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智能合约(智能合约突进前夜)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一系列信号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市场化探索正处于关键进阶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混合智能合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混合智能合约(智能合约突进前夜)

混合智能合约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一系列信号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市场化探索正处于关键进阶期。

多家金融机构选择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服贸会金融展这一窗口,披露试点数字人民币业务的最新业务进展。相较此前一年,机构数字人民币业务新客户拓展持续发力,并在生态建设、场景拓新、技术跃升上出现密集突破。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几个月来,全国各试点地区已经组织了超过7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总金额超过2亿元,超过了过去两年数字人民币红包推广的总和。另一个需要关注的信号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高层近期的一系列发言和业务重心均指向数字人民币搭载智能合约技术后的场景应用创新。

历经近三年试点,在完成规模化和一定的覆盖率后,创新应用的突破、开放生态的进一步构建,以及受理标准的统一,正在成为数字人民币下一阶段的发展关键。

软钱包迭代 硬钱包加速

用数字人民币抓娃娃、抽盲盒、购物、生活缴费、扫码骑行……不久前落幕的2022年服贸会金融展上,数字人民币继续独占C位。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以及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运营机构均集中展示了其在数字人民币业务上的最新进度。

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推出智能合约平台、乡村振兴、物联网融合产品以及新款硬钱包等;农业银行亮出硬钱包、防疫桩等数字人民币产品;中国银行发布6个维度的数字人民币生态家族,并与美团联合发布了首款面向大众流通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产品——低碳卡硬件钱包;建设银行重点展示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IP形象以及双离线支付场景互动;邮储银行侧重特色应用场景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参与数字人民币运营的银行开放了个人申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虽然各家申领方式不太一样,但均无门槛,无需付费。

《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钱包可分为软、硬两种形式,其中软钱包即数字人民币APP;硬钱包可嵌入各类实物载体,呈现的形式多样(标准IC卡、智能手表手环、数字工牌、智慧学生证、电子老年证)。与软钱包相比,硬钱包能够弥合老年人、少年儿童等人群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也是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便捷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入,硬钱包产业正在加速。记者查阅多家机构招标信息发现,今年6月,中移金科披露拟采购40000台超级SIM硬钱包设备;7月,中国银行披露拟采购7000张集员工卡、工会卡、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带有工会活动打卡功能、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的员工卡;8月,邮储银行采购5.75万张数字人民币准账户硬钱包。

事实上,无论是银行卡、社保卡还是交通卡,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数字人民币的联合载体。《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芯片主要供应商包括华大电子和紫光国微,卡片制造商则包括楚天龙、恒宝、天喻信息、东信和平等传统卡商。受理数字人民币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扫码设备、POS 机、自助收银终端、ATM 机等,包括新国都、新大陆、证通电子、广电运通等厂商,均在今年以来加大了参与力度。

在软钱包的建设方面,数字人民币APP则持续进行功能、体验优化。

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底和9月初,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密集更新。8月底的升级内容主要为“钱包添加银行卡,随用随充更便捷”。具体来看,数字人民币钱包在已关联银行卡的情况下,付款遇到余额不足时,将自动从已关联银行卡充钱至钱包并完成支付,充钱金额为当笔支付需补足部分。

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升级将有效提升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使用体验,扫清由于数字人民币账户“不生息”对于用户使用的障碍——用户既能享受银行账户计息,又能避免数字人民币支付时余额不足。

而数字人民币APP 9月6日刚刚进行的最新一次升级则新增了“元管家”服务。该功能是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一项预付消费资金管理服务,预付消费资金将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由运营机构管理,在用户实际完成消费后划转给商户。

此外,由数研所设计的数字人民币IP“圆圆”也首次公开。据记者向相关方了解,该IP形象通过数研所授权,各家运营机构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熊猫化、机器人化等,形成多样化的数字人民币周边,显示出数字人民币的市场化营销和大众心智塑造进入新阶段。

智能合约技术撬动应用创新

试点规模不断扩容、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当下,如何在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中不断深化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相对于同年的6月份,试点场景的增长率高达512.2%。

记者梳理8月央行及各地分支行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内容发现,关于央行对试点地区下半年数字人民币重点工作的部署,主要集中于“扩大试点”“创新应用”等提法。

值得关注的监管层信号已经释放。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2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针对数字人民币的生态发展、创新应用和受理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最新思考。他认为,要推动数字人民币工作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生态构建上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发挥央行作用;在创新应用上,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坚持开放包容、公平竞争,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双层运营”架构的原则下统筹推进,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垒;在标准统一上,加快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互联互通,推动“一码通扫”。

多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搭载智能合约技术的创新应用,有望成为数字人民币下一阶段试点中的重要突破。

据悉,智能合约的概念早在1994年就已提出,但在此后20多年并没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落地。如今,智能合约的技术运行条件不再是障碍,从数研所公布的专利和央行数字人民币技术演进看,其针对智能合约技术起步很早。

事实上,智能合约在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初期并未密集提出。此前“双离线”“可编程性”“支付即结算”是数字人民币技术层面的重要特点。早期,双离线技术与当前移动支付体验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备受市场关注,但需要注意其并非刚需与必需。

而今年以来,围绕着数字人民币加载“智能合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移动支付分析师佘云峰告诉记者,智能合约技术可以是做一个促进创新的连接点,数字人民币试点之前都在做基础场景,但其在B端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支付场景的拓展是不够的,在进入创新场景时,结合比较深的技术就是智能合约了。

“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是其最大优势,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优点,与数字人民币相结合后可应用于条件支付、约时支付等业务场景,有利于发挥货币职能。”他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已经在红包消费券、B2B交易、租赁资金监管、预付费、定向结算、补贴发放等领域实现落地。

据数研所所长穆长春介绍,当消费者运营数字人民币钱包向商户预付资金时,运营机构为每一位消费者创建一个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钱包,一方面将合同条款写入智能合约,商户不能随意划转消费者预付的资金;另一方面,在实际消费之前,预付资金仍然归消费者所有,即使商户破产清算,也能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

据其透露,当消费者实际完成消费后,商户发起智能合约的执行请求,智能合约检查是否符合约定的执行条件,符合条件的才能将预付资金划拨至商户。“从技术上排除了人为操作挪用预付资金的可能。消费者能在数字人民币APP看到每笔资金动账明细。商户也能通过运营机构的服务渠道,看到预付资金的实时状态,便于开展经营安排。”他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中面临的制度衔接、剩余风险防范等难题仍有待解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认为,智能合约虽然可以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增加便利、降低交易的履约成本和风险,但也要避免透明度低的问题,防范偏见与歧视,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关法律的执行与纠纷解决的机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