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商业圈(大学经商记)
故事一般都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做生意,是在入校后的第二年。以前每逢节庆,也有些学兄学妹来宿舍楼挨个房间卖明信片,我的上铺,一位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学兄就干过这事。蔚为壮观的,凡是卖不出去的明信片,他一股脑儿贴在床头,贴满了两面墙,无数俊男美女。
相比起其他人来,我更容易接受经商的观念,因为初高中在家里,我便尝试了用自己的劳动挣钱。
我父母都在供销社工作,感觉那时的供销社什么都经营,凡是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无所不包。供销社烤干辣椒,需要把坏的干辣椒挑出来,我们可以干这个活儿,得到些报酬。还有供销社有很多麻袋要反复使用,我们便揽下清洗的活儿,报酬是很不错的。乡下每逢五逢十赶场,我还在场上卖过凉粉。我的父母都鼓励我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确实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大学校园里,因为一分矜持和谨慎,我倒不是最早做生意的。然而,世事变化如此之快,几乎一夜之间,经商热便传遍了全国。农民也进城摆摊了,工人也下岗开店了,连政府机关人员也坐不住了,纷纷下海开公司了。
这股全民经商热也吹进了校园。我第一次大着胆子做生意,是从系里面的一次学生舞会开始。具体做法是从相隔不到500米的小卖部批发了几箱可乐饮料,搬到舞会上去卖。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做,有那么两三个感兴趣的学友。我们早早地把饮料搬到舞厅,到了8,9点的时候,舞厅里面热闹非凡,人头簇簇。跳舞是一件出汗的体力活,我们的可乐当然很好卖。外面小卖部5毛钱一瓶,在舞厅里,我们买1块钱一瓶,供不应求,中途还出去拿了好几次货。这次的收获是每人挣了数十元,够在食堂里吃一个月的肉了。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由于我以前有做买卖的经验,渐渐地我便成了核心。后来,我们卖过自做的电炉,就是买来零部件组装,很简单的流程,也引起了轰动,非常畅销,只是后来考虑到这么做似乎和校规校纪有冲突,便收手了。我们那时实在是有良心的家伙。
甚至在考试上,我们也能挣到钱,这主要就是我的拿手好戏了。每到期末考试,便是最懒的学生也会忙碌起来,我就是来帮他们的,当然也是帮大家。我的学习本来就很优秀,我会把教授出的复习提纲整理做出来,然后刻成蜡纸,油印好几百份,装订成册。真是好东西,谁都想渴求一份,甚至外班,外系的也慕名前来。
做得最疯狂的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雄心勃勃地包下校园内的一间店铺。为什么我们可以经营校园内的店铺呢?这就要从学校说起了。为了响应全民经商的热潮,学校特地开辟了一块场地,建立起学生商业广场,让学生们投入实践。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全民经商热是何等地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场经商普及化教育,就像什么普法教育,道德教育一样。
不过,这一次的冒险,我却中途退出了。有几个原因,一是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多。如果说以前的种种还有些娱乐性质的话,现在的就颇近乎专业经营了。二是商业广场里面大多经营游乐项目,除了本校的学生外,外面的人也掺和进来,显得很混杂。诱惑太多,许多学生流连其中,通宵达旦。我的一个狂热投身其间学兄,也就是我上铺的哥们,最后弄得不敢参加期末考试。为逃避退学的命运,他主动申请休学一年。而另一位围棋天才则沉迷于其间不能自拔,最后被从本科降级为大专。考虑到在校园里搞这玩意,副作用实在太大,学校最终还是把商业广场关了。
回想起那些很另类的大学校园生活,再对比一下现在,忽然发觉,那些时候实在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几年,自由,开放,充满朝气和活力。所以我特别怀念那些日子,那时,我们真是意气风发地站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