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明晰性(基于王东岳的哲学)
--只写最优质的哲普内容
序言:
如果没有在解决西方哲学的“思想系统”中去看西方哲学,就必然会陷入其哲学家独断的前提所建构的哲学观。
所以,在发布部分文章之后,我们就决定先将能解决既往哲学各种问题的《物演通论》整体思想先发布,让读者有一个基于当代的哲学背景作为思想背景,以此前提来看既往西方的各个哲学家,才容易陷入其独断的大前提中。
而在以往的康德文章中,我们已经发布了康德哲学中对感性、知性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探讨康德的“理性”。
康德的“理性”1、康德的理性:制定规则
在康德看来,知性的先验逻辑形式和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仅是针对于现象界,也就是一切真正或有效的经验、知识仅在现象界成立,但是作为经验知识的“知性”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康德认为就需要“物自体”领域的纯粹理性理念来引导和调节。
所以康德认为,理性就是把不同知性“知识”的判断、规则、定律、概念进行综合和连接、统一,然后整顿为一个秩序的、完善的系统或者说制定规则,也就是说理性不作用于任何经验或任何对象,而是致力于对“知性”制定规则,而知性则是产生概念和范畴。
于是,你就会发现,理性给知性制定规则,就像知性是给经验对象制定规则一样,即符合什么样的知性范畴才能称其为知识,符合做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不被道德谴责,这种规则表达的就是“验前统一性”。
而且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必须通过纯粹的理性理念来引导和调节才得以进步和完善的,而这个整体方向就是纯粹理性理念的“灵魂、宇宙和上帝”,因为在康德看来既然理性是在追究终极问题,那么最终的任何“知识”结果必然会落到灵魂、宇宙和上帝这些问题上。
于是,就可以说知性的图示是范畴,而理性的“图示”就是理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经验符合范畴则是真正的知识,人的行为符合理念则是道德。比如人为什么心理上会去做善事,因为这是高贵灵魂的体现;比如对一切物理现象的研究,最终也会追问到宇宙的客观法则中;而至于上帝,在康德看来就是绝对存在。
总之,理念的作用仅是作为引导和调节现象界的知识,不能用现象界的知识去触及理念,因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是在现象界有效,而一旦将“知识”运用于“物自体”领域就会出现各种麻烦。
2、知识触及理念导致的麻烦
康德认为,物自体领域的灵魂、宇宙和上帝的理念是不能通过“知性”范畴、规则和逻辑推导出来的。
因为在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灵魂、宇宙和上帝的知识,这些纯粹理性理念都不在自然科学范畴内,理性也不能设定对象的内容,否则就会产生超验幻相。
也就是说,一旦将先验范畴的科学知识或对感官世界有效的概念,脱离现象界而运用于这些纯粹的理性理念或物自体上,就会产生超验幻相,这也就是物演通论中的广义逻辑失洽,即理性逻辑无法得到感性逻辑的证明或经验,从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比如,将范畴运用到灵魂这个理性理念上就会产生理性心理学的幻相:谬误推理,比如推理出灵魂的实体性、不朽性、人格性和观念性;将范畴运用到宇宙这个理性理念上就会产生二律背反;将范畴运用到上帝这个理性理念上就会产生理性神学的幻相“理想”,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其实不是客观存在,而只是人主观追究完善的产物。
有关灵魂和上帝这里不再赘述,我们这里谈一下二律背反。
在康德看来,现象界的概念知识一旦进入超感官的理念宇宙物自体的领域,就会将经验对象和纯粹理性混淆,从而导致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二律背反,包括时空是有限还是无限,事物是由单一还是复杂单体组成(事物能否无限分割),任何事物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有绝对的起源还是没有绝对的起源。
而一旦造成二律背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任何对二律背反中的任何一方倚重都是基于个体的独断,而没有统一的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独断来谈及二律背反中的任何一方。
总之,在康德那里,物自体和现象界的硬性区分就是“二律背反”。
这是基于横向视角最终必然得出的四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尽管康德最终消解了二律背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康德的消解也只是独断。
所以在康德那里,只有涉及现象界的普遍客观知识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即普遍理性必然按照原理或规律以统一的方式来联结我们的经验,这也才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判断,也就是具有综合性的先验概念或范畴才能有效,而且只有与经验能达成联系的形而上学是为真正的知识,这一点是相对正确的。
但是,有关物自体相关的灵魂、宇宙、上帝等问题其本身的来源就是有问题的,所以也就不过多赘述。
《物演通论》中的“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什么?
关于“理性逻辑”更为准确的阐述只有在《物演通论》中才真正说清楚了的,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物演通论中是如何阐述的。
理性逻辑是人类超感官、超时空的抽象思维逻辑运动,指的是当最为残弱的人类或灵长目高等动物出现,其对象分化为无数,主体无法再直接判别求断,就必须把众多对象概念化或者说符号化,用概念推导,在逻辑上虚演,然后把握对象再做出对应的选择行为,这个过程叫做理性。
也可以这么说,人类可以通过具象符号或纯逻辑符号去建构一个完全非直观、超时空的非现实世界体系甚至宇宙体系,然后通过这个虚构的模型体系进而定位自身与对象,从而做出选择。
比如日心说、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都是人类通过理性“发明”出来的时空观逻辑模型,其本质也就是现在逻辑上推演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最终才形成对应时代的时空观模型。
也可以说,当人类脱离逐渐动物般的对外物的直接识辨,无法在A、B、C、D等的直接进行选择,而需要依靠自己创造生产资料的时候,也就是在人类看来对象已经复多化到无穷之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再通过直接的判别求断来获取足够的依存对象,那么人类在面对无穷多的对象之时就必须把对象归类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而非实物对象上处理模型推演,然后再回归实物检验证明,这就是“理性”。
简言之,理性运动就是把实体对象“抽象和归类简化”为概念,然后做软态推理反应,即在数字、符号等上进行逻辑推演,其目的仍然是对复多对象加以判断,只不过这个时候不是从硬态实物判断上进行,必须在软态逻辑概念沙盘上运行,这叫“理性”,最后将万物所整顿出复多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为“理性逻辑”。
然后理性逻辑是需要得到感性经验的证明的,由此才能达成理性知识的有效性,否则理性逻辑下的知识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理性逻辑的来源。
要知道,理性逻辑是超然于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纯粹抽象符号、数字上的推理以达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模型,所以理性逻辑是基于具象概念或纯粹抽象概念之上进行推理的粗疏逻辑或精密逻辑,是一个纯粹概念推理的思想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的剧本、小说就可以说是在具象概念上推导而成的产物,而比如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都是纯粹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上所推理出来的产物,是假设的绝对逻辑奇点作为起点从而纯逻辑的推演一个理念世界。
理性逻辑从哪里来?
理性逻辑是历经理化感应逻辑、感性逻辑、知性逻辑、辩证逻辑一步一步代偿发展而来,所以理性逻辑形态是高于辩证逻辑的,也是知性逻辑的代偿延伸。也就是说,理性逻辑是随着依存对象的增多和感知属性的代偿增益而代偿出的,是因为无法处理过多的信息量而必然出现的,是为应对更为弱化的人类,然后将对象即实物转化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推演以解读整个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后衍的感应属性代偿方式,所以理想逻辑也称之为理性逻辑、纯逻辑、思辨逻辑等。
另外我们也得知道,理性逻辑的概念推理,是包含具象概念和纯粹符号、图式的抽象概念的,所以概念的推理不仅仅是科学阶段,而是在远古社会、原始宗教、图腾人神等就已经有这样的具象概念推理了,而到了泰勒斯以后,纯粹抽象的符号、图式概念推理才逐渐出现。
而亚里士多德将形式和质料结合,科学也才由此开始发生,所以理想逻辑的发扬并不限于科学时代,而是自人类自我意识发端就已经产生,只是早期的理性逻辑是具象概念的辩证逻辑或粗疏逻辑。
有关符合当下对理性逻辑的定律、质态、归宿等可以参考《物演通论》相关阐述,以及《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的相关阐述。
参考文献:
《物演通论》∙ 王东岳著
东西哲学启蒙课 ∙ 王东岳(视频)
《西方哲学史》∙ 弗兰克 ∙ 梯利著/贾晨阳 解本远译
《西方哲学史上、下》∙ 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 [挪] 奎纳尔·希尔贝克 尼尔斯·吉列尔 著,童世骏 郁振华 刘进 译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 G.S.基尔克/J.E.拉文/M.斯科菲尔德著/聂敏里 译
《古希腊哲学》∙ 黄颂杰 章雪富著
《西方哲学史上-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美] 斯通普夫(S.E.Stumpf),[美] j.菲泽(J.Fieser)著/匡宏 ∙ 邓晓芒译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著/唐译 编译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 下》∙ (德)康德著/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 赵敦化著
《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赵林 邓晓芒著
《西方哲学史第2版》∙ 张志伟著
本文节选自《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可以带走思想、转发或分享;也可留下点赞和赞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最优质内容最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