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阳君的真名叫什么(龙阳君不是男人而是龙阳美女)

龙阳君不是男人而是龙阳美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龙阳君的真名叫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龙阳君的真名叫什么(龙阳君不是男人而是龙阳美女)

龙阳君的真名叫什么

龙阳君不是男人而是龙阳美女

龙阳君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美若天仙的青年男子,以“前鱼之泣”得持专宠,“龙阳之癖”也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其实,揭开历史的迷雾,龙阳君不是男人,而是一位龙阳(汉寿)美女。

龙阳君是个男的吸人眼球,挺好玩的,我为什么扫大家的兴,说他是个女人呢?

首先,从文本来看,龙阳君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美女。最早记载龙阳君的《战国策》说:她和魏安釐王钓上十几条鱼后,就细心地感觉到魏王有了后面的鱼而不喜欢前面的鱼,从而就感觉到自己会变成前面的鱼失去宠爱,于是就伤心抽泣,看来再细心的男人也很难像龙阳君这样如此敏感。古人早就指出文本中的龙阳君就是女人。如:“吴师道曰:《(战国)策》言美人,又云‘拂枕席。’”[1]说的是《战国策·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和魏王各一次提到美人。龙阳君说:“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qiān,提起。)裳(下身穿的)而趋王。”说的是那么多美人听到我得到大王的宠幸,一定会提起裙子跑来见大王。针对这句话,魏王说:“有敢言美人者族。”两人讲的“美人”都是指女人,没有男人被称为美人的,可见龙阳君这个“前鱼”妒忌的是“后鱼”美人而不是男人。至于王宫里铺席拂枕的粗活一般是婢女干的,妻妾为了邀宠也会干这事儿。

有些人认为,龙阳君在魏王面前总是称臣,所以是一个幸臣。古语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可见,男女均可自称臣。龙阳君在文本中自称的“臣”是谦称。《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裴骃集解引张宴曰:“自古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下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称仆。”那么,龙阳君为什么不称“妾”呢?因为“臣”的本义是战俘与奴仆:“《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书·书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冢宰》:‘八曰臣妾。’郑玄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3] “妾”是女人的贱称,被封为“君”的龙阳君,地位身份高贵,作为魏王的妻子不会自称妾。当然,《战国策》里楚王妻子郑袖有自称妾,这就证明《战国策》成书不在战国时期,而由刘向整理,作者也许是多人,而搜索《左传》里称妾都不是有身份的人,而是地位贱的人。

其次,很多注家都认为龙阳君是女人。最早给《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末的高诱,朱起凤说:“《战国策》高注,龙阳君,幸臣也。鲍彪曰,是幸姬,非幸臣也。”[4]其实,高诱未对龙阳君作注。“鲍彪曰:龙阳君,魏之幸臣。吴师道曰:幸姬也。……,此非楚安陵君、鄢陵君、寿陵君,赵建信君之比。长孙佐辅、于武陵等诗”[5]意思是说,宋朝的鲍彪说龙阳君是宠男,元朝的吴师道说是宠妻。她与楚国的安陵君等人是不一样性别的人。

吴师道还说,唐朝的长孙辅佐和于武陵的诗 都是用龙阳君“泣鱼”来比喻宫中女人的哀怨。长孙佐辅《古宫怨》:“重远岂能惭沼鹄,弃前方见泣船鱼。”于武陵《长信宫二首》:“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另外,还有明·王称《怨歌行》:“魏园未泣龙阳鱼,汉宫忍听长门雁。”明·杨慎《楚妃引·其二》:“同车独共龙阳君,纤腰美人空楚舞。”这四首诗表现的都是宫中美人对自己遭遇的抱怨,肯定不会拿龙阳君这个男人与自己相比。

唐·李贺:《钓鱼诗》:“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菱丝萦独茧,蒲(一作菰)米蛰双鱼。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6]《李贺诗歌集注》注该诗认为,前八句讲钓鱼者钓不到鱼,后四句则讲詹子用小钩细饵调到满车的鱼,心中十分喜悦,而龙阳则有前鱼之恨,所以看到湖上冉冉升起的烟雾,想起自己的前途,眼泪婆娑。我认为,李贺讲的是“楚女”,而不是美男,可见他认为龙阳君是一个楚国女人。

朱起凤肯定龙阳君是女人的,他说:“龙阳,邑名。安釐王以龙阳为幸姬食邑,故曰龙阳君。妇女封君,战国时往往有之。”[7]现代出版的《战国策》也有不少是赞同龙阳君为女人的。有学者说:“魏国国君甚至把自己的爱妾封为龙阳君。”[8]

那么,为什么又说龙阳君是龙阳美女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战国时有没有龙阳这个地方,答案是肯定的。199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发布简报,称西安北郊尤家庄出土了一座战国墓。《简报》说:“我们认为,该墓墓主可能是在秦为士的楚人。……铜灯柄部刻铭,李学勤先生释为‘龙阳’和合文‘庶子’,龙阳为地名,魏有龙阳君,今天在何地不可考。”[9]既然墓主是楚国人,作为死后葬在异乡,灯柄上的“龙阳”恰好说明是他的家乡。另外,根据著名战国古文字学教授何琳仪考证,筒灯上的合文“庶子”应该为“邑子”,也就是邑人,用现在的话说叫老乡。“邑子”如同现在送花圈的落款人,灯柄上刻上“龙阳”,更能体现送灯人与墓主是龙阳老乡的深情厚谊。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是只有一个龙阳,答案也是肯定的。当今历史地理学家著书认为除常德有个龙阳外,还有一个龙阳县。他们的依据就是《历代地理志韵编今译》说的“龙阳县:北魏县,广州顺阳郡。今缺。按当在河南汝州境。”[10]意思说是北魏建立的一个县叫龙阳,在广州,今地望不可考,作者认为可能在河南汝州。《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说该县是:“北魏太和十七年置,治所在今河南郏县境。北齐、北周之际废。”[11]

其实,他们都搞错了,将龙山县当做了龙阳县,把顺阳郡从河南搬到了广东。据《汝州志》:郏县“后魏改龙山县,东魏以县置顺阳郡。”[12]《郏县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郏县为龙山县,隶顺阳郡。”[13]因此,另一个龙阳县是不存在的。

再次,龙阳君生活的年代是不是就有龙阳这个地方,答案也是肯定的。根据西安文物所简报,我们前面讲的尤家庄战国墓墓主“为战国晚期(前275-222)。”,而魏安釐王于公元前276-243年在位,也在战国晚期。

最后,常德在战国时有没有叫龙阳的地方,答案也是肯定的。《旧唐志》说龙阳:“隋县,取洲名。”[14]《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均予以引用。那么,这个洲是在哪里呢?《舆地广记》:“(龙阳有)龙阳山、零水。有龙阳洲,吴李衡植柑于其上。”[15]吴国丹阳太守李衡在汉寿大氾洲买地种柑橘的故事尽人皆知,几乎所有的舆地古籍均有记载。由此不难推断,龙阳洲就是大氾洲。其实,据县志记载汉朝龙阳洲人樊重,“家资巨万,赈给宗族,恩加乡闾。贷人以数百万,临终遗令焚其契券。”[16]据府志记载且有樊重樊陂遗迹,人们为感其恩德将龙阳洲改为樊洲,后慢慢演变为大小氾洲。

另外,《汉书》记载:“龙阳敬候陈署。以卒从,汉王元年起霸上,以谒者击项藉,斩曹咎,侯,千户。”[17]根据汉朝封侯制度,龙阳是封地,说明汉朝初年就有龙阳这个地方。根据史籍记载,龙阳洲“有居民数百家”[18],与陈署千户侯食邑要求差不了多少,陈署封地在龙阳洲可能性很大。

何琳仪教授认为:“龙阳,可能在战国时期早已有之,三国时期吴国仍其旧名而已。”“‘龙阳君’既然是魏王的‘幸姬’,她的封号就不一定必在魏国境内求之。笔者推测,‘龙阳君’是楚国女人,原籍在龙阳。”[19]战国史专家杨宽先生分析战国封君有一种“只有封号而无封邑的”[20]情况,可见何教授的推测是正确的,从而,龙阳君是龙阳(汉寿)美女就毫无疑问了。

为什么一个美女会变为男人,我想只有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来解释了。


[1] 《战国策集注汇考》下,凤凰出版社,2008,1338.

[2] 高亨:《 诗经今注·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15.

[3] 《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801.

[4] 《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97.

[5] 《战国策集注汇考》下册,凤凰出版社,2008,1338.

[6] 李贺著,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4.

[7] 《战国策集注汇考》下册,凤凰出版社,2008,1338.

[8] 《出土秦律汉律所见封君食邑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80.

[9]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1期。

[10]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译》,中华书局,1989,89.

[1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266-267.

[12]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汝州志》卷一;《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汝州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09.

[13] 《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55.

[14]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1615.

[15] 《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87.

[16] 《龙阳县志》内部版,1986,472.

[17] 《汉书》,中华书局,1962,593.

[18] 《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43.

[19] 《龙阳灯铭文补释》,《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20] 《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