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
20年前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的时候,太过惊艳。
不仅仅是旋律,歌词代表的的丰富美好,即使是绕口令一样的枯燥历史知识,我也迅速背得滚瓜烂熟,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哪怕对历史毫无关心的我,也就此记住了,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西元前,古巴比伦王不仅会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更将楔形文学,刻在了一块又一块的石碑上。
周董唱着,“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可是事实上, 经过几十个世纪的风化锤炼,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那些石碑,泥板上的字迹未必全部清晰可见,太多人默默地付出,陆续被发掘,被研究,被转译,终于将遥远又小众的苏美尔文学,带到了我们身边。
也就是我最近在读的,极具“无用之美“的——
《吉尔伽美什史诗》
距今 4000 多年前,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将《吉尔伽美什史诗》刻在了泥版上面。
这是人类历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目前已出土的 12 块泥板残片,现代人类得以了解这部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史诗的部分内容。
01 神话的意义:英雄永远闪闪发光一开始我以为,隔着时代和文化差异,阅读起来,会非常晦涩难懂,莫名其妙。
但这本书完全没有阅读门槛。
经由权威译者的精心编排,增添大篇幅详尽注释、解读,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介绍、古文字解读、文意理解等,读起来,意外地顺畅舒服,一口气读完也不费劲。
我们对四千多年前的人的刻板印象,大概率是,无知和浅薄。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恶劣环境中,在面对疾病痛苦,天灾人祸的无能为力中,神话传说应运而生,成为大家的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尤其是那些,带着凡人所有的特质的个人英雄故事。
史诗里歌颂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是“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的完美结合。
他也许是身世有坎坷的天选之子,走过弯路,可他没有被塑造为一个完美无瑕,不可侵犯和质疑的“神”,反而是那些经历,那些情绪和情感,推动他的进化。
他身上有着每个凡人共性原生的本能本性,优点弱点兼具,脆弱,失败和高光时刻共存,富有人情味,又丰富多彩的一生。
他起初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无道昏君,得到好友恩启都后,两人开始实施旨在留名后世的种种冒险壮举。
痛失挚友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
这位远古智者娓娓道来的“洪水故事”,使充满幻想的吉尔伽美什回归现实,重振王道,成为古代君王典范。
神话的诞生和流传,千篇一律的英雄成长套路,其实反而透露着一种本质的信息:
任何时代,历史因素,文化背景之下,人们都需要塑造一种榜样,在英雄身上,我们看得到原生的我们自己,更有一部分,我们渴望而不可及的自己。
吉尔伽美什作为英雄,不会忽视死亡的存在,但他历经艰险,尝遍人生苦甜后,得到了超脱的结局,不需要再像芸芸众生一样默默经历生之乐、死之苦。
苏美尔人把最美好的祝愿,付诸于这些想象,也带着对人生的思考,让大家忘记原本双脚扎根在土地上的无可奈何,作为一个排泄负能量的出口,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达,寄托人们对获得幸福安康的希望。
02 人类早前智慧的哲思,周而复始
虽然是诗歌形式作为叙事载体,除了优美,细致,富有感情的描写,故事的高潮迭起,转折不断,人物性格鲜明生动,那些简短的诗句,细思之下,贯穿了许多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
人类早前智慧,和我们一样,探索人类永恒哲理命题,映射现世问题,哲学思考。
比如,他们已经在懵懂中,开始思考个体与社会,人类与宇宙的位置关系。
在第九块泥版上有这样一段话:
“吉尔伽美什啊,你要流浪到哪里?你寻找的生命无处可觅。”
自我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当你碰到什么东西,反弹回来,就会感知到它的存在。
人生遭遇的人事物,其实都是一种经历,生命重在体验。
我们透过这个世界里,所有或好或坏的事情,我们交往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塑造着自我。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我们都是先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最终重新认识自己。
所以,古往今来,如何摆脱和放下,困惑,焦虑,迷茫,痛苦,求而不得,似乎一直是人类始终的追求。
周而复始,始终在上演。
每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答案,因为本就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标准答案。
在现阶段的我的心里,我读到的是:
即使是伟大成就的半神,一样可以七情六欲,没必要吹毛求疵,折磨自己,一招错,满盘皆输,但都会有一线生机。
神性和人性交织碰撞,乐观和绝望来回分裂,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常态化,不绝对对立,生生不息的转动中,人类繁衍、进化、相爱相恨。
这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早前智慧著作留给我们的启示与精神财富。
03 小众的意义
《吉尔伽美什史诗》距上一次中译版出版已有十余年时间。
这么一本看似普通的书,其实需要太多的心力,付出,天时地利人和。
十年间,随着泥版残片的再发现与楔形文字学科的发展,《吉尔伽美什史诗》现在已能呈现出一个“故事较完整”,“翻译较‘信达雅’”的水平。
隔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甚至是翻译水平的高低,语言转换中不可避免的信息损失和差异性,我们看翻译完的外国作品,很难像欣赏母语中文写作一样,同时享受故事和文字的双重意境。
可是,这本书,我感受不到,太多时空,人文,语言,意识形态的割裂感。
所以,我能如此畅快淋漓感受到四千年的异域文化,产生共情,得到慰藉。
出版的商务印书馆认为,能够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成形的史诗更新为目前最完整内容版本带给中国读者,是一件具有使命感的必要事情。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真的重有千金。
在出版业不算景气的当下,这种无用之美,异常小众,出版之艰难更凸显决心。
人,不能都只做有利益的事,只追求短平快的效率人生。
有学者,数十年如一日,研究西亚历史,让小众冷僻文化,辩证地吸纳,与时俱进的发展传承。
有编者,推动着不畅销书籍,总要有人做费力但正确的事。
“我们的手中并没有握着通往畅销的通行证,也不期待握着成功的符咒。我们能做的,就仿佛是用一艘扎实且好看的船,摆渡作者的文字,在读者的心理靠岸”。
所以,也需要有读者,认认真真地读,思考,透过文字,在时空穿梭。
我希望,我的文字,也可以增加更多,这样的读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