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人的智力水平4岁时已发展到50)

人物名片

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人的智力水平4岁时已发展到50)(1)

曾汝第,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顾问、公益家长学校校长。出版有《家庭教育学》《当代中国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等20余种著作。

人生前4年的智力发展

等于后来4~17岁

13年的发展

笔者:农民种地,讲究什么时节种什么作物。时节对,庄稼就长得好;时节不对,庄稼不仅长不好,还可能颗粒无收。有人说,教育孩子如同农民种地,也讲究个最佳期。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曾汝第:这种说法是对的。科学证明,人的发展不是匀速的。人在某个年龄段学习某方面知识技能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这个年龄段就是发展某方面的最佳期。

据心理学家的跟踪研究,0~4岁是人生智力的发展最佳期。如果我们把17岁时的智力水平设为100,那么4岁时的智力水平是50,8岁时的智力水平是80,余下的20将在8~17岁的9年间发展起来。就是说,人生前4年的智力发展,等于后来4~17岁13年的发展。

笔者:看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家长能够抓住0~4岁的发展最佳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内心有顾虑。

曾汝第:家长有顾虑,多源于三种片面认识。

片面认识一:早期教育是培养“神童”和特殊人才的

有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培养“神童”和特殊人才的,如果自己不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和特殊人才,就不用抓早期教育。

一般来讲,“神童”和特殊人才大多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并不纯粹是为了培养“神童”和特殊人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其身心潜能,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早期教育,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果。所以,无论想不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和特殊人才,都应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

片面认识二:早期教育是艺术教育

有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诚然,早期教育适当多些艺术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也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利于开发右脑,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全面协调发展。

但是早期教育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的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全面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培养一个聪明的大脑,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片面认识三:早期教育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家长担心,孩子太小,身体娇弱,过早接受教育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折寿,因而不敢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其实,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但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反而会促进其身心发展。就如四肢越运动越结实一样,大脑也遵循“用进废退”法则,越使用越发达。

人的大脑,主管某种智力活动的区域如果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那么这一区域的功能就会退化。

科学家发现,新生儿最少有70种以上的反射功能。这些反射功能,如果能得到训练,就会成为某种技能或本领;如果得不到训练,几个月内就会消失。

比如,婴儿天生对声音有反射功能,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训练,其听力、语言和音乐能力就会迅速发展,将来的语言能力、音乐潜能就会较强。成年人唱歌跑调,常调侃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音乐细胞,而是幼年时没有得到适当的声音训练。

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人的智力水平4岁时已发展到50)(2)

实施早期教育

家长可以从6个方面抓起

笔者:有顾虑的家长是一小部分,更多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最佳期,愿意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早期教育。请问,实施早期教育,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

曾汝第:家长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抓起。

1. 加强感知觉训练

感觉是人体单一感官对事物单一特点的认识,如眼睛对苹果颜色的认识,舌头对苹果味道的认识。知觉是人体多种感官对事物各方面特点的综合认识,如眼睛、鼻子、舌头对苹果色、香、味的综合认识。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是智力活动的起始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孩子刚出生只有感觉,3个月大时逐步有了知觉,且发展迅猛。到5岁左右,成年人具有的感知觉,孩子已都基本具有,只是水平比不上成年人。

根据这些特点,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加强孩子的感知觉训练。

具体做法:

(1)用柔和多样的色彩布置孩子卧室,以刺激孩子的视觉;

(2)经常对孩子讲话,让孩子听优美的音乐,以刺激孩子的听觉;

(3)孩子三四个月后,让他轻舔切开的水果,以刺激孩子的味觉;

(4)用手轻抚孩子,用温水擦拭孩子,在孩子手里放点小东西等,以刺激孩子的触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给孩子什么刺激,必须把握安全、适当、适度原则。

2. 加强运动能力的训练

研究表明,1~6岁是孩子运动能力发展的最佳期。6岁前后,孩子就基本掌握了走、跑、跳、踢、蹬、举、抬等动作要领,只是水平欠佳。但是有些动作如体操、舞蹈方面的动作,孩子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般成年人。

一个人将来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早期是否接受过正确的动作训练。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学龄前,加强孩子运动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做,不要怕他动作慢、做不好。

3. 加强数概念的教育

数概念教育,通俗说法就是教孩子识数,认识数的大小,形成数量多少的概念。

数和量,联系紧密。汉语中,量词丰富且讲究搭配。家长教孩子识数时,要同时教孩子学习量词,懂得量词的正确搭配。如5架飞机、4辆汽车、3只小鸟、2台电视机、1个布娃娃等。

让孩子学习数概念,还要让他学习常用的进位和换算单位。如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换算单位是10分等于1角,10角等于1元。

4.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的优点和缺点,都是行为习惯好坏的表现,大多不是思想品德问题。但是这时期好的行为习惯以后会转化为好的思想品德,而坏的行为习惯以后会转化为坏的思想品德。

民间说“三岁看老”,就是指三岁时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将影响一生。大量事实证明,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累。所以,家长有必要在孩子小时候就着手培养他的好习惯。

通常,好习惯有8类,指: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大小便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娱乐玩耍习惯、勤学好问习惯、乐于做事习惯。

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为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对待周围事物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换言之,性格表现在习惯上,而习惯反映了性格。我们都知道,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素,对学业、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培养良好的性格。

5. 珍惜、发展儿童的好奇心

孩子出生后,对一切都很好奇。家长要珍惜并积极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越强,学习动力就越强。

为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要让孩子多听、多看、多接触人和周围环境。孩子在多听、多看、多接触中,会自发地产生好奇心。孩子会讲话后,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并耐心回答,不要嫌他话多而责备、制止他提问。

6. 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衡量孩子语言能力的标准有3条:一看口齿是否清楚,二看词汇是否丰富,三看用词是否准确。

家长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是多跟他讲话,也鼓励他多讲话,同时耐心聆听,热情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另外,对对子、朗读、讲故事、复述事情经过、讲述游览线路、学当节目小主持人等,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人的智力水平4岁时已发展到50)(3)

引导孩子顺利走过

人生第一个心理断乳期

笔者:很多家长反映,孩子长到3岁左右,开始有了逆反心理,不再那么听话,并且喜欢在家搞破坏。请问,这时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曾汝第:3岁左右的孩子,对家长不再言听计从,不愿再接受家长的帮助和监护,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你不要跟着我”等。如果家长不允许,他就会不高兴、哭闹,甚至跟家长对着干。因此,有的家长反感、讨厌孩子,甚至采取高压手段对付孩子。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未成年人要经历两个心理断乳期:一个是三四岁到七八岁,一个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

3岁多的孩子逆反,表明他已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心理断乳期。此时,他对家长的心理依赖减少,独立自主的愿望逐渐强烈。这是孩子长大的表现,是心理发展的必然。家长要理解并感到高兴,然后因势利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孩子顺利走过人生的第一个心理断乳期。

另外,孩子长到三四岁,开始喜欢摆弄、拆拼玩具或其他东西,因此容易把东西搞坏。对此,有的家长不满意,斥责孩子是“破坏分子”。

其实,这些破坏行为,恰恰是孩子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的表现。家长不仅不要指责、批评,反而要鼓励并给予指导,让孩子知道拆玩具没问题,但如果能够把玩具原样装回去就更棒。其实,即便孩子把玩具或者其他东西弄坏,家长也不要生气,就当给孩子交学费了,千万不要压制、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END

作者:天竺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