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五处著名风景(圆明园中的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
盛时的圆明园在世人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经典皇家园林。在外国人眼里,这里是一座他们未曾见到过的、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仙宫乐园。
“夜晚,所有的宫殿、楼宇、树林灯火通明……我在北京看到的远远超过了我在意大利和法国看到的一切。那里田野、草地、民房、茅屋、水牛、耕犁及其他农具,一切应有尽有。农夫们播种小麦、水稻。种植蔬菜和各种粮食,收割庄稼,采摘水果,总之尽可能模仿一切田间农活及简朴的乡野生。” ——王致诚
“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雨果
清帝也引以为自豪。乾隆说:此园“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无论在西方人眼中,还是在皇帝自己眼中,都给予了圆明园极高的评价。圆明园堪称东方造园的巅峰之作,以至人们至今仍无法超越它。
在以农为主的社会中,农业与国家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皇帝自然也十分关心农事。曾经的圆明园又有着怎样的田园风光和耕织文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圆明园内与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相关的景区不下10处,如杏花春馆、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以及紫碧山房、武陵春色等。
这些景区多集中在九州清晏以北的地区。百亩田地、十几处宫苑与皇帝的观稼、休闲、娱乐、宴请、读书等不同功能的景点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别具风格的“宫廷式田园风光”。
康熙帝喜欢塞外自然开阔的原野,对京城皇宫生活很不适应,于是在京西修建了畅春园,在那里园居、听政。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四子胤禛21岁,被封为贝勒,出居外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为其建王府,不久又在畅春园以北不远赐予花园,得到赐园后,胤禛开始积极建园,这就是后来的圆明园。
圆明园的主人是自幼接受皇室教育的皇四子胤禛。清朝文化受到满、汉、蒙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受汉文化侵润极深。胤禛非常有心计,在多方面仿效父皇,包括读书、书法等,并得到康熙的赞赏。
对于“御用汉文化”,如盛京祭祖、曲阜祭孔、五台山礼佛等,他都参与。由于他是年长之子,又能侍从皇帝巡视塞外,视察农业和水利工程,所以胤禛从满族发祥地东北吉林至京城以至江南,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帝国的山川大地、风物民俗、宗教礼仪、文化和经济都有相当的了解。这为其建造自己的庄园准备了条件。
韬光养晦的“富贵闲人”
建造园林是文化、是艺术,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王朝发生了举朝震惊的废太子事件。康熙帝宣布废黜已册立24年的皇太子。朝政动荡,皇子分裂,康熙甚是烦恼。这时的胤禛已被册封为和硕雍亲王,他韬光养晦,把自己打扮成清心寡欲的“富贵闲人”。在园中建造了一些仿历史名人的文人园林,如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武陵春色”;源自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春馆”;还有模仿王维的“辋川图”建造的“北远山村”等。
诚孝父皇,投其所好
胤禛迎合父皇的喜恶,投其所好,时刻注意维系与父皇的感情,父子之间融洽。康熙帝称赞他“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情恳切,可谓诚孝”。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重视农耕,胤禛也效仿康熙御制的“耕织图”,同样制作了一套“耕织图”,并且将画面中的农夫改为自己,农妇改为福晋(胤禛之妻),亲笔题诗并钤“雍亲王宝”、“破尘居士”印章。在园中,建有多处与农耕生活有关的田园美景,得到了康熙的赞许。
当年康熙重视农耕是被广为流传的一件事,也是胤禛兄弟牢记的一件事——康熙自称自幼喜欢观察庄稼、农作物。所得各地五谷菜蔬之种必种,并观察其结果和收获。康熙常驻边外,知道边外水土肥美,但只种植黍稷之类,于是引种各类谷物教给农民。
康熙重农耕的思想和教诲,胤禛牢记心上,并且落实到行动上,这也是他对父皇诚孝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胤禛在赐园之中,大兴农田桑麻之事,弘扬耕织文化,也是事出有因,既是受康熙教诲,也是当时的国策。
康熙对圆明园建设的关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第一次临幸胤禛花园。那时想已初具规模。四十八年(1709)康熙再次去时,那里的一切已合乎己意,很是高兴,于是御题“圆明园”园额赐予胤禛。康熙始终关注圆明园的建设,胤禛也不断敬请父皇赏花、游园。《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康熙共去过圆明园11次。所以,圆明园的建设,不仅是胤禛的意愿,也渗透着康熙的思想和理念。
当时已建成的十二景中,有生活居住、读书、赏景、追求田园生活及重视农耕为主要内容的不同景区。
从赐园到临政、园居的御园
胤禛继承皇位之前的圆明园,是一座质朴、自然、田园式的园林。造园理念及文化依托传统文人园林的成分较大,而皇权思想、皇家园林的气派没敢去刻意表现。
他继位之后,经过3年修建,并在其在位的13年中,不断地经营、管理。到乾隆之前,圆明园已不仅是一座具有文人园林气质的田园式园林,而且体现了很高的皇权、皇家气派和文化内涵。总体布局上得到了极大的完善,西起昆仑山,万流归东海,九州清晏,万方安和,前宫后苑,皇家气派以及田园风光,观稼劝农。雍正十分满意,为此写《圆明园记》。
在《圆明园记》中,他说建园是为了“宜宁神受福,少屏烦喧,而风土清佳,惟园居为胜。……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平原月无月无,喜颖穰穰,偶一眺览,则暇思区夏,普祝有秋。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苗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
从《圆明园记》可以看出,雍正在园中开辟了许多田地或菜圃,是为了能在园中观农事、验农桑、知农情、想农忙,体现他坚决贯彻康熙帝“重农桑以足衣食”的富国之策。在所有的赐园中,唯有圆明园,对于重农桑做了许多安排。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表明了建设圆明园的过程,为什么建园、怎样建园以及园子的各种功能,并将“圆明”的意义做了解释。按雍正的解释,圆明园命名的寓意是:“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乾隆使圆明园更加辉煌
乾隆时期(1736—1795),对圆明园内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使之更具皇家气派和皇家造园宗旨。设施更加完善,景致更加提升。自1736—1744年,经过7年左右的营造,圆明园整体形象达到乾隆心中的想象。他很是得意而谕旨,令宫廷书画家沈源、唐岱、汪由敦,把最有代表性的40个景区,摹画成绢本彩绘,并亲自赋诗记盛。至今流传甚广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在乾隆九年(1744)完成的。
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阐述了改造概况。阐明自己勤俭,没有再建新园而居于旧园。并评价其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财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
御园亲耕
清代康、雍、乾三朝对农桑的重视程度是最高的,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耕种籍田,还要到先农坛祭祀。乾隆每逢活动后,总要写诗记载,如《御园从耕恭记六韵》、《御园亲耕》、《御园躬耕》、《御园耕种》等,这些诗中描写记载了当时亲耕的情况和重农桑的重要性,表达了他关心农民及农业生产的心情。
“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园耕种》)从这段亲耕诗中可看出乾隆对“重农桑以足食”农业政策的重视程度。
在圆明园内种田、养蚕是皇帝及后妃每年春季首先要做的大事。园的北部留有大面积农田,是皇家重农耕的需要。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寓农耕文化于休闲娱乐之中。园囿与宫廷,勤政而重农,这宫殿式的园中园,与农田交融在一起。
圆明园中的田园风光景区
杏花春馆
胤禛建园时的“杏花村”,原为菜圃,后改名为杏花春馆。乾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杏花春馆》诗序云:“由山亭迤逦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内有春雨轩、杏花村等村舍小筑,园中还有水井。关于这里的景象,雍正曾写沿湖游览至菜圃作:
一行白鹭引舟行,十亩江渠解笑迎。
叠涧湍流清俗念,平湖烟景动闲情。
竹藏茅舍疏篱绕,蝶聚瓜畦晚照明。
最是小园饶野致,菜花香裹轱辘声。
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原名为“田字房”。周边稻田弥望,河水周环。后来乾隆改为“澹泊宁静”。从田字房改为澹泊宁静后,使景区田园味减弱,而皇家味提升。由于这一景区是连接“九州清晏”景区与北部田园风光最近的景区,皇帝在田字屋纳凉,可看到北部西部稻田,是重要的观稼、验农之处。
映水兰香
映水兰香景区在澹泊宁静的西侧,园景以多稼轩为首,共有10景。建在台上的观稼轩,不施户牖,临水田而建,是皇帝凭东窗观稼的地方。随宜布置的建筑之间皆为稻田。乾隆在诗中除描写景致之外,还表明:“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他居住在园中,不只是为游山玩水,早晚还要关心稼穑之事。多稼轩大殿墙壁上画有农器10具图像(即犁、耙、耧车、锄、水车、连耞等)。乾隆时期又将元代的“耕织图”藏于此轩。
水木明瑟
自澹泊宁静过桥向北即是水木明瑟。在该景区中,皇帝最有兴趣的是以水推动的“风扇室”,供皇帝消暑。景区内耕种良田数亩。“朴室数楹,东牖临水田,座席间与农父老较晴量雨。”皇帝在游兴之余,又可关心农桑。
文源阁
文源阁(张宝成绘)
文源阁景区,是乾隆时期拆除此处的一座重檐方亭后,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造的。我推测在没有建造文源阁之前,这里主要是一片庄稼地,中间有一座休息观稼的四方重檐亭,也是体现重农桑的主要地区。
为了完整体现圆明园北部的田园风光,乾隆九年(1744)时绘制了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以及文源阁以前的景象示意图,以加深对北部田园风光的印象。4个景区连成一片,地域开阔、稻田弥望、水溪环绕,是皇帝观稼重农的标志性景区。
乾隆有诗:“数畦水田趣,一脉戚农心。”几组古建筑群中又有精致的自然山水、叠石、松竹、荷塘、花丛,与田野形成对比。
多稼如云
园中主要建筑有多稼如云、芰荷香。皇帝在此往北观看是村野人家,一派田家风味。往南看则是:“坡有桃、沼有莲,月地花天,虹梁云栋,巍若仙居矣 ”——田家风味与若似仙居,形成鲜明对比。
若帆之阁(亦称耕耘堂)
若帆之阁(张宝成绘)
北部依山面溪的一座小型园林。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新添建的景区。园内有耕耘堂,筑于假山之巅,为皇帝登高阅视园外农稼之处。乾隆有耕耘诗九首。其中一首是:
山堂临园墙,墙外田近阅。
弄田园中多,莫如此亲切。
园中属宫物,墙外私恳别。
当官与治私,尽力殊勤拙。
北远山村
这是北部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又称课农轩。建筑均矮小无奇,沿河岸自由布列,俨然江南水乡的一个村落,是雍正和乾隆最喜爱的地方。这一景区的诗词也最多。其原因是雍正继位之前,为回避朝廷斗争,把自己打扮成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富贵闲人。
圆明园与历代皇家园林不同的是:在御园中突出了农耕文化及田园诗般的意境。其景致之多、规模之大,非其他可比。这一点是康、雍、乾三代皇帝结合实际的创新,也是造园发展过程必然形成的结果。自然美、田园美、园林美与重农桑结合在一起,不仅有田园诗的意境,而且不失皇家园林之气派、权威,达到了完美之境界。
[作者]
檀 馨
[来源]
北京圆明园研究会
[编辑]
朱 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