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言文和白话译文(道德经道经文言文注)

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道德经文言文和白话译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经文言文和白话译文(道德经道经文言文注)

道德经文言文和白话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道为密】

名可名,非常名。 【名失密】

第二段:无名,天地之始; 【王安石断句: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王:有,名万物之母。名失义】

第三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王:故常无,欲以观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王:常有,欲以观其徼。欲失义。妙、徼二境,即真俗二谛。】

第四段: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原断句: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误。重点在同。二者,妙与徼也,真俗二谛。圣人观妙,凡夫观徼。】

同谓之玄。【此同为玄同,非相同。】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人妙徼同观,即徼即妙。】

道一曰:此章是《道德经》总纲,密中之密。老子论述道和名。道是宇宙模型,名是对道的认知系统而非简单称名。首四句句式相同,暗藏逻辑不同。常道是存在的,常名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接着论述认知系统从无到有即从无名到有名的产生过程。

后面“道常,无名”到“始制有名”就是深入展开。在入定(常无欲)和出定(常有欲)的轮回中分别见到妙和徼二种存在态。在深入玄同大定中又证悟超玄态(玄之又玄),妙与徼是可以逆转的,有形和无形,无边际和有边际可以再次超越,此时感受到宇宙的惊人之美,获得无限喜悦(众妙之门)。此正是量子力学叠加态的最早描述。

本章有十八重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老子是一个逻辑学家,后世把逻辑学家称为名家就是从此而来。传统注解中,名、欲、观、徼失义或模糊,导致此章经义的逻辑混乱。王安石“有、无”断句引起争议至今,“此二者”乱点鸳鸯,都是对老子妙与徼的宇宙模型的认知不足所致。

有、无是老子思想法眼,有名、无名同样是老子思想法眼。无名学说是老子核心思想。此章是《道德经》的纲领,后面八十章都是对本章的阐发。此章描绘了老子的深度思想实验(玄同大定)。

妙是未显形、无边际、未固化;徼是已显形、有边际、已固化。道未显形故妙,天地万物显形故徼。此为第一义。妙徼二态,道眼观妙,肉眼观徼。此为第二义。有徼有妙,妙徼二分,妙是妙,徼是徼。此是第三义。妙是母,徼是子。知子守母,此是第四义。

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见是妙;出定,所见是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此谓之玄。此是第五义。出定入定不二,生灭玄同,妙徼玄同,即妙即徼,即徼即妙;妙亦妙,徼亦妙,无物不妙,玄之又玄。此是第六义。众妙之门,宇宙呈现惊人之美,无上极乐妙境现前。此是第七义。

第二章

第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醜同运,出而异名。省:恶之为恶一句)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不善同体,迷着自异。省:不善之为不善一句)

第二段: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不生于有。无为有之始,又为有之终。我本无中生,还向无处灭;无众生妙有,妙有本性无。相生者,凡夫见有不见无,圣人见有又见无;借有显无,借无显有;此谓相生,犹互显也。】

难易相成,【世人趣易避难,愚公日掘一篑土,子子孙孙,王屋太行移。转凡成圣为之难,有愚公之志,终不为难。俗谛观之难易二极,真谛观之,难易一体。】

长短相较,【俗谛(徼)观之,长而非短,短而非长。真谛(妙)观之,长短并无实义,无非短之长,亦无非长之短。卜者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长短二者,相较而有,相离则无。】

高下相倾,【徼而观之,高而非下,下而非高;妙而观之,无非高之下,亦无非下之高。犹如无离阴之阳,亦无离阳之阴,阴阳虽二,二而不离;二而不离,二而不二。高下二者,相较则有,相离则无。】

音声相和,【凡夫认音声为一,乐理认音声为二。概念分离,可以得真。乐音与心声相和,心有固定旋律,乐音和之则美。道即心之固定旋律,人心和之,法喜无边。音、声、心三者和,此谓天和。无心则音、声皆为枯音枯声,如离阳之阴,离阴之阳。借声显音,借音显声,借心而显音声。最能动心者,莫非音声。音声有理,莫非和声。和声即道心。】

前后相随,【前后,方位之前后,古今之前后,空间和时间二而不二。俗谛观之,前而非后,后而非前;真谛观之,无非后之前,亦无非前之后。离后无前,离前无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念念迁流,本无实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恒也。【不变之法则。法则恒常,真心恒常,所变者妄心也。】

第三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首宣无为不言之教。无为之事,非常道也;不言之教,非常名也。】

第四段: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首宣玄德。不辞,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道有玄德,犹如志士之志。傅奕本: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义通,不辞为正文。】

第五段: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玄德不去,玄德犹上德,不德其德,是以有德。世间下德必去,出世间上德不去,恒也。世人行德为明德,明德乃显现之德,非若玄德之美也。世人消费明德,消费则渐失,直至枯竭。圣人累积玄德,故厚德载物。一宣无之教法。一宣玄德。】

第三章

第一段:不尚贤,使民不争;【贤者有佳德,堪美之也。然尚贤则误,犹居功也。贤者有为,未能无为也。世人知贤之为贤,斯不贤矣。民,犹人也。使民不争,此为世谛第一义谛。世间不争,其德尚矣。孰能使世间不争?唯有道者。有道者有玄德而无贤名,有贤名者并非有道。贤者之名,争之所起,焉能不争?儒者尚贤,老氏反也。《礼记·礼运》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儒道同源,其尚不同。老氏曰,心有争性,修睦何成?不尚贤者,乃尚贤之母。贤母既守,争性可断。】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断民盗心,大盗乃止。无饵则鱼逍遥,无难得之货,则天下均平。拱璧与瓦砾同列,何盗之有?人本自安,上贵难得之货,民风大乱,盗贼四起。民,人也。】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似火,不可点燃。釜底抽薪,方能止沸。可,令人颠倒入迷为可,犹可口、可人之可。可欲,色欲为最。陈鼓应等释可为多,谓楚地方言,不确。帛书:使民不乱,误】

【断名、利、欲三网,人心可复。】

第二段:

是以圣人之治,【圣人治世,非正非奇。非以法令,】

虚其心,实其腹,【心无欲念,营魄抱一;欲念无限应为虚,果腹有量方为实。】

弱其志,强其骨。【贪功之志可弱,自胜之骨可强。修心治世,有虚有实,有弱有强。虚其所虚,实其所实;弱其所弱,强其所强。】

第三段:

常使民无知无欲,【断分别知,离贪离爱。知名知利,此为俗知。俗知、贪爱二者陷人于网,心灵不再自由。分别知(分别智)胜人,则无分别智远人,世界即破碎之世界、欲望之世界,真性不可得矣。常使人安住于玄同大定,无知无欲之无上妙境。民,人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知者即智者,老子破智入明,破明入愚,纯朴之至。修道士外显愚朴,而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对世间巧智洞若观火,故智者不敢为。智者,巧智胜人者。智者诱人以名,惑人于利,陷人于争,如平静水面丢入一石子,水不复宁静。恢复内心宁静,心不外溢,名利无所动之,游天地之始,和气自生。以无分别智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玄同得一,如此则智者巧术败矣,故不敢为。俗世乃智者巧术之天堂,世人安乐不可复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法,修心之初阶。】

第四段: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为因,无不为为果。为无为,双诠句法,表诠遮诠,入玄同大定,无知无欲,内明心生起,呈现大光明。佛法曰涅槃,为无为即入涅槃。无不治犹万能,安住涅槃妙境,名利焉可诱之?上无为则民自化,上下相忘于江湖,故无不治。】

第四章

第一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不见其体,只见其用。此用即庸,潜藏之用,无不用也。中庸从此出。】

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体渊深,犹如藏龙,目不可见,实为万物所出】

第二段: 挫其锐,解其纷,【非道眼不见道体。离肉眼,离肉心,消除分别智。锐,锐利,言粗大分别心;纷,纷扰,言细微分别心。贪求名、货、欲、权等外境即为粗大分别心,心念迁流不止为细微分别心。】

和其光,同其尘。【开道眼也,开道心也。光与光同,尘与尘同,光与尘同,此谓玄同,玄同得一,证得无分别智。不入玄同大定,证得无分别智,焉能照见冲虚玄渊之道?马叔伦、陈柱谓四句五十六章错简,非。】

第三段: 湛兮,似或存。【湛,清澈之极,见而不觉。高空玻璃悬桥,游客履而惊恐,湛也。似或者,虽疑辞而实境也。华人用语之雅。存或不存之妙境。世人之知,存在或者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似或存者,非存在非不存在,超越存非存之二境。】

第四段: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子,母所出也。道非后出,第一因也。帝者天帝,天神是也,万民敬畏。道在帝先,可不敬畏!万民知天帝,今日始知天帝之先,道也。道为母,万物为子,天帝亦为道之子。盛赞道之古始,无以超越。此皆玄同大定中所照见。】

第五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心,万物任运,本无贵贱。不仁,无心也;刍狗,言其化之倏忽。神奇化为腐朽,腐朽复化为神奇。无心者,天地之心现。凡心观之,刍狗忽为神奇,忽为腐朽;无心观之,神奇腐朽,本来无一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心,百姓自得。神奇非神奇,是名神奇;腐朽非腐朽,是名腐朽。无心观之,神奇即腐朽,腐朽即神奇。焉有不化之神奇,焉有不化之腐朽哉!】

第二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天地为熔炉,造化为神功,万物之所出。我说万物非万物,是名万物;我说虚空非虚空,是名虚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皆出于虚空,归于虚空。如幻如化,岂有贵贱哉!天之苍苍,岂其正色耶?虚空化物,岂其虚性耶?虚空子耶?母耶?岂虚空梦为万物,万物梦为虚空耶?】

第三段: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妙理,非言所及,定中可见。《四十二章经》:饭千亿佛,不如饭一无心道人。守中,无心道人之谓也。】

第六章

第一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谷,深不见底,含藏万物,犹太虚空。谷神,虚中生有,阴阳不测,唯神之化。牝者母也,道非子,为母为父,子从此出也。玄牝者,玄母也。非世间之母,有母之性,无母之形。】

第二段: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所出为门。世人知母生己,不知玄牝生万物,老子宣之。根,本也,参天大树所以立也。道,天地之所立也。】

第三段: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未见其形,形已显。未见其功,功已成。无为为之,不用勤作,亭之毒之。绵绵,不绝貌。用即庸也。凡夫见用,圣人见庸。中庸者,中之庸也。已显之用为用,未显之用为庸。经文中“用”,既言其显,又言其藏。无用之用为庸,故曰藏也。再言存,西人之存在,有乃肉眼所见之存在,无乃肉眼不可见之存在。】

第七章

第一段:天长地久。【吾生也有崖,天地生也无涯,世人所大慕也。】

第二段: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无涯,推究其本,唯无私也。自生,为己而生,言天地不为己而生万物也。河注“施不求报”,犹三轮体空而行布施。】

第三段: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效法天地,无私自守。后身外身,无身无累。王弼《指略》:后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为也。】

第四段: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真(私)。【无心即无身,无身即无私,无私即无累。世人拘拘,终生为物累,真宰隐没焉。王弼本:故能成其私】

【主旨:举天地为证。世人贪求长生久视,不知无私乃为长生久视之道。养生者败,养生主者存,所养非一也。】

道一曰:通行本“故能成其私”,此处建议改为“成其真(私)”。因此句易误解,被后人诟病。

第八章

第一段:上善若水。【民之饥渴,水能救之。人世缺上善久矣,如渴人望水欲穿。上善如水,解民饥渴。】

第二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水无身无形,故善利万物,无我,故不争,不争则善利。器方则方,器圆则圆,唯水能之。水喜处低位,众人喜高位。】

第三段:居,善地;【不争之地为善地】

心,善渊;【心处清静为善渊】

与,善仁;【交友慈爱为善仁】

言,善信;【所言真朴为善信】

政,善治;【治国不争为善治。不与民争即无为】

事,善能;【处事无为为善能。无为则无不为,善能也】

动,善时。【动在几微为善时。以上为水之七善。与善利、不争、处恶合为水之十善。】

第四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之七善,不争为本。人生大患在于有身,有身则有我,有我则必争。修心在修不争,则几于道。】

【主旨:上章言无私,此章言善利、不争,均为老君救世教法。】

第九章

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谦受益,满招损。盈则溢,溢则损。】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揣为细磨,尖之令利,尖利易折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痴人守富贵,金玉求满堂。不知皆身外之粪土,灭身之凶器,石崇是也。】

富贵而骄,自遗(wèi)其咎。【富贵已藏灭身之危,再傲以临人,犹揣而锐之,灭身其速,此谓自招。不如分财与贫,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第二段: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今将相,风云之际,冀成大功伟业,此人之常情,如斯则功成而身不可退。如张良济世救人则为之,故身可退也。岂不知狡兔死,走狗烹。不若弃之若敝屣,逍遥乎无为之乡,彷徨乎广莫之野。河上公本:功成名遂身退。】

第十章

第一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五步证道之一。载,虚词,如载歌载舞。营、抱皆凝神之极。魄,魂魄合称,原为礻旁,不为鬼旁,帛书可证。无离,不可须臾离也,离则身为枯骸。犹㹠猪无神,众子骇而散也。】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五步证道之二。道下化为万物,气凝结而成体。物则徼也,体则固也,柔气绝,刚强生。王弼称“失无入有”。万物虽徼而固,然可修而反柔。修道即反有入无,反固入气,反有形为无形。婴儿虽显形,尚有柔气,及壮则失柔气,世人知老近死,不知壮近老也。专气,犹一气也。】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五步证道之三。世人肉眼外驰,知外不知内。玄鉴玄览,玄照之真性。含灵本有,客尘覆却,失照性也。涤除,时时勤拂拭也,无疵,顿现光明照性。】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五步证道之四。今世肉身,本自天来,一旦堕地,天门闭矣。所见为五色,所尝为五味,所闻为五音,不知道之所在,不见母之所存。猥猥琐琐,苟且以终日,不亡以待尽。大丈夫修道至此,天门复开。为雌,犹守道也。道为大雄,为雄则过,故宜为雌。修道至此,道力强大,故为雌守之。】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五步证道之五。知常曰明,又自知月明。知常自知,内外一体,外照宇宙之无穷,内照真我之妙有,生大光明。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此生是何生,不知此世是何世。唯与道冥合。】

第二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大宗师心超三界,而庄严三界。悲心无已,以净浊世。救世之法,无为最为第一。此句原在“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之后,按文意应在五步修道之后。】

第三段:生之,畜之。【父母生之,父母蓄之。父母爱子,天性所然。道父德母,如人间父母。】

第四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为己私有,成就一切而不为己功,监护成长而不为之主宰,此谓不可见之玄德。玄德,有德而无主,有主而不可见。非不可见,肉眼不可见,岂心不可见哉?二宣玄德。】

【主旨:五步成道修法,入大光明境。宣玄德。】

道一曰:帛书乙本魂魄作礻旁,【礻白】不作鬼旁,是本字。魂魄二字的本字应作礻旁,不作鬼旁,是甲骨文造字学的低劣篡改,应予纠正。

道一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为前面五步修道法的结果,因此放在“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后面。

第十一章

第一段: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肉眼见有不见无,见利不见用。老子三喻,实为一喻。证无之大用存焉。车,行所用也】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器,食所用也】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安居所用也。老子以行、食、住日用为喻,世人易悟。】

第二段: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可见,用不可见。此用即《中庸》之庸也,唯庄子《齐物论》宣用、庸之分别。后世读《中庸》者皆错会庸之本意。有之用可见,无之用不可见。老子称可见之用为利,世人好利故也。世人疑道之无用,老子举无以明之。庄子弘无用之用妙旨,得老子真传焉。有是存在性,无是对有之超越,并非失去存在性,反而获得更高存在性。二宣无之教法】

【主旨:举日用三例,妙证无之存在性。开演无之教法,最终建立道之教法。】

第十二章

第一段:

五色令人目盲,【不见大象矣。世人失无入有,失道妙而陷五色五音五味,迷而不返,老子哀而劝之。】

五音令人耳聋,【不闻天籁矣。】

五味令人口爽,【味觉败坏矣。】

第二段: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世人心发狂,不可不救。】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上下二句对调为佳。贪欲升级,令人发狂。】

第三段:

是以圣人为(wèi)腹不为(wèi)目,故去彼取此。 【腹,内也;目,外也。圣人以修内为要务,心不外驰。】

【破五执: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宝货。】

第十三章

第一段: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修道者知身为大患,故逍遥于宠辱之外。知辱为辱,宠亦若辱,宠辱无别。无行无根之竖宦,终日以邀宠为要务,可不哀哉!修道者岂与竖宦为伍。】

第二段:

何谓宠辱若惊?【世人不知宠辱若惊,闻之生怪。】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已知之矣。宠为下,世人惊怪之。宠之为性,愿得之,不愿失之。然天下岂有不失之宠乎?宠之扰心,甚于辱也。受宠者必失身。】

第三段:

何谓贵大患若身?【知身为大患,此知甚贵,无以加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人生大患,出于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知无身之大妙,始知有身之大患。】

第四段:

故贵以身为(wèi)天下,若可寄天下;【谁可寄天下?贵身而知身为大患者。贵身者弃身,可谓真贵身,不愿受辱,亦不愿受宠也。】

爱以身为天下(wèi),若可托天下。【谁可托天下,爱身而知身为大患者。爱身者离形,可谓真爱身,离形则无宠辱矣。】

第十四章

第一段:

视之不见名曰夷,【未显形也,故肉眼不可见。夷,平也,未显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未显声也,故肉耳不可闻。希,无声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未有质也,故肉手不可触。搏,手把玩触拿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夷希微三者,非耳目手之俗知所推究,唯玄照可得】

故混而为一。【因耳目体三官而分夷希微三者,原为一体,本无分别。世人妄有三官,故妄为分别,今复其本原,不可妄认为三,只可玄照为一。混而为一,非混三者为一。混,混成,不可用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六根分别割截之意。】

第二段:

其上不皦(jiǎo),【上视之,非明也。皦,有光之貌】

其下不昧,【下视之,非暗也。眛,无光之徴。上下文虽异,旨不二也。亦可谓“其上不昧,其下不皦”,不皦不昧,非明非暗,无明暗之相,故非肉眼可见。】

绳(shéng)绳兮不可名,【绳绳,无尽也,诗经曰“子孙绳绳。”非常名也,穷尽言语,终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道非物也。肉眼可见物,不见非物。】

第三段: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非物者何?状也,象也。物者,有质碍;象者,无质碍。物者言其粗,象者言其精。物像二分,妙理始生。世人妄认象为物,尽失妙理。象而非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超物远矣,非非物也,遣之又遣,始得其真。今日工程师电脑处理者是象不是物,搬运工搬运者才是物,不得谓搬运工是工作,工程师不是工作。视象为物,世人之大妄也。物亦非物,世人不知。】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凡物皆有首尾,无首无尾,更证非物。】

第四段: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物非物也,物者象也。此量子力学之妙理。凡夫不知,视象为物,心系于物,不知有象,迷误终身。今明此理,无物可觅。此理古今同,故可御今。文异意同,亦可云“执今之道,可御古之有”,物有古今,象无古今,无象之象,岂有古今?】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始不可知,变也。古始可知,常也。道常,故可知古始。可变者,物也;不变者,象也。无象之象,岂可变乎?】

第十五章

第一段:

古之善为士者,【士者,修道士也。善为士者,证道之大宗师也。修道事业从远古混沌氏、黄帝代代相传,大宗师化现,以清浊世。帛书乙本:古之善为道者,义同。】

微妙玄通,【万物失无入有,牛马悬隔,而不相通。此凡夫之俗见,大宗师入玄同大定,玄照牛马一体;再深观,有无一体;故玄通也。通与断对,凡夫见断,大宗师见通。此通非可见之通,是不可见之桥梁,曰玄通。万物玄通,无不通也。万物玄通,万物玄同故也。】

深不可识。【修道士万物玄通玄同之甚深境界,凡夫叹不能知。内通神明,外显愚朴。】

夫唯不可识,【不可识,不可说,亦不得不为之说,济世救人故也。】

故强(qiǎng)为(wèi)之容:【道强为之名,修道士甚深境界亦强为之名,无得而称焉】

第二段:

豫兮若冬涉川;【修道士七徴之一。戒慎之至,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修道士七徴之二。敬畏之至,若畏四邻之敌。】

俨兮其若客;【修道士七徴之三。既谨且严,如黛玉临门。】

涣兮若冰之将释;【修道士七徴之四。得道之喜悦,身心泰然。】

敦兮其若朴;【修道士七徴之五。证道去智反朴,敦厚可亲。】

旷兮其若谷;【修道士七徴之六。心游太虚,超绝俗世。】

混(hún)兮其若浊;【修道士七徴之七。心清入浊,出污泥而不染,可济群迷。】

第三段: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无始浊世,唯修道士能入,清静心如如不动,能使浊复清。孰能:言其难也。王弼本: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丢一“久”字。久之极为关键。此据志本。】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之徐清则安生,安之久则道不运。唯修道士能静之清之,安之动之,动静各得其宜,万物欣欣向荣。静不碍动,动不碍静。注释家为求对仗,删去久字,大误,实前句丢一久字】

第四段: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静即动,动静玄同,此道甚大。盈则溢,计算机内存满则死机,道盈满则静不能动】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丕)成。 【道冲即虚,故不盈。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皆赖不盈。此天地生生不息之奥秘也。河本王弼本:蔽不新成。易鼎顺谓“弊不新成”应为“弊而新成”,而误为不,后人多从之,案不确。蔽,即弊。此据帛书乙本。不即丕也。丕成,大成也。新成、丕成可互相补足经义。《诗经·文王》:不显即丕显。】

第十六章

第一段:

致虚极,守静笃。【修道士修道密法。不盈即虚,虚乃无用之大用,静亦如是,世人不识。虚极、静笃,其庸大焉】

第二段: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是子,吾观其母,此为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芸芸,唯道所化现。圣人当体即空,眼中无万物,唯有一道。凤兮,凤兮,终为一凤。】

第三段: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从何生?归根即生静。牛马各异,命有所定。复命则牛可为马,马可为牛,拘拘之吾,复为虫臂。复命,犹系统重置,复命可重新设置轨迹,牛可设置为马,马可设置为牛。】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命则常,常则不异,故牛马本一,凡夫不识妙理,枉执牛马。徼复为妙,知此大常妙理,则谓之明,无不通达矣。此修道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甚深境界。帛书常与恒分开,形容词用恒,名词用常,常、恒义有差别。此处帛书为常,可细心体会】

第四段:

不知常,妄作凶。【牛马一体,人我不异,此乃大常。不知大常,则牛马分,牛马分则人我别,人我别则纷争起,纷争起则为凶。妄作,纷争也】

第五段:

知常容,【知大常则能容万物,消融彼此,人我两忘,】

容乃公,【容万物则天下为公。】

公乃全,【天下为公则复归全德。】

全乃天,【复归全德则合乎天意。】

天乃道,【合乎天意则道行在地上。】

道乃久,【道行在地上则无有生灭,长生久视则等闲得之。】

没身不殆(dài)。【肉身虽没,有不灭者存。】

第十七章

第一段: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之君,即为道君,本无人形,事而无迹,行而无传,故民莫之知。王弼本等作“下知有之”,文意不胜。今从吴澄本。】

其次,亲之誉之;【次等之君,已显人形,如舜无为,垂拱而民亲之誉之。王弼本:亲而誉之。此从河上公本。】

其次,畏之;【再次之君,威权治世,而民畏之。】

其次,侮之。【最次之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国人逐之。】

第二段: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茫茫人海,中士闻之,将信将疑;下士闻之,不信而大笑之。有断句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误。】

第三段:

悠兮其贵言。【上士闻之,默然深信。悠兮:妙理入心,欣然之貌。贵言:双关语,妙理珍贵,默然信受,目击道存,言语道断。】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舜之无为,事无为也,犹有畏垒之民祝之。太上道君之无为,理无为也。后者功大,无事不成。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万民自在,如鱼相忘于江湖,帝力于我何有哉!】

第十八章

第一段:

大道废,有仁义;【今世大道已废,有人唱仁义以救之。仁义处于人心,需赖人形君王为之。君若不仁如其何?儒道同源,文化乃昌。道主道德,儒主仁义,似乎势不两立。儒道分流,则华人文化衰;儒道合德,则华人文化昌。老子之言,乃谓仁义虽美,乃化城(中间休息站)而已。“托宿与仁”,应继续修行,人类最终到达天下均平正义之道境界。】

第二段: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狡诈之所由生。我用智以胜人,人亦用智以胜我,互相角智,大乱不止矣。】

第三段:

六亲不和,有孝慈;【纯朴已失,孝慈难补六亲之和。】

第四段:

国家昏乱,有忠臣。【忠烈之士死于朝堂,无补国家终于复灭。忠烈可嘉,大道可贵。】

第十九章

第一段: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恢复纯朴,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以纯朴代仁义,父慈子孝。上二句令缙绅揪心,故疑文句有误,实大宗师之棒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欲无求,巧利自断,盗贼不生。】

第二段: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zhǔ,瞩)。【圣智、仁义、巧利三者,文饰失道之不足,故令世人称叹。人知其子,不知其母。属,即瞩,众人瞩目称叹。】

第三段:

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复归素朴,无私无欲,修无我之道。守母方能无忧。老子宣“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无上妙理,绝学犹“学不学”也。王弼本“绝学无忧”连为下章,帛书不分章,楚简另为一简,争议较多。然为此章末句为确。】

第二十章

第一段:

唯之与呵(hē),相去几何?【唯,下人应诺之词;呵,上官训斥之词。人间有上下,道无上下。故在上者不可视己为上,如此则在下者不可视己为下。以道观之,人无上下。天道循环,岂有不下之上,不上之下乎?王弼本“呵”作“阿”,帛书甲本作“诃”,均是呵斥之意。此据帛书乙本。】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恶虽殊,然世人以利己为善,恶己为恶。世人之善恶,难逃利己之心。不思善,不思恶,浑然一个无心道人,岂有恶哉?】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君王以让臣民畏己为乐,不知己亦畏人。从此君民互相戒备,君王藏于深宫,护卫随身,不复为一自由人矣。王弼本: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今从帛书,前句省一者字,经义甚明。】

荒兮,其未央哉!【荒谬游戏,无有尽期。】

第二段: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乐于荒谬游戏之中,安居火宅,不知出逃。】

第三段: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大宗师入玄同大定,见其几微凶兆,如通灵婴儿。古有灵童,能知未兆。】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我似丧家之狗,骨瘦如柴,在此浊世无处安身。】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都追求一时富贵,我独弃之不顾。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不生不死。】

第四段: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已破智入明,破明入愚,安住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玄同大定中。我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牛马一如,人我一如,身无身等,人间之小乐岂能诱我出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眼睛向外奔驰,我独入流亡所,反闻自性。】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之心察察于外,我无心道人一个。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闷闷:无心之貌。】

第五段:

澹兮其若海,【我无心,则心游太虚。有心俗人,为物所累。】

飂(liù)兮若无止。【无心之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宇宙中可任运自成。或化为鸟,或化为龙,出生入死,出死入生,以至美游至乐,岂俗物可拘哉!】

第六段: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所得,所得即所拘。世人不知也,惜哉!】

而我独顽且鄙。【我如老顽童,快乐游戏于瓦砾杂草丛中,即使屎尿涂脸亦何伤。世人不知我内心至美至乐。暗示:世人在生死中轮回,我已超越生死。】

我独异于人,【我入浊世以救人,与众人非同类】

而贵食母。【我以道为滋养,呼吸阴阳二气。范应元本:而贵求食于母】

【此乃老子证道歌,入玄同大定之觉受,反观众人之不觉悟,甚为可闵。】

道一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让人害怕我,我必然会害怕人(互相戒备、敌视),所以帛书乙本作“不可不畏人”,前句省“者”字。注释家常误。

第二十一章

第一段: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不自德,以道为德。世人修德我修道,修道证果大德成。修德不修道,盲人摸大象。修道不修德,德不少分毫。修得纯白心,纤恶无处逃。】

第二段: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世人听说修道好,以为道是某一物。我暂且手指一伸,众人急看是何物?道如一道闪电,恍惚不见其形。】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闪电已逝,众人惊愕,道不是一物,而是一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一道闪电,道不是一象,还是一物。此物是无物之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闪电过后,一切归于寂静,太虚空深邃无比,无声无形,如此纯粹,有不灭者存,此存为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万物灭尽,寂灭现前,此乃证道者所证之真。此真离言绝待,在证悟者心中,如长空中之明月,可鉴可信,不生疑也。】

第三段: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父。【道之威名,超越古今。我已见证万物之父在此。】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万物之父何在?如何名状?以上乃万物之父名状。我何以证得?我入玄同大定中证得。】

第二十二章

第一段:

曲则全,【曲己全德,辅万物生。曲,无己者能曲。全,全德之谓。】

枉则直,【因物之性,直不在一。枉乃校直之术,枉己不直,恒顺众生。】

洼则盈,【低下为洼,反能藏水。】

敝则新,【衣弊则更新,蛇蜕皮则更生,此死则彼生。】

少则得,【无欲无求,真我乃得。】

多则惑。【可欲无厌,终于败亡。】

第二段: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曲中有全,枉中有直,洼中能藏,弊则更新。求少则得,求多必失。一,浑然不可分别,不正不反,守反得正,今日虽反,他日必正。圣人抱一,不求全、直、盈、新、多,自守曲、枉、洼、弊、少,此抱一之旨。亏于此则得于彼,亏于彼则得于此。天道自均,无私乃成。】

第三段:

不自见(xiàn),故明;【修心四德之一。不炫耀自己,则明明若月。】

不自是,故彰;【修心四德之二。不是己非人,则德彰。】

不自伐,故有功;【修心四德之三。不自伐其功,则功不失。】

不自矜,故能长。【修心四德之四。不以德临人,则德长久。】

第四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四德乃不争之德。不争之德为大德,天下岂能与不争者争?】

第五段: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恒顺众生,不伸我意,则德全。此非诳语。】

诚全而归之。【德全而万物归之。】

【宣守反得正之道,此谓抱一。注释家多解为委曲求全,错会也,实乃反向而修,修全德之密法。】

第二十三章

【此章章序有误,应为二十三章,与二十二章为姐妹章,文意关联。修心四戒乃修心四德之反说。帛书在二十二章之前,与之相连】

第一段:

跂者不立,【踮起脚趾,欲求高瞻,终不可久,非守常也】

跨者不行。【奋力跨步,欲求速行,不可久行,非守常也】

第二段:

自见(xiàn)者不明,【修心四戒之一。不可自现,跂者、跨者足戒。】

自是者不彰,【修心四戒之二。不可自是他非,跂者、跨者足戒。】

自伐者无功,【修心四戒之三。陶冶万物,济世救民之圣功,亦不可伐,伐则尽失。况世间之微功乎?】

自矜者不长。【修心四戒之四。不可自重他轻,以德临人,而应恒顺众生,谦下不争。】

第三段: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修心四戒枉正修行人修心四失,故弃之如敝屣。余食:残羹。赘形:痈赘之形,真体之累。二者皆可弃之物。】

第四段:

物或恶之,【天人共遣。】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远之。】

【与二十三章互为补充,反向重申修心四法四戒。】

第二十四章

【此章章序有误,应为二十四章,与二十五章关联。希言自然与道法自然相应,以道独尊,天地人三者都有缺陷,故需修行。道

者,自然也;德者,天地也;失者,人也。】

第一段:

希言,自然。【从事于道者玄览独照,离言冥悟,妙契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天地所生。违道发声,故不久也。】

第二段: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本为神物,然修道尚在现实地,未达究竟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神物,违道尚不能久,奈何下劣之人行违道之事而能久?】

第三段:

故从事于道者,【修道士也。】

道者同于道,【道者与道者同于道。修道士与修道士乃同道,故妙契于道,目击道存。道者与上士类。王弼本重复“道者”,保存经义。他本不解,误删“道者”二字。同之一字,唯释德清作玄同解,文意大通。】

德者同于德,【道者与德者同于德。修道士与修德者虽不同道,然能玄同于德者,使德者发起修道之心,转凡成圣,上归于道者。德者与中士类。上句“道者”贯通此句和下句,不可误读。多数注释家删除“道者”,错会经义。】

失者同于失。【道者与失者同于失。失者为未修道者,修道士虽与失者悬隔,然以道莅之,能玄同于失者,使失者发起修德之心,再发起修道之心,逐级而上,转恶为善,历劫亦转凡成圣,达究竟地。失者与下士类。】

第四段: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与上士玄同,妙契于道,法喜充满。道者与道者目击道存曰同乐。道者:圣者】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与中士玄同,妙契于德,令之修道,同登圣果,法喜充满。道者不弃德者曰同乐。德者:善者。】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与下士玄同,妙契于失,令弃恶从善,同登圣果,法喜充满。道者不弃失者曰同乐。失者:不善者。】

第五段:

信不足焉,【德者初始或有不信,如畏垒之民,最后祝祷庚桑子。庚桑子不受,唯相忘于江湖。】

有不信焉。【失者初始全然不信,道业显现之时,亦祝祷圣者。圣者不受,唯相忘于江湖。此句亦见十七章。上中下三士道也。】

【宣天地虽是神物,修道未达究竟,尚应修道。人岂不应修道乎?二十五章则道天地人并立为四大,天地人修道已达究竟地,与道合体。此章文意较晦,注释家多修改文字,至令失去经义,惜哉!今依王弼原本经典解读】

道一曰:此章意较晦。“从事于”三字贯通后文。所谓同者,玄同也。

第二十五章

【此章紧接二十三章,宣道天地人四大同登自然圣果】

第一段:

有物混成,【物者,言称而已,如同“那个”,象也。混成,道之真体乃无分别性,不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割。一而非一,非一而一。】

先天地生。【世人误以为天地最为古老,天地虽为神物,犹有待者,非无待者,故非先也。唯道为大,唯道为先,不可名矣,无以加矣。道即西哲之第一因,无因之因,无因有果。四章曰“象帝之先”,道为天帝之先,故道为四大之首。】

第二段:

寂兮寥兮,【虚极静笃,无声无形,肉眼不可见,凡心不可测。】

独立而不改,【恒也常也,无古今变化,唯道独尊。赞其静。】

周行而不殆,【周流宇宙,充满虚空,暂不停息,赞其动。二句合称,静而非静,动而非动,即静即动,非静非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俗眼中有动静二相,圣心中无动静二相。借俗言之动静而遣之。】

可以为天地母。【道,天父也,地母也,造物者也。物物而不物于物,故虽物而非物,虽象而非象,象而非象,是为大象。王弼本:天下母。天下之万物,二者可互换,经义不变。】

第三段:

吾不知其名,【道本无名。无名,真也;有名,妄也。离言离名,无得而称焉。】

强(qiǎng)字之曰道,【今强为之名,比喻而已,道者妙契,不可执之。】

强(qiǎng)为(wèi)之名曰大。【可名为道,可名为大,可名为玄,可名为妙,可名为父,可名为母,不可执也,唯妙契而已。】

第四段:

大曰逝,【为何名大?道运转不已,遍满虚空,大而无已,因其转运转大,不见其踪。】

逝曰远,【不见其踪,消失于玄远无境。】

远曰反。【道虽消失于玄远无境,然如如不动,就在眼前,因其反也。道似物理之震动,即上即下,即远即近;又即逝即反,即阴即阳,阴阳不测。】

第五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之大已证之矣,道为母,天地人为子。子因母贵,道为大,天地人亦为大。历劫修行,天地人同登圣果,与道比肩。此赞天地,更赞人也,为一赞人大。亦字有深意,重音在此。王弼本“王亦大”,奚侗曰古之尊王者妄改之。赖傅奕、范应元本定之。】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赞人大。王弼本“王居其一焉”,尊王者妄改,同上。赖范应元本存之。楚简“域中”为“国中”,古本国为邦,因避刘邦讳而改为国。楚简“国中”是簒经的另一痕迹,因为“國”与“域”可以混淆,“邦”与“域”无法混淆。可见簒经时代极早,或在《道德经》初出,老子之世。】

人法地,【三赞人大。修行四法第一步。人应该效法地,与地合为一体。】

地法天,【修行四法第二步。地亦是修行者,地应该与天合为一体】

天法道。【修行四法第三步。天亦是修行者,应该与道合为一体。合而言之,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

第六段:

道法自然。【修行四法第四步。此句独立,道效法自己,不效法什么。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但弟子有疑,故有此句。自然是道之因地,与道本为一体。自然,本然也,自在神物,任运自成。自然,然乎然,然乎不然;无物然,无物不然。无彼无我,无外无内,无古无今,无生无灭,能令宇宙缩为芥子,能令芥子大若宇宙。四法即四和,人和,地和,天和,道和。四和乃老子之宇宙观。】

道一曰:本章三申人为大,因人能弘道。王弼本“人亦大”作“王亦大”,与下文不连,违反自然主义主旨。详考见《道德经精注》。奚侗说“古之尊王者妄改之”,唐傅奕、宋范应元本为“人亦大”,据改。《礼记》载:“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这句名言是老子传给孔子,孔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乐正子,四代相传,可见是老子心法。《曾子养老第三》

道法自然单独一句,言道法自己,因无有法者。人地天道四大前后相法,不然陷入五大之争。

第二十六章

第一段:

重为轻根,【重犹锚,船有锚则定,无锚则漂。重如根,树有根则活,无根则死。根的教育】

静为躁君。【躁罢必归于静。躁,妄动也。世人虽好妄动,然必归于静。躁罢归静,乃死灭,非归根曰静。世人不知,逞强极躁,躁胜热是也。君,根同义】

第二段: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终日行,犹如大统帅(周武王)行军不离辎重,守道不离,道为重也。帛书“圣人”为“君子”,此乃比喻,经文有省略。君子不确。辎重,大都注为重要战争物资。河上公注“辎”为“静”,辎重即静与重二者。】

虽有荣观(guàn)燕处(chù),超然。【世间虽有殿宇后宫,圣人超然不顾。道为圣人之重,圣人之根,岂不守道不离?前人以“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断句,不确。燕处,后宫燕乐处。超然,视之若无,弃之不顾。经文非言圣人有行军、殿宇后宫之事,以世间周武王等大统帅为喻耳。若圣人化现于世替天行道,降魔除妖,不得已用兵则可。】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大邦之主。奈何,深叹之也。周武王等大统帅替天行道,尚能舍弃荣观燕处等轻物,视之若无,一以辎重为重为根,须臾不离。撮尔大邦之主,竟为一身之欲弃天下于不顾,大宗师训诫之。奈何二字,暗指万乘之主为下者。超越万乘之主之圣人犹不离辎重(即轻不离重),奈何下者以身轻天下?】

第三段:

轻则失根,【不可重身轻天下。以轻为重则失根,失根必亡。老子劝诫之深】

躁则失君。 【情欲躁动,则失君。君犹根也,本也】

【宗旨:根的教育,训诫大邦之主。】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此处“燕处”指笙歌燕舞之处,与荣观对。故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

善行无辙迹,【救人五妙法之一。善法即妙法,圣人入浊世,必以妙法济世救人。世法不可救人,众人无始以来已迷失自我,故大宗师宣说五妙法。世人行必有辙迹,鸟飞岂有辙迹哉?救人之法是心法,心法远胜鸟飞无迹之法,故能救人。】

善言无瑕谪,【救人五善法之二。世人以言劝人,冀世人弃恶从善,然世人怙恶不悛。让恶人生起善心,唯有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法回归地,再回归天,再回归道,最后安住在本性中。善恶双冥,安住于无善无恶之不动地,转凡成圣,世间无恶人矣。】

善数不用筹策,【救人五善法之三。筹策为算卦计数用,然令恶人弃恶从善,筹策不能运,故卜者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筹策诚不能知其事。”】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救人五善法之四。世人闭门需用关楗,圣人关闭情欲之门不用关楗。有形之门可用关楗,无形之门岂能用关楗?情欲之门最难关闭,最牢固之关楗亦无济于事。圣人修道,凝神抱一,情欲自闭,岂非妙法?关楗:闭门木栓,横曰栓,竖曰楗。】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救人五善法之五。世人捆缚需用绳约,母子连心,胜过有形绳约;圣人守道抱一,不离不弃,岂非无绳约而不可解?济世救人乃道德经本怀,唯有妙法能之。妙法与世间法大异,老子举五以喻万,令世人对妙法生起信心。不可思议法为妙法。】

第二段: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救人,用不可思议妙法,必获成功。】

故无弃人;【救度一切众生。能令一恶人生起一颗善心即为圣人,能令虚空法界一切恶人生起善心,此为“故无弃人”。地藏菩萨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经文即此意】

常善救物,【圣人以不可思议妙法能救一切众生,此为救人;能令形而下之器复归形而上之道,此谓救物。令万反三,令三反二,令二反一,令一反道。道安住于自我本性中。物,一切有情,一切无情。救拔有情,佛教本怀。老子为何要救拔一切无情?因一切无情失无入有,失妙入徼故也。婴儿守柔,犹有妙也。恢复万物之本妙,即救物之意。有注释家不明救物之旨。】

故无弃物;【地狱空矣,形而下尽矣,徼复归妙矣。】

是谓袭明。【因物之性,因物性之本明而救之。唯内明能破千年愚痴,一切有情,一切无情,皆有物性之本明,圣人因袭而畅发之。释德清注:袭,因也。袭明是专有名相,因袭物性之本明也。庄子曰:圣人其神凝,能令万物不疵厉。】

第三段:

故善人者,【不教而有善心,圣人之妙种。】

不善人之师。【可为恶人之师,善人与恶人同处,最易使恶人潜移默化,培养善种。】

不善人者,【虽心怀凶恶,然道性不灭。】

善人之资。【善人教化恶人,令恶人生起一颗善心,恶人转恶成善,善人则转善成圣矣。善人以恶人为资,成教化之功,转为圣人】

第四段:

不贵其师,【师可贵,世所难得。】

不爱其资,【恶人之资以难得。】

虽智大迷;【独觉大道而不入浊世救人,非圣人也。善人恶人名称虽异,皆是四大之一大。二者差距几微,善人退转即为恶人,恶人生起善心即为善人,世间无不变之善恶。善恶岂有种乎?圣人八万四千妙法,能断八万四千种恶。善人恶人皆是道生德蓄,和气所化,本性是妙。不知此理,乃大迷也,其智何用?老子不用恶人一辞,慈悲也。】

是谓要妙。 【此理为众妙之门,妙中之妙,不可不知。】

【宗旨:济世救人之本怀。读懂此章,方能读懂《道德经》。宋晁说之谓“常善救人,常善救物”非老子之旨,大误。】

第二十八章

【此章是常德章】

第一段:

知其雄,【圣人为大雄,无不可胜者。世人之雄,一时之雄,昨虽胜,今已败矣。莫为世人雄,应学圣人雄。】

守其雌,【处静守柔,如处子雌牝。进化论谓“雄性竞争,雌性选择”,老子知此理。雄,争也;雌,不争也。柔,妙未失也;刚强,妙尽失也。世上无柔,则万物不生。】

为天下谿(xī)。【守谦下也。世人守之,则天下不争,道行在地上矣。老子曰:大邦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谿:低下处。】

为天下谿,【细流归之,同奔更低处。】

常德不离,【守常德也。】

复归于婴儿。【婴儿相乃守常德之验相,和气失而复得,如婴儿之柔性。修道能令刚强人心恢复婴儿般柔性。】

第二段:

知其白,【万物争光,世人亦如是。圣人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合则显露形体,散则化为万道光芒,聚散任运,龙之象也。圣人知白,故其宜矣。】

守其黑,【圣人受国之垢,不与万物争光也。蜡炬成灰泪始干,照亮俗世,牺牲自我。又曰:不自彰,故明。】

为天下式。【世人若皆修道而奉献光明,则天下之光明不可穷尽,此为天下法式也。】

为天下式,【为世人之楷模。】

常德不忒(tè),【常德不弃我而去,此谓不忒。忒,乖离也。】

复归于无极。【常德在我,和气充满,不壮不老,归于无穷极也。】

第三段:

知其荣,【圣人自有无上荣光,出污泥而不染,可谓知其荣矣。】

守其辱,【圣人奉献光明,蜡炬成灰,无怨无悔。】

为天下谷。【此天下之最低处,亦是最含藏处。心包太虚,乃为天下谷。谷虽虚而能含藏万物,亦能生万物。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至虚至静,万物所归。】

为天下谷,【慧能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常德乃足,【常德遍满心性,遍满虚空法界,我心与虚空法界混而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畅发此旨。常德乃足,方能入浊世救拔群迷。】

复归于朴。【令有情安住于纯朴,无情恢复和气,有情无情,皆离徼入妙。】

第四段:

朴散则为器,【劫运不止,真朴始散,圣人哀之。器,低劣之称,犹如珍品掉落在地,破为碎片。惜哉!】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哀闵,善法救之,用碎片为官长。人间官长,实为圣人救人救物,废物利用而已,不可自伐自矜,临人以威。注释家多以为官长是褒义,错会经义。】

故大制不割。【圣人告诫,常德为最,真朴为贵,不可自败。大制不可散为器也。朴散为器,非劫运焉能如此?大制,常德也,真朴也。割,自败也。】

第二十九章

【此章接上章经义,告诫人间官长,勿认己德高望重,能力超群而应居高位,实乃朴散之器,圣人哀闵,废物利用而已。申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之意。】

第一段: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既为残质,何为自视贵高,而取天下任意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必不可得。已,语气词。】

第二段:

天下神器,【何故?天下神器,主也,可敬畏之;器长,仆也。仆安可逆主为之?天下神器一词,惊醒争天下之君王。神器,大器也。】

不可为也,【不可妄为。】

不可执也。【不可执为私物。不可为其事,不可执其功。】

为者败之,【既为神器,应以恭敬心奉之。妄为则必败也。】

执者失之。【执功则败。】

是以圣人【圣人告诫之深。】

无为,故无败;【无为,因而不为,辅万物自然,顺之而已,故无败。彼主我仆,不顺何为?】

无执,故无失

第三段:

故物【事也,理也。】

或行或随,【欲急行为先,反而落后掉队。欲为引领者,反为众人抛弃。】

或嘘或吹,【欲猛吹作响,反而后气不接。应为“或吹或嘘”,为叶韵而颠倒次序。】

或强或羸,【欲为强梁,反而加速衰竭。】

或培或隳(huī)。【欲筑高台,反而堕隳。王弼本:或挫或隳,挫或借为坐,或为培之讹误。此据帛书乙本“或陪或隳”,陪借为培。】

第四段:

是以圣人【圣人立戒。】

去甚,去奢,去泰。【去癫狂之举。甚、奢、泰皆癫狂之举,物极必反,《易经》泰卦否卦可验。三去严词之威,令人不敢也。】

:不得已,即不得,见《吕氏春秋·贵生篇》:“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老子“或...或...”句法,欲A反得B,欲正得反。

第三十章

【反战章之一。老子反战宣言】

第一段:

以道佐人主者,【河上公注:“以道自助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不以兵强天下,【人心向道,各相忘于江湖,何用兵为?去兵最为第一。】

其事好(hào)还。【好杀者天杀,勇于敢则死,因果报应,岂有爽哉!】

第二段:

师之所处(chù),【战争烽起。】

荆棘生焉。【人类文明化为废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军过后,灾难饥馑接踵而至,饿殍遍野,白骨相撑。】

第三段:

善有果而已,【世间或有妖魔作祟,有道者亦用兵镇之,此谓不得已。降魔除妖之外,不敢用兵。妖魔已除,即赦其胁迫之众,令其自散,勿追杀。】

不敢以取强。【并非逞强而用兵。】

果而勿矜,【降魔除妖,勿矜己能。】

果而勿伐,【勿伐己功。】

果而勿骄,【切勿骄纵。】

果而不得已,【妖魔作害,不得不除,心中勿喜。】

果而勿强。【妖魔已除,即返修己德,复守雌柔。】

第四段:

物壮则老,【复守雌柔,如婴儿乎。不壮不老,可得永年。反之,壮而近老,老而近死。】

是谓不道,【世人恶老,老近死也。世人喜壮,不知壮近老也。近壮近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逞强为壮,是谓不道,不道早死,不如守柔。】

【为战五戒。】

第三十一章

【此章是反战章之二】

第一段:

夫佳兵者,【精良兵器。】

不祥之器。【实为不祥之器,视之生嗔,执之心寒,夺人命根,血光之灾,于斯为最。】

物或恶之,【神人共愤。】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避之唯恐不及。】

第二段:

君子居则贵左,【远古之俗,东厢为上,西厢为下。】

用兵则贵右。【用兵反之,西厢为上,东厢为下。此俗传之有夏,周世用兵频仍,吉凶无别,一律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此明佳兵乃不祥之器,时时警醒。】

非君子之器,【君子以和为贵,执玉圭而已。】

不得已而用之,【妖魔既兴,不得已用兵,如除桀纣,替天行道而已。】

恬淡为上。【除妖用兵,心怀恻隐,无冤无仇,除其魔头即已。】

第三段:

胜而不美,【魔不胜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今日除魔,胜而不美,心无喜色。唯尽天责,不贪己功。】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或贪己功,即是非道,与乐杀人之魔同类矣。】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而乐,魔中之魔,天下有道者共击之,故不可得志与天下。】

第四段:

吉事尚左,【有夏美俗,传自轩黄。善恶分明,吉凶异尚。以此教人,善恶吉凶,不可不知。】

凶事尚右。【右脑用文,左脑用武。见之风俗,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左右交叉,有道者知之。】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凶事右边发令,吉事左边发令。东厢为左,西厢为右。】

言以丧礼处之。【用兵西厢发令,与丧礼相同。今日吉凶无别,一律东厢发令。鸠占鹊巢,圣人哀之。】

第五段:

杀人之众,【战场尸横遍野。】

以悲哀泣之,【圣人嚎啕大哭。】

战胜以丧礼处之。【有道者必胜,然丧礼处之,一则勿喜己胜,二则悲其殒命,三则安抚冤魂,慰其父母。圣人情怀,俗人安可知哉!】

第三十二章

第一段:

道常,无名。【恒常之道,无名无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申道之恒常、无名真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简言之,“道常,无名”。古来断句,多为“道常无名,朴虽小”,陈鼓应断句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常修饰道,非修饰无名。道之四性:常,无名,朴,小。常恒乃第一道性。迁流非道,不迁为道。僧肇作《物不迁论》,阐发老氏常恒第一道性。无名学说乃根本学说,经文反复宣说。】

朴虽小,【既朴又小,世人愚痴而不屑。所显为小,本性为朴。道既可显小,又可显大。守朴教法,得道之捷径。】

天下莫能臣也。【道显小,世人轻贱。然天下强横之君岂能令道臣服?证小非真小,劝诫侯王莫因道不可见而轻视。】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以道自佐,守而勿失,万物自然宾服,所谓相忘于江湖,各得自然之性。侯王欲求天下太平,持国之利器以镇之,不若守朴虽小之道。自宾,相安无争。】

第二段:

天地相合,【阴阳交通,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甘露从天而降,滋养万民。】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既生万民,以甘露滋润,各得一分,不可夺之。道生之,道养之;天生之,天养之;地生之,地养之。侯王无与焉。】

第三段:

始制有名。【民食甘露,自成自长。辩物识名,知物有万。】

名亦既有,【牛马异类,男女有别。既,尽也。】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牛生牛,马生马,各归其类,不可穷尽。男婚女嫁,子孙绵绵,祭祀不辍,积德孝慈,可传无穷。知止,各有所归,暂止也。不殆:不危,不绝。不殆乃现实地之佳境,非究竟地之妙境,犹《易经》之无咎,非元吉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乃究竟地之妙境。不可错会其中妙理。】

第四段:

譬道之在天下,【天下有道,万物归之。犹执大象,天下往焉。万物显形,虽知止不殆,然应复归无名之道,臻于究竟地之妙境。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有名乃现实地,无名乃究竟地,无咎不如元吉,故有名应复归于无名,此修道之要义。】

犹川谷之于江海。【如川谷流向江海。之于,流向。】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道常无名”。此处“常”修饰“道”,但被误以为修饰“无名”,文义大改,故断句为“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此章为不生灭章】

第一段:

知人者智,【知人者欲胜人,智是胜人之术,非修德之方。】

自知者明。【知人者众,自知者寡。知人易,自知难。唯有自知,可谓真知。内明之心,可包太虚。】

第二段:

胜人者有力,【胜人者有力而已,不能胜己之情欲。】

自胜者强。【自胜者,能胜己之情欲,制服情欲如制服敌人,此可为真强。】

第三段:

知足者富。【金玉满堂不可为富,欲壑难填故。唯有知足之足,常足矣。常足者富。】

第四段:

强行者有志。【制服情欲,学道不已,非强行不可得。此谓有志者。】

第五段:

不失其所者久,【知己之所从来,知己之所归,外天地,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不生不灭,此谓久矣。】

第六段:

死而不亡者寿。【此身速腐。死者此身,不亡者玄照妙觉也。佛陀问波斯涅王:“于斯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第三十四章

第一段: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前章宣道“朴虽小”,不可得见。此章言道如滔天洪水,滚滚而来,言道大也。其可左右,滚滚而来也,在左在右,无处不在。】

第二段: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万物恃道而生,无道不生,生而即死。不辞,犹担当之重,万死不辞。】

功成而不有,【道虽生万物,决不如世人贪生养之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爱万物,降甘露以滋养,义无反顾,而非为主宰。行主宰之责,无主宰之心,巍巍乎,德不可名。玄德有恩而无主。无主,未显形也,非真无也。】

第三段:

常无欲,可名于小。【道常,无欲。圣人乃道之化身,体道之常,无知无欲。世人以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为父为母而不显其形。道可名为大,可名为小,即大即小,非大非小。】

第四段: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有如此神功,然常无欲,朴虽小,不显其形,此终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世人自以为大,自伐其功,老子贬斥之。】

第三十五章

第一段:

执大象,【破物入象。物者象也,象非物也。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物象二分,真象生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之又无,是为大象。万物之因,天地之本。执之勿离,提纲挈

领】

天下往。【天下归也,万有宗也】

往而不害,【直往不止。害,止也。孟子“直养而无害”。】

安平太。【极乐世界之别名。安,安定、安宁;平:公平无偏;泰:身心泰然,万物安泰,极乐也】

第二段:

乐(lè)与饵,【耳目之乐,口福诱惑。乐,乐事,非独指音乐。】

过客止。【众生止于无常之诱惑。过客:人生如白驹过隙。不知无常者止于诱惑而不前,知无常者止于诱惑而不入。】

第三段: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道非饵,无酸甜苦辣,恬淡无味,与“味无味”相应。物与象二分,物有酸甜苦辣之味,象淡而无味,不可以味执之。】

第四段:

视之不足见,【淡与舌应,不足见与眼应】

听之不足闻,【不足闻与耳应】

用之不可既。【不可既与用应。五官所不纳,无形无相,唯其用大。用,庸也。可见曰用,深藏曰庸。开示不可以眼耳鼻舌身意得之,

必以用大(庸)得之。《大乘起信论》云如来藏性有三大:体大、相大、用大。此意同。大象,体大也;氾兮,相大也;不可既,用大也。既,尽也】

第三十六章

第一段: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以鸟说法。有鸟于飞,其名为鹏。双翼一张一合,摶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张而后合,合而后张,飞在其中。】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强弱转换,犹如张合,故圣人视强为弱,不可执也。】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废兴之际,亦如斯也,故圣人视兴如废。】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天之与夺,不可不察,故圣人视与为夺。】

是谓微明。【天理虽明,世人不察。其理几微,无心乃得。今日

宣之,救人故也。】

第二段:

柔弱胜刚强。【守柔守雌,万物乃昌。逞其强梁,早殄其亡。】

第三段:

鱼不可脱于渊,【渊为柔弱,鱼为强梁。鱼脱渊则死,此理世人

皆知,故以说法。】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刑法也。利器,锋利之器,犹凶器也。示人,向人挥舞。利器如鱼,国人如渊。鱼渊本为共生,渊乃鱼生存之本,利器示人,犹鱼脱渊。此喻令君王惊醒也。君王岂

可视民如草芥乎?】

【宗旨:以鸟翅膀一张一合为喻,不可执张、强、兴、与,故利器不可示人。无关阴谋。谓阴谋论者,与一坨屎效应无异。东坡问佛印禅师:观我若何?佛印答:居士像一尊佛。佛印问:观我若何?东

坡答:像一坨屎。佛

印大笑。自眼中有一坨屎,观人亦如一坨屎。】

第三十七章

第一段:

道常,【道乃恒常。再宣道之恒常。】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法则和无不为法则,无为为因,无不为为

果。无不为,道无所不能,即万能。回应弟子疑问,无为法则会否使天地失序、万物不生、人间困顿?】

第二段: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明白此理,应守道不失。】

万物将自化。【万物自化,不赖侯王而化。侯王非万物父母,亦

非民父母。侯王,朴散之器,如玉之碎片,本为废物,圣人慈悲而用之。】

第三段:

化而欲作,【万物自化,欲望生发,而人生焉。万物中唯人最有

欲望,此指人类出现。】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教父将以无名之朴修复之,令欲望熄灭,返朴归真也。道德经教法即是返朴归真教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镇之:道家镇魔密法。欲,心魔也。欲望魔力强大,非镇

魔密法无以镇之。】

第四段:

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返朴归真乃镇魔密法,欲魔已镇,亦应遣之。欲乐不贪,法乐亦不贪。遣之又遣,即佛法双遣。粗大欲望已镇,细微

欲望亦应镇之,斩草除根。】

不欲以静,【何以归之?归寂静也。离欲归静。】

天下将自定。【有欲之人归于寂静,天下欣欣向荣,相忘于江湖

也。鸟飞于天,鱼游于渊,于于吁吁,常闻天籁。】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此处“常”修饰道,但被误以为修饰无为,文义大改,故断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