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_习丙文等

团头鲂俗称武昌鱼、鳊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养殖经济鱼品种,原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大、中型湖泊中。团头鲂食性广、生长快、易捕捞、肉质细嫩,已成为我国七大大宗淡水鱼之一。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团头鲂病害问题比较严重。近年在一些地方市场流通的团头鲂出现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引起管理部门和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团头鲂、鲫鱼养殖中常见病害,提供了具体的防治参考意见。

一、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

该病又被称为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等,是淡水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目前,在报道病例中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部分是由维氏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感染。气单胞菌是一类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水生动物肠道中,往往在温度、溶氧、水质或捕捞等外界因素造成鱼体应激的情况下大量侵染宿主,损伤多种组织器官,造成疾病的发生。鱼的肠、鳃和皮肤等是病原感染的主要途径。

2.流行情况

该病多发生于5-10月、水温25℃以上、池塘淤泥较厚、放养密度较大、投饵多、水质肥、池水透明度低的养殖条件下,高温、暴雨和水质恶化时不能及时增氧和调控水质,极易引起养殖鱼大批死亡;如果养殖条件没能及时改善,发病会持续较长时间。

3.临床表现

病鱼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头部、眼眶、下颌、鳃盖、胸鳍基部和背鳍后体表充血发红,鳃淤血或苍白;肛门发红,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解剖后腹水变为凝胶状),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黏液流出(图 1)。肠道部分或全部充血发红,有黄色积液,肝颜色不均匀或呈粉红色水肿,脾脏呈紫黑色,胆汁清淡。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

图1 患病团头鲂

4.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准确诊断需要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选择性细菌培养基R-S从病鱼腹水、内脏器官分离培养细菌,如果有大量黄色、光滑、圆形菌落,初步鉴定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5.防治措施

(1)预防:池底淤泥过深时应及时清除,鱼种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5-6月定期打样检查寄生虫感染情况,感染较多时,要及时杀虫以免引起严重的细菌继发感染。在6-8月养殖投饵和生长高峰期,维持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在7.0~8.5,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饲料中定期添加三黄散、虎黄合剂或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和芽孢杆菌、乳酸菌,调理肝肠代谢,抑制鱼体肠道病原菌,增强抗病力。

(2)治疗:采用体外消毒和内服杀菌方法综合治疗。开动增氧机,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聚维酮碘溶液或复合亚氯酸钠粉(具体用量依照产品说明书),每天1次,连用2次;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盐酸多西环素粉或氟苯尼考粉,依据目前药敏监测数据每千克鱼体重分别投喂10毫克(以恩诺沙星有效成分计)、20毫克(以氟苯尼考有效成分计)或10毫克(以盐酸多西环素有效成分计),每天投喂药饵2次,连用5~7天。

(3)注意事项:①发病高峰,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杀虫药物在病情稳定后使用。②增加水体溶氧,调节pH在7.0~8.5,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有利于治疗期间病情控制。③发病后整塘鱼摄食减少、抢食减弱,一般可根据发病前每餐80%投饲量来添加药物,延长每餐投喂时长,尽量让更多鱼吃到药饵。④合理安排休药期,降低出售鱼的药物残留。⑤避免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而造成病原耐药,可交替用药。

二、指环虫病

1.病原

由鳃片指环虫、坏鳃指环虫、鳞指环虫或宽颈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皮肤和鳃引起的病害。虫体0.3~1.0毫米,能像蚂蟥状伸缩爬行,头部两侧有两对棕褐色眼点,虫体后端有一对锚形的中央大钩、联结棒和多对边缘小钩(图2)。指环虫为卵生,虫卵和幼虫是该病主要传染源。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2)

图2 指环虫

2.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为 20~25℃,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

3.临床表现

指环虫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片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

4.诊断方法

剪取病鱼鳃丝制作水浸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若观察到大量如图2的虫子,可以确诊为指环虫病。

5.防治措施

(1)预防: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②池塘进水口用80目尼龙网兜罩起来,防止野杂鱼和浮游动物进入。③鱼种放入池塘前,采用药浴15~30分钟方法消毒,可选用次氯酸钠溶液、复合碘溶液等,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2)治疗:该病发生后可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杀灭鱼体寄生虫;过7~10天,重复泼洒用药1次。②全池泼洒10%甲苯咪唑溶液,每立方米水体 0.1~0.15 克。采用饲料拌复方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喂鱼,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每天1次,连用3~5天。

(3)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甲苯咪唑后,需要开增氧机以防池水缺氧。

三、车轮虫病

1.病原

由显著车轮虫、卵形车轮虫、小车轮虫或眉溪小车轮虫寄生在鱼的鳃、皮肤而引起的病害。车轮虫的个体微小,0.02~0.1微米大小;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呈车轮状,运动时如车轮旋转样(图3)。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3)

图3 车轮虫

2.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团头鲂鱼苗和鱼种,成鱼养殖中发病较少。一般发生在4-7月、水温20~25℃时,池塘水质清瘦或有机质含量高、浮游生物少、连续阴雨天易发生该病。

3.临床表现

早晨在池塘下风处可见病鱼体色发黑、呼吸困难、成群绕池边狂游。通过检查可发现病鱼体表和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

4.诊断方法

剪取鳃丝和鳍条,在显微镜下见鳃丝表面附着大量虫体,可以确诊为车轮虫病。

5.防治措施

(1)预防: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塘底虫体。②池塘进水口用80目尼龙网兜罩起来,防止野杂鱼和浮游动物进入。③鱼种放入池塘前采用药浴15~30分钟方法清除可能携带的体表寄生虫,一般选用硫酸铜、次氯酸钠、复合碘等,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2)治疗:该病发生后可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粉,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0.5克和0.2克。②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3)注意事项:硫酸铜有杀藻作用,使用后注意增氧和肥水培藻。硫酸铜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四、锚头鳋病

1.病原

由鲤锚头鳋寄生在鱼鳃、体表、口腔等部位引起。虫体较大,一般长6~15毫米,杆状,肉眼可见,分为头、胸、腹;发育成熟的虫体后端有卵囊。幼虫及雄性成虫营自由生活,雌性成虫营寄生生活。鱼体上多见的为雌虫发育成熟的虫体(图4)。锚头鳋为卵生,虫卵和幼虫是该病主要传染源。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4)

图4 鱼体寄生锚头鳋

2.流行情况

该病呈全国性分布,全年都可流行。最适繁殖水温为20~25℃,一般病害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可危害各种年龄的团头鲂、鲫鱼,对鱼种的危害更大。有时即使不造成鱼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的生长,或使其失去商品价值。

3.临床表现

重感染时可引起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溃烂,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白色锚头鳋,俗称“鳃蛆病”。锚头鳋以其头角和一部分胸部深深钻入寄主的肌肉组织或鳞片下,但其胸部的大部分和腹部露在外面,造成寄生部位组织发炎红肿、溃疡,可诱发水霉、细菌的继发感染。病鱼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翘露出水面。

4.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虫体显微镜检查,可以确诊。

5.防治措施

(1)预防: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②池塘进水口用80目尼龙网罩好,防止野杂鱼和浮游动物进入。③鱼种放入池塘前,采用药浴15~30分钟,清除可能携带的体表寄生虫;可选用次氯酸钠溶液、复合碘溶液等,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2)治疗:该病发生后可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杀灭鱼体寄生的虫体;过7~10天重复泼洒用药1次。②全池泼洒4.5%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02~0.03毫升。③采用饲料拌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投喂,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需要先稀释再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以防池水缺氧。

五、头槽绦虫病

1.病原

由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肠道引起(图5)。虫体呈白色细带状,多数长3~8厘米、宽2厘米;虫体大小受宿主鱼的种类、个体大小、感染强度等因素影响。头节呈倒置心形,顶盘不明显,背腹有两个开口较窄而深陷的吸槽;头节宽于紧邻的节片;每个节片具有1套生殖系统。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5)

图5 头槽绦虫

头槽绦虫具有简单的两宿主生活史。鱼为其终末宿主,桡足类浮游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如温剑水蚤、中剑水蚤、刺剑水蚤、近剑水蚤等,都可以成为其中间宿主。头槽绦虫感染传播可以通过虫卵、受感染的剑水蚤和宿主鱼进行,食鱼的水鸟在头槽绦虫的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流行情况

该病在全国养殖区域都可发生,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18~25℃。大量寄生后可使苗种大批死亡。

3.临床表现

解剖鱼肠道,发现有大量白色带状虫体且头部呈心形,即可确诊。严重感染的鱼体重减轻,显得非常瘦弱,体表的黑色素增加,离群游至水面,口常张开,俗称“干口病”;常伴有贫血现象。头槽绦虫主要寄生在鱼肠道前段,当大量寄生时,鱼肠前段第一盘曲膨大成胃囊状,使前肠壁异常扩张,能看到白色异物充塞在肠道中。此外,由于头节的吸附损伤肠黏膜,故出现慢性炎症;严重时肠内虫体密集,挤压堵塞肠道,肠壁变薄,黏膜层退化。

4.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虫体显微镜检查,可以确诊。

5.防治措施

(1)预防:①在池塘放水和放苗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清塘,杀灭塘底残留的虫卵。池塘引入新外源水时,要用40~80目筛绢过滤,防止外源水体浮游动物携带病原进入池塘。②苗种检验。随机解剖、显微镜检查30尾鱼种,如果检出鱼携带绦虫,要及时内服驱虫药。

(2)治疗:该病发生后可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采用饲料拌吡喹酮预混剂、阿苯达唑粉、雷丸槟榔散或川楝陈皮散投喂,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过7~10天,水体泼洒敌百虫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以控制水体中孵化的幼虫和剑水蚤。

六、鲫鱼黏孢子虫病

1.病原

养殖鲫鱼可以寄生多种黏孢子虫(图6),其中以喉孢子虫病(洪湖碘泡虫寄生在口咽腔上壁)、肤孢子虫病(武汉单极虫寄生在皮肤)、肝孢子虫病(吴李碘泡虫寄生在肝脏)危害最为严重,可引起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团头鲂与鲫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6)

图6 黏孢子虫

2.流行情况

喉孢子虫病在6-9月的2月龄幼鱼至成鱼都会发生,发病塘口可出现全塘鱼死亡。肤孢子虫病主要出现在5-6月的乌仔和越冬后的鱼种,一些地方的苗种感染率非常高。肝孢子虫病在成鱼养殖塘口较为严重。

3.临床表现

患喉孢子虫病的鲫鱼主要表现为离群独游、头背部发黑、反应迟缓、摄食困难、眼球突出、鳃盖不能闭合及眼后与鳃弓根部的口咽腔上壁发炎肿大,特别严重者出现溃烂和空洞等症状。另外发病鱼由于严重贫血、炎症反应、压迫感染及继发感染等常导致死亡。患肤孢子虫病的鲫鱼鳞片下形成许多隆起的圆形包囊,鱼体畸形,游动缓慢,常聚集岸边和下风口。患肝孢子虫病的鲫鱼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肝脏部分变白。

4.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灶部位的显微镜检查,可以确诊。

5.防治措施

肤孢子虫病和肝孢子虫病的感染传播途径为通过池塘底泥中水蚯蚓释放的放射孢子虫感染鱼。因此,苗种孵化用水池塘和苗种养殖池塘要经常清淤,并用生石灰消毒。用鸡粪等动物粪肥肥水的塘口容易出现水蚯蚓。目前发现喉孢子虫病的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隐性感染母本的卵直接传给子代。繁殖用亲本和新购买苗种的分子生物学病原检测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手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