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解密(胡西林片儿川一碗面背后的故事)

胡辣汤解密(胡西林片儿川一碗面背后的故事)(1)

说到杭州的面点,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片儿川,尤以杭州奎元馆的最为知名。那么,片儿川究竟创烧于哪个年代?其名又如何而来?带着疑问,杭州文化学者胡西林对此做了探究。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约3700字,阅读需8分钟。

文、图/胡西林

片儿川是杭州的著名面点,基本配料是雪菜、笋片、瘦肉片,因为鲜美可口、价格实惠,一经杭州老字号奎元馆推出,就得到大众认可,广受欢迎,一直是杭州大小酒楼、面馆最受宠幸的杭帮面点之一。

关于片儿川,有两点蛮有意思:一是这碗面的创烧年代,二是这碗面的名称。

片儿川的历史有100多年吗

前不久,央视一档节目介绍杭州的人文和风味,嘉宾介绍片儿川是一碗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面。片儿川确实是一碗有年头的老面,但是到底有多老?嘉宾没有确说。

大约十年前,我曾在媒体上听人说过一个确数,片儿川有140年的历史。往前推150年,片儿川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正是奎元馆的创办年代。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不妨先粗略捋一下奎元馆的历史。

据说,奎元馆最初是一位安徽人开办的面馆,时间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地址在杭州鼓楼边上的望仙桥堍(音tù)。不过因为没有记载,创办人姓甚名谁无从得知,估计那时候奎元馆不具规模,也不在名店之属。后来此店易主,盘给了宁波人李山林,1911年迁至今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路口。1926年,李山林因为另开新店,又将其盘给了伙计章顺宝,八年后,章顺宝年事渐高,将店务交给女婿陈秀桃经营,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80余年间,奎元馆四易其主,但是专做面业的经营方向始终未曾改变。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片儿川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说法对不对了。请注意,这碗面的名称叫片儿川,“片”指的是肉片和笋片,“儿”没有具体意思,只是杭州话中沿自南宋官话的所谓儿化音,片儿川显然是典型的杭州话。这样的名称若出自那位不知姓名的初创老板之口,于理不符。事实上,这位安徽人当年开的是一家徽式面馆。由此可以确定,片儿川不是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

徽式面馆没有出品片儿川,初创老板给奎元馆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一则传说。一天,一名外地来杭州赶考的穷秀才走进店里,要了一碗清汤面,老板怜其寒辛,特意在碗底放了三只囫囵蛋,既为增其营养,也寓意科场顺利,连中三元。过后老板便忘了此事。又一日,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衣冠楚楚,意气风发,落座后点的却是一碗清汤面,老板正在疑惑,年轻人朗声说道:“底下放三只囫囵蛋!”老板这才想起,连声道贺,并请年轻人为面馆留下墨宝。年轻人略加沉思,题以“魁元馆”相赠。这是嵌刻在奎元馆大堂壁间的传说。后因接任者嫌“魁”字有“鬼”旁,改“魁”为“奎”,奎元馆店名由此而来。虽为传说,实是一则佳话。

片儿川到底是谁创烧的

那么,片儿川创烧于宁波人李山林接手时的民国早年吗?也不是,答案还是在片儿川的名称中。

宁波的确出产雪菜,并且品质很好。宁波也处处有竹,宁波人和杭州人都喜欢用雪菜和竹笋、猪肉等搭配烹饪。宁波人也用雪菜、笋片、肉片一起做浇头烩面:如果用冬笋,那就叫雪菜冬笋肉片面;如果用春笋,就叫雪菜春笋肉片面;或者取个更好听更含蓄的名,但一定不会叫片儿川,为什么?

因为那个“儿”字藏着杭州人的DNA,儿化音是杭州人口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片儿川一定是杭州人创烧,其名称当然出自杭州人。看似一碗平常的面,浓缩了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而李山林对奎元馆的贡献,是他接手奎元馆之后,“引入了家乡风味,用水产品做面的浇头,味道鲜美可口,深得讲究口味的杭州人的喜爱,面的风味也由徽式逐渐转向了宁式”。(《奎元馆简介》)

剩下来就是章顺宝和陈秀桃这对翁婿。章顺宝和陈秀桃都是杭州人,片儿川的创烧一定出自他们二位中的一位。章顺宝是李山林的大伙计,从李山林手中接手后,很自然地延续了宁式大面的经营特色,劳心操持,苦心经营,八年时间使奎元馆有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不过听老人们说,那个时候杭州还没有听说片儿川。“那个时候”指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2007年,《杭州日报》记者莫小米用口述实录的方式对奎元馆的后人做过专访,这位后人就是陈秀桃的孙女陈兰棣。陈兰棣提到,“爷爷是个绝顶聪明人,奎元馆的招牌面虾爆鳝、片儿川就是在我爷爷手里创出来的”。

胡辣汤解密(胡西林片儿川一碗面背后的故事)(2)

1934年,陈秀桃接手奎元馆,奎元馆的大变化开始了。今天奎元馆的面谱里还插印了两幅民国招贴广告,均出自陈秀桃接手之后。其中一幅说奎元馆经营“宁式大面”,另一幅则谓“各色大面”,“宁式”与“各色”涵盖面显然不同。两幅广告都没有标示年份,地址均为“中山中路五O五号”,但备注不尽相同:一幅用括弧注明“旧官巷口”,另一幅则在“奎元馆”三字下面署了“官巷口寿安路”,并将二者加了长方框。这个细节有意思,为什么要强调?

中山路即南宋时的御街(也称天街)。历经元明清三朝,这条路数度更名。民国时这条路的中、南段称江墅路。1945年抗战胜利,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路改名中山路,全路分三段: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显然,两则广告都是中山路命名之后所做,确切地说,应该是命名当时所做。因为当时杭州市民并没有中山路概念,强调“旧官巷口”“官巷口寿安路”是为了提醒市民:虽然江墅路更名中山中路了,奎元馆地址未变,还在老地方。

那么两则广告孰先孰后?当然是“宁式大面”在前,“各色大面”在后。而“各色大面”广告主打的是“虾爆鳝”,称其为“杭州著名的虾爆鳝”。其实虾爆鳝与片儿川是同期创烧,都是陈秀桃接手奎元馆之后的看家面款。之所以主打虾爆鳝,是因为这款面的消费人群多为富人阶层,利润更丰。既然著名,当然不是广告当年创烧。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片儿川的创烧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期至40年代初,距今约有八九十年历史。

由汆及川

关于这碗面,我更感兴趣的是它名称中的“川”字。“片”和“儿”前文已经解释过,而“川”字在外地人看来就不好理解了,缀在“片儿”后面也难以与面联系起来。虽然许多老杭州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谐音,“汆”被“川”替代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姑父从上海来杭州。有天他要我陪着去中山路走走。姑父生于1910年代,对中山路有感情,因为他小学就是在中山南路的凤山门读的。我们从中山北路北端的天水桥一直走到中山南路南端的凤山门,走完了中山路全程。经过官巷口时,姑父看见奎元馆,说到奎元馆吃碗片儿川,还说以前奎元馆不在这里,在三元坊。

姑父虽然离开杭州几十年了,他的老杭州话还是很有韵味。说片儿川的“川”时,他用的不是普通话里的阴平(第一声),而是去声(第四声),带一点点后鼻音,听起来有点浑厚,还有些顿挫感。吃面的时候姑父指着墙上的牌价表(那时的餐饮店很少见到今天那些印制精美的菜谱食单,而是板书于黑板,然后挂在墙上)对我说:“片儿川的‘川’不是四川的‘川’,是汆一头的‘汆’。”

我不知道姑父认不认识或者会不会写“汆”字,但是他说得很明白,并且是用很道地的杭州话。杭州话的“汆一头”就是普通话里的“汆一下”或者“焯一下”,意思是把食物放在开水中稍煮一下。这是南方北方都常见的烹饪方法,比如北京有汆丸子,杭州有鲫鱼汆汤。先人造字真奇妙,入水为汆,不仅会意,还包含了动作。而“汆”字取名于面,片儿汆的烹制方法自然在其中了。当年奎元馆的老板真高明,给一碗面取的名竟然与其一样味道十足。

那么除了谐音外,片儿川的“川”还有别的意思吗?没有了。有人说片儿川与苏东坡有关,因为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云云,这显然是牵强附会。

约定俗成的片儿川

胡辣汤解密(胡西林片儿川一碗面背后的故事)(3)

为什么不把这个“汆”字写回来呢?

前些天我特意去了奎元馆、知味观、杭州酒家、天香楼、楼外楼、天外天、山外山、新开元、外婆家、老头儿油爆虾等十家杭州著名的餐饮店,一家一家地看它们的菜谱食单。原以为“川”与“汆”是谐音之误,那总会有几家正本清源,将“片儿川”写回“片儿汆”。结果让我失望,十家餐馆的菜谱食单上清一色都是“片儿川”。

奎元馆是最后去的,我还特意花二十六块钱点了一碗片儿川,并与服务员聊了几句。我指着面谱问服务员,片儿川的川是这个川?服务员说是啊。我说是这个汆,一边用手比划,服务员开玩笑说,要这样写,顾客来奎元馆都找不到片儿川了。邻桌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也在吃片儿川,显然吃得很开心,连声应道:都晓得的,汆一头的汆,汆一头的汆!

这让我想起了杭州一条老巷子,南宋时呼马婆巷,到明代变成马坡巷了。没有人质疑,早已约定俗成。

《世说新语》有一个故事:晋人孙楚年少时想当隐士,他与朋友王济谈及想法时,把比喻隐居山林的“枕石漱流”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知道他是语误,就说“流可枕,石可漱乎?”可是孙楚不但没有认错,还振振有词地答道:“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这当然是强词夺理,若是塞几粒石子往嘴里漱漱,不碎几颗牙,至少也是满嘴血,但孙楚脑子转得快,口齿伶俐,还真把歪理说直了。这就是“漱石枕流”典故的由来,于是中国成语既有“枕石漱流”,也有“漱石枕流”,二词并列语林,不废彼此。

因谐音之误,“片儿川”由“汆”而“川”,且由来已久。况且杭州十家著名餐饮店都“众口一词”,说明早已约定俗成,还要改回来吗?顺其自然吧。

责编|江梅娟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烹饪》2021年1月刊、2月刊,欢迎转发。本头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胡辣汤解密(胡西林片儿川一碗面背后的故事)(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