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儒学(儒家仁爱思想在践行上分成五个层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韩星

中国文化从上古就逐渐形成了 天地人三才观念,后来经儒家继承并不断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观,即生命共同体意识。这样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就使得儒家特别重视生命关怀。这种生命关怀是以仁爱的途径,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展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在践行上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要具备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儒家认为这是根植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内在形成的品质,是人道德行为的发端。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自爱。自爱包含了对自己身体的爱惜,强调仁爱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但不是以自爱为中心)不断扩展。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子道》篇借颜渊之口提出了“仁者自爱”的观点。

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意思是: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几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爱人,没有注意到自爱。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悬空的。

韩国儒学(儒家仁爱思想在践行上分成五个层次)(1)

图为孔子像。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善于事奉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有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孝道乃为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弟子规》把这一宝贵思想发挥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说,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第五,爱万物。儒家还把仁爱之心推向天地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尚书·武成》反对“暴殄天物”,孔子虽然没有把“仁爱”推及到物的明确论述,但他对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怜悯之情。《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钓鱼用鱼竿而不用网捕,射鸟不射巢中的鸟。这就充分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思想。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主张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