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可不是谁都有的(媳妇到底是谁老婆)
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穿越回中学时代的夏洛在课堂上对“女神”秋雅发动爱情攻势,结果惹得未来老婆马冬梅醋意大发,与夏洛纠缠起来。情急之下,夏洛冲她随口嚷了一句:“别闹了,媳妇!”那时正暗恋他的马冬梅一脸猝不及防的喜悦:“管谁叫媳妇?臭不要脸!”然后带着魔性的笑声娇羞逃走。电影里的“媳妇”显然是老婆的意思。
很多北方人习惯把自己的老婆称作“媳妇”,有时末尾加个儿化,听起来倍儿亲昵。北京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唱的也是讨老婆的诉求。但从全国范围内讲,媳妇在不少方言里指的是儿子的老婆(也称“儿媳妇”或“儿媳”),在有些地区还兼有自己老婆与儿子的老婆两个意思。(所以用“媳妇”这个词的时候要慎重!)
那么,媳妇儿到底本来指的是谁老婆呢?这事儿还挺复杂,得从古代开始捋一捋。
一、先秦时把儿子的老婆称作“妇”。《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说得很清楚。《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大概意思是说嫁到你家当儿媳妇多年(“三岁”),家务活全包圆了——这显然是一首弃妇控诉所嫁非人的诗。
二、汉代开始把儿子的老婆称作“新妇”。“新妇”听起来像是专指新娘子,但实际上跟结婚的年头关系不大,多年的糟糠之妻也可称“新妇”。比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刚过门时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过了几年被婆婆赶出家门以后仍称“新妇”:“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这大概是因为最初只把新娘子叫“新妇”,后来叫习惯了,也就懒得改了。
三、唐宋开始把儿子的老婆称作“息妇”。促动“新妇”到“息妇”的转变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妇”和“新妇”可以表达新娘子、已婚妇女、妻子、弟媳等多个意思,这就产生了“分化”的需求(就像一个人身兼数职太累,于是把其中的某些职位分给其他人);其次是不管娶进家门多少年都叫“新妇”的话,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就像把刚出的手机叫“新款”没问题,但两年之后再叫“新款”就不合适了);其三,刚好有儿子义的“息”在唐宋时期的北方话里跟“新”读音非常接近(“息”的本义指呼吸,引申指儿子,呼吸跟儿子都是生命的延续,《触龙说赵太后》里触龙把自己儿子称作“贱息”)。于是,用“息妇”来代替“新妇”表示儿子的老婆,可谓顺理成章。
四、“息妇”也常常写成“媳妇”。这个“媳”本来是受“妇”连带影响而产生的白字,因为“妇”有女字旁,“息”也被加了个女字旁。但老百姓用着用着也就“习非成是”了。这种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就像有人把“番茄”写成“蕃茄”、把“疲劳”写成“疲痨”、把“连锁”写成“链锁”一样。
五、“媳妇”这个写法取代“息妇”后,词义又开始泛化。“息”指儿子,所以用“息妇”表示儿子的老婆很合适,但词形变成“媳妇”之后,因为“媳”的来历和确切意思已经模模糊糊,社会上索性把“媳妇”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于是“媳妇”在大家搞不清楚是谁老婆的情况下,又产生了已婚妇女(比如“大姑娘小媳妇”)、自己的老婆等意思。
所以,从根源上说,“媳妇”本来指的应该是儿子的老婆(这个本义在“婆媳”一词里体现得很明显),后来才被混用指自己的老婆。可见,把“儿子的老婆”变成“自己的老婆”是个挺曲折的过程。当然,如果你是唐玄宗,问题就简单多了。
“媳妇”词义的演变
* 以上主要参考卢佳琦《“媳妇”词义探源》,《品味·经典》2021年第14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