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中美竞合视角下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学术研讨会举办)
2022年10月8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青联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国际传播实验室协办的“中美竞合视角下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华侨大学副校长兼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出席会议并致辞,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国际话语权的困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国际话语权的困境
2022年10月8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青联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国际传播实验室协办的“中美竞合视角下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华侨大学副校长兼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出席会议并致辞。
于运全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在两个大局的视野之下,中国的话语权问题的解决极其重要。这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智库及学者能帮助政府进行话语权的建设,因而此次研讨会让各领域学者展开交流,对“破题”具有重要意义。
林宏宇副校长从中美关系的宏观视角出发,他认为开展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国际话语权争夺问题的研讨会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话语权的获得需要学界多学科多角度的构建,才能更好地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播出去。
本次会议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秋彬主持。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孙敬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檀有志、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贾付强、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祎等围绕会议主题做发言。吉林大学《东北亚论坛》编辑部副主任许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王锦进行点评和总结。
孙敬鑫以“增强对美话语权争夺的定义权问题”为题,关注话语权的定义权争夺问题。他认为定义权是理解话语权、实现话语权的起始。中美两国在中美关系现状、竞合关系、共同价值以及许多中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上的定义存在出入,中方提出新概念的定义也往往难以被其他国家普遍接受。孙敬鑫研究员提出,中国未来在中美竞合的框架下争夺定义权,可通过选择准备好的时机、提高自身话语质量、做好话语传播来推动完成。
檀有志以中美话语创设模式的“学”“仕”之别为题,剖析中美话语创设模式之间的差别。他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话语创设模式中的先后、话语创设方式的宏观和微观区别、话语创设的语言凸显权力的傲慢和传播的瓶颈。他认为中美话语创设模式的差别不存在优劣之分。而对于目前中国面临的话语权问题,他认为在中美竞合的大背景下,当中美实力发生更具颠覆性的变化时,此问题自然解决。
贾付强则以“拜登政府的对华话语、影响与中国的应对”为题,从叙事政策框架的角度讲解美国的对华政策。他认为美国通过“讲故事”来构建中美双方的身份,将冲突的责任转移到中国身上,目的是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同时重新分配利益,更好地拉拢盟友。而这将事实上加速两极多元格局的形成,激化中美两国的冲突。贾付强教授最后指出,解构话语与构建反叙事模式可能是破解美国对华叙事的重要举措。
王祎以“中美官媒涉疆新闻框架比较研究”为题,运用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美国之音和新华社2018-2022年在Instagram所发涉疆议题的帖子进行研究,对中美官方媒体对同一主题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进而探究双方主导机构的官方性、宣传内容内含价值观的差异性、平台运行方式的差别。她指出,中国的国际传播应兼顾官方标题和信源的多元性,增强互信沟通,同时发挥社会媒体的灵活性,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第二部分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文正主持。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郑文标、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周鑫宇、华侨大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光兴、全国青联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国际传播实验室负责人,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等从不同切入角度对该主题展开论述。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孙墨笛进行点评和总结。
郑文标教授以“华侨华人与跨文化传播”为题,研究华侨华人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所遇到的问题。他指出,由于国际舆论场主要被国际主流媒体占据,充斥着关于我国的负面国际舆论,且华人难以融入所在国文化,导致华人跨文化传播遭遇瓶颈。而中华文化的传播模式效率又与华人主体息息相关,因而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宣传上,应从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应对国际舆论场上的负面敌视舆论,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周鑫宇教授以“乌克兰信息战与话语权争夺”为题,研究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展开信息战的具体做法。他指出,乌克兰政府与主流媒体进行合作,通过舆论控制、信息控制、受众控制三个主要路径,援引独立、多元、官方的信息来源,搭建专门网站、辟谣机构和事实核查组织来持续输出信息,借助西方主流媒体的帮助,始终维持对俄罗斯的舆论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成功塑造出乌克兰“受害者”形象。他指出,乌克兰在信息战中的这种做法值得深入研究。
朱光兴以“澳大利亚智库涉华舆论动态研究”为题,以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在2005——2021年间的调查智库报告中有关中国词条的数量和内容变化,剖析澳大利亚智库涉华舆论的传播机制、议题设置和框架策略分析。他认为由于智库的结论通常具有跨国影响力,可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国家形象。因而他提出未来中澳双方应当在构建新型合作关系、推动智库协同建设上共同发力,寻找合适机会改善两国关系。
黄日涵则以“台湾地区智库的舆论生产与国际传播”为题,讨论了台湾地区智库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他剖析台湾智库和其背后金主之间的关系。黄日涵认为,台湾地区智库通过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领域深耕细作,通过与其他群体建立长期制度化合作和打造新媒体部门等方式,吸引人才服务于台湾,实质上帮助台湾获得更多传播空间,这一思路值得深度关注。
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要做好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重视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供稿)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