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无法自我正常调节(每天一点心理学)

想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时候耳朵里面时常会环绕着某段音乐;在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也偶尔会响起一段慷慨激昂的进行曲;走在路上突然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曲……歌曲在我们大脑里面一直单曲循环着,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无法自我正常调节(每天一点心理学)(1)

这些曾在你的耳畔中单曲循环的音乐被称为「耳虫」。耳虫既不是真正的虫子,也不存在于耳朵里。它是一种大脑的活动:当我们的大脑捕捉到某些线索后,将无意识地提取与该线索相关的记忆碎片,从而也连带着提取出了某些特别的声音片段。因此,其学名也被称之为「耳虫效应」

耳虫效应,心理学上叫作感觉后象。“耳虫”(earworm)是从德文直译过来的。这个词把萦绕脑海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研究者把“耳虫” 引起的这种感觉称作“认知瘙痒”, 好像人总忍不住想去挠(回想)它。其实认知瘙痒就是某一段旋律在脑海中久久盘旋, 自古有之,要不古代怎么有“绕梁三日,余音袅袅”的说法呢。

研究发现,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一段音乐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现象。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 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耳虫”更偏爱那些传唱度高容易上口的作品,即“耳虫歌”。

心理无法自我正常调节(每天一点心理学)(2)

那么为什么循环的总会是音乐呢?

这是因为音乐所具备的弦乐音律,歌词含义与节奏氛围更容易在记忆中获得全面而立体的编码。这大大增加了它在其它记忆信息中被大脑提取的概率。尤其是当我们处于高强度的脑力或体力工作中时,更容易不自觉哼出小小的乐章。这是由于大脑在试图以反复完成「低级任务-哼歌」所获得的满足感来抚慰无法完成的「高级任务-工作」所产生的焦虑感。这与熬夜用功解不出题时狂吃零食的行为相似。

那么该如何摆脱耳虫的纠缠呢?答案是:「随它去」耳虫既不是病症,也不是幻听,而是一种你我都有的普遍现象,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便会自然褪去。但若你要下意识去阻挠它,那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深对它的暗示, 所谓「 告诫自己别去想」等同于「强化去想」,这样可就彻底没完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