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

吴天保原名吴贤华,生于1903年,他的出生地汉阳索河镇乃是一个“汉剧窝子”。长年累月“会戏”“酬神、还愿戏”四季不断;日日夜夜,名班、乡班、花台班,台台相连。吴贤华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熏陶成为“小小戏迷”的。他的父亲靠卖豆腐营生,小贤华除了学读《三字经》、《百家姓》等蒙书外,还要帮家里卖豆腐。当他迷上了汉剧生角戏之后,不仅爱看,还爱学着唱。一次跑到离索河不远的奓山看了两天两夜的戏,没有归家。他父亲四处寻找,终于在花台下找到了他,回家一顿饱打也没有打掉他的“戏瘾”。一天他卖豆腐走在路上听几位老人说,汉口满春戏园“小天字科班”要招艺员,小贤华一听喜不胜喜,毫不犹豫把卖豆腐的钱作路费,独自一人来到了满春戏园应考。谁知他来晚了,招收名额已满,科班管事请他打道回府。小贤华一听心凉了半截,他悻悻走出戏园,信口放声唱了一句《四郎探母·坐宫》中杨延辉所唱的“西皮倒板”——“杨延辉坐宫院愁眉不展”,以解胸中愁烦。他这一唱,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了。科班管事名叫秦开华,一听这“乡里伢”嗓音洪亮,唱得还是那么回事,连忙把已离开戏园的小贤华喊了回来。又请来班主陈国新,叫他再唱一遍。陈国新可是个内行,一听这孩子的嗓子“开叫”,且音量圆润,高亢挺拔,喜出望外,当场拍板破格录取了小贤华,跟其他艺徒一样,改艺名为“小天保”。吴贤华学唱汉剧当演员的愿望就这么失而复得,如愿以偿了。

1950年代,吴天保(左一)与刘金屏、雷金玉合演《打金枝》

吴天保的技艺,不仅受到上海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还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赵如泉、林树森、小杨月楼等的大加赞赏。由沪回汉后,吴天保被“乐园”“美成”等数家戏院聘请,红极一时。随后,又受邀入川,以《渡阴平》、《哭祖庙》二剧轰动山城重庆。由川返汉,长乐戏院老板大肆宣传,摆长队,放鞭炮,挂跨街大横幅,上书“热烈欢迎汉剧大王吴天保由川返汉演出”,接着又在“长乐”上演连台机关布景的本戏《薛仁贵征东》,连演数月,场场客满。吴天保的名气渐渐取代了“汉剧泰斗”余洪元。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1)

《哭祖庙》吴天保饰刘谌

锐意改革 紧跟时代 身体力行

吴天保当上“大王”后,决意破旧习,树新风,锐意改良旧汉剧。他与汉剧界的革新派傅心一先生紧密配合,先后组织“汉剧旅行团”和“时代汉剧社”,赴黄石、九江、南昌等地扩大汉剧的影响,不料无功而返,只得放弃巡回全国各大城市的远大计划,立足武汉,倡导男女同台,邀请戏剧改革先驱刘艺舟排演新剧《天河配》。吴天保放下“大王”的架子,先是唱开锣戏为新戏垫场,后又反串戏份不多的老旦王母娘娘助阵,一改旧戏班“争风吃醋,论资排辈,行大压客,客大压行”等种种陈规陋习,在汉剧界树立了一个好楷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信任,威望日益提高。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2)

吴天保

抗战时期,汉剧艺人宣传抗日,保卫大武汉,他身体力行率先在长乐演出由洪琛导演的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武汉沦陷,傅心一任总队长,他任总主任,在郭沫若、田汉等戏剧界领导人的组织下,组成了十个“汉剧流动宣传队”,并亲自带领“宣传一队”,历尽艰辛,赴沙市,走宜昌,上四川,进重庆,冒着敌机的频频轰炸,常年演出于重庆、北碚、合川等嘉陵江一带。吴天保主演的激励民族抗日爱国的剧目有《江汉渔歌》、《平倭传》、《文天祥》、《巾帼英雄》以及大量反映抗日斗争的时装戏,如《上海血战录》、《汪精卫卖国求荣》等。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吴天保与所有队员同甘共苦,并经常带病演出,所得报酬与大家一样。据“汉一队”的老队员回忆,吴天保在重庆、成都或小城镇他都是唯一最能叫座的名演员。只要挂吴天保的《让成都》,每张戏票加价一角,且场场客满。根据众人公议决定,这一加价的“包银”应归吴天保个人所得。但是,吴天保却执意不收,只拿个人本份,加价全部归公。此外他还主动为队友们排难解忧,尽力相助,队员如有疾病,必为之求医送药,多方照料,有时还夜半起床查看队员们是否安全人睡,为青年人盖好滑落的被子……

吴天保在台上是“大王”,在台下是“家长”,他关心“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备受汉剧界老少同仁的拥戴。抗战胜利后,因人员多路费艰难,他于1946年的夏天才带队与家人和全体队员回到阔别的武汉。回到汉剧公会一见房屋毁损,又特邀牡丹花、周天栋等著名汉剧名家义演筹款,把汉剧公会整修一新。

承上启下 继承创新 自成一派

继余洪元之后,吴天保是汉剧界第二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京剧名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且在艺术上共同切磋,寻求精进,他在汉剧生行艺术的发展创造方面,有着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3)

1950年代,吴天保与周信芳合影

首先,他继承和发扬了余洪元、李春森(大和尚)、董瑶阶(牡丹花)等老一辈艺术家“不演行当演人物”的创造精神,每演一出戏都注重刻画一个艺术形象,十戏九不同,个个人物都有独特的光彩与艺术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哭祖庙》中的刘谌,《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法门寺》中的赵廉,还有《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以及花脸和包公戏如《杨藩探月》、《秦香莲》等,均属于上乘之作,艺术造诣甚高,不仅传统戏如此,吴天保晚年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所塑造的鸠山,《山乡风云》中扮演的何奉,《江姐》中的蒋对章等人物,皆不同凡响,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4)

吴天保饰《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

其次,他在唱、做、念、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而成功的创造。如唱 ,他讲究的是工整,不论是“一字清”的骨干腔,还是“花腔多变”的复杂旋律 ,特别是《文昭关》及《哭祖庙》中的“二黄”与“反二黄”,无一腔不是工工整整,而又清新人耳,且高亢激越,吐字清晰;他的念白,尤其注重声韵,尖团分明:他的做,更是严谨规范,动必有序、有情。诚如他自己所总结的戏谚那样,他说“舞台上的生角动作,欲左必先右,欲右必先左;欲进必先退,欲退必先进”。吴天保集众家之所长,融生末外于一体,开创了三生行唱做并重的表演新风,形成了“吴派”。这流派从形成之日起(上世纪30年代),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美,又得到了汉剧界的共同效仿,唱生行的演员,几乎“无生不吴”。‘文革’之前,中南地区举行现代戏调演,吴天保应邀赴广州观摩。一次开大会,中南局书记陶铸大老远就发现了吴天保,连忙起身亲自把他扶到自己身边坐下,尊敬地对他说:“我在三十年代就看过您的《辕门斩子》,唱得好,演得好,我至今不忘啊!您是汉剧吴派创始人哩”说完朗声大笑。

吴天保建国后既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又受到极左路线的摧残,可“吴派”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散发着醇厚味浓的汉味芳香。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5)

吴天保饰演《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6)

《哭祖庙》剧照 吴天保饰刘谌

武汉汉剧名家吴天保演唱的哭祖庙(汉剧大王吴天保)(7)

吴天保(前排左一)与梅兰芳等合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