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

点击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订阅哦!

土城子古城,位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地处土默川平原的南部入山口地带。北向平川,南背群山,东西两侧丘陵起伏,东南有宝贝河沿古城南向西北流去,然后折西入大黑河,汇入黄河。土城子古城二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六座古城,可见其在古代北方大青山南麓重要的政治、军事、交通、文化作用。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1)

最早建的古城是汉成乐城,为定襄郡郡治所在地,建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辖十二个县。汉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郡治迁往山西右玉。成乐城北过大青山,直通漠北,东南通雁门关,西南过清水河喇嘛湾渡口通长安,两汉上下四百年,成乐城一直是险关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2)

北魏时期,曾在这里建过三个城池,名称皆为盛乐。公元258年,鲜卑族大酋长拓跋力微入居成乐,建立早期国家。公元313年,代国穆帝猗卢另修盛乐城,位置在土城子古城中区。第二座盛乐城建于烈帝后元年(公元337年),位于成乐故城东南十里。第三座盛乐城建于昭成帝四年(公元341年),位于成乐故城南八里。公元398年,北魏迁都至山西大同。盛乐城历十四位皇帝,一百四十年,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第一个中央政权北魏的发祥地,作为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历史名城,其辉煌被载入史册。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3)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将安义公主许配突厥突利可汗,命长孙晟筑大利城,作为可汗和公主的住所,城址在土城子东南园子村。公元607年,隋炀帝亲临大利城巡游。大利城对突利可汗抵御北方突厥进攻、保障隋王朝安全,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4)

公元663年,唐王朝在西汉、代国、北魏时期旧城废墟北部建筑单于都护府,作为唐王朝统治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历代均多次从此出发,过大青山与突厥、回绝、薛延陀部展开大战,加强了北部边境的管理,保证了长安的安全。今都护府遗址清晰可见,东、西、北墙完好,有城门遗址和瓮城遗址,南墙已被宝贝河冲刷,残长五百米。这里曾出土“唐振武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张惟清德政碑”石刻等,一内藏“开元通宝”铜钱约五百公斤的大陶瓮。遗址附近还有许多唐墓。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5)

唐单于大都护府的重要军事地位使之名扬唐代,都护府东岸为宝贝河,隋唐时称金河。诗人柳淡在《征人怨》中赋予了山与水战争的肃杀: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哀怨。杜牧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对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呼和浩特最老的城池(这里是呼和浩特北魏)(6)

土城子古城前后兴盛千年,是研究内蒙古边疆地区古代社会历史以及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迹。(来源:《呼和浩特寻访 描山画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