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尼派局势(中东局势常常提到的什叶派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呢)

中东问题向来以纷乱繁杂著称,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霸权问题纵横交织,当地局势长期动乱不堪。以至于用寥寥千字条分缕析的将中东问题分析透彻简直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有些作者谈及中东问题总是头头是道,一口一个“教派冲突”,一口一个“核心问题”,但你若是追问他“什叶派和逊尼派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家伙又要顾左右而言他了,张口 “波斯时期”,接下来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琐罗亚斯德教”,什么“阿拔斯王朝”,于是评论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作者都是好好做过功课的。

穆罕默德之前的阿拉伯

其实,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最初的分歧并不是宗教教义不同,而是政治立场的不同,这一切都还得从7世纪的中东世界说起。

如今中东最富裕的地区在哪里?您可能会说“沙特阿拉伯”或者“阿联酋”,亦或者“波斯湾沿岸地区”。

但在遥远的古代,中东最富裕的地区却是如今公认的世界穷国——“也门”。也门所在的阿拉伯半岛最南部,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发展农业的条件较为优越,被称为“福地”。

逊尼派局势(中东局势常常提到的什叶派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呢)(1)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最南部

因此,当地的文明发展很快,也门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当时也门的居民叫做塞白人,他们所建立的国家就被称为塞白国。

除也门之外的地区则是茫茫大漠或草原,当地居民被称为“贝都因人(意为草原牧民)”。由于气候恶劣,贝都因人只能以游牧为生,艰难的在大漠里讨生活,当隔壁的塞白建立国家欣欣向荣的时候,贝都因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艰难求生。

等到六七世纪,北边的贝都因人虽然生活困难,但也连滚带爬步履蹒跚地走出原始社会,开始走向阶级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渐渐产生了富余产品。

以贝都因人为例,虽然沙漠中的生活非常困难,但贝都因人渐渐发现了各种养殖技巧,创造出各种生产工具。譬如说养羊时的饲料如何搭配会让羊更加膘肥体壮,什么形状的牧鞭更容易控制牧群,这种代代流传的经验积攒下来,就会让贝都因人的生产力渐渐提高,当全族都能吃饱还有富余的时候,部落首领就会凭借自己的权力夺取这些多余的产品。

逊尼派局势(中东局势常常提到的什叶派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呢)(2)

生活在沙漠里的贝都因人

于是,私有化随之出现,部民与部落首领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走向解体,但贫富差距已然出现,阶级矛盾也随之出现。

这是当时的阿拉伯社会进入全面危机的前奏,在六世纪与七世纪之交的时候,阿拉伯世界还出现了其他方面的剧变。

也门不仅气候适宜,还占据了商业交通的险要之处,能够从当时的国际贸易中获利不少,阿拉伯经济兴盛,也为不少阿拉伯人带来了生计。

当时的拜占庭、波斯以及埃塞俄比亚为争夺国际商路的控制权大打出手,最终的胜者则是波斯帝国。它将商路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直接导致了阿拉伯地区走向商业萧条,大量依靠商业贸易求生的阿拉伯人陷入困境,连锁反应之下,阿拉伯的农业生产也濒于崩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连活下去都是奢望,有人却能满嘴流油,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愈发突出,求生无路,就只能向死而生。

阿拉伯当时的信仰是一种多神崇拜体系,但面对社会危机,这些满天神佛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恰好此时犹太教与基督教传入阿拉伯,面对艰辛的生活,改信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并不在少数。

这就是当时阿拉伯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

穆罕默德与穆斯林

在这个时候,穆罕默德出现了。

穆罕默德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幼年生活并不顺利,尚未出生,慈父见背,六岁之年,又逢丧母。不幸的童年让他更快的成熟起来,他关注社会的动荡,思考为何人人皆苦。

长期的经商生活增长了他的见闻,他见识了基督教的教义,听闻了哈尼夫派(阿拉伯地区一种提倡一神教,主张隐修的早期宗教思想)的思想主张。

最终,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开始传教。

由于社会矛盾突出,伊斯兰教的发展相对顺利,古代有句出名的诗,叫做“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这话也适用于宗教发展,愈是社会黑暗,愈是了无生机,反而会有更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宗教之上。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当地贵族开始有所担忧,他们怀疑随着穆罕默德势力的壮大,将会对他们产生威胁,于是出兵赶走了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带着信徒星夜逃亡麦地那,这一天是622年9月,被称为“希吉拉(又译徙志)”,也就是今天伊斯兰教的元年元旦。

迁往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建立了一种叫做“乌马”的社会组织,这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组织,还是一种行政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乌马并不是国家,在历史学上,这种似国家而非国家的行政组织,有一个专有的名词——晚期公社。

如果你还记得我刚刚说过“私有制的产生会促使原始部落走向解体”的话,那你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原始部落解体后,人们怎么了呢?”

答案就是公社。

在早期的原始生活中,大家依靠血缘为纽带维系在一起,财产全部公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婚制和部落形式上产生了种种变化。

婚制上由杂婚到群婚,由群婚到对偶婚,部落形式上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

随着多余产品的出现,部落首领和部民出现矛盾,愤然离开的部民越来越多,部落随之解体。

分散的部民在各种适宜生活的地方重新聚合,但这一次聚合起来的人们没有了血缘关系,他们推举出自己的首领管理新的部落。

这就是军事民主制和农村公社的形成。

随着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终有一日,首领将不由选举选出,而是世袭继承,这就标志着文明彻底从原始时代走向国家,随后各种代表国家意志的机构也随之建立,包括监狱、军队等。

逊尼派局势(中东局势常常提到的什叶派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呢)(3)

曾经所向无敌的阿拉伯部队

穆斯林公社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公社。

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伊斯兰教徒所向披靡,开始了对外扩张。最终,在穆罕默德死前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出现

在穆罕默德死后,穆斯林们召开了塞基法会议,推举了艾布·伯克尔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这就是第一任“哈里发”。

首领由推举选出,可见穆斯林公社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公社,但同样具有公社的共性。

随后的两任哈里发分别是欧麦尔和奥斯曼。

问题出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统治时期,这位奥斯曼和前两位哈里发不同,前两位基本上可以说是和穆罕默德同生共死的老兄弟,但这位奥斯曼则来自当时的大贵族势力。因此他的统治带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不仅为自己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占有大量地产,并且扶持亲信上台。

这激起了众多穆斯林的反对,由于这几任哈里发都是由推举选出,和穆罕默德并无关系,于是反对派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哈里发应当由穆罕默德的血亲担任”。为此,他们支持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继任哈里发,不承认前几任哈里发的正统性,要求奥斯曼下台。

人们把这些追随阿里的人称为“什叶·阿里”,这就是“什叶派”的由来。相对的,认为前几任哈里发没有问题,支持现任哈里发的穆斯林,则被称为“逊尼派”。

所以说,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两个政治概念,而非宗教概念。

最后,奥斯曼被人刺杀,阿里上台,其实这个刺杀,还真不一定就是什叶派干的,也有可能是已经有分裂倾向的叙利亚总督或埃及总督的暗中指示。

阿里上台后,什叶派又分裂出了一个新派系,当时有一些大贵族势力,譬如“倭马亚”家族,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就来自这个家族。

当初支持阿里上台的人中,有一部分其实怀有自己的目的,这些人其实并不在意阿里还是别人上台,他们的目的是反贵族,尤其是奥斯曼所在的倭马亚贵族。

逊尼派局势(中东局势常常提到的什叶派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呢)(4)

四大哈里发时期后的倭马亚帝国疆域,倭马亚白旗,也被称为白衣大食

阿里在继位之后选择和贵族势力妥协,这帮人自然难以接受,于是选择了出走,形成了一个新的派系——“哈瓦立及派”,主张穆斯林完全平等,反对贵族统治,这是一个极端的政治派别,对不同意自己主张的穆斯林会痛下杀手,也算是开创了宗教斗争刀兵相见的先河,顺便一提这帮人后来还刺杀了阿里。

《刺客信条》里的刺客组织原型其实和这个哈瓦立及派有所关联,都同出于什叶派。

还有一个较为出名的派别叫做“苏菲派”,这一派并不是政治派别,也不是宗教派别,他们中有的人是什叶派,有的人是逊尼派,主张苦修,寻觅内心的领悟和人神合一的境界,在一些专业历史教科书中会被表述为“实质上是伊斯兰教中理性主义和由此产生的形式主义的反动”。

如果你的阅读足够仔细的话,你一定会注意到我第一次描述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话语:

“其实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最初的分歧其实并不是宗教教义不同,而是政治立场的不同。”

最初的分歧不是,意思就是后来的分歧是

随着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各自发展,他们渐渐形成了各自有所不同的神学思想,在漫长的演化后,这两个政治集团最终形成了两个宗教派别。

是的,最初两派的差别完全是政治主张的不同,但如今已经是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了。

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一旦激化,几乎就是刀兵相见,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做是实际权力的争夺。

胡格诺宗教改革后,教皇同样派兵不远万里的予以讨伐,后来的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都同样予以了镇压,其目的不外维护自身的正统。

在宗教斗争中,异端可比异教徒更招仇恨,就像内奸比纯粹的敌军更讨厌一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