发展当地的丝织业,“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他发展生产的举措,深受百姓拥戴,因母丧,解职丁忧, 百姓“老幼号哭于道”。还朝后,加授左散骑常侍,封蓟国公。不久,又加授高平郡王,薛兼训坚辞不受,徙韩国公㊱。约大历五年(770)又以检校工部尚书之职出任太原 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卒于任上。由于薛兼训的事略在两《唐书》及其他史传资料中多只见片言只语,其兄弟行的事略更不可知。但据鲍防的诗作《送薛补阙入朝》,我们可以推知诗中的薛补阙当为薛兼训之弟。又据《全唐文》,此“薛补阙”应该是时任左补阙之职的薛兼适。薛兼适曾任万年县丞,并由此职转任左补阙,但后事未详。㊲薛庆次子薛坦(729—776),字应,门荫入仕,唐肃宗至德年间入河西节度使幕府,“伐叛有功”,历任凉州司马,左冲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受陇右节度使高昇推荐,升任左金吾将军、节度副使、武州刺史。抗击吐蕃有功,拜金紫光禄大夫、卫尉 卿、上柱国。大历年间,受“公之仲兄领河东道韩公”即薛兼训推荐,出任蔚州刺史、横野军钱监等使,大历十一年(776)卒于任上,时年48岁。薛裕三子。一子薛敬仁,唐高祖朝任渝州刺史,《资治通鉴》有“渝州(今重庆市)人张大智反,渝州刺史薛敬仁弃城走”的记载,贞观年间又任阆州刺史;一子薛敬德,果州刺史;一子薛敬伦,职事不详。薛敬德生薛崇本。薛崇本生薛待聘,任右千牛通事舍人。薛待聘生两子,一子薛莹,据《乾道临安志.牧守》,曾任杭州刺史,考证有关资料,任职时间当在开元三年(715)前后。后又担任邢州刺史、严州刺史,宋代《严州图经》有载:“开元七年四月十六日自邢州刺史拜(严州刺史)。”薛莹有诗名,擅五律、五绝,有《洞庭集》一卷传世。现《全唐诗》存其诗11首。《直斋书录题解》说薛莹“集中多蜀诗”,但从所存11首诗作来看,虽多为南方题材的作品,却皆非“蜀诗”,由此可知薛莹的诗作已经故散殆尽。另一广薛麟㊳,职任北都司法参军,授朝散大夫。荐莹子薛铫,任忠州刺史。薛麟子薛谔,朝散大夫、行右监门卫长史。薛谔三子,长子薛良道,事略不传;次子薛良臣,有战功,授翊麾副尉置同正员,骑都尉,信祟佛教,死后薛钧为作塔铭;一子薛良史,任杞王傅㊴。善书法,以工正字知名,传世作品有《再从兄钧所撰唐都骑尉良佐塔铭》。薛良史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交厚,崔峒曾为作《送薛应史往越州谒从叔》一诗。薛敬伦子薛瑰,任丹州刺史。薛淹子薛廉,任代州刺史。

(2)薛慎及薛济后裔(薛道旻、薛元贞、薛光宗、薛鸿、薛溪侯、薛范、薛文度、 薛元俭、薛僅等)

薛慎、薛济及薛慎子薛愔,事略并见前文。

薛愔生薛道旻,初唐时历任汾阴令、礼部员外郎,贝州別驾,舒、吴二王府咨议, 濮、滑、安、梁四州司马,授朝散大夫“子薛元贞(629—669),唐高宗时入仕,曾任雍州参军,官终乾封县尉。元贞生薛光宗,职任太常寺太祝;薛光宗子薛鸿,职未详,早夭,终年32岁,有墓志,一子薛溪侯,事略不详。㊶

据薛济裔孙薛僅《善政碑》出传世情况是:七世祖薛辩、六

世祖薛谨,曾祖薛范、祖薛文度、父薛元俭、再传至薛僅。如此

类推,则五世祖为薛瑚,四世祖为薛和, 薛和传薛范。这一记载与诸史显然不符。因为诸家正史的记载都是薛瑚传薛和,薛和传薛济。那么薛济与薛范是否是一人而异名呢,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薛济曾在537年与薛善接应西魏军队入据河东,应该已经成年,因此不可能在618年之后的唐朝再任硖州刺史。唯一能够解释清楚的是,《新唐书》漏记了薛范,而薛僅《善政碑》漏记了薛济。按照这一推理,则共传世次序是:薛辩——薛谨——薛瑚——薛和——薛济——薛范——薛文度——薛元俭——薛谨。唯有如此,其家世传承方能不悖常理。薛济子薛范,隋朝时任河东郡州都,入唐,任硖州刺史;孙薛文度,官至曹州刺史;曾孙薛元俭,历任溧阳、鄞二县令,光州司马;玄孙为薛僅,薛僅(《新唐书》记为薛瑾),字冲用,起家授洪洞尉,历任河西节度使书记、江阳丞,江阳、江都、海陵三县令,政绩卓著。后参加“才髙未达沉迹下僚”类科挙号试,获进士功名,入拜左拾遗。开元二十年(732), 又出任屯留令。次年,屯御大灾,薛僅大力赈 救,生全者以百万计。在职7年,辞官归隐,屯留父老为作《屯留令薛僅善政碑》。

4.薛逸后世(薛纲、薛昭、薛昉、薛岑、薛福、薛岑女某、薛玉、薛毅、薛君绣等)薛逸生薛昶、薛安,并见前传。据《新唐书》,薛昶以卜的传世新况是:子高平公薛纲,薛纲生泽州刺史薛昭, 薛昭生淮阴侯薛昉,薛昉生夏州都督薛岑,薛岑生安州刺史薛福,薛福孙辈有等薛玉等。以上数代都是一脉单传,不蔓不枝,可参与的资料也极有限。但关于薛昉两种资料的发现,却极大丰富了这一家世发内容。一是唐代徐坚《初学记》提到,薛昉在隋朝时曾有《巣王座韵得余诗》㊸一首;二是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一书中引用了《临涣尉左中学弥陀龛铭》的一段材料:“夫人薛氏,河东汾阴人也,皇朝度支郎中昉之孙,冬官(即工部)员外郎(岑?)㊹之女也。”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薛昉唐初曾任度史郎中,薛岑曾任工部员外郎。其二,薛昉活动于隋唐之交,担任度支郎中应该在唐高祖武徳交间;薛纲封爵及薛昭担任泽州刺史似应更在隋代或其之前。其三薛福孙辈薛玉,《新唐书》未记其任职,但据《唐刺史考》,开元中,有名薛玉者担任过荆州都督、秘书监兼右卫率等职。该书作者郁贤皓先生虽然认为应该就是薛福之孙薛玉。但又考虑到薛玉生活的年代可能会晚于唐玄宗时,故存疑待考。而薛昉既然活动于隋唐之交,那么从薛昉至其玄孙薛玉,中间将跨度太、高、武后、中、睿五朝近百年时间,则薛玉在玄宗朝任职绝无问题。又据《薛君绣墓志》,薛逸另一子薛安生子薛毅,岁初初历任南和令,江、洪二州长史,隋灭陈,接替隋炀帝杨广出任洪南总管。薛毅子薛君绣,追从李渊起兵,历任泰州录事参军、汾阴主簿,常平、绵水、彭城三县令,授正议大夫,加上轻车都尉。薛 泌卒贞贞观十七年(643),后嗣情况语焉不详。

5.薛芳世系(1)薛芳及薛德祖、薛德备后世(薛蕃、薛敏恭、薛玄立、薛处道、薛徳祖、薛德充、薛德备、薛徳闻、薛怀操、薛玄嘉、薛植等)㊺薛芳生薛膺(见前文)、薛蕃。薛膺曾孙薛敏恭,唐高宗龙朔年间任正议大夫、司宰少卿(《新唐书》作司宰卿);玄孙薛玄立,任左羽林将军。薛蕃生薛处道。据其曾孙薛重明慕志,在隋代曾任户部员外郎,赐爵乐平县侯。薛处道四子,分别为薛德祖、薛徳充㊻、薛徳备、薛徳闻。其中薛徳充官终相州刺史, 封卢奴侯。薛德闻曾任洛水令㊼。薛徳祖子薛怀操,唐太宗、高宗时曾任祠部郎中。薛徳备孙薛玄嘉,兴州刺史;玄嘉子薛植,官任膳部郎中,唐容宗时又任赞善大夫,曾受命出任淮南道宣慰使。薛植与当时文坛领袖张说相友善,张说为作《送薛植入京》一首。

(2)薛德充后世(薛怀昱、薛瑾、薛顗、薛绪、薛绍、薛崇允、薛景先、薛明府、薛崇胤、薛崇简、万泉县主、薛和霑、薛怀晏、薛瑊、薛滔、薛纪、薛儆、薛崇一、薛妃、薛愿、薛怤、薛颋、薛顼、薛锈、薛镠、薛镕、薛谂等)㊽

薛德充二子。一子薛怀昱,曾任天策府功曹、丰王长史、司卫卿,饶、卫二州(万泉县主墓志作绛、卫二州)刺史,封河东侯。怀昱子薛瑾,娶唐太宗女城阳长公主, 任驸马都尉、左奉宸将军、司宗卿(《新唐书》作光禄卿),又出任房州刺史。薛瑾三子,分别为薛顗、薛绪、薛绍。薛顗,历任黄门侍郎、济州(或作齐州)刺史,封河东县侯。薛绍,永隆二年(681)娶唐高宗女太平公主李令月为妻,任驸马都尉、散骑常侍、右武卫将军,封平阳县子。武则天篡唐,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叛,薛顗与弟薛绪予以响应。李冲兵败,薛氏三兄弟都被处死。

薛绪子薛崇允,曾任职郴州,职务不详。孙薛景先㊾,初为陈仓县令,“安史之乱”起,参与马嵬驿兵变,尽诛杨国忠余党,又率兵收复叛军占领的扶风郡有功,升任扶风太守兼防御使,在任时对保证战乱时期的物资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历任关内节度副使、太子宾客、凤翔尹、五溪谷防御使、少府监等职,曾以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职出使吐蕃,官终左金吾大将军。薛景先与杜甫有交往,杜甫为作《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別,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在《新唐书》中,未见薛景先兄弟行的记载,但从杜甫此诗中“姜被(东汉姜肱与两兄弟‘常共卧起’。故古人常以‘姜被’喻兄弟友爱)就离居”一语,可知诗中的“薛明府”实为薛景先之弟,其人名不详,此时刚卸任荆州石首县令。

薛绍与太平公主生二子二女。长子薛崇胤(一说为崇训),封太常卿、卫国公,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加封为寿阳王(一说渔阳王,岑仲勉先生认为有误)。次子薛崇简(?一724),历任太中大夫、司礼丞、赞善大夫、尚辇奉御、卫尉少卿、太仆卿兼太子虞侯率等职,授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始封郢国公,徙燕国公,景龙四年(710)参与诛灭韦皇后的政变有功,晋封为立节郡王,娶武则天内侄孙女、武三思女方城县主。薛绍长女早夭。幼女封万泉县主(686-710),嫁丹、延二州刺史豆卢光祚为妻,其子豆卢建,尚唐玄宗女建平公主。太平公主因与唐玄宗争权,被族诛;唯薛崇简因曾力谏太平公主而得以幸免,官终袁州別驾。子薛和霑,事略不传。薛德充另一子薛怀晏(薛儆墓志作怀安,古代安、晏互用,故从晏),赠庆州刺史;子薛瑊,赠绛州刺史。薛瑊四子,有事略者长子薛縚、次子薛纪、第四子薛儆。薛縚,官任礼部郎中,开元十六年(728)时职为太常少卿。子薛崇一,娶唐睿宗孙女宜君县主,职不详;第六女某,为唐玄宗废太子李瑛之妃,史称薛妃,生博平郡主。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唐玄宗在宠妃武惠妃的推掇下,废杀太子李瑛,薛家也受到牵连,被诛杀、流放、贬官者多人。薛纪生薛愿㊿、薛怤。薛愿曾任颍川太守兼本郡防御使,安史之乱中坚守颍川长达11月之久,城破后被叛军俘获,冻杀于洛水之滨。薛怤官居主客郎中,一子薛颋,任太子中舍;一子薛顼,为蓬州刺史。薛儆(679—720),别名缜,李唐宗室淄川郡王李孝同外孙。举进士,尚唐睿宗女郞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银青光禄大夫。历任殿中少监、太仆少卿、右常侍,泽州、邓州二州刺史等职,封汾阴公,授上柱国。卒,归葬万荣县孤山之麓。薛儆墓志记其子有三,分别为薛锈、薛镠、薛镕;而鄎国公主神道碑则记其子为四人,漏记的一人应该是薛谂。薛锈,后迎娶唐玄宗女唐昌公主,任光禄卿、驸马都尉;玄宗武惠妃诬陷废太子瑛谋反,薛锈受到牵连,被冤杀。薛镠,唐玄宗时官任中散大夫、行尚辇奉御。唐肃宗即位,永王李璘心怀异志,欲据江南自立,引薛镠等为谋主,事败, 永王死,薛镠伏诛。薛镠有文才,天宝七(748),曾为太原府交城县令卢竦作墓志。薛谂是薛儆诸子中的一个另类,据《旧唐书.本纪第九》,开元二十七年(739) 夏,鄎国公主之子薛谂在长安城白日杀人,“煮而食之”,被唐玄宗赐死。薛镕事略不详。薛德充孙、曾孙、玄孙三代4人及外姓后辈1人为皇室驸马,也可谓一时显荣。

(3)薛德闻后世(薛怀智、薛怀让、薛怀仁、薛重明、薛重晖、薛侃、薛謇、薛胜、 薛存诚、薛存规、薛庭范、薛庭望、薛庭老、薛贻矩、薛保逊、薛昭纬、薛昭蕴、薛庭杰、薛正表)(51)

薛德闻三子。除《新唐书》提到的薛怀智、薛怀让外,尚有一子薛怀仁(见《薛重明墓志》)。薛怀智,膳部员外郎;薛怀让,怀州刺史;薛怀仁,越王府咨议参军。怀仁早亡,子嗣由其外父家抚育成人。其中一子薛重明(682—727), “弱冠,孝廉登 科”,为进士出身。历任鄂州司仓、秦府户曹、蒲州司法、太常博士、武功令等职,官终夔州都督府司马。后嗣情况不详。另一子薛重晖,某县令。

薛怀让生薛侃、薛謇。薛侃,起家汜水尉,开元九年(721)出为劝农判官,后历为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给事中等职。开元十八年(730)任给事中时,曾受命在京城及关内、河东、河南、河北诸道招募壮勇,对契丹用兵。后官终尚书左丞。后世无事略可载。(52)薛謇,职任咸宁郡长史。薛謇生薛胜。薛胜进士出身,官虽不显(居左拾遗),但擅长文学,所作《拔河赋》,时称“词甚美,时人竟传之”。薛胜生薛存诚、薛存规。

薛存诚有子四人,有事略者薛庭范、薛庭望、薛庭老。(53)长子薛庭范,字辅国,《新唐书》职事失载。单据《全唐文》等资料,在文宗时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宣宗大中年间以考功郎中职出任淮南节度副使;据《唐郎考》,又曾为尚书省左司郎中。薛庭望,字遂之,薛存诚第三子,有相当的学术造诣,曾编著《续(唐)会要》40卷尊(54)。唐文宗时历任美原尉、直弘文馆学士,时称“文学声华,膺丞相之选”,又出任虢州刺史、朗州刺史。在朗州刺史任上,修佛寺,兴佛教,并延请太浮山名僧宣鉴禅师主持佛事,使当地的德山成为全国知名的佛教重地。据《唐郎考》,乂担任过主客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左司郎中等职务,任职时间不洋。薛庭老,字商叟,进士出身,严正有父风。宝历年间任右拾遗,敢于直谏,甚至不惜触怒当政的敬宗皇帝。当时李逢吉专权,煊赫一时,薛庭老因直言敢谏而得罪了李逢吉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被贬为临晋县令。唐文宗即位,入朝任殿中侍御史,兼翰林学士,不久,又转任刑部员外郎, 官终给事中。

薛庭望子薛贻矩(850—912),字式瞻,一字熙用,唐僖宗乾符年间“一举状首,擢进士第”,不仅考取进士功名,还是那一届的科考状元。初任秘省校书,转鄠县尉、集贤校理,又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拜翰林学士,加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又任司勋郎中、祠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唐昭宗乾宁年间历任户部、兵部侍郎,学士承旨。天复元年(901),唐昭宗重用宰相崔胤,意欲一举消灭宦官势力,而薛贻矩却为宦官出谋划策,遭贬硤州司马、夔州司户参军。唐哀宗 天祐初年,宮至吏部尚书、御史大夫,薛庭老子薛保逊,字逊之,巡士出身,为文章好为长编巨著,号称“金刚杵”。又恃才旷物,不为当政者所喜,曾由尚书省某部员外郎贬为沣州司马,后官至给事中。《新唐书》记其职为司农卿,其他资料未见记载, 疑非是。薛保逊一子薛昭纬,字纪化,唐僖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唐昭宗乾宁年间由中书舍人升任礼部侍郎,“贡举得人,文版秀丽”;光化年间乂转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唐昭宗褒扬他的祖薛存诚的直谏之功,又认为他本人“历落开怀“, “精明照物”,再转御史中丞。据同时期的诗人郑谷所作《谷初忝谏坦,今宪长薛公方在西阁,知奖隆异,以四韵代述荣感》一诗,可知薛昭纬还曾官任“宪长”即御史大夫一职。后因得罪权臣崔胤遭贬,卒于磎州刺史任上。薛昭纬性诙谐,有才思,《北梦琐言》记其好唱《綄溪纱》”。同时还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件轶事:“ 唐薛昭纬未登第前,就肆买鞋。肆主曰:‘秀才脚第儿?'对曰:‘昭纬作脚来,未曾与立行第。'由此可知薛昭纬后来也曾“登第”,即考中进士,否则也不会主持科举考试, 另一子薛昭蕴,字澄州,唐末五代著名词人,“花间词派”大家。《花间集》辑录其作品19首。蜀主王衍当政时,曾用为侍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薛昭蕴应即薛昭纬之误,但《花间集》作者多为五代后蜀人士,薛昭纬的履历与此显然不符,故存疑待考。薛存规,官居卫尉卿;子薛庭杰,任右拾遗,桂管支使,祠部员外郎,曾上表反对唐宣宗尊崇道教的行为(55);一孙薛正表,官任左谏议大夫。

(三)西祖之薛昂房。薛昂生薛钦,薛钦生薛馥。事在南北朝时。

1 .薛道实及长孙薛宝积世系(薛道实、薛德儒、薛德音、薛宝积、薛待诏、薛裔、 薛侃、薛弼、薛嗣先、薛顺先、薛常先、薛苍、薛莱、薛莘、薛芳、薛苹、薛膺、薛褒、薛庠、薛齐、薛调、薛苌、薛晤、薛琯、薛枢、薛岘奴、薛词、薛荣先、薛悌、薛伯连、薛仲连、薛季连、薛幼连、薛易知、薛延、薛贡等)(56)

薛馥生薛道实。薛道实隋明时任礼部侍郎、离石郡太守,封临汾公、死后归葬于河东峨嵋原上(在今临猗县北辛乡),据其墓碑篆额“大唐隋故尚书礼部侍郎临汾公薛公碑”,可知薛道实卒于唐朝初年。子薛德儒,嗣汾阴公,官居隋朝济北司马, 入唐,任尚书议曹郎。薛德儒生薛宝积、薛宝胤。薛道实侄薛德音(?一623),活动于隋代至初唐,有文才,与薛收、薛元敬齐名,时号薛氏“三风”。隋文帝时因助魏澹撰修魏史有功,任为著作佐郎。后迫随王世充,任黄门侍郎。王世充军中文书,多出自其手。王世充战败,薛德音因“文檄不逊”而被李世民杀害。有资料称薛德音为道实之子,但《北史》明确记载他是道实 “从子”,并非嗣子,可见所传有误。薛宝积,历任济州、齐州、润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死后归葬河东,墓址在薛道实墓旁。薛宝积生五子,右名传者为薛待诏、薛裔。薛待诏,代州司马、定襄道行军司马。生两子。一子薛侃,《新唐书》记作陕州司马,但其孙薛苹先庙碑及其曾孙薛琯墓志则记为卫王记室、太子司议郎,赠太常少卿,可正《新唐书》之误。一子薛弼,滑州刺史。薛侃生三子,分别为薛嗣先、薛顺先、薛常先。薛嗣先活动于唐玄宗时期,为皇室的“懿亲”、“姻亲”,曾因此受到玄宗长兄宁王李宪的推荐,后官至卫尉少卿。子薛苍,任光禄卿、驸马都尉。查《新唐书.诸帝公主》,未有公主嫁薛苍的记载。但唐传奇《霍小玉传》中有“长安中有媒氏鲍十二娘,薛苍驸马青衣也”之语,薛苍为驸马当是事实。薛顺先能诗,曾与杨国忠为同僚,杨国忠为相后,想提携他,赋诗谢绝,官终奉先尉。薛顺先前夫人为唐代宗姨母许国夫人吴氏,生二子二女,二子薛莱、薛莘兄弟都官至赞善大夫;继夫人裴氏,生薛芳、薛苹。薛芳长期任河东节度使文职僚佐,后 官至秘书丞。薛苹先任长安令、虢州刺史等职,唐宪宗初年,转任湖南观察使,元和三年(808)正月转任越州刺史兼浙江东道观察使,元和五年(810)又为润州刺史兼浙江西道观察使,加御史大夫,累功封河东郡公(57)。薛苹为官守法,关注民生,生活 简朴,不闻声乐,所得俸禄,常分散给亲属朋友,而身无余财,70岁任左散骑常侍时主动退休,受到时誉好评。74岁病故,赠工部尚书。薛苹亦有诗名,《新唐书》记述他“于文章中长于诗”。据《欧阳修文集》记载,欧阳修曾收集到唐大和年间刻写的薛苹《唱和诗》一组,其中有冯宿、冯定、李绅、灵澈等诸名家为薛苹所作的和诗, “然诗皆不及苹”,可见薛苹的诗作具有相当水平。薛苹五子,知名者为薛膺、薛褒、薛庠、薛齐。薛膺,又称“薛二十三”,同时期的诗人姚合曾为作《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一诗。早年曾任河南府洛阳县尉,唐文宗时任右补阙、内供奉,又为工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约大和九年(835)左右出任婺 州刺史。薛膺能文,任职洛阳县尉时曾为其堂兄薛晤撰写墓志铭。薛褒,字鲁志,曾任左司员外郎、度支郎中,据《吴兴志》,唐武宗时曾任安州刺史,会昌六年( 846)8月转任湖州刺史,卒于湖州。薛庠,字蒙志,事略不详。但据《新唐书•李宗闵传》,长庆四年(824)李宗闵以中书舍人职主持贡举考试时,“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世谓之玉筍。”考之时间,正与此薛庠相符,由此可知薛庠曾中进士。薛齐,唐文宗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判官,大和四年(830),兴元军发生叛乱,与节度使李绛等同被杀害(58)。

薛膺子薛调,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懿宗时历任户部员外郎、驾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暴卒,赠户部侍郎。薛调是唐代传奇小说作家,有作品《无双传》传世。其他作品还有咸通十二年(871)奉敕所作的《大唐故韩国夫人王氏赠德妃墓志之铭》等。薛调不仅才学过人,而且相貌堂堂,颇有器量风度,深受时论所重。《唐郎考》记述他“美姿貌”,时称“生菩萨”。《唐郎考》记述他曾拜谒当时的名士刘允章,刘允章“倒屣出迎”,又“去而复留者数四”,薛调在士林中的威望影响由 此可知。

薛常先,官任太子少詹事,授正议大夫。子薛苌,任江陵少尹,授朝散大夫。薛苌后世《新唐书》未载,但据相关墓志资料,可确认者三人。长子薛晤,字正言,“年未弱冠,明经登第”,为科举出身。历为太子典膳丞、晋江尉、上饶尉、谷城县丞、阌乡县尉等地方官员,又授大理评事,官终江西观察推官、宣德郎、监察御史里行,授骁骑尉。一子薛琯,字德璋,唐宪宗朝曾任岭南观察支使试大理评事,卒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一子薛枢,事略不详。薛晤子小字岘奴;薛琯子薛词,小字瑛郎,事略均不详。

又有薛侃侄薛荣先,《新唐书》未记职务。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曾任长安尉、万年尉,又任监察御史。新、旧《唐书》分别记录了他在任履职的事例一则,特别是《旧唐书•王鉷传》记载他在万年尉任上搜捕邢縡的情景,语颇生动。

薛裔孙薛悌,《新唐书》仅列其名,未记任职。但据《全唐诗人名汇考》一书记载:“《宝刻丛编》卷十河中府:‘《唐赠文部郎中薛悌碑》,唐国子司业苏预撰…… (《集古录目》)。’”又据《金石录》记载,该碑出于天宝十三载(754)二月。由此可推知,薛悌在唐玄宗年间曾被封赠为文部即吏部郎中。薛悌四子,曰伯连、仲连、幼连、季连。其中薛伯连,曾任昭应县令,后官至河东尹;薛季连,任工部侍郎。薛季连能文,有作品传世。薛幼连虽官名不显,仅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但他的三个儿子却皆享大名。如长子薛易知,职任慈州刺史;次子薛延,官至凤翔少尹;幼子薛贡,为左司员外郎,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又曾为监察御史。

2.薛道实孙薛宝胤世系(薛宝胤、薛续、薛纯、薛绚、薛绘、薛紘、薛缙、薛缣、薛恒、薛懋、薛钧、薛麟、薛弁、薛承规、薛承矩、薛謇、薛凝、薛茂宏、薛謇女、薛羽、薛珏、薛弘庆、薛存庆、薛耽、薛同、薛又、薛顶、薛顶女、薛丹、薛戎、薛拥、薛放、薛鲁鲁、薛沂、薛洽、薛寿弘等)(59)

薛宝胤,历任尚书郎、雍州司马、邠(或作豳)州刺史,《新唐书》记作少府少监。薛宝胤生子九人,皆有名位,此处择其要者七人。

长子薛续,授朝散大夫,任雍州富平县令;薛续子薛恒,授朝

请大夫,任太府寺丞;薛恒子薛懋,职为宣议郎、曹州乘氏县尉。(60)薛懋一子薛钧,擅文学,有《唐故翊麾副尉置同正员

骑都尉薛君塔铭》传世。(61)领由这篇作品的题记可知,薛

钧在天宝年间曾任职右监门卫长上。

次子薛纯,任职秦州都督,善书法,学欧阳询草书,张怀瓘《书断》中评价说 “效欧草,(但)伤于肥饨”。子薛麟,唐睿宗时曾为殿中丞,受命出任陇右道宣劳使,后官至仓部郎中(62)。第三子薛绚,任好畤令。孙薛弁,曾任水部员外郎,后宫居江州刺史薛弁主要活动的时期当在唐肃宗、代宗两朝,大历二年(767)曾入淮南节度崔圆幕府,时为水部员外郎;约大历四、五年(769—770)任职江州刺。与同时期的诗人如刘氏卿、皇甫冉等多有交游,因排行笫六,时人多称之为“薛六”(63)。

第五子为薛绘,“有隽材,刺二郡金、密、绵,皆以治闻。累绩至银青光禄大夫, 封龙门侯”(64), 又曾为祠部郎中,,有子二,分别为薛承规、薛承矩。兄弟二人都曾与诗人刘长卿交游,刘长卿为作《使还七里瀨上逢薛承规赴江四贬官》、《送蜂承矩秩满北游》等诗篇,承规任职不样,承矩官终大理丞。薛承矩子薛謇(708—775),历任主簿、县尉、监察御史行京兆水运使、侍御史、殿中内史、检校户部员外郎兼御史淮南军司马、驾部郎中、泗州太守加御史中丞等职。官终福建都团练观察使,赠右散 骑常侍。在福建任职时,尊重当地民族习俗,“五州民咸悦”,收到很好的施政效果。子薛凝,开成年间任平卢从事;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有“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名列泉州开元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题名,或即此人。薛謇“季子茂宏”,在薛賽死后,“以诸侯礼仪返葬故里蛾眉原”。薛謇长女, 为唐代诗人刘禹锡之妻。第六子薛紘,曾任仓部郎中、金部郎中、主客郎中,官终蒲州刺史,《新唐书》记作华州刺史。薛紘诸子中知名者有薛羽、薛珏。薛羽在开元、大宝间曾任邠州刺史、新平太守,“安史之乱”初,因弃城不守,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被唐肃宗诛杀(65)。据《唐郎考》,薛羽也曾担任主客郎中一职。薛珏(约719—792),字温如,早年因门荫入仕,历任乾陵台令、太子中允兼渭南尉、昭德令、楚州刺史兼营田使等职务。在楚州刺史任上,废除苛政,得罪了权贵,被贬为硖州刺史、陈州刺史。又因任职色,多次受到举荐,升任中散大夫兼御史大夫、汴宋都统行军司马。不久,又任汴州刺史、河南尹,入朝任司农卿。贞元五年(789),拜京兆尹。薛珏性格刚正严明,熟知法理,又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深受好评。后因事贬为太子宾客,贞元八年(792)死于岭南节度观察使任上,时年七十四,赠工部尚书。

薛珏一子薛弘庆,曾任河中府少尹,在职时整理兵部尚书李绛(66)的传世药方,作《兵部手集方》。另一子薛存庆,字嗣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历任御史、太常寺协律郎、兵部郎中,再升迁为给事中,敢言直谏。出任幽州节度使,病死在任上。“薛存庆子薛耽,字敬交,唐文宗开成五年进士,历为侍御史、中书舍人、东川节度使,唐懿宗咸通元年曾主持贡举考试。(67)据《唐代墓志汇编》,大中年间有“宣武车军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绯鱼十袋”薛眈,为亲家翁、颍州颍上县令李公度撰墓志铭,两人同时、同姓,名字同音异形且十分接近,当为同一人物。

第七子薛缙,唐玄宗开元年间职任华州长史,在任时曾陪侍许国公苏颋等祭祀华山。后官至庐、和二州刺史。(68)

幼子薛缣,薛戎墓志及神道碑皆记其任职河南令,赠给事中;《新唐书》记作金部员外郎,《唐郎考》也有其任任金部员外郎的记载。因河南县为京县,县令秩五品, 金部员外郎秩六品,则其由员外郎外郎迁任河南令为职,故他的最终任职当为河南令。薛缣子薛同,曾任湖州长史,赠刑部尚书。薛同五子并有令名。关于薛同的五子,《新唐书》记为薛乂、薛丹、薛戎、薛放、薛朗,而四人的职务分别为温州刺史、庐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江四观察使;元稹在薛戎神道碑中说: “乂终郎,丹终宾客,拥终御史,公(薛戈)实刑部府君第某子,今尚书兵部侍郎、集贤殿学士放于公为季弟。”则五人的排序依次似应为薛乂、薛丹、薛拥、薛戎和薛放;与元稹同时的韩愈所作薛戎墓志铭却说,薛氏五兄弟中“达者四人”,薛戎“于伦次为中子”,五兄弟的次序与元稹所次又似不同;《旧唐书》则说“(薛戎)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诸说对兄弟五人的姓名、年岁、职务等记述不一,此处有必要予以辨正。

长子为薛乂,次子为薛丹,名讳、次序都无争议。薛乂(?—819),据《新唐书》记载曾职任温州刺史,同时期的权德舆也曾作《送薛温州》一诗,所以薛乂担任过温州刺史自无可疑。“乂终郎”说的应该是其最后官职,即担任尚书省某部的“郎 中”一职,但未见其他佐证,具体职务已不可详查。而薛乂在历史上之所以知名,实则是因他的一个历史污点:唐宪宗元和年间,勅廷征讨淮西蕃镇吴少诚,以薛乂为粮料使。薛乂工作失职,却将责任推卸给属官张正则。张正则为此受到责罚,以至积 恚而亡;但薛乂却免受处分,因而被时议所讥。值得一提的是,与薛乂发生纠葛的张正则,其子张知实迎娶的恰恰是薛氏之女。据张知实墓志,“夫人河东薛氏,皇蓬州刺史顶之女”。薛顶传世及事略不査,但同时期的薛瑚房就有薛顼出任过蓬州刺史一职,“顶”、"顼”二字字形接近,薛顶也可能为薛顼之误。但据毛阳光先生《〈唐刺史号全编>新补订》推断,薛顶任蓬州刺史当在唐文宗年间(826—840 );而薛顼为薛滔从孙,薛滔第六女薛妃,、即薛顼堂姑在开元十六年(728)就嫁给废太子李瑛,已经成年,则薛顼的生年不应晚于唐玄宗天宝之后,到了唐文宗时至少已有七八十岁高龄,此时再出任刺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应该是两人先后担任同一职务。事实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考查。次子薛丹(?—821 ),《新唐书》记作庐州刺史,元稹以为“终于宾客”。宾客者,即太子宾客之简称也。据《新唐书.百官志四上》之“东宫官”条:“太子宾客 ……正三品”,即薛丹的最终任职可能为太子宾客。元稹的记述是否属实呢?我们 可以参考另一则资料即《河东薛氏殇子(鲁鲁)墓志铭》。墓志载:“鲁鲁,故太子宾客第二男也。” “宾客”卒于长庆元年(821),而薛戎神道碑的铭文中说“前年(819)孟亡,今年(821)仲死”,可知他的哥哥薛丹死于同年,时间上相符。“宾客”死后,“归于偃师之先茔”,鲁鲁“祔于宾客之左廿步”;而薛戎,亦“葬于河南偃师先人之兆次”,埋葬地点一致。几相对证,则鲁鲁为薛丹之子自当无疑,且薛丹官终太子宾客也当无疑。同时,由鲁鲁墓志,我们还可以得知薛丹更多的信息:贞元 十四年(798) “佐徐”,即担任徐州长史;元和三年(808) “刺洋”,即任洋州刺史;长庆元年(821)以太子宾客职“分曹于洛”,同年病故。同时,根据薛戎神道碑的铭文所记“祉延于公,有浙之东,仲氏临汝,季氏南宫”一语,还可断定,约在薛戎担任浙东观察使时(817), “仲氏”即薛丹还曾担任过临汝郡即汝州刺史。但有关资料均不见薛丹曾为庐州刺史的记载,或为误记。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一文中提及父亲柳镇生前的好友中,薛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并说薛丹为“同郡人,至尚 书郎”。但薛同之子薛丹活动于柳宗元同时,卒年还在柳宗元之后,不可能与他的父亲为友;职务也不相符,所以两个薛丹应属同乡同名者。薛同诸子中名声最大的是薛戎、薛放。薛戎“于伦次为中子”,应为第三子,薛放为“季 弟”,应为第五子。二人事略均载入两《唐书》。薛戎(747—821),字元夫, “少有学术,不求闻达”,隐居于毗陵的阳羡山。贞元八年(792)受江西观察使李衡引荐,入为幕府从事。李衡迁任,又受其继任者齐映征辟。齐映死后,湖南观察使李巽、福建观察使柳冕竞相征召,争执不下,最后由皇帝仲裁,判从柳冕。历任殿中侍御史、代理泉州刺史。因不阿从柳冕获罪,一度遭囚。恰逢柳冕病死,才得以放归。永贞元年(805),阎济美继任福建观察使,任用他担任了观察副使、团练副使。元和四年(809),征拜为尚书刑部员外郎,后又出任河南令,衢、湖、常三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迁任越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浙东、浙西观察使等职,所到之处都有突出政绩。“(薛)戎检身处约,不务虚名,俸入之余,散入宗族……人无讥焉。”长庆元年(821)因病辞官,同年亡故,赠左散骑常侍(69)。薛戎二子,一子薛诉,一子薛洽。《唐郎考》有薛诉,曾任祠部员外郎,又为度支郎中,或即此人(70)。

薛放(?—826 ),进士出身,性格端正宽厚、寡于言辞,而处事干练敏捷。历任试大理评事、右拾遗,又转任水部、兵部员外,兵部郎中等职。宪宗在位时“求端士辅导(太子李恒,即唐穆宗)经义”,选中了薛放,任为太子侍读。穆宗继位后,十分信任薛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欲作为相,薛放坚辞不受。被任为工部侍郎、集贤学士,又改任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升迁礼部尚书。薛放惜老怜贫,赡养了同族孤寡数百口人,以至于俸禄不够家用,因此请求外放,宝历二年(826)卒于江西观察使任上,谥号为“简”。薛放长期在尚书省任职,因此薛戎神道碑铭中又有“季氏南宫”的话。南宫,就是尚书省的别称。五兄弟中的另外一人,《新唐书》记为薛朗,并记为薛同第五子,职未载;元稹记为薛拥,说他“终御史”。同时元稹文中还有“(薛戎)两弟相继举进士”之说,综合各种资料,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墓志或神道碑均作于墓主人同时,记载应更可 信,故名讳当做“薛拥”为是;其二,薛拥应该排行第四,曾中进士;其三,薛拥官终御史,不论是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还是侍御史,秩皆不过六品,“达者四人”应将他排除在外;第四,《新唐书》又记载,薛朗曾孙薛寿弘,官居合州刺史,也应作薛拥 曾孙为是。

(四)西祖之薛庆房(薛仁轨、薛仁惠、薛思贞、薛记、薛忻、薛和、薛思行、薛昭、薛晃、薛晟、薛逵等)(71)

薛庆传薛隆宗,隆宗传薛仲玉,事在南北朝时。

薛仲玉玄孙辈,有薛仁轨、薛仁惠兄弟。薛仁轨,官居虞部郎中,生两子。一子薛思贞,为鄆州刺史;一子薛记,为绛州刺史薛思贞子薛忻,《新唐书》作侍御史,但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又任监察御史及殿中侍御史兼内贡奉。薛记子薛和,任职尚书左仆射。薛仁惠子薛思行,《新唐书》记载其职务为右金吾将军,而据其他资料,神龙元年(705),张柬之发动复辟李唐王朝兵变时,有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协从,当为此人。唐德宗大封功臣时又作左卫将军、河东郡公。薛思行子薛昭,唐睿宗时任太子中允, 阿从太平公主意旨,反对宋璟、姚元之等废黜冗员“斜封官”的正确主张,后官居普州刺史。薛昭孙薛晃,为邓州刺史;薛晃之子薛晟,官居御史大夫。薛晟生薛逵。査诸史料,唐宣宗大中年间,有陇州刺史防御使薛逵,在任时曾修筑陇州安戎关,后升任秦州刺史、天雄军节度使兼秦成两州经略使。姓名、时间皆符,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另,唐初薛元敬一子亦名薛逵但在时间上应该与宣宗时的薛逵无涉)。

(五)西祖支裔薛贞(薛贞)

薛贞,字君幹,活动于隋末唐初。其墓志自称称为“薛懿之庙裔……薛兴之后胤”,应为西祖后人,但传世不洋。李渊起兵太原时,投募从军,授上护□(为当上护军)、朝散大夫,卒于高宗龙朔三年,享年80岁。

二、南祖一脉人物事略

薛氏南祖一脉在北朝一代炜炜煌煌,其功业实氏足与西祖一脉并驾齐驱。但是到了北朝末期,薛安都、薛真度两兄弟所开创的足以令人瞩目的家世却悄然无迹, 个中原因目前而尚无一个合理的解释。有幸的是,到了隋唐之际,薛安都的后人重新兴起,续写了先辈的辉煌,特别是薛仁贵以及后人的绝地反弹,将这一支脉的历史彰显到了极致,他们以其绝世的武功,开创了家族发展的新气象。(一)薛仁贵世系(薛轨、薛仁贵、薛讷、薛慎惑、薛楚玉、薛畅、薛徽、薛直、薛揖、薛抃、薛坚、薛幹、薛光、薛洽、薛洽女、薛雄、薛岌、薛鳄、薛嵩、薛择、薛平、薛云石、薛昌朝切、薛贻谋、薛昌旅、薛昌期、薛昌宗、薛皐、薛宜僚、薛从、薛庸、薛文绍、薛敖等)(72)关于薛仁贵的籍贯,有关史料多见其为绛州龙门人,更说他“以田为业”,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但在关于薛仁贵最早的文字资料中,薛仁贵却被认为是万荣人。这一说法源于唐代苗神客所撰的《薛仁贵碑》(73):“公讳礼,字仁贵,河东汾阴人也。”而认为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的史料,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多出现在200年之后的五代、北宋时期。退一步讲,即使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龙门只能算作薛仁贵的居住地,而不能作为其祖籍地。笔者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其一,《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以薛仁贵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并明确勾勒出其传承世替,即薛安都——薛道龙——薛荣——薛仲孙——薛衍——薛轨——薛仁贵,他的父亲薛轨,据载曾任隋朝襄城郡赞治。历代史家对此均不持疑。薛安都堂弟薛真度与其妻孙氏,“合葬于司州河东汾城之北”,即今万荣县裴庄乡东孙石一带,所以万荣无疑是南祖一脉也即薛仁贵的祖茔所在地。其二,《旧唐书》关于其子薛讷、其孙薛嵩的传记,均称他们为“绛州万泉人”;薛嵩神道碑同样称薛嵩为 “河东万泉人”,并说他们家族“其源夏车正,汉大夫之后”,说明薛仁贵家世与万荣薛氏同源同流,且其后代更多定居于万荣。其三,薛楚玉曾被封为汾阴县男,如果没有其先世与万荣县的渊源关系,在万荣薛氏坐大的有唐一代,这是绝对不会被允可的事。这种处置恰恰可以看出薛仁贵家世与万荣县的关系,其四,龙门(今河津市)与万荣仅隔一条汾河,“ 一韦可航” 薛仁贵或其前辈从万荣迁徙到龙门非常便利。事实上,从南北朝开始,龙门已经成为万荣薛氏迁出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和万荣薛氏后裔活动的一方重镇,因此,将薛仁贵归于万荣薛氏,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薛仁贵(648—720),名礼,以字行,唐代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军事家。贞观末年, 唐太宗亲征辽东,薛仁贵应募投军,骁勇善战,因功封游击将车、云泉府果毅征尉、右领车郎将。唐太宗对薛仁贵的表现非常满意,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唐 高宗显庆三年(658),薛仁贵随程名振征讨髙丽,与高丽守军战于贵端城、横山、石城,每战皆捷。最后在黑山击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平定高丽。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龙朔元年(661),以铁勒道行军副总管之职率军姓突厥于天山,薛仁贵在阵前连发三箭,射杀其“骁健”三人,九姓突厥10余万人畏而请降, 一挙消除了边患。士兵们兴奋地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乾封元年(666),髙丽泉男建作乱,高丽国|王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又派薛仁贵率军救援高丽,连下高丽南苏、扶余40余城。又与李勣会攻平壤,高丽降服。因功封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唐高宗命薛仁贵以安东都护的官职留守平壤,薛仁贵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上,保障了高丽士民安居乐业,受到当地民众爱戴。朝鲜族至今尚白,据传就是为了纪念“白袍将军”薛仁贵。咸亨元年(670),吐蕃进犯,薛仁贵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之职率车反击,因副将郭待封违令, 导致战局恶化,兵败被免。“不久重被起用,历任鸡林道总管、瓜州氏史、右领军卫将 军、检校代州都督等职,曾率军在云州大败突厥。683年卒,享年70岁。赠左骁卫大将军。薛仁贵不仅以力战知名,也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657年,苏定方奉命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薛仁贵献策分化敌人,收到奇效;《全唐文》收录薛仁贵致新罗王的国书一文,不卑不亢,也颇有上国风范。

薛仁贵子5人,知名者为薛讷、薛慎惑、薛楚玉。

1.长子薛讷世系

薛讷(648—720),字慎言(有资料说字丁山,有误),以蓝田令入仕,在任时曾抵制酷吏来俊臣的非法行为,受到好评。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突厥进犯河北,薛讷被任命为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率军备边。临行向武则天献策,表现出一 定的政治韬略,后又历任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职,镇守边关20余年,累有战功。“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记载,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 此为标志,一个影响中国历史200余年的新官职——节度使就出现了、薛讷实是中国历史上封为节度使的第一人。玄宗继位,以薛讷治军有方,对他非常器重,命他兼任和戎(今山西大同)、大武(今山西代县北)等军州节度大使,进而任命他为同紫微黄门三品,成为一朝宰辅。开元二年(714),薛讷率军6万出击契丹,不听谏言, 孤军冒进,导致全军覆没,被免为庶民。薛讷任宰相一职不过数月。同年8月,吐蕃10万大军进攻临洮,薛讷以代理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之职率军抵抗,连战皆捷,大破吐蕃,被任命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74)

开元三年(715),又任凉州道镇军大总管、朔方行军大总管,在任时解除了东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不久致仕。720年卒,时年73岁。赠太常卿,谥号“昭定”。薛讷多胆略,史载其“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有三子。一子薛畅,曾因薛讷功授朝散大夫,官终左羽林将军,有资料记为左羽林大将军。一子薛徽,《新唐书》记为左金吾将军,但据《全唐文》等资料,唐玄宗时曾任左监门卫中郎将;开元中,在并州设立天兵军节度使,擢任节度副使;据《广清凉传》, 又曾为代州都督。另一子薛直,历任绥州刺史、胜州都督。

薛徽一子薛揖,唐德宗贞元年间为相州刺史;另一子薛抃,任歙州刺史。

薛直一子薛坚,任邢州刺史;另一子薛幹,为洛州刺史。

2 .次子薛慎惑世系

薛慎惑,官任司礼主簿,职虽不显,但颇有才名,有诗作传世。子薛光,官任绵州刺史,赠礼部尚书。薛光生二子,一子薛洽,任洛州刺史、卫尉卿,授银青光禄大夫。一子薛雄,任卫州刺史,安史之乱后,被割据河北的藩镇军阀田嗣昌刺杀。薛洽女嫁于坊州中部县令柳耸,有墓志。

3.第六子薛楚玉世系

薛楚玉(约669-734),字瑶,《新唐书》记为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但据其子薛嵩神道碑及其他资料,薛楚玉曾任云麾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开元十八年 (730)曾出任范阳、平卢军节度使,732年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摄节度使,兼御史中丞,封左、右羽林大将军,赐爵汾阴县男。在职期间,契丹可突干率兵袭扰幽州,薛楚玉派兵应战,兵败被免。死后,赠凉州都督;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再赠太子太傅。薛楚玉生五子,知名者有薛岌,曾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任右金吾大将军;薛鳄,安史之乱中曾任叛军常山太守,并代理恒州刺史,战乱结束,又为相卫节度使、 太子少师;而尤以薛嵩最为知名。

薛嵩(约717—772),字嵩,唐代中期名将。史传记载其“有膂力、善骑射”,“落拓不事家产”。早年随父投军,立有战功,并曾宿卫皇宫。“安史之乱”中一度参加叛军,为安禄山麾下骁将。代宗宝应元年(762) 11月,在唐朝和回纥联军强大的 攻势下,战局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时任史朝义邺郡节度使的薛嵩见大势已去,遂以所领的相、卫、洺、邢四州及“所部精甲三万,成县冊”归降朝廷。此举一举改变了官军与叛军对阵的形势,薛嵩也因此被任为相州刺史,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封高平郡王。薛嵩归顺后,奉职勤勉,在任时 “训农、养卒、平税”,颇有成效,并在牵制河北藩镇、稳定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封平阳郡王,大历七年(772)冬病故。薛嵩死后,朝廷为了稳定河北局势,于775年相继任命了他的一批同族子弟到河北任职,除上述之薛坚、薛雄等外,尚有薛择。薛择家世不详,任职为相州刺史。薛嵩子十人,《新唐书》记为十一人。知名者如次:次子薛云石,任监门将军;第三子薛昌朝,唐宪宗时任德州刺史、保信军节度使,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乱,攻占德州,薛昌朝一度被囚,后放归,唐穆宗长庆年间被任命为绛王傅(75);第四子薛贻谋, 进士及第,贞元年间曾任昭义节度使掌书记,后任兵部侍郎;第五子薛昌族,历任陈州、宁州刺史绛王府长史(76);档第六子薛昌期,《新唐书》记作仪州刺史兼侍御史,而据《全唐文》,任职为右武卫将军,因事贬丹王府长史(77);第七子薛昌宗,为庐州长史;第十子薛皋,任贝州长史。而其中尤以长子薛平位高名显。薛平(约760—836),字坦途。12岁时,就担任了磁州刺史。薛嵩死后,其部属企图拥立薛平作乱,薛平力拒不就,潜归回朝,历任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右卫将军,又出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以善于理政知名。升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使。在滑州刺史任上,兴修水利,消除了滑州的水患。元和七年(812),唐宪宗发动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争,薛平以左龙武大将军等职务参与其事,建立战功。在滑州六年后,入朝为左金吾大将军。不久,复任郑滑节度观察使, 又任平卢军节度、观察等使,并兼管新罗、渤海两蕃事务。长庆元年(821),因平定棣州叛乱,升任右仆射,进封魏国公。薛平任平卢节度使六年,施政清明,被誉为当时节度使第一。宝历元年(825 ),归朝任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又任检校司空兼河中绛隰节度观察使等职。镇守河中六年,加封为太子太保,徙韩国公。以司徒致仕,死后赠太傅。

薛平子数人,《新唐书》记为八人,但据《薛氏族谱》等资料,当不止此数。其中第五子薛宜僚,会昌中任左庶子,擅文学,现存诗2首。第六子薛从(约806一872),以父荫入仕,累任

汾州、濮州刺史,在职时兴水利、备赈荒,施政有方,升将作监,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封河东县子。卒于咸通十三年(872),赠工部尚书。第9子薛庸(812—879),曾任右龙武将军,封河东男。

薛云石一子薛文绍,任蜀州司马。一子薛敖,为乡贡明法。《新唐书.宰相世系》还记载,薛嵩五世孙,有夏州都督薛岑,疑与西祖薛瑚房中薛逸五世孙薛岑混同,故不取。

综上所述,南祖一脉自薛仁贵在初唐崭露头角至薛庸879年亡故,其家族的传承发展几乎与唐王朝初相始终。

(二)薛士通世系(薛士通、薛颖、薛䪱、薛文休、薛登、薛安期、薛冠先、薛齐坚、薛悦、薛丹、薛向等)

薛世通世系,本于薛安都之孙薛伯孙。伯孙传薛邦,薛邦传薛翱,前文有传。薛翱生薛士通。

薛世通是活动于附唐两朝的一名军事将领,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任职鹰扬郎将。618年,炀帝权臣宇文化及制造江都之乱,弑杀隋炀帝。薛士通与乡人占据常州自立,并于次年投靠唐朝,拜东武州刺史。辅公祏部将西门君仪等进犯常州,薛士通率兵拒战,取得大捷。辅公祏起义平定,累功授上大将军、判苏州总管,封临汾侯、上柱国。又历任海州、泉州刺史,贞观初,卒于泉州刺史任上。赠使持节,都督越、婺、卫、 温、台、福、泉、建八州诸军事,越州刺史。薛士通娶河东张氏,生薛颖、薛䪱、薛文休、 薛登等数子,有那略者为薛颖、薛文休、薛登3人。

薛颖(629—695),薛士通子。历任齐州祝阿县令、和州乌江县令,后征为左补阙,历任祠部员外郎、观正殿待制等职,授朝散大夫。695年,其母武城夫人张氏亡故,薛颖为作墓志铭,叙事翔实,为感真挚,但仅完成序言部分,自己也不幸病亡。薛颖担任祠部员外郎之事,亦可参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薛文休(648一714),字仲良,薛士通第五子。历任杭州参军、亳州司兵、宋州司户、扬州隶事参军、洛州司士参军、密县令、润州司马、濮州长史等职,授正谏大夫,封爵稷山县男,官终集州刺史。薛登(650—719),薛士通第六子,木名谦光,为避太子讳,晚年敕赐,改名薛登。初任阆中主簿,武后天授年间任左补阙,累迁给事中,不畏权势,直言敢谏。长安四年(704)任常州刺史,防范朱大目叛乱有功,转刑部侍郎,尚书左丞,睿宗景云年间擢拜御史大夫。因得罪太平公主,贬为岐州刺史。后迁任太子宾客,转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昭文馆学士,封河东郡开国公。开元初,任东都留守,又转太子宾客。晚年因其子坐法,放归田里。开元七年(719)卒,赠晋州刺史。薛登是唐代知名文学家之一,撰《四时记》二十卷。现《全唐传》存诗一首,《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薛文休三子,长子薛安期,任京兆府布政府左果毅都尉,次子薛冠先、三子薛齐 坚职事不明。

薛登已知有两子 。一子薛悦,曾任职千牛卫,因受到弹劾,导致薛登被免官;另一子薛丹(703—754),字化成,历任同州兵曹参军、太子典膳丞、左司御率府长史,官终华阴郡司兵参军,授任城县开国男。天宝十三年(754)亡故后,侄子薛向为其撰墓志铭。

薛士通及其子薛登,《旧唐书》均作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还被认为是鲜卑族人。但据近年岀土的《薛士通妻张氏慕志》、《薛文休墓志》、《薛丹墓志》等墓志资料,可证史传资料之讹误。薛文休塞忐叫确称自己为“河东汾阴人”, 薛安都为其六代祖。但薛丹墓志则自称为“河东闻喜人”,何以出现这种偏差?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外乎两种。一,这一支的后人曾迁居于闻喜;其二,这一支裔长期生活于南方,或竟如《旧唐书》所载,生活于常州义兴,河东地区只是其祖籍地,因历时久远,后人出现了误记。但以上三通墓志的出现,薛士通及其后人作为万荣薛氏南祖一脉的身份确认无疑。同时,由薛世通妻张氏墓志中的一段话:“大门及大门殷太夫人并薨,在隋代,夫人不及门箕箒之礼。然于大忌祠祀,恒矜严若存, 虽古人之事生,不是过也。”我们还可以确认,薛士通世系与薛氏南祖的另一支系仍保持者联系,但这一支系的具体情况如何,有没行可能就是同样活跃在唐代的薛仁贵世系,已不可考察。

(三)薛安都的其他后裔(薛伯琳、薛敏济、薛操、薛胐、薛南金、薛兼金等)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薛安都后人除薛仁贵一房外,在隋唐时期尚有其他一些知名人物。如薛安都四世孙薛伯琳,任静州刺史;薛敏济,任左金吾大将军。五世孙薛操,亦为静州刺史。薛操生薛胐,某县令;薛胐生薛南金、 薛兼金。薛南金历任宋州宁陵县令、秘书监著作郎,后世出任苏州别驾,时在唐玄宗时。担任著作郎任时,曾与左散骑常侍刘冲等人共同刊定皇家普牒《系录》。薛兼金,历任司勋员外郎、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开元年间转任普州刺史。(78)

三、北祖一脉的人物及事略(薛守一、薛承烈、薛良霄、薛伟、薛玉叙等)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薛氏北祖一脉在历史的发展实处于存亡续绝的困境之中。一直到了2004年唐代薛伟墓志的发现,才使研究者产生了犹如在黑暗的隧道中穿行,已近于绝望,而终于看到了 一线光明的感觉。“据薛伟墓志,他们为北祖一世祖薛开之后,至薛伟已达二十余代(因墓志,漫漶不清,仅能识其大略),且在长期生活于河东地区,为汾阴人。薛伟(783—856),字虚受,贞元十九年(803)“明经及第”,考取了功名。后历任桐庐县尉、方城县令、谯县令等职,卒于大中十年(856)。其曾祖薛守一,曾任唐朝渠州刺史,授朝散大夫;祖父薛承烈,某卫率府兵曹参军;父薛良霄,任济源县令,授上柱国。薛伟死后,其堂孙薛玉叙为作墓志铭,据其题识,为“乡贡进士”,事略不详。

四、其他支脉的人物及事略

1. 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举、薛仁杲、薛仁越等)

薛举(?—618),河东汾阴人,隋末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父辈时迁住金域。薛举魁伟善射,骁勇过人,又富有家财,喜欢结交当地豪杰,因此能称雄一方,为陇西豪强。隋炀帝大业末年,任金城府校尉。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金城令郝瑗募兵数千人,任命薛举为首领镇压起义。薛举与儿子薛仁杲(或作仁果)等趁机囚禁郝瑗,开官仓赈济贫民,发动了起义,并建立政权,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薛举政权汇聚周边的义军队伍,力量不断壮大,继而击败隋将皇甫绾,进占枹罕城(今甘肃境内)。当地的羌族酋长钟利俗率两万人望风归顺,薛举拥众13万,尽有陇西之地。617年,薛举在兰州称帝,又迁都天水,立仁杲为太子,兵力发展到30万众。薛举势力的膨胀,与刚刚在长安立足的李渊集团发生了冲突。618年,薛举令薛仁杲攻扶风,被李世民击败,6月,薛举亲督大军攻打高墌(今长武县北),大败 唐军。唐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皆被俘获,士卒十亡五六,李世民被迫率残部退回长安。薛举乘胜进军长安,不料中途病死,薛仁杲继位。618年8月,李渊派遣秦州总管窦轨讨伐薛仁杲,被仁杲击败,薛仁杲乘胜包围泾州(今甘肃泾川), 射杀守将骠骑将军刘感。唐朝无奈又派李世民为征西元帅,与薛仁杲相持于高墌。薛仁杲性格强悍,善于骑射,骁勇超人,军中称为“万人敌”,但性暴虐,好杀伐,勇而无谋,因此部将离心,纷纷叛离。李世民先釆用疲敌战术,又一举击溃薛仁杲骁将宗罗睺。薛仁杲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押解长安后被李渊杀害。薛举父子割据陇西五年后覆灭。薛举起兵时,其幼子薛仁越也参与其事,被封为晋公、晋王,兼河州刺史。薛仕杲兵败降唐后,薛仁越未见于记载,疑同时遇害。

2. 薛世雄父子(薛世雄、薛万淑、薛万钧、薛万彻、薛万述、薛万备、薛万彻子某等)

薛世雄父薛回,事见南北朝时。

薛世雄(555—617),字世英,河东汾阴人,先辈时寓居敦煌,为隋朝名将。薛世雄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17岁随周武帝伐齐,以军功授帅都督。隋文帝时以战功官封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隋炀帝时,先平定番禺(今广东省)夷、獠之乱,又随驾征吐谷浑,并有战功,升迁为右监门郎将、通议大夫。隋炀帝以其治军严谨、公正廉洁,破格提拔为右翊卫将军。大业四年(608),被隋炀帝委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已降隋)会攻伊吾城(今新疆哈密县)。启民可汗背 约,薛世雄独军深入,突袭伊吾城,取得大捷,因功升为正议大夫。大业八年(612), 任沃沮道将军,与大将军宇文述等率军30余万人,渡鸭绿江进攻高丽,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被炀帝罢职。613年,隋炀帝又一次兴兵北伐高丽,薛世雄重被起 用,任右候卫将军。因杨玄感反叛事件,大军回撤,薛世雄被任为东北道大使,行使燕郡太守职责,坐镇怀远(今辽宁北镇县境)。薛世雄统帅十二郡兵马在这一带北防突厥,南镇高丽,保证了边防的安全。614年,薛世雄随隋炀帝参加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高丽王派使求和,战争结束,薛世雄擢升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不久,声势浩大的隋末农民起义爆发,薛世雄奉命驰援洛阳,在河间地区遭窦建德偷袭,全军溃败,积怒成疾而亡,终年63岁。

薛世雄诸子薛万淑、薛万钧、薛万彻、薛万述、薛万备等,都以骁武知名。

薛万均(?一641),初唐名将。早年与弟弟薛万彻客居幽州,因武艺超群,深受幽州刺史罗艺喜爱。李渊建立唐朝,罗艺率薛家兄弟投靠李渊。薛万均被授予上柱国,封永安郡公,仍随罗艺镇守幽州。618年,窦建德率10万大军进攻范阳,被薛万均设计打败。620年,窦建德再率20万大军进犯,又为薛家兄弟挫败。628年,薛万均以殿中少监职随柴绍讨伐梁师都,万均与万彻兄弟奋力杀敌,击退梁师都邀集的突厥援军,并乘胜包围梁师都盘踞的朔方城。在唐军的强大压力下,朔方军民杀梁师都而降,薛万均因功被封为左屯卫将军。634年,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受命与李靖西征吐谷浑,薛万均任行军副总管。薛家兄弟各领百骑担任前锋,与敌军相遇后,二人率先冲入敌阵,与诸将杀敌数千,薛万均人马都被鲜血染红,勇冠三军。在契苾何力等人的支援下,唐军又打败敌军反扑,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在绝望中自缢身亡。唐太宗下诏迁薛万均为左屯卫大将军。639年,薛万均又随侯君集岀击高昌,高昌国王鞠智盛出降。唐朝在高昌旧地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辖有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薛万均因战功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游芙蓉园,薛万均因保卫工作不力被下狱问罪,竟因此忧愤而终。太宗非常惋惜,令其陪葬于昭陵,以示恩宠。

薛万彻(?—653),薛万均之弟,“筹深行阵,勇冠戎夷”,为初唐名将。早年随罗艺投唐,封车骑将军、武安县公。与兄薛万均助罗艺镇守幽州,有功。入朝以后,任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副护军,深受赏识,被建成倚为心腹爱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战死,薛万彻仍率东宫卫士反抗,杀云麾将军敬君弘和内府中郎将吕世衡等,经髙祖下诏才被迫放下武器,并带领部下逃往终南山。太宗继位,爱其忠勇,多次下谴使召谕,于是归附李世民,任右领军将君。628年,征讨梁师都有功。晋升为右屯将军。630年,随李靖北征,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以功升为右将军,进爵为郡公。635年,再征吐谷浑,有功。母亲去世后,一度丁忧解职。不久被任为右卫将军, 蒲州刺史。在蒲州兴修涑水渠,造福一方。贞观十五年(641),任副将,同李世勣讨伐薛延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在646年扫灭薛延陀,将唐朝版图扩张到贝加尔湖的大漠南北,设置了安北都护府。薛万彻由于战功显赫,改封左卫将军,荫一子为县侯。贞观十八年(644),娶高祖之女丹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右卫大将军,出任杭州刺史,代州都督,再迁为右卫大将军。唐太宗评价说:“当世名将,唯徐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徐世勣、李道宗即不能大胜,也不会大败,薛万彻非大胜,即大败。”而纵观薛万彻戒马一生,竟未尝一败。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任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总管,率偏师三万征讨髙丽国,再次取得胜利。这次战争中, 薛万彻因恃才傲物,仗气凌人,与副将裴行方产生矛盾。归朝后,被裴行方告发说对朝廷有怨气、不忠诚,招致除名流配,后经赦免召回。唐高宗时,任宁州刺史。因卷入房遗爱(房玄龄高阳公主夫)、柴今武(平阳公主子、巴陵公主夫)等人的谋逆事件,653年被处死。薛万彻在军旅生涯中战无不捷,但在处理男女关系时却似乎不解风情。与丹阳公主成婚后,“蠢甚”,公主愤而不理他长达数月。唐太宗知道后, 从中斡旋调解,公主才改变态度,与薛万彻彻“同载以归”,成为一时笑谈

薛万淑,薛万彻长兄。历任右领军将军、营州都督、检校东夷校尉、畅武道行军总管等职,封梁郡公。(630)年任管州都督时,曾参与征讨颉利可汗的战争。东突厥败亡,薛万淑派人说服一向归附于东突厥的奚、室韦等部族归降唐朝。唐王朝从此在 室韦部设立都督府,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薛万淑的开边拓土之功,应该被人铭记。

薛万备,薛万彻四弟,素有孝行。645年,任尚辇奉御,跟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在战场上单枪匹马救下受伤的大将契宓何力,勇冠一时。648年,又跟随阿史那社尔出击西域,勇立战功,擢升为行军长史,并只身说服于阗王归降唐朝,积功为左卫将军。653年,因受薛万彻官司牵连,流配交州,后事未详。薛万述事略不详。

3. 薛敬仁家世(薛敬仁、薛臻、薛玄绎、薛淑等)

薛敬仁,河东汾阴人。据其曾孙女薛淑墓志,曾任隋代河东太守、检校秦州刺史,授存银光禄大夫,子薛臻隋朝京兆万年县令;孙薛幺绎,唐朝邓州录事参军。前文谈到,西祖薛裕一子亦名薛敬仁,唐初历为阆州、渝州二刺史。侯纪润先生认为二者是同一人。但二人所任职务、活动时期与传世情况多不合,所以两人应为同宗而重名。

4 .薛庆绪家世(薛庆绪、薛元嗣、元嗣女薛氏)

薛庆绪,河东人。据隋代《任轨及妻薛氏墓志》,薛庆绪曾任仁州刺史;子薛元嗣 ,为开国侯;任轨夫人薛氏即其孙女。由于于薛庆绪前代传承的情况失载,这就给人物身份确认带来一些困难。但是,从任轨夫人“河东人”的身份界定以及对他们家 族“德业相承,簪缨递袭,师轨雅俗,钦望斯在”的评价中,我们还是可以基本认定他们与汾阴薛氏的关系。以笔者之见,薛庆绪当为万荣薛氏。

5. 薛朗家世(薛朗、薛安、薛卿、薛卿女)

薛朗,河东龙门人。但据其曾孙女墓志,“汤之左相”、“周之诸侯”为其先世, 又说“汾水风云,近出甸郊”,则可断定该家族与汾阴薛氏系出同源,并且是由汾阴迁居龙门的。薛朗曾为隋代颍川太守,袭都昌其公;子薛安,唐海州录事参军;孙薛卿,眉州长史,授朝议大夫。薛朗的封邑都昌县,位于九江地区,历史上曾为南朗萧梁属地;又为袭封,其先辈当有在箫梁为官者,所以薛朗家族极可能出于南北朝时期的薛晖。

6. 薛映家世(薛映、薛芬、薛珙等)

薛映,“河东薛氏”。万荣薛氏为河东郡望,称河东薛氏者,亦即万荣薛氏。据其曾孙女婿唐宁远将军尹大简墓志,薛映在北周时曾任随州刺史。子薛芬,唐代绵州司马;孙薛珙,宋州录事参军。

7. 薛文□(79)

薛文口,“河东薛氏”,隋朝泗州刺史。他的女儿是隋朝名将张须陀之妻。张须陀曾任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等职,在隋末以镇压农民起义而知名,被誉为当时良将。616年,在与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交战时中伏身亡。

8 .薛高士、薛七娘父女

据薛高士所作《汾阴县君薛氏女王氏妻墓志铭》,可知薛高士与墓主人薛七娘为父女关系,且为“汾河之甲门”的万荣薛氏。活动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初年。薛高士名男铣,具体资料不详,但由薛七娘“因父之门阀,制授汾阴县君”之语,可断定要 么薛高士官居高位;要么薛氏这一宗支为皇室姻亲。因县君为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在唐代只有品秩四品以上的后宫妃嫔和正五品之上官员的母、妻才可能封赠,作为官员之女一般不可能得到这一封号。所以或者父亲的官秩很高,法外施恩;或者为皇亲之后,以宗女的身份得封。薛七娘即墓主汾阴县君,嫁与嘉州司仓参军王嘉凤,由铭文所言“尔生三纪,专念一乘”,可推知其卒年约在36岁左右,且崇奉佛教。

9. 薛仁素家世(薛仁素、薛大静、薛铉等)

薛仁素,河东汾阴人。据其孙薛铉墓志,官至右监门将军;子大静,曾任沧州景城县令;孙薛铉,为温王府执仗,开元三年(715)卒,年三十六。

10. 薛贞家世(薛贞、薛政、薛智、薛莫、薛仙童、薛仙鹤等)

薛贞,“河东人也,隋末丧乱,徙居凉州”,其曾孙薛莫墓志中有“河东望族,联冠冕兮”之语,其为汾阴薛氏后裔可以确认无疑。薛贞隋朝时曾任统军。子薛政,隋右金吾卫将军。孙薛智,赠郎将。其家世在薛莫时得以繁盛。薛莫(?—727 ),字武强,唐高宗麟德年间出仕,历任绛州夏台折冲府别将、蒲州奉信府折冲都尉,宿卫皇宫。因参与神龙年间复辟李唐的政治斗争,唐睿宗景云年间授云麾将军、上柱国、赤水防御使,不久,升任左羽林大将军雁门县开国伯,再封开国公。玄宗开元十三年 (725),任少府监,又封镇国大将军押左万骑使。十四年,任右骁卫大将军,降爵闻喜县开国子。开元十五年病故。薛莫二子,一子薛仙童,坊州仁里折冲府折冲都尉、上柱国;一子薛仙鹤,左羽林中侯、闻喜县开国子、上柱国。

11 .薛玄模家世(薛玄模、薛友于、薛嫄)

薛玄模,“河东宝鼎人”。据其曾孙女薛嫄墓志,薛玄模曾任怀州获嘉县令;其孙薛友于,曾为绛州稷山县尉。薛嫄字象元,薛友于之女,嫁与太子典膳丞独孤某为妻,开元二十八年(740)亡故,卒年46岁。

12. 薛德均家世(薛德均、薛膺朝、薛公、薛公女等)

据《大唐故游骑将军河南府洛汹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冯翊郡钳耳府君夫人河东薛氏郡君墓志》,墓主薛氏郡君,“河东人也”。曾祖薛德均,曾任广陵郡六合县令;祖父薛膺朝,任上党郡长史;父薛公,为信安郡信安县令。据《姓氏起源》等资 料,冯翊郡钳耳府是西羌钳耳部内迁到中原的一支力量,从隋代开始“以王后兄弟并改王氏”,也是隋唐之际很有影响的一个豪门家族。从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分析,夫人当出于汾阴薛氏。

13. 薛文立家世(薛文立、薛修裕、薛镜一、薛维翰)

薛文立,河东人也。据其曾孙薛维翰墓志,其家世为“夏车正之遗烈”,且“世禄不汦”,“弈代其昌”,“茂实英声,斯为著族”,可推知属河东望族万荣薛氏家族,但前代传承不可号。薛文立官任青州刺史;子薛修裕,职任抚州司马;孙薛镜一,为汝州龙兴县令,曾孙为薛维翰。薛维翰(707—748),字维翰,开元二十四年(736)“甲科擢第”,中秀才科,出任武进县尉。丁忧解职后,不求仕进,客居于武进,以咏歌酒赋为事,“终篓且贫,不改其乐”,后终老于此,享年42岁。薛维翰是唐代知名诗人之一,墓志铭称其“文章炳绝世之奇,经史擅当时之誉,其新思佳句,有识者谓得古人风焉”。《全唐诗》录其传世作品五首,多系闺怨题材,但作者被记为蒋维翰。关于蒋維翰,有关资料称“蒋一作薛,登开元进士第。诗五首”(48),时间、经历皆与薛维翰相符,可知“蒋维翰”显然系为误记。之所以将薛、蒋混淆,应是因为两字字形相近之故。但薛维翰墓志为进士李怀所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薛维翰在当时士林中的影响,亦足以证实其个人经历的时信度;同时,他的个人经历也恰恰决定了他的诗风及诗歌题材的取向,所以,当将蒋文翰更正为薛文翰为是。

14. 薛取(薛取、薛义忠)

薛取,字薛屯,河东郡人。据其墓志,早年投军,因侍从唐玄宗参与诛灭中宗韦皇后的政治斗争有功,先后担任了合水镇将、同州宣化府果毅都尉、华阴郡怀德府折冲都尉等职,长期宿卫皇宫,迁为左威卫郎将,又升任宣威將军、守右龙武军翊府 中郎将,授上柱国。卒于天宝四年(745),享年88岁。子薛义忠(或薛义、薛忠),事略无载。关于薛取的先世,墓志不载。具体籍贯则称“河东扶余人”。查索资料,河东并无“扶余”这一地名,显然为误记,原因已无法号证。但以笔者管见,“扶余”、“汾阴”发音近似,极易混淆;且薛取卒年距汾阴县改名宝鼎县已经20余载,如果墓志的撰写者不了解这一历史掌故,仅凭发音想当然地摹写地名,便很自然地将墓主的籍贯冠以唐代很流行的“扶余”二字。这种推断也是想当然的臆测,但舍此便是 无更好的解释,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将薛取置于万荣薛氏人物之列。

15. 薛义家世(薛鱼、薛芝、薛知信、薛义、薛光大、薛光俊等)

薛义,字成,河东汾阴人。曾祖薛鱼、祖父薛芝等均无事略可述。父薛知信因薛义功,赠安化郡都督府司马。薛义早年投身军旅,因追随唐玄宗在诛灭唐中宗韦后集团的政治斗争中立功,任绛郡长祚折冲府果毅都尉。在军40年,官终冠军大将军、左龙武军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天宝八年(749)卒,享年72岁。子光大、光俊等,事略不详。

16. 薛真藏家世(薛真藏、薛煜、薛环、薛仲卿、薛巽等)

薛真藏,“河东人也”,据柳宗元所作《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铭》出现的“奚仲仲虺,胡祐不遐”之语,可知薛真藏亦为汾阴薛氏后人,但前代传世不可考。薛真藏曾任工部尚书;子薛煜,任平舒县令;孙薛环,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曾孙薛 仲卿,任大理司直;第四世孙为薛巽。薛巽曾任太常寺协律郎,元和五年,唐宪宗发兵征讨王承宗,薛巽协助粮料使董溪(81)供应大军粮草,乱军抢劫粮料府,董溪与其僚属出逃,薛巽独力支撑,保全了府库安全,名震一时。董溪犯事,薛巽受到牵连,贬连山县尉,鄂州、朗州司户参军,元和十五绊(820)病故。妻崔氏,为柳宗元外甥女。

17. 薛彦家世(薛彦、薛从昇 、薛寂、薛融、薛弘)

薛彦,“其先河东汾阴人。居其曾孙薛融墓忐,薛彦曾历任陪戒副尉、洛州上党府折冲都尉。由府文可知,在唐代西祖一脉中也有薛彦其人,为西祖大房之薛瑚房之后,曾任职某府中郎,大致活动于武则天后期至唐玄宗前期。从薛融的生卒年推算,其曾祖薛彦的生年与之相仿佛,所以两个薛彦虽任职不同,但很有可能是同一人,且西祖之薛彦的后人大多必上军旅一途,又与此薛彦的任职相对应,但由于资料缺乏,尚无从定论。薛彦子薛从昇,任职河南府宜阳府右果毅都尉;孙薛寂,出身将仕郎,官终试郑州参军。曾孙即为薛融。(765—823),曾入学弘文馆,科考擢第。投轮从戒。跻身军旅,官终东都左龙武军副使、定远将军、守左金吾大将军,兼试太常卿。长庆三年(823)病故,享年59岁。有一子薛弘,事略不详。

18. 薛德敏家世(薛诠、薛琚、薛暹、薛洽、薛抡、薛赞、薛道存、薛元度、薛鲁等)

据《唐故承务郎前河南府王屋县丞河东薛府君(抡)墓志铭》及《唐故絳州翼城县令河东薛公(赞)墓铭》两通墓志,薛抡与薛赞二人的祖父人同名,都名薛琚;官同职,都为余姚郡太守;且薛抡卒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终年78岁,薛赞卒于之后3年的840年,终年79岁,所以他们的祖父也应该生同时。几经对照,可知两位墓主人当为同一祖父的堂兄弟。但是两人曾祖的名讳却不一致,薛抡曾祖名诠而薛赞曾祖名德敏,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一为当事人之名,一为当事人之字。同时, 所记任职也不一致。一记为京兆府万年县丞;一记为京兆府富平县丞。这可能是因两地极为接近以致后人出现误记之故。同时,墓志表明,这一家世为“河东人”, “时称汾阴之上族”,为万荣薛氏毫无疑义,唯前代传世已不可考。据此,我们将这两通墓志出现的人物放在一处予以梳理。

一世薛诠,字德敏,曾任唐代京兆富平县丞或万年县丞。二世薛琚,授正议大夫,官居余姚郡太守。薛琚两子,一名薛暹,建陵(唐肃宗李亨葬建陵)台丞;一名薛洽,滑州酸枣县令。薛暹子薛抡(760—837),字安维,“年甫弱冠,明经擢第”。后历任徐州丰县主簿、邓州穰县尉,福昌、王屋二县丞,开成二年(837)病死。薛洽子薛赞(762—840),字佐尧,“专经登第”,也为科举出身。先后担任下蔡、昆山、翼城三令,开成五年(840)亡故。薛抡子薛存道,事略不详;薛赞子薛元度,曾任魏州元城县尉。另有薛抡“从侄”薛鲁,曾为薛抡撰写墓志,题为“乡贡进士 ”,事略亦不详。

19. 薛巘家世(薛巘、薛巘女、薛元、牌正、薛琰等)

薛巘事略不见史传。但据其曾孙女薛琰(令仪)墓志,知其为河东人;又据玄宗《册荣王薛妃文》,称其女“地承华族,门传雅范”,为汾阴薛氏自当无疑。“薛巘历任京兆新丰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并内奉贡、检校国子司业、冯翊宰、婺州刺史等职,授朝议大夫(82)。薛巘任新丰令时,长女被册立为玄宗子李琬之妃。李琬封荣王,死后谥靖恭太子。薛巘在仕途的发达,应该与此不无关系。薛巘子薛元,为睦州司马;孙薛正,官居江陵少尹。

20. 薛珍家世(薛珍、薛登、薛存口、薛氏某)

薛珍,据其曾孙女、唐代密州刺史穆诩夫人薛氏墓志,为河东人,又说,“其所由来,国史详之”,当为万荣薛氏,代其前传承关系不详。薛珍,曾任某府录事参军,赠太子仆;子薛登(通“登”,墓志字迹模糊,有待进一步确认),官至陵州刺史, 赐紫金鱼袋;孙薛存口,历任大理评事、河中节度判判官。其曾孙女名不详,卒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终年46岁。

21 .薛英家世(薛英、薛铫、薛玄謩、玄謩女薛氏)

薛英家世虽前代已不可考,但据其曾孙女、唐郑韫辞夫人薛氏墓志关于薛氏曾分为“三族五派”及“代称茂族”之表述,可知其与万荣薛氏的渊源关系。据墓志, 薛英曾任泾州安定县令;子薛铫,嘉州刺史兼本州经略使;孙薛玄謩,“少年举进士”再投笔从军,历任廷评即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授朝议郎,官终河南府缎氏县令。玄善女嫁与乡贡进士郑韫辞为妻,咸通十年(869)病故,享年36岁。

22. 薛逢、薛廷珪父子

薛逢(806—约871),字陶臣,河东人,晚唐诗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擢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万年尉、河中节度府从事,入为侍御史、尚书郎。薛逢文词俊拔而恃才傲物,因作诗得罪先后执政的刘瑗、杨收诸辈,遭到外方,历为西川节度副使、嘉州刺史、绵州刺史(83)。杨收罢相,入为太常少卿。871年,王铎为相,薛逢再次因诗忤怒王铎,受到时议讥评。后官终秘书监而卒。薛逢是唐末诗坛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诗作题材广泛,尤长于七律。怀古伤时,多所咏叹,格调沉郁,尽显晚唐衰飒气象。时人评价说:“逢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 思而自有豪逸之态,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所作《诗集》十卷、《別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大多散佚,今《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近80首,《全唐文》收录其文一卷。薛逢子薛廷珪(?- 925),唐僖宗中和年间登进士第。历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佐散骑常侍,刑部、吏部二侍郎,权知礼部贡举,拜尚竹左丞,薛廷珪亦以文学知名,著有《风阁词书》十卷、《克家志》五卷,并行于世。

关于薛逢父子的籍贯出身,《旧唐书》记为“河东人”,而《新唐书》记为“蒲州河东人”,因“河东”或可泛指河东地区而“蒲州河东”则确指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因此两种记载有所分别。薛氏父子究竟与万荣薛氏有无关系,笔者一度也颇费踌躇,但根据薛逢散文《上白相公(即白敏中)启》中的一段话:“如某者,关中士族,海内穷人。幼遭闵凶,壮志传道。南穷海裔,北济河源。勤苦一经,悽惶三纪 ……”,特别是他自称“关中士族”一语,则完全可以确认他万荣薛氏的身份。惟其 一生家门多有不幸,又曾为营求衣食和科场成名而四处奔走长达30多年,他的籍贯所在反而被后人忽略。

此外,还有一条更直接的史料,即新近发现的五代《薛贻矩墓志》。这通墓志作于后梁乾化二年(912),由薛廷珪撰文。在碑铭中,薛廷珪自称为薛贻矩“从叔”,并说自己和薛贻矩“族本同源,义深两卷”。薛贻矩为万荣薛氏西祖房的直系后人, 由此也可佐证薛逢父子与万荣薛氏的关系。

23. 薛澄(或薛□澄)(84)

薛澄家世不详,有关资料称他“降趾河汾,不承令绪”,又说他“实相门之良胤,王国之令臣”,无疑为汾阴薛氏,且应为西祖或南祖后人。大历年间任职泸州刺史,在富顺县马脑山造阿弥佛像。同僚侯总作《罗浮洞薛公造阿弥像赞》记其事。

24. 《蒲州府志》记载的薛尚书某

据1985年重印乾隆十九年(1754)版《蒲州府志》记载,在万荣县皇甫乡乌苏村,有唐薛尚书墓。《府志》引用了当时《万泉县志》的说法:“有碑,书大唐故尚书汾阴县公薛君墓。余尽剥。”墓主人的身世名讳不查。笔者走访当地故老,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经笔者考证,在唐代同时具备尚书官职及县公爵位两个条件的薛氏人物,在有关资料中均无出现,应该是尚未查实的一位薛氏人物。

25 .《蒲州府志》等地方志记载的薛氏进士(薛庶、薛韪等)

据《蒲州府志》和《荣河县志》,有唐一代万荣薛氏有进士及第但家世不详者2人,分别为薛韪、薛庶。薛韪,宝鼎人,《荣河县志》记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辛卯科进士,并曾出任礼部侍郎一职。薛庶事略不详,薛道衡第七世孙光禄主簿薛鼎一子名薛庶,官职及事略均无记载,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

此外,根据唐代墓志及其他资料,我们基本上还可以确认其他的一些人物也是万荣薛氏。如隋朝时曾任汴州户曹参军的薛会(见唐朝房州司法参军李志墓志)、 唐代鄂州别驾薛自砥(见唐代洛阳县尉李琚慕志)、普闰县令薛翥(见唐代临晋县令李鼎墓志)、乡贡进士薛友翼(乡贡进士段庚墓志)、张茂弘妻薛夷吾(唐代高宛县令张茂弘墓志)等。有些人物身份明确,但名讳不査,如唐代张方之妻薛某(见龙勒府果毅都尉张方墓志)、卢怀俊妻薛元简之女某(见太湖县丞卢府君墓志)、温县县尉李诨妻薛邕之妹某(见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墓志)、王叔雅妻礼部侍郎(当为薛播)之女某(见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王叔雅慕志)、崔汪妻“故水部郎中薛据之女”某(见常兖《制南节度判官崔君墓志铭》)、卫凭之妻某(见蕲县令卫凭墓志)、刘頲之母某(见朔方县令刘府君墓志)、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孔温裕妻某(左拾遗孔纾墓志)等。一些墓志往往还会提及其他一些人物,但名讳传世同样无法考查。如唐代平阳县令贾福谦平志记载:“夫人河东薛氏,房陵司马之孙、汲郡司仓之子。”但“夫人”祖、父二人的名讳及传世均无从查考;再如,唐代王从政墓志有“娶于河东郡薛氏,即故云麾将军之嫡孙也”之语,此将军的名字、传世亦不详。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相关的两位万荣薛氏人物。其一是白居易的祖母。据白居易为其祖父所作《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其祖父白锽,“夫人河东薛氏。夫人之父讳俶,河南县尉”。白锽与薛氏育有五子,长子白季庚,官至襄州別驾,即白居易的父亲。另一位是白居易的堂叔母,据白居易所作《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公(白居易堂叔)讳季康,字某,太原人。……前夫人河东薛氏,先公若干年而殁。……后夫人高阳敬氏……生一子……曰敏中,进士出身”。白季康与薛氏育有二子,长子白阐,官至杭州於潜尉;次子白幼父,任睦州遂安尉。与继室敬氏育有一子,即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进士出身,曾为宣宗、懿宗两朝宰相。

《万荣县志》将武则天朝的名臣薛季昶也列为万荣薛氏,不知何本。关于薛季昶,有关史传皆作唐绛州龙门人,似应为万荣薛氏南祖一脉的后人。武周初年,因上书议论朝政得失受到武则天赏识,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历任给事中、河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雍州长史、文昌左丞、魏陕二州刺史、洛州长史等职,在任时严肃为政,恪于职守,深受时论推重。神龙元年(705),参与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袁恕己等五人发动的宮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因复辟唐室有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拜户部侍郎。706年受武三思陷害,贬为儋州(今广东儋县西北)司马,饮毒门尽。唐睿宗即位,追赠左御史大夫,事见《全唐文.赠薛季泉左御史大夫制》。唯其名字在此文中被记为薛季泉,原因不详。

像薛季昶这些明确出于河东,但是否出于汾阴的薛氏人物唐代还有许多,我们暂称之为“疑似万荣薛氏”。据笔者所见,这此人物还包括以下诸位。

薛世感家世人物。薛世感,“其先河东郡人也”,后迁居于相州林虑县(今河南林州)。据其墓志,薛世感祖父薛衡,在隋朝时任龙襄将军;父薛幹,无职事;薛世感 本人因 “为国有劳”,封上骑都尉,卒于开元五年(717)。

薛忠家世人物。薛忠,字处惇,“河东人也”。他的祖父名不传,曾担任过淸漳县令。父薛通,无事略。薛忠在唐高祖武徳年间历任熊州兵参军、洛州司兵参军等职,担任淮阳王行军长史时在参与征讨刘黑闼的战争中阵亡,授朝散大夫。

河东薛惟鉴,唐玄宗开元间曾任容州都督府长史知经略副使上柱国“从名字上分析,当与前文提到的元氏县丞薛椎节为兄弟行。

薛季昌“河东人”,曾任绵州绵竹县尉,后弃官学道,师从于司马承祯。曾受唐玄宗召赴“禁掖延问道徳”,后还山,唐玄宗命群臣赋诗相赠。

河东薛咸,乡贡进士,任吏部常选。大宝年间曾为宣议郎郑州文安其尉程思庆作墓志。

河东薛伟,活动于唐玄宗时,有《故淸河张府君(遨)慕志铭》传世。薛伟是唐代出现较多的一个人名,如前文就有两处,但两人所活动的时期均与此薛伟不合。

河东薛长孺,唐德宗贞元年间乡贡进士。曾为鸿胪少卿张敬诜撰墓志。

河东薛当,据贞元年间“太子司议郎卢寂墓志”,其季女,“适河东薛当”。

河东薛大信,临晋人,事略不略。吕温为作《送薛大信归临晋序》,似为西祖薛道实世系的后裔。

河东薛雨元,宝历年间曾撰《硖石寺慧远法师遗迹》。

河东人薛万石,薛兼训任职浙东时曾任川为永嘉县令。

河东河存义,与柳宗元同时,曾代理零陵县令,并在零陵东山之麓建三亭。柳宗元为作《送薛存义之任序》、《零陵三亭记》。

河东薛承彪,乡贡进士。大中年间曾为沁州延携府别将魏仲连作墓志铭。

河东薛泚,唐代人,曾作《常州澄清观钟铭》。

河东薛丹,柳宗元父亲柳镇故友,“至尚书郎”。

河东薛公某,曾任当涂县令,在任时营建姑熟亭(或作姑孰亭)。李白《夏阳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一文中曾提及此人。

以上疑似万荣薛氏的人物将一概不纳入人物统计。

注释: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2)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3)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4)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5)

中原薛氏宗谱(河东望族万荣薛氏)(6)

本书版权已有,禁止倒卖,违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