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背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 王建

每天背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1)

【注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每天背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2)

【见解】

这是一首描写八月十五中秋节,望月思人的诗。地白,指的是月光洒在庭院中,使地面的一片洁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仅仅地白二字便创设了一个凄清的环境,这时诗人又突然听到远处鸦雀回巢。夜很深了,又十分寂静,因为鸟儿都已经回巢休息。而诗人还是没有睡去,静静的,静静的望着中秋的明月,看着凄婉的月光,洒满空旷的庭院,听着鸟雀回巢与亲人团聚,就好像其他的人啊,也因着中秋佳节,与故友亲人久别重逢,反衬着自己只能静静的看着,听着,羡慕着。各中滋味,怎一愁字了得!

下一句诗人的目光的陡然拉近,好像是不忍再看鸟雀回巢万家团圆的场景,却又看到桂花渐渐的,无声的被中秋冰冷的露水浸湿。如果让我们进行大胆的揣摩,桂花被露水所浸湿,那么诗人的内心,是否就如同这桂花一般,悄无声息的被点点愁绪所蚕食,被对友人的思念,一点一点的浸染?愁绪慢慢蔓延开来,诗人的内心也渐渐的凄凉起来,直到,心凉如冰……

第三句,中秋望月的习俗自古便有,中秋节这一天,大家都在举头望着天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但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里也是一样的,那些合家团圆的人望着秋月,内心自是无比的喜悦与满足。可是诗人呢?诗人孤寂的的望着秋月,内心充满了对朋友的思念。他想,他的朋友也一定跟他一样,孤单的望着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痴痴的望着秋月,就好像看见了他的朋友,聊以解怀。

最后一句,从“不知”,“谁”中可以知道,这是一句问句。不知道啊,这中秋的愁绪,落到了谁那。那么这句问句,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就我拙见,二者皆有。先说疑问,这是诗人向他的友人发问,我在凄清的中秋夜晚里,思念着你。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望着皎洁的明月,听着万家团圆,鸟雀归巢,闻着那浓浓的桂花香气,随着那月光的洒落,桂花的飘落,思念着我?再说反问,秋思落在谁那?秋思落在我这。让我们回转目光,再看第二句,盛放的桂花被露水所打湿,常常飘落下来。再让我们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凄婉的月光洒在地面,庭中一片洁白,带着冰凉露水的桂花点点飘下,无声的占满了整个庭院。诗人的内心或许也是如此,愁绪一点点的产生,蔓延,充斥着整个内心。这样,整首诗上下关联,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中写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就我认为,这首诗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诗人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抒情,仅仅通过几样景物,便表达出了如此丰富内敛的情感。着实是神来之笔。寄情于景,全诗没有写过一个愁字,但是那种淡淡的愁绪却充斥着整首诗。实在是妙哉!

每天背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3)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中写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就我认为,这首诗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诗人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抒情,仅仅通过几样景物,便表达出了如此丰富内敛的情感。着实是神来之笔。寄情于景,全诗没有写过一个愁字,但是那种淡淡的愁绪却充斥着整首诗。实在是妙哉!

(作者:程俊超 校稿:游金地 何良庆)

本文属于公益用途,意在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评论您的观点!文章中如有错别字,欢迎指出,我们将积极改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