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1)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2)

他骑白马来竟陵

图文/童正祥

支遁(约313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而他与竟陵,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乾隆《天门县志》卷二十三·仙释·释录云:“晋,支遁字道林,姓关氏陈留人,‘任心独往、风期高亮’,驻锡西塔寺,今邑西有支公台。性爱马,尝云赏其神骏。明时濬城北官池得石柱,镌‘支公’字。今东西走马岭犹存。又东北六十里地名养马咀,相传俱云遗跡。”(图1.)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3)

图1

追寻支遁的足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支遁与之相隔三百多年的茶圣陆羽及其故里竟陵之间颇有一段渊源。

《神骏图》与走马岭

支遁“性爱马,尝云‘赏其神骏’”的故事说,有人送他五十两黄金和一匹骏马。他将黄金送了人,却把马留下来饲养,因其“贫道爱其神骏之性耳!”这一故事被《世说新语》收录,唐代韩干据此创作了《神骏图》,绢本,设色,横122厘米,纵27.5厘米。2006年12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特种邮票,全套2枚。(2-1)“神骏图”局部画面,描绘了马上童子手执木杖,欣然自得。马无鞍鞯,昂首健步,渡海如履平地,恣意驰骋,人马形神统一、栩栩如生。(2-2)“神骏图”局部画面,描绘了支遁身披袈裟,肩负锡杖,坐于岸边石床之上。侍从托鹰而立。对坐高冠士人形态怡然,与支遁一起凝视迎面踏浪而来的骏马。(图2、3)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4)

图2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5)

图3

据传,后来,那匹白马驮着支公到了竟陵。他在竟陵一住多年,把一个青云庵扩建成了名动佛界的龙盖寺。吕祖乩《县志考·西塔寺源流》云:“东汉—茅庵,青云寺名传,历年二百载,始由支公还。盛明开霁色,大启宫殿三,塔因此时著,邹野记一番。五废五兴旺,晋唐势全完,陆子始于此,野老话相关。而今三千载,废坠了不堪,追念始末事,走马日复酸。诚是有心者,元明清实难。俺今话大略,以后不必谈。西塔寺西晋时所谓龙盖寺,由茅菴肇起,历数传至武帝而佛道大兴,此寺因改额名西塔寺。迨至晋支公主持而基业渐广,乃陆鸿渐应运而出,此寺更称奇焉。其所由来实始於晋,至今而名猶存。”由此可知,有关西塔寺的历史,特别是与支遁的关系,最早的寺志为陆羽的老师邹野所写。

支遁在竞陵四处遛马,留下了走马岭的地名。(图4)民国时期,“走马岭”与西塔寺内的晋·支公祠和唐·陆羽祠,曾被列为天门的古迹风景。(图5)从民国二十六年九月的《湖北省天门县先哲先烈祠庙概况报告表》可知,当时西湖的“唐陆子祠”(指西塔寺),因最早为“晋时支公所建”,故作为天门县的公款公产上报。(图6)同时,“走马岭”作为乡名也是由来已久(图7、8),现在亦为竟陵街道的一个社区(图9)。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6)

图4、5、6、7、8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7)

图9

兰亭柱与《兰亭序》

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皎然有《兰亭古石桥柱赞》曰:山阴有古卧石一枚,即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也。大历八年春,大理少卿卢公幼平承诏祭会稽山携至。居士陆羽因而得之。生好古者,与吾同志,故赞云:古桥石柱,亭亭殊类,浑璞璘玢,乱钱苍翠。遗在兰渚,迁于客位,云状未销,水痕犹溃。在物颇重,则人无弃,石岂有心?求人所贵。若琼与玉,呈碯蕴异。如彼陆生,不文其器。此犹可转,岂君同志。(图10)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8)

图10

陆羽识兰亭柱,不能不说是他与王羲之和支遁一次穿越时空的“偶遇”。

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图11)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9)

图11

永和九年上巳节,即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共42人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的《兰亭集序》,明显带有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风格,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中和,而非汉魏时期的凝重遗风。(图12、13)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10)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11)

图12、13

支遁为何成为王羲之好朋友的呢?原因是王羲之看过支遁的《庄子.逍遥游》注文。该文洋洋千言,才思涌动,文藻新奇,惊世骇俗,他一口气读完,依依流连,不能离去,便诚请支遁公去住到离他不远的灵嘉寺,以便时常往来请益。后来他主持闻名青史的兰亭雅集,力邀支遁公参会凑兴。支遁就成了兰亭曲水流觞中唯一的-名高僧。兰亭雅集后有人问谢安:“ 支遁在玄谈上与嵇康相比怎么样?”谢安说:“ 嵇康要不断努力才能赶上支遁!”当时嵇康几乎是竹林七贤之首啊。由此可见当时文人对支遁的评价之高。

文学泉与支公井

支遁作为最早饮茶的佛人,在他的生活里寺必有茶、茶必有禅。故到竟陵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凿茶井。乾隆《天门县志》载:“文学泉,县北门外偶官池内,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二字,乃真‘陆井’。陆曾以‘文学’徵,故以名。”(图12)由此可见,文学泉肇始“支公井”。二者一脉相承,至今已逾一千六百多年。故当代学者现称“文学泉”为“佛茶祖泉”。(图14)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12)

图14

支遁饮茶源自清谈。因为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清心就要“无为”,寡欲就要“养廉”。支遁所追求的回归大自然的茶境,就充满了顺乎大自然的“无为”色彩。以茶养廉的“茶统”,就是用清茶冲淡世人的利禄之心后,达到寡欲的清雅之境。支遁讲经、清谈都离不开茶,在支遁的诗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关于茶树的描写,如“回壑伫兰泉,秀岭攒嘉树”(《咏禅思道人》);“漂蕊翳流冷,芙蕖育绅葩。倾柯献朝荣,芳津雾四境”(《四月八日赞佛诗》);“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咏怀诗五首其三》);“采练衔神蔬,高吟漱芳醴”(《述怀诗二首其一》)等。他早期修行所在的灵嘉寺、栖光寺至今还氤氲着茶叶的余香。

支遁崇尚清谈,希望在返璞归真中得到宁静与平衡,清谈时喜好以一杯芳茗助谈,茶中质朴、自然、清静、无为、平和……的内涵就和佛家思想交相缠绕,渊源甚深。

唐代竟陵籍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杂咏·茶瓯》写到“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诗中所述的“支公”即为支遁。他结交广泛,逢松风夜月,他常常邀请友人品茶论佛,幽幽清辉,习习凉风,三五位知己坐着,煮茶喝茶,弥漫着清茶湿润的气息和令人心醉的友情,喝的是茶,论的是佛,沁润的不仅仅是脾胃,而是心情。这成为佛茶史上的一段佳话。

茶风起于禅兴,成于禅盛,竞相效仿才得以茶道大行。高僧支遁,早年栖息剡东,倡导饮茶之风,因此被新昌人奉为“佛茶之祖”。其后,他又在竟陵开凿出天下闻名的茶井,三百多年后,为智积禅师和他的少年第子陆羽所继承。正可谓:公骑白马来,寺兴又凿泉。一泓“支公井”,千年禅茶源。(图15)

白眉大侠忠肝义胆房书安(他骑白马来竟陵)(13)

图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