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

“存亡继绝”是上古时期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意为让已经灭亡或濒于灭亡的国家、家族延续下去。《说苑·君道》说商王武丁被尊为“高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兴灭国,继绝世”;陈胜、吴广率军攻下陈县后,城中豪杰父老劝说陈胜称王的理由也是:“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在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能不断复国,犹如神话中的不死鸟。

大舜的后裔——陈国

陈国的始封君是陈胡公,名满,远古贤君舜帝的后代,其父在周担任陶正(掌管陶器制造)一职。周武王灭商之后,本着存亡继绝之意,将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以奉帝舜祀”。

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1)

陈侯壶(春秋早期陈国青铜器,现藏山东博物馆)

春秋时期,陈国经常参与诸侯会盟,在列国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楚国崛起之后,陈国成为楚国的重点进攻目标,《史记·陈世家》记载,陈国曾三次亡于楚。

陈国第一次亡国是因为内乱,当时陈国贵族夏徵舒杀陈灵公后自立为君,楚庄王于公元前598年率诸侯联军攻入陈国,诛杀夏徵舒,并将陈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但是不久之后楚庄王就在大臣的劝谏下,将陈灵公的太子从晋国接回,恢复了陈国。

陈国第二次亡国发生在公元前534年,陈国再度爆发内乱,公子招杀掉太子偃师,逼死陈哀公,立公子留为君。楚灵王趁机派公子弃疾发兵攻灭了陈国。公元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政变,先后除掉两位楚王,夺取了楚国王位,“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于是对内“存恤国中”、“施惠百姓”;对外为了赢得存亡继绝的美名,公子弃疾将故太子偃师之子重新立为陈君,于是陈国第二次复国。

陈国第三次亡国发生在楚惠王时期,当时楚国爆发白公之乱,陈国趁机侵扰楚国。楚惠王待局势稳定后,于公元前478年派公孙朝率兵一举灭陈。《史记·陈世家》的记载截止于此,历代史家也多以为陈国就此灭亡,实则不然。

清华简《系年》记载,楚悼王四年(前398年),魏、韩联军在武阳之战中重创楚军,夺取楚国大片土地,还导致了“陈人焉反而入王子定于陈”。这位王子定是当时在魏、韩支持下与楚悼王争夺王位的一位楚国王子,陈人反楚可能就是他的支持者和晋国势力里应外合的结果。陈国的这次复国对楚悼王构成了巨大威胁,面对这个心腹大患,楚悼王开始励精图治,寻求富国强兵。恰在此时,一代名将吴起遭到魏武侯宠臣王错的构陷,被迫从魏国逃到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以国政,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楚国又渐渐强盛起来。《史记》和《战国策》多处提到吴起主政期间,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楚悼王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80年,可以推算陈国的这次复国可能只持续了十几年。

战国中期陈国曾第四次复国。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后,商鞅对魏惠王说:“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战国策·齐策五》)说明在此之前陈国已经复国,而且从陈国听从魏国号令来推断,陈国的这次复国可能魏惠王有关。因为这样做不仅能用陈、蔡牵制楚国,还能让魏惠王获得“存亡继绝”的美名。

魏惠王是很热衷于追求这一美名的,《吕氏春秋》记载,魏惠王曾派人对韩昭侯说:“夫郑乃韩氏亡之也,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当然,韩昭侯最终拒绝让郑国复国,此事也不了了之,不过从中却可以看出魏惠王对“存亡继绝”名誉的重视。

据文献所载,陈国这次复国后参与了逢泽之会(前342年),并在会后与诸侯一起朝见周天子。马陵之战(前342年冬)后,魏国国势渐衰,魏惠王晚年曾对孟子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得不到魏国有力庇护的陈、蔡两国必然会遭到楚国的攻击,史载楚宣王时(前367-前338年)灭蔡,则蔡亡于公元前342至前338年之间,陈国的灭亡估计也在此前后。

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2)

陈国、蔡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周文王的子孙——蔡国

蔡国的始封君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名度,封地在蔡(今河南上蔡一带),后世称之为蔡叔度。周武王去世后,蔡叔度参与了武庚之乱,失败后被周公旦流放。他的儿子胡在周王朝担任卿士,蔡叔度在流放地去世后,在周公旦的建议下,周成王又将胡册封为蔡侯,“以奉蔡叔之祀”。

蔡国的情况和陈国非常相似,在春秋时期属于中等国家,经常参与诸侯会盟,同时也是楚国的重点进攻目标。根据《史记·蔡世家》的记载,蔡国曾两次亡于楚国,第一次是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杀了蔡灵侯,并派公子弃疾灭了蔡国。公元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政变夺取楚国王位,并让蔡平侯复国。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这是蔡国第二次亡国,《史记·蔡世家》也终止于此。

蔡国第二次复国时间应该与陈国同时(前398年)或稍后,估计也是在魏、韩和王子定的支持下复国,但十几年后就被吴起主政下的楚国灭掉,灭亡时间在楚悼王去世之前(前380年)。

蔡国的第三次复国及复国后的命运也几乎与陈国相同,如听命于魏国,参加了逢泽之会和朝见周天子。但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都记载了蔡国末代君主蔡圣侯的故事,说蔡圣侯“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于是楚宣王派大臣子发率兵灭了蔡国,子发在庚子日这天将蔡圣侯“缨以朱丝”(用红色绳索捆绑)向楚宣王复命。

这则流传颇广的战国故事值得推敲:“圣”是美谥,这在亡国之君中实属罕见。宋国末代君主宋王偃的谥号是“康”和“献”,他能得此美谥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曾推行儒家所主张的“王政”,另一方面他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史记·宋世家》)。比照宋王偃,这位蔡圣侯恐怕不会像《战国策》等书所描绘的那样耽于享乐、不理朝政,而应当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

还有,巫山、茹溪、湘水三地横跨渝、鄂、湘三省,相距数百里,而蔡人六七百年来的根据地却在千里之外的淮水流域。纵然蔡人被楚国迁到当时地广人稀的湘、鄂交界一带,并成功复国,蔡人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占领从巫山到湘水的数百里土地。这则战国故事可谓充满了谜团。最终蔡国还是被楚国所灭,灭亡时间如上所述,大约在公元前342至前338年之间。

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3)

楚国西部、南部疆域示意图

召公奭的支脉——燕国

燕国的祖先是周初重臣召公奭,与周公旦齐名。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召公奭的儿子克被封为燕侯,为周王室镇守北方。

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4)

克盉(左)与克罍(右),燕侯克受封时所作

在《左传》的记载中,春秋时代的燕国较少参与诸侯会盟。战国时代,燕国跻身强国之列,然而一场变乱却让其顷刻覆亡。燕君子哙于公元前315年将君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太子平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君位,率领党羽发动政变。双方军队在燕都激战,“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最终,子之杀掉太子平,齐国却趁机攻入燕国国都,将子哙和子之也都杀掉了。《战国策》说“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孟子》则说用了五十天,也就是说齐国从发兵到占领燕都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这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是非常迅速的,所以齐宣王对孟子说这场胜利是天意,“人力不至于此”。

燕国的灭亡改变了列国格局,赵国的两个邻国——齐国和中山国都占领了燕国大片土地,实力增强。这对赵国来说是个巨大的隐患,于是大臣乐毅向赵武灵王君提出了一个恢复燕国、削弱齐国的策略。乐毅指出,燕、赵之间本无盟约,赵国如果直接出兵帮助燕国复国,势必与齐国结仇,且师出无名,那么不如以退为进。即先向齐国提出,赵国愿意用河东之地(今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换取燕国的复国,并将和燕国共同臣服于齐国,之后将这一消息向天下昭示,这样势必会引起诸侯对齐国的憎恶,到时候自然就会有人出来组织合纵攻齐。赵武灵王依计而行,果然,楚、魏两国坐不住了,楚国派淖滑、魏国派惠施到赵国商讨如何“伐齐而存燕”。

面临这种形势,齐宣王问孟子:“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指出齐军对待燕国百姓过于暴虐,“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结果激起燕地民众的激烈反抗,再加上现在诸侯的干预,齐军还是撤退为好。孟子劝齐宣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指老人和儿童),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尽管齐宣王百般不愿,但迫于内外压力,最终撤军。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年(前315年),齐破燕;十一年(前314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即燕昭王),使乐池送之”。燕国亡国、复国就在此两年之内。燕昭王对赵武灵王感恩戴德,终赵武灵王之世,燕、赵邦交甚好,在赵国吞并中山的过程中,燕国也出了不少力。“存亡继绝”不仅让赵武灵王获得了美名,更让赵国获得了实利。

春秋时期的蔡国最强盛(战国新论存亡继绝)(5)

燕王职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陈、蔡、燕等国能亡而复存,是一种幸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能复国的毕竟是少数,能像陈、蔡这样屡次复国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国家的复国固然是由于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但“存亡继绝”观念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思想与观念就是这样影响着历史。

参考文献

何浩.陈、蔡亡国绝祀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